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历届克格勃主席的命运 >

第15节

历届克格勃主席的命运-第15节

小说: 历届克格勃主席的命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透他手下那些人的黑心肠呢?这些人为了执行命令不惜去杀人。回想一下农业集
体化和消灭富农阶级的那个可怕的时代吧:当一个人被划成富农时,邻居们就来拿
走他的财物,再把他和他的孩子们赶上大车,拉到西伯利亚去。能够理解这些人吗,
他们都是农民……”         一半被赶出家园的农民被送进了林业、矿业和建筑工业部门,去干那些最繁重
的活儿。甚至老人和半大孩子也要在采林区干活,妇女要去挖地。
    这些被流放的农民只能住在工棚、窝棚和土窑里,他们几乎得不到医疗服务,
没有钱,也不配给他们食品,冬天他们没有御寒的衣物。出现了大批孤儿,他们无
权得到食品。流放的农民时常5…6个月拿不到工资,地方当局对待他们就像对待牲
畜一样。关于这一切,都可以在“格帕乌”总局的汇报中了解到。
    在这些特别居住点中,人们就像呆在受歧视的民族聚集区,不仅不能离去,甚
至不能走开一步,不能去学习,不能调换工作。这些限制一直到1947年才取消。
    给缅任斯基的指示是:迫使农民交出粮食,把富裕的农户搞破产。农民如果宰
杀自己的牲畜就要去坐牢(根据1930年初通过的新法律条款),完不成播种计划,
搞投机倒把和隐藏粮食都要坐牢。1931年刑法典又增加一条:弄坏了拖拉机也得进
监狱。
    刑事处罚当时主要是针对那些不能完成上交粮食任务的人,主要对象是富农。
可是富农不等被捕就跑了,于是地方当局就去搞中农,结果是一样的:中农也破产
了。
    中农和富农一样受到迫害。谁要对形势表示不满,那就说你进行反革命宣传;
喝醉了酒以后同地方官吏打架,这就是恐怖活动。法庭审理案件根本不需要证人,
也不听辩护,不遵守法律程序。
    按照1932年的秘密指示,所有死刑判决都应通知政治局的一个专门委员会,由
它批准。然而1932年8月7日的法律又允许“格帕乌”总局的三人小组执行死刑判决,
而不经过政治局专门委员会的批准。
    奥列格·赫列夫纽克指出,加速国家工业化和强制农民加人集体农庄把国家推
人了国内战争的状态。饥饿的人们不让把他们的粮食拿走,农民在全国各地起义了。
1929年全国发生了1300次叛乱每天平均有4次。1930年1月参加动乱的一共有12
.5万名农民,2月份有22万人,3月份有将近80万人……
    政治局只有靠恐怖政策才保住了自己的政权。1930年据“格帕乌”总局审理的
案件一共枪决了20多万人。国家安全机关动员人们参加它的工作,把过去的“契卡”
人员又招了回来,这些人是在“全俄契卡”改编为“格帕乌”后精简机构时下岗的。
    分散的农民起义差点发展成全国性的反抗运动。斯大林禁止动员红军来帮助镇
压起义者,因为红军本身就是由农民组成的,他害怕昨日的农民会掉转枪口来反对
当局。
    大概是因为看到了反抗的规模,斯大林及其亲信产生了要进行大规模清洗的念
头,以便铲除所有那些那怕只是在理论上对他不忠的人。
    1933年建立了公民证制度,以控制人口的流动。1923年以前在不同的城市里使
用各种各样不同的证件,最常用的是劳动手册。1923年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了
关于实行统一身份证制度的命令以后,也仍然可以用各种证件比如家委会证明、
工作证、工会会员证、军人证等等。我在自己祖父的记事本中曾看到过一段记录,
其中说他在民警局里得到了“有权在俄联邦所有城市和乡村居住”的证明,在这个
证件的反面还盖着证明户口登记和已婚的印章。
    1932年政治局组建了一个以“格帕乌” 总局副局长弗谢沃洛德·阿波隆诺维奇
·巴利茨基为首的委员会,负责筹建公民证制度。在解释建立此制度的原因时指出:
这是为了有必要从莫斯科、列宁格勒以及其它大城市中“把那些与生产及机关工作
无关的多余人口清除出去,把那些隐藏在城市里的富农、刑事犯等反社会分子清除
出去”。
    在1933年4月28日人民委员会颁布的一项有关发放公民证的决议中明文禁止向
“经常住在乡村地区的公民” 发放公民证,为的是让农民没有可能离开农村。这个
禁令一直到1974年才废止。
    那些没有公民证的人就被工农民警局赶出莫斯科和列宁格勒。
    彼得·所罗门在他的书中写道,1932年8月7日通过的一项法律规定:窃取国家
和公共财产就是犯了死罪。这个法律是根据斯大林的直接指示制订的。
    任何一个集体农庄庄员,只要偷一点儿粮食,就要去坐10年监牢。不少法官都
不忍心把只偷拿了几穗粮食作物的人送去坐10年大狱。
    农村的破产导致了1932…1933年冬季的大饥荒。饿极了的农民有时要偷一点儿
粮食给小孩子吃。这时“格帕乌” 总局就开始行动了。1932年,根据8月7日通过的
法律,判处了大约1000人死刑。1933年仅上半年就因此处死了同样多的人。
    1933年5月,“格帕乌” 的地方机构收到了“格帕乌” 总局、检察院和司法人
民委员部的一封秘密信件,其中说:
    “由于现行的刑事法令没有规定对犯有食人罪行者的惩罚,所有食人案件都应
立即交由‘格帕乌’的地方机构审理。
    “如果是先杀人、后又吃人,那么这类案子应按刑法典第142条的规定,不由法
庭和司法人民委员部的侦查机构处理,而是交给莫斯科‘格帕乌’总局的领导班子
去审理。”
    奥列格·赫列夫纽克指出,工业形势也并不比农村好。资金投人了完成不了的
胡子工程,而现有的企业却得不到原料和设备,金融系统陷于瘫痪,政府抬高物价,
强行发放债券、印刷纸币,实行食品配给制度。
    商店里面一空如洗。食品只能在供应外国人的商店里才能买到,这些商店除了
外汇以外也收金戒指、金牙套、金十字架和金手镯。1932…1933年间的大饥荒带走
了400…500万条人命。
    从政治意义上讲,这导致了“右派”分子们威望的提高。换句话说,就是那些
主张在城乡实行温和政策的政治家们更得人心。这些人包括政府首脑阿列克谢·伊
万诺维奇·雷科夫,党内思想家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他曾号召农民“发
家致富”)和原工会领导人米哈伊尔·巴甫洛维奇·托姆斯基。
    1929…1931年再次实行清党,25万人被开除出党。
    政治局不知怎样才能克服危机。很多人还同情“右派” 观点,时常不按斯大林
的旨意行事。斯大林很难胜过雷科夫,因为后者是个受人尊敬的人,能干的行政首
脑,他完全可以争取领导全国的地位。
    就像对付所有的对手一样,斯大林后来对付雷科夫也是借助于国家安全机关的。   
   历届克格勃主席的命运        
      马雅可夫斯基是自杀还是他杀的?
    最近若干年来一些研究者想证明: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根本不是自杀,
而是被缅任斯基手下的人根据斯大林的命令杀害的。
    不错,文学研究者、深人了解马雅可夫斯基生平和创作的人们对这种观点持怀
疑态度。他们更愿引用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①的话,这位作家以天才诗人所特有
的那种洞察力曾经指出:“我觉得,马雅可夫斯基是由于骄傲的天性才饮弹毙命的。
他是在责备自己或自己周围的某些事,他的自尊心不能容忍这种事。”
    但是也有很多人认为关于马雅可夫斯基是被害死的说法相当可信。公众大概更
相信这是一起神秘的暗杀,一个有某些秘密势力参与的阴谋杀害,虽然“格帕乌”
总局的确与马雅可夫之死无关(当然这是少见之事)。
    要知道,现在有人想让俄国公众相信,连谢尔盖·叶赛宁都并非自己悬梁自尽,
而是别人把他吊死的。说是有几个作家和一个过去的警察进行了独立调查,而且不
费吹灰之力地找出了可恨的凶手。
    然而事实是:已于现代进行过的有关叶赛宁之死的专业性多方面病理解剖鉴定
非常肯定地排除了他杀的可能性:诗人是自己投环自尽的,并没有旁人的参与。
    在思考马雅可夫斯基悲剧性命运时,有些研究者得出结论说:诗人不是自愿离
开这个世界的。他们的出发点是“契卡”人员曾对诗人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和
马雅可夫斯基最为接近的是“格帕乌” 总局领导班子成员,机密政情处的负责人雅
科夫·绍洛夫维奇·阿格拉诺夫。
    早就有人指出,在从事艺术的人与特工机关的工作人员之间存在着一种奇怪的
相互吸引力。受到天才人物的注意,这使那些身穿风衣,怀揣匕首的骑士们感
到得意;而诗人、演员和画家们则为秘密权力机关的神秘魔力所激动,也许他们不
过是想听这些阅历丰富的人们讲些故事作为创作的源泉。
    雅科夫·阿格拉诺夫是个知识分子型的“契卡”人员。1922年,当列宁准备把
一批“反革命” 的学者驱逐出境的时候,他请求捷尔任斯基把此事交付给一个明白
事理的“契卡”人员去做。列宁对他颇为赏识。
    喜欢享乐的维亚切斯拉夫·缅任斯基、野心勃勃的亨里希·亚戈达。因青云直
上达到权力高峰而忘乎所以的尼古拉·叶若夫和他们手下的人,其中包括阿格拉诺
夫(他仕途的最高职位是内务人民委员的第一副手)都很乐于参加莫斯科文艺圈内
各种活动,与艺术大师们亲密交往,把自己打扮成文学艺术的保护神。
    亨里希·格里戈里耶维奇·亚戈达经常出人高尔基的家,倒不是在跟踪调查这
个无产阶级作家,而是因为他喜欢小佩什科夫的妻子(很多人这样说),其实他更
喜欢俄国文艺知识分子在听他讲述各种事件时所表现出来的兴趣。而跟踪调查作家
们的事自然有别人去做,用不着人民委员和他的副手们操心,俄国的这个部门从来
都不缺乏特工和告密者。
    《骑兵军》的作者伊萨克·巴贝尔曾与雅科夫·布柳姆金(此人参加过暗杀德
国大使米尔巴赫的行动)过往甚密。马雅可夫斯基则与阿格拉诺夫很友好。顺便提
一句,这个自20…30年代留下来的传统一直保存至今日。
    研究者们写下过如下的一句话:“很清楚,领导消灭马雅可夫斯基行动的是经
验丰富的‘契卡’特工阿格拉诺夫。”这样,他们就成了自己编造的公式的俘虏。
他们说阿格拉诺夫不是平白无故地组织了马雅可夫斯基的葬礼。他是想在葬礼上抹
掉一些痕迹。什么痕迹呢?女画家拉温斯卡娅好像是在阿格拉诺夫的手里看见了刚
死去时的马雅可夫斯基的照片,但不是人所共知的那一张,而完全是另一张:“他
张开两臂,就像被钉在了十字架上那样。他躺在地板上伸展着双手和双腿,他使劲
张开的嘴似乎在绝望地喊叫。”
    自杀是痛苦的,也会受尽折磨。所以马雅可夫斯基在其生命的最后几秒钟看起
来完全可能是这样的。可如果阿格拉诺夫想要把这张照片隐藏起来,那么,这个
“经验丰富的特工”为什么会让女画家拉温斯卡妞见到这张照片呢?
    又有人说,为什么有人从卢比扬卡给马雅可夫斯基送来过一把手枪呢?“这是
叫他自杀的暗示。马雅可夫斯基不可能持有手枪。”他完全可能持有手枪。直到今
天,内务部和国防部还常把私人武器作为礼物送给知名的文化人,而在那个时候这
更是常见的事。         赠送手枪就意味着让人自杀,这也太像小说中描写的事了。用不着把“契
卡”人员想得这么好,无论如何他们首先是官吏、官僚。
    只要设想一下:“格帕乌”总局的某个侦缉人员如何写一纸公文给缅任斯基,
建议送一支手枪给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好让他明白他应该举枪自尽了。你只要这样
设想一下,就会立刻感到这样的建议有多么荒谬了。
    在这个部门里,总是用最普通的方法行事:要是上级指示消灭某人,那就消灭
他。他们把人关进监狱,送进集中营,枪毙,吊死,最糟的时候也可以用冰凿子或
铁钎把人的脑袋砸碎。既然有这么多普通的办法,为什么要去寻找复杂的呢?
    还有人认为:“在1930年,上面觉得无论如何要除掉马雅可夫斯基。于是就把
他除掉了。”
    自己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往往是有益的。但很难把自己放在斯大林的位置上想一
想,而且是在1930年。在他的位置上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无论如何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