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中国道教3 >

第8节

中国道教3-第8节

小说: 中国道教3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托名东方朔的另一本书《海内十洲记》④说:〃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在碧海之中,地方百里,上有大帝宫,太真东王父所治处。〃从此〃扶桑〃就与东王公相联系,成为东王公的居处,正像〃昆仑〃与西王母相联系,成为西王母的居处一样,故东王公亦称〃扶桑大帝〃。
  与上书大体同时的《元始上真众仙记》(附题葛洪《枕中书》)说:在二仪未分,天地混沌之时,已有元始天王。二仪始分以后,元始天王与太元圣母通气结精,生出〃扶桑大帝东王公,号曰元阳父〃,然后又生出西王母。〃众仙或有日三朝扶桑公,或三朝西王母〃。又说:〃扶桑大帝,元始阳之气,治东方,故世间帝王之子应东宫也〃。〃扶桑大帝住在碧海之中,宅地四面,并方三万里,上有太真宫。……众仙无量数,玄洲、方丈诸群仙未升天者在此〃。⑤与西王母相较,东王公的〃事迹〃是很少的,且大多如上所引的空泛语。据《上清七圣玄纪经》载,上清派大约在南北朝至隋唐间,曾为之写过传记,名《扶桑大帝君传》,把他视为七圣之一,其神格是很高的。此传已佚,无从寻觅。
  《太平广记》卷一收有《木公传》,末署出《仙传拾遗》。
  该书作者不详,前蜀冯鉴《续事始》已引此书文叙蚕丛事,当出唐代。该传所记内容,大约不出上引诸书。中云:〃木公,亦云东王父,亦云东王公。盖青阳之元气,百物之先也。冠三维之冠,服九色云霞之服,亦号玉皇君。……故男女得道者,名籍所隶焉。昔汉初,小儿于道歌曰:'著青裙,入天门,揖金母,拜木公。……'盖言世人登仙,皆揖(原作损,误引者注)金母而拜木公焉。〃⑥成书于元代而经明人增纂的《三教搜神大全》卷一《东华帝君传》,是东王公篇幅最长的传记。基本内容仍未超出以上诸书,明显特点是抄撮《墉城集仙录·金母元君传》而成。
  如说:〃在道气凝寂,湛体无为〃时,〃先以东华至真之气,化而生木公于碧海之上,苍灵之墟,以主阳和之气理于东方,亦号王公焉。……与(西)王母共理二气,而育养天地,陶钧万物。凡天上天下,三界十方男女之登仙得道者,悉所掌焉。〃
  最后云:〃又考之仙经,或号东王公,或号青童君,或号东方诸,或号青提(当为〃童〃字之误引者注)帝君。名号虽殊,即一东华也。圣朝至元六年正月上尊号曰'东华紫府少阳帝君'。〃⑦由前面几句话,使我们知道历代道士曾经给东王公取了各种名称,最后一句话,向我们证明此传作者是元朝人。
  总之,东王公〃事迹〃远不如西王母〃事迹〃具体,仅因他是西王母的对偶神,西王母既是女仙领袖,那么,东王公自然也成为男仙领袖了。
  与西王母一样,在唐与北宋时,道士的醮神名单中,未曾列有东王公,至南宋始被列入,且一直居西王母之前。在南宋仲励《祈嗣拜章大醮仪》的醮神名单中,位列第十九,名〃东华木公道君〃;在南宋金允中《散坛设醮品上》三百六十分位真灵名单中,位列第十,名〃东华上相木公青童帝君〃;
  在南宋吕元素《黄箓罗天一千二百分位》(载《道门定制》卷三)中,作为第九状所请的第一位神灵,名〃水府扶桑大帝〃,位居水府诸神之首。
  尽管东王公之名的出现后于西王母,但因他是男性,在道教中的地位却比西王母更高,到南宋金元时尤甚。南、北二宗准备合宗时,都争相寻祖,最后一致以东王公为共同祖师。元道士秦志安《金莲正宗记》卷一《东华帝君传》赞曰:
  〃全真之道,酝酿久矣!自太上传之金母,金母传之白云,白云传之于帝君。〃⑧此〃帝君〃指东华帝君,即东王公。接着称:
  〃帝君姓王氏,字玄甫,道号东华子〃,〃在人间数百岁,殊无衰老之容。开阐玄宗,发挥妙蕴,阴功济物,玄德动天,故天真赐号曰东华帝君,又曰紫府少阳君。授度门人正阳真人钟离云房(钟离权),嗣弘法教,所有圣远(当为〃迹〃),不能其(当为〃具〃)述。全真之道,由此温(当为〃滥〃)觞,故立之以为全真第一祖也。〃⑨秦志安给东华帝君(东王公)取了一个世俗名字王玄甫,称他为全真第一祖,将道传给(据称为汉时人)钟离权。但后出的《金莲正宗像传》,却又采取比较含混而不肯定的说法:〃帝君姓王,不知其名,世代、地理皆莫详。得太上之道,隐昆嵛山,号东华帝君;复居五台山紫府洞天,或称紫府少阳君。后示现于终南山凝阳洞,以道授钟离子。又按《仙传拾遗》云:帝君盖青阳之元气,万神之先也。居太晨之宫,紫云为盖,青云为城,仙僚万亿,校录仙籍,以禀命于老君。所谓王姓者,乃尊高贵上之称,非其氏族也,斯言盖得之欤!元世祖皇帝封号东华紫府少阳帝君,武帝皇帝加封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帝君。〃AB柯道冲《玄教大公案》序云:〃道统之传,其来久矣!始太上混元老祖,以……《道德》授关令尹子。其十子各得其妙。……自周汉以来,惟尹子嗣祖位,金阙帝君继道统,授东华帝君,帝君传正阳钟离仙君,钟传纯阳吕仙君,……〃AC吕后分传为二,成南北二宗。元邓锜在《道德真经三解·大道正统》中说了大致相同而稍异的话,称元始天尊下授老子,经安期生九传而至华阳真人李亚,再递传正阳真人钟离权,纯阳真人吕岩,海蟾真人刘玄英,以后再分二支传南北二宗。在这里,东华帝君王玄甫变成了华阳真人李亚,实际也是指东王公。
  尽管东王公后来居上,取得了比西王母更加尊贵的地位,但其对民间的影响,却远不及西王母,它除了在道观中享受香火外,世人知之者并不太多。
  注:
  ①《四库全书总目》下册第1205~1206页,中华书局,1964年②四库全书所收《神异经》为删节本,未标篇目。此处所引据台湾本《笔记小说大观》第13编第1册。此段引文和下引《东荒经》《中荒经》二段文,皆为四库本所无。
  ③道书中仅将东王公和西王母作对偶神,并未作配偶神。仅后世小说、戏曲中,有将西王母作玉皇大帝之配偶神对待者。
  ④此书载《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和《笔记小说大观》等丛书中。《四库总目提要》云:刘向所录东方朔书无此书名。观其引卫叔卿事,知出《神仙传》后;引《五岳真形图》事,知出《汉武帝内传》后。
  然《隋书·经籍志》已见著录,盖六朝词人所依托。
  ⑤⑧⑨ABABAC《道藏》第3册269~270页,344页,344页,370页,第23册889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⑥《太平广记》第1册5页,中华书局,1961年
  ⑦据叶德辉宣统元年翻刻《三教搜神大全》

九天玄女

  九天玄女简称玄女,俗称九天玄女娘娘。原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后经道教增饰奉为女仙。
  道教历史上曾有两位玄女,一为常与素女并称、讲房中术的玄女。葛洪《抱朴子内篇·极言》云:黄帝〃论道养则资玄、素二女〃。①《云笈七签》卷一百《轩辕本纪》云:黄帝〃于玄女、素女受房中之术〃。②二为讲行军战阵之术的玄女,即为本文所说的九天玄女。
  九天玄女之名,始见于汉代之纬书。《龙鱼河图》云:
  〃黄帝摄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黄帝仁义,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敌,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③又说:〃帝伐蚩尤,乃睡梦西王母,遣道人,被玄狐之裘,以符授之曰:'太乙在前,天乙备后,河出符信,战则克矣。黄帝寤,……立坛祭以太牢,有玄龟衔符出水中,置坛中而去。黄帝再拜稽首受符,视之,乃梦所得符也。广三寸,袤一尺。于是黄帝佩之以征,即日禽蚩尤。〃④其后,又有《黄帝问玄女战法》一书,对上述故事进行演绎。《旧唐书·经籍志》兵家类著录《黄帝问玄女法》三卷,盖即此书,可能出于南北朝。其中有云:〃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黄帝归于太山,三日三夜,天雾冥。有一妇人,人首鸟形,黄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妇人曰:'吾玄女也,子欲问何?'黄帝曰:'小子欲万战万胜,万隐万匿,首当从何起?'遂得战法焉。〃⑤明董斯张《广博物志》卷九曾引《玄女兵法》文,亦记上述故事。文曰:〃蚩尤幻变多方,征风召雨,吹烟喷雾,黄帝师众大迷。帝归息太山之阿,昏然忧寝。王母遣使者被玄狐之裘,以符授帝,符广三寸,长一尺,青莹如玉,丹血为文。佩符既毕,王母乃命一妇人,人首鸟身,谓帝曰:'我九天玄女也。'授帝以三宫五意阴阳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斗之术,阴符之机,灵宝五符五胜之文,遂克蚩尤于中冀。又数年,王母遣使白虎之神,乘白鹿集于帝庭,授以地图。〃⑥此文比《黄帝问玄女战法》增益甚多,有较多的道教色彩,出书年代应在其后,或许出于隋唐。
  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将上述资料加以综合,写成《九天玄女传》,收入《墉城集仙录》卷六(又载《云笈七签》卷一百一十四)。该传亦主述玄女向黄帝授符书以破蚩尤故事,但明确将玄女作为道教神仙加以叙写。该传首句即云:〃九天玄女者,黄帝之师,圣母元君弟子也。〃继云:〃王母遣使,披玄狐之裘,以符授帝曰:'精思告天,必有太上之应。'〃当玄女下降,帝再拜受命时,玄女曰:〃吾以太上之教,有疑可问也。〃⑦当黄帝告以求授战法之愿时,〃玄女即授帝六甲六壬兵信之符,灵宝五符策使鬼神之书,制妖通灵五明之印〃⑧等,于是〃遂灭蚩尤于绝辔之野,中冀之乡,分四冢以葬之。〃⑨经过如此叙写之后,九天玄女遂成为上古之女仙,而被纳入道教神谱中。
  九天玄女对中国古代社会亦曾产生过影响。《水浒传》第四十一回《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叙述宋江被官兵追赶时,躲进九天玄女庙,被九天玄女所救,并授其兵书三卷之故事。
  注:
  ①《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241页,中华书局,1985年
  ②⑦⑧⑨《道藏》第22册683页,第18册195页,195页,195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③④《重修纬书集成》卷六第89~91页日本明德出版社,昭和53年
  ⑤此书已佚,清严可均辑其佚文收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三代文》卷十六。《艺文类聚》卷二、《太平御览》卷十五、《路史后纪》卷四,皆曾征引此段文字,唯《艺文类聚》征引书名作《黄帝玄女之宫战法》。
  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80册192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

赤松子

  赤松子,一作〃赤诵子〃。传为神农时雨师。能入火自焚,随风雨而上下。记载其事之典籍,当以《淮南子·齐俗》为最早,继以《列仙传》而详其事。刘安云:〃今夫王乔、赤诵子,吹呕呼吸,吐故纳新,遗形去智,抱素反真,以游玄眇,上通云天。〃①高诱注曰:〃赤诵子,上谷人也。病厉入山,寻引轻举。〃《列仙传》谓:〃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往往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时复为雨师,今之雨师本是焉。〃②是书作者又赞曰:〃眇眇赤松,飘飘少女,接手翻举,冷然双飞;纵身长风,俄翼玄圃,妙达巽坎,作范雨师。〃③除《列仙传》谓炎帝少女随赤松子修道成仙外,尚有皇初平遇赤松子修道成仙的传说。据宋人倪守约《金华赤松山志》载,皇初平曾在赤松山中遇赤松子,修道于石室中,能叱石成羊,汲井愈疾,坐起立亡。
  赤松子修炼成仙的故事有诸多传说,且屡为故籍所载。郭璞云:〃水玉冰体,潜映洞渊赤松是服,灵蜕乘烟吐纳六气,升降九天。〃④葛洪称:〃火芝,常以夏采之,叶上赤,下茎青,赤松子服之,常在西王母前,随风上下,往来东西。〃⑤《艺文类聚》称〃赤松子好食柏实,齿落更生〃。⑥从上述记载来看,赤松子乃传说中之服食成仙者。
  后世某些道士为了将所撰之书托之远古,曾假赤松子之名以名书,如《赤松子中戒经》《赤松子章历》。据今人研究,此二书皆出于魏晋南北朝。《道藏提要》称:《赤松子中戒经》〃盖六朝古籍也〃;《赤松子章历》〃约出于南北朝〃。⑦又如《上清太上帝君九真中经》,〃原题太虚真人南岳上仙赤松子传〃;《上清九真中经内诀》〃原题赤松子述〃,为早期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