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中国同性恋研究 >

第41节

中国同性恋研究-第41节

小说: 中国同性恋研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上海调查”中,了解了同性恋者家庭成员有无同性恋倾向,如果家族中连续几代都出现同性恋者,这就不能不考虑到存在着遗传的可能性。根据正常生活的同性恋者的自我报告,家庭成员中有人有同性恋倾向或行为的有8人,占4.1%,其中2人是兄弟姐妹,4人是其他人。在在押的同性恋者中未见有这方面的报告。不过,仅就以上数据来看,还很难断定同性恋有什么遗传因素,也可能是由于家庭成员之间后天的相互影响。可是,根据被调查者对自己同性恋形成原因的自我分析,认为有遗传因素的,正常生活的和在押的同性恋者分别占2.9%、10.5%,这还是值得注意的。

/* 96 */
第五部分 同性恋的防治
同性恋的成因(6)


 
由于性生理发育的偏离,由于睾丸或卵巢结构和功能发育的偏离引起体内性激素水平和内分泌功能的紊乱,影响性生理和性功能的发育,出现了第一、二、三性征发育和性功能发育的偏离,造成了成年以后一系列性生理和性功能的障碍或疾病。 
也正是由于基因性别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导致了生物性别的动摇性,而且形成了群体性行为的复杂变幻的特点。 
认识性别和性取向性别的发育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除可能具有上述生理基础外,后天学习和环境、教育的影响似更重要。儿童认识性别的过程在心理学上称为性别认同或性别确认。儿童的性别认同是在生物学基础上儿童与成人相互作用的结果,尤其是自幼的抚养方式和两性的躯体形态对儿童的性别认同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儿童性别认同的核心印象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变。两岁半以后,大多数儿童的性别认同与性取向定势在成人的不断影响下得以完善和巩固。儿童对同性别父母的仿效和鉴别、对异性父母的相互比较和补充是建立性别认同和性取向定势的两个必需过程。一般认为,3岁左右是性别认同和性取向定势的关键时期,性取向定势和性别认同一样,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变。 
至于行为性别,就是性角色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性的社会化过程,其发育是和性别认同和性取向定势同期进行而且相互影响的。性别认同的过程就是孩子学习性角色规范的过程,也是孩子区别同性和异性、形成性取向定势的过程。使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性别,正确评价自己的和异性的行为,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优势和异性的性别特点,按照自己的生理性别培养规范的角色行为,实现社会的角色期待,成为一名合格的成员——这就是健康的社会性别的发育过程。 
不健康的认识性别的发育导致性别同一性障碍,最典型的就是易性癖,认为自己是异性,自己的性器官发生了倒错,这实际上就是认识性别和生理性别的不一致。 
不健康的性取向性别发育导致性取向定势的错误,从而发生同性恋以及各种异常性取向的性变态。性取向于中间性的可表现为假性同性恋。 
不健康的性别发育促进性别同一性障碍,促进性取向定势的错误,从而促进同性恋及其它性变态的发生。 
2.重演发育理论 
这是周正猷医生1988年在广州召开的第三届全国性学学术会议上提出来的,他从生物进化的观点,依据生物重演的客观规律,指出了人类各种性行为的生物学根源。 
赫克尔E·H·Haeckel于1866年提出了生物发生的重演律。他指出生物个体的发育是种系发育简短而又迅速的重演。人类发育自受精卵开始,相当于原始的单细胞动物,卵裂阶段相当于从单细胞发展到多细胞的过程,囊胚期相当于原始的多细胞动物,原肠胚期相当于原始的二胚层动物,然后再经历三胚层动物、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并经由哺乳类动物的低级阶段,最后完成人类胎儿的发育。 
这个时期是十分短暂的,几亿年的种系发育过程在胎儿一周的发育过程中就重演完毕。例如在受精的第32~40天之间的8天内,胎儿就经历了从鱼类到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最后到达人类的现代水平;其它组织器官、生理生化过程也都一样要经历重演发育的过程。 
人类的心理发育和生理发育一样,也有一个重演发育的过程。列克逊Erikson把人类的心理发育划分为依次进行的八个阶段,这与胚胎的按部就班的发育一样。斯特恩Stern曾指出,6岁左右的儿童其心理发育相当于哺乳动物向人类过渡的阶段。还有许多学者也有类似的见解。同样,人类的性生理、性心理、性欲的发育也是一个重演发育的过程,也要经历从无性到有性,从低级到高级,从动物到人类的种系发育的全部过程。 
生物体与外环境之间需要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能使新陈代谢、复制繁殖和发展进化的生命活动得以进行,所以说生物体与外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是生物的本能需要,这一需要又具体通过摄取和排泄两个基本过程来实现,因此可以说生物体企求与外环境进行不断的摄取和排泄的过程,就是生物最基本的需要。人类的各种欲望也都是从基本需要发展起来的,而人类的基本需要和动物从低级发展到高级又有许多一致之处。除了基本的排泄与摄取的欲望外,人对信息的感受和需要量随着大脑的发育和心理的发展急剧地增加起来,但不管人类怎样进化,基本需要总是必不可少的。 
单细胞生物的摄取与排泄过程是通过细胞膜来完成的,有口腔的动物如水螅摄取过程主要通过口腔来完成,有肛门或泄殖腔的动物从鱼纲到哺乳纲中的原兽亚纲,其排泄过程可主要通过肛门泄殖腔来完成,待性器官出现后,生殖信息、生殖能量和生殖物质的殖取与排泄过程则可主要通过性器官来完成。随着生物摄取和排泄过程的进化,生物体的需要欲望的形式更趋向于高层。 
动物都通过皮肤和外界接触。一直进化到人类,皮肤与外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可见皮肤需要是动物界的共同需要。从细胞的相互接触,鱼类繁殖的相互碰撞,两栖类动物以身体接触排卵、排精斑点蝾螈的“做爱游戏”历时数小时之久,皮肤接触成了两性个体的主要性行为和唯一获取性快感的行为。哺乳动物直至人类的皮肤需要仍十分强烈,从儿童的皮肤饥饿到成人间的亲密接触,没有人能否定皮肤欲望的存在。 
口腔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器官,有些寄生虫以吸盘吸附于宿主的肠壁,有一种鱼,雄鱼用嘴吸住雌性,甚至于嘴唇和舌头逐渐跟雌鱼的皮肤融为一体,看起来像是一条鱼。鸟类以喙相交,“接吻求爱”。高等动物在求爱过程中,口腔应用得更多,尤以舔对方的生殖器更为奏效。雌性美洲虎和大袋鼠性兴奋时都主动地舔雄性的生殖器。雄性郊狼、狼、狗、臭鼬等都习惯于用舌头舔雌性肿胀的外阴而进入兴奋状态。人类的胎儿三周后就开始吮指,在婴儿期吮吸也成了他们的嗜好行为,人类对于接吻更是普遍应用。许多人包括同性恋者的特殊性行为模式,例如舐舔外阴、口交、舌淫、肛交等尽管听之不雅,然而人类又无法掩饰与消除这些来源于动物的性行为模式。

/* 97 */
第五部分 同性恋的防治
同性恋的成因(7)


 
肛门的应用可以认为是具有泄殖腔动物的主要性行为。鸟类受精是通过泄殖腔的接触来完成的。人类婴儿在发育过程中有一种肛门意识、尿道意识增强的阶段,这时孩子对肛门、尿道区域的需要比较强烈。即使到了成人阶段,肛门、尿道在获取快感方面仍占一定地位。在人类性活动中对肛门和尿道的应用如肛交以及通过肛门、尿道的自慰等,也是重演发育过程的痕迹。 
基于重演发育规律的提示,周正猷提出把人类性欲、性心理重演发育的过程分为七个阶段:一是皮肤依恋期从胚胎期开始;二是口鼻腔依恋期从出生~1岁;三是肛门尿道依恋期1~3岁;四是恋父母期3~6岁;五是同性依恋期6~12岁;六是性器依恋期12~16岁;七是性心理成熟期16岁~成人。人类必须经历以上七个阶段才能发育完全而进入性成熟阶段。 
脊髓病变或其它残疾所致骨盆区域感觉缺失者,口腔和乳房接受性刺激的敏感性则大为增加,性高潮时口唇的快感可增加到平时的两倍以上,乳房和乳头明显增大和充血。截瘫病人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后可通过接吻和抚摩乳房而达到完整的性高潮。这说明性器性欲的主导地位没有形成重演发育障碍或形成以后又失去由于疾病、外伤等,其它性欲表现可相对增强,从而迫使性行为方式发生相应的倒退性的改变。 
同性恋的出现可看作是性器性欲发育的不够完全,未能形成主导地位,相应的前期性欲发育较强,因而热衷于各种类型的非阴茎阴道交媾的性行为模式。皮肤欲强导致以相拥、抚摩等肤体接触为主要性行为模式,口鼻腔欲强导致以接吻、口交、舌淫为主的性行为模式,肛门尿道欲强导致以肛交和肛门尿道自慰的性行为模式,性器欲相对较强者可出现异性恋为主或以手淫、相互手淫、相互生殖器接触为主的性行为模式等。 
3.“模板”发育理论 
人的行动分为不随意行动和随意行动。不随意行动是一种不自觉的、没有目的的行动,是人体活动的主要形式。随意行动是自觉的、有目的的行动,如读书、写作、跳舞、唱歌等,行动前先要确定目标,通过思维形成一定的行动方案然后实施。实际上在人的不随意行动与随意行动之间还有一类行动是受双重干预的,例如呼吸行动主要是自主的,也可以有限度地随意调节。有些行动主要是后天学习训练的,经常重复以后常常会变成不随意为主的习惯行动,如人上下一个固定的楼梯,经常重复,则用不着去指挥腿怎样弯曲,脚抬多高,向前进多少等,而是一个连续习惯的动作,完成得恰到好处。 
人的不随意行动以及学习训练后的半随意行动都有相对固定的行动程序或者称为“行动模板”,例如手碰到火,高温刺激传入神经中枢,立即发出把手缩回来的指令,相关肌肉收缩,手很快避开火源。这个简单反应程序就是一个行动模板,只要手碰到火,立即按这个程序缩回手。 
人体有各种各样的行动程序模板,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大量的行动程序主要受皮层下的各级中枢调控,也主要是不随意行动,只要按程度去完成就行了。因为人体都有一个重演发育的过程,神经系统及人的一切″行动模板″也都有一个发育发展的过程。随着身体的发育,尤其是随着脑的发育,各种行动模板也得以发育并不断趋于完善。 
人体的不随意和主要半随意的行动程序模板是在脑和神经系统发育成熟之前发育成熟的,因为人脑发育自胎龄4周开始,孕后期3个月到出生后2周岁是发育的高峰,一般认为至出生后7周岁为主要发育阶段,7岁以后至成人期脑发育已相对缓慢。可见7岁以前尤其是3岁以前有人提出2岁以前是“行动模板”发育的最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与心理动力学派所主张的早年经历、婴幼儿期挫折对人日后的影响很大的观点是一致的,因为早期的行动反应模式最容易形成不随意的行动程序模板,而成为深藏于潜意识层的心理动力。 
主要是从学龄期开始的人生的学习过程早一点也可以是从2~3岁开始,就是行为学派主张的所谓学习导致的行为特征。后天的学习不管是称为效果律还是称为操作性条件作用,其实质都是条件反射性质。后天学习除受欲望的调控,也极大地受学习对象榜样、学习效果和其它环境教育因素的影响。有利的并受环境支持鼓励的学习,也容易形成“行动模板”,而成为不同稳定程度的习惯行动,从而对个体行为起改造和完善的作用。良好的欲望、环境和学习榜样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相反,偏异的欲望、恶劣的环境、非正常的学习榜样会形成坏行为、坏习惯。 
儿童心理卫生研究证实,儿童的智力、能力、行为特征的形成各有其关键期也称敏感期。初步研究认为,形成各种能力如阅读、写作、绘画、舞蹈、音乐、数学能力等等的关键时期大多在3岁左右,也可以说人类个体的各种行为模板发育的敏感期是3岁以前。 
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洛伦茨孵化了很多小鹅,发现小鹅第一眼看见的活东西若是鹅妈妈,它们就跟鹅妈妈,若它们第一眼看见的是洛伦茨,它们就跟洛伦茨而不跟鹅妈妈,这在动物行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