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中国道教3 >

第41节

中国道教3-第41节

小说: 中国道教3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ACAD《南史》第6册1896页,1899页,中华书局,1975年
  AE《北史》第9册2915页,中华书局,1974年
  AF《旧唐书》第16册5126页,中华书局,1975年
  AGAH《宋史》第38册13420页,第39册13512页、13516页,中华书局,1977年

服食

  服食又名服饵,指服食药物以养生。道教认为,世间和非世间有某些药物,人食之可以祛病延年,乃至长生不死。葛洪引《神农四经》说: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中药养性,下药除病。①道士在这种信念的驱动下,在实践中逐渐积累起一套采集、制作和服食长生药的方术,即为服食术。
  服食术起源于战国神仙家,为晚周仙道三流派之一。《史记·封禅书》载,神仙家倡言: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上有仙人和〃不死之药〃,人如求得此药服之,可长生不死。于是齐威王、宣王、燕昭王派方士入海求之,不得。其后,秦始皇派人率童男女入海求之,未能至。再后,汉武帝除继续〃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外,又听方士李少君的怂恿,〃亲祠灶〃、〃而事化丹砂诸药齐(剂)为黄金〃,即令方士从事炉火烧炼,企图用人工炼制出不死药,③促成了炼丹术的产生。从此,〃不死药〃即包括人迹罕到之处的奇药(实即野生菌类、草木药),又包括金石药和用金石炼成的丹药(道士称金丹)。《汉书·艺文志》著录《黄帝杂子芝菌》十八卷,《太乙杂子黄冶》三十一卷,就是当时服食著作的代表。
  道教承袭此术,不少道士皆修服食。《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九和三十载,韦节〃卜居华山之阳,……饵黄精、白术、胡麻、茯苓、丹砂、雄黄〃田仕文〃常饵服白术、茯苓,久而有益〃;梁谌〃广索丹砂,还而为饵〃;马俭〃断谷服水,饵枣膏、天门(冬)〃;尹通〃服黄精、雄黄、天门冬数十年,体渐清爽〃;王延〃唯松餐涧饮,以希真理〃;于章〃啸咏林泉,饵黄精、茯苓、山地黄〃。④《南史·隐逸传》载,刘凝之隐居衡山之阳,〃采药服食,妻子皆从其志〃;顾欢〃晚节服食,不与人通〃。⑤入唐以后,道士除服草木药和金石单味药外,又多服金石烧炼而成的丹药。此风还普及于上层社会,不少皇帝如太宗、宪宗、穆宗、敬宗、武宗、宣宗,和大臣杜伏威、李抱真、李虚中,以及许多文士都争相服食丹药。但多数丹药皆有毒,致使很多服食者中毒而死。因此引起很多人的反对,唐以后,外丹术和服食外丹之风逐渐衰落,而服食草木药和单味金石药则继续流传。
  与上述服食术发展情况相适应,服食书在历代不断出现。
  《抱朴子内篇·遐览》著录有《木芝图》《菌芝图》《肉芝图》《石芝图》《大魄杂芝图》各一卷,《服食禁忌经》一卷,《小饵经》一卷,《采神药治作秘法》三卷。《隋书·经籍志》医方类著录《神仙服食经》《神仙服食方》《论服饵》等二十余种。《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除著录多种外丹烧炼书外,又著录服食书《太清神仙服食经》《神仙服食药方》《太清诸草木方集要》等十余种。《通志·艺文略》著录《神仙长生药诀》《服饵保真要诀》《古今服食药方》《摄生服食禁忌》等四五十种。《正统道藏》收载《神仙服食灵草菖蒲丸方》《种芝草法》《神仙服饵丹石行药法》《太上肘后玉经方》各一卷,《云笈七签》卷七十四至七十八专列《方药部》。
  用作服食的草木药,据《抱朴子·仙药》篇记述,有五芝(其中之一为灵芝草)、茯苓、地黄、麦门冬、木巨胜、重楼、黄连、石韦、楮实、枸杞、天门冬、黄精、甘菊、松柏脂、松实、术、菖蒲、桂、胡麻、柠木实、槐子、远志、泽泻、五味子等。其他书中还有人参、甘草、大枣、杏仁、桃仁、竹实、苁蓉、干姜、覆盆子等。前苏联学者用电子计算机对中草药成分配方进行研究,筛选出其中最有价值的三十种,⑥绝大多数都包括在《抱朴子·仙药》篇所举草木药中。以上诸药大都可单服,《千金要方》卷十二〃服地黄方〃、卷十四〃造生干地黄法〃、〃造熟地黄法〃即载地黄的制法、服法。
  《千金翼方》卷十二〃服天门冬丸方〃又载天门冬的制法、服法。诸草木药又可复方配伍服食,如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服药论》列有〃安和脏腑丸方〃、〃治润气液膏方〃即为草木药复方。唐人卢遵元《太上肘后玉经方》亦为草木药复方配方,它按乾、坤、艮、巽、离、兑、坎、震等八卦次序,列出八个服食方,绝大多数为草木药之复方配方,药性大都平和,极少或没有副作用。
  用于服食的金石药,常见的有丹砂、雄黄、雌黄、石硫黄、曾青、礜石、云母、慈石、戎盐、石英、钟乳石、赤石脂、太乙禹余粮等。以上诸药有单服者。隋人京里(或作京黑)先生《神仙服饵丹石行药法》即载有丹砂、雄黄、石钟乳、石脂等单方的制法与服法,其中饵服丹砂二十一方,饵服雄黄十一方。《云笈七签》卷七十五载〃炼云母法〃十方,〃服云母法〃二十六方。孙思邈《枕中记》又载〃饵云母法〃、〃饵雄黄法〃。此外,又有将诸金石药配伍服食者,较早的有魏晋名士普遍服用的〃五石散〃,又名〃寒食散〃,为五种未经烧炼的石药⑦合研而成的散剂,主要成分为砷类化合物,有兴奋末梢神经、引发性冲动的作用。最多的是若干石药经烧炼而成的丹药(金丹),其配方、制法散见于众多外丹书中,《云笈七签·方药部》所列诸方,亦多为此类金石药复方。
  作为冀图长生不死的道教服食术,已成为历史陈迹,但它所积累的众多服食方,尤其是草木药方,仍具有可供药用的研究价值。据《动物学杂志》1959年第4期载文称:1959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从《肘后备急方》《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本草纲目》等二十余种道书、中医药典中,筛选出抗衰延年药方一百五十余种,按功用分为十二类,计耳目单方类十一种,耳目复方类八种,齿发单方类六种,齿发复方类十八种,诸风单方类六种,诸风复方类二种,悦泽方类八种,补虚单方类八种,补虚复方类四十种,延年不老单方类六种,延年不老复方类三十六种,其他二种。可谓我国古代服食养生药研究的一种总结。
  注:
  ①《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196页,中华书局,1985年
  ②③《史记》第4册1369~1370页,1385页,中华书局,1959年
  ④《道藏》第5册第266~275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⑤《南史》第6册1869页、1874页,中华书局,1975年
  ⑥《中国古代养生之道》117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
  ⑦《抱朴子内篇·金丹》说:〃五石者,丹砂、雄黄、白礜、曾青、慈石也,〃《晋书·裴秀传》注、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二十四,对〃五石〃的解释互有异同。近人余嘉锡和王奎克对〃五石散〃的考证,意见又互有分歧。

房中术

  房中术或称阴道,黄赤之道,混气之法,男女合气之术,为道教倡导在男女性生活方面的养生术。道教认为,精、气、神为人生〃三宝〃,精足则气充,气充则神旺。如人能时常保持精足、气充、神旺的状态,必然健康长寿,乃至长生;反之,不断耗损三宝,必罹病夭亡。为此以〃爱气、尊神、重精〃为宗旨,讲求重精、宝精的修炼之术。
  房中术源于战国神仙家。据今人蒙文通先生考证,晚周仙道分行气(含导引)、服饵、房中三派,行气导引源于巴蜀,尊彭祖、王乔、赤松子为始祖服饵兴于齐鲁,以羡门、安期生为中坚房中起于秦中,以容成、务成子为代表。①《汉书·艺文志》著录房中书八家百八十六卷,计:《容成阴道》二十六卷,《务成子阴道》十六卷,《尧舜阴道》二十六卷,《汤盘庚阴道》二十卷,《天老杂子阴道》二十五卷,《天一阴道》二十四卷,《黄帝三王养阳方》二十卷,《三家内房有子方》十七卷。表明战国至秦汉间,房中术是十分盛行的。以上诸书早佚。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大批帛书和部分竹、木简,经整理,发现医学著作15种,其中有5种为房中术著作,被定名为:《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养生方》《杂疗方》。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房中术著作,据此可以概见先秦至汉初房中术的基本内容。
  早期道教在全面继承方仙道术时,即将房中术纳入其道术系列中。最早创立的五斗米道,即引进此术,以之和行气、符咒术等配合修习。魏晋期间,方士道士多习此术。在曹操招致的大批方士中,〃甘始、左元放、东郭延年行容成御妇人法,并为丞相所录〃。②后左元放(即左慈)传郑隐,郑隐传葛洪。葛洪《抱朴子·遐览》著录房中书多种,计有《玄女经》《素女经》《彭祖经》《子都经》《天门子经》《容成经》等。③可见汉魏两晋时,房中术也很盛行。东晋以后,一些道派和道士相率反对房中术,如东晋中期出现的上清派,崇尚存思、行气,贬斥黄赤北魏寇谦之改革北天师道时,称房中术为〃三张伪法〃,要男女道官箓生〃断改黄赤〃。但是历晋至南北朝,不论道教内外,房中术并未断绝。南朝梁大医药学家著名道士陶弘景在所著《养性延命录》中即辟专章《御女损益篇》阐述房中术。《隋书·经籍志》道经类称有房中书十三部,三十八卷,但未著录书名,而在医方类却著录房中书《玉房秘诀》十卷,《素女秘道经》一卷,《素女方》一卷,《彭祖养性经》一卷,《彭祖养性》一卷(似重出),《序(玉)房内秘术》(葛氏撰)一卷,《玉房秘诀》八卷(似重出),徐太山《房内秘要》一卷,《新撰玉房秘诀》九卷。可知南北朝至隋代,房中术照样盛行不衰。至唐代,著名道教医学家孙思邈在其名著《千金要方》中又辟专节阐述〃房中补益〃,王焘在医书《外合秘要方》中又引录《素女方》。《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又在医术类著录房中专书葛氏《玉房秘术》一卷,冲和子《玉房秘录诀》八卷。可知房中术在唐代亦继续流行。直至宋代,由于理学的兴起,在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倡言下,房中术成为首先被冲击的对象,加上当时有人专事张扬房中术之糟粕,使其沦为玩弄妇女的淫秽之术。在此情况下,房中术遭到社会的摈弃,很多人不敢或不屑于修习和研究;《宋史·艺文志》等再无房中新书的著录,唐前古书亦大多亡佚,房中术渐趋湮没。直至清末,叶德辉始从10世纪日本学者丹波康赖所著的《医心方》及唐人医方中,辑录出《素女经》《素女方》《玉房秘诀》(附《玉房指要》)《洞玄子》《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等各一卷,载入《双梅景闇丛书》。人们通过这些残篇,才得以略窥唐前房中古籍之面貌。
  房中术的本旨是调协阴阳以养生,有其某些合理内核:
  节欲慎施房中家一般都不主张绝欲,只主张节欲。他们从阴阳说出发,认为男女交合是天道之常,施之以法,有益于身心健康;如果强制禁欲,反而有害。葛洪认为〃人复不可都绝阴阳,阴阳不交,则坐致壅阏之病〃;但又不可纵欲,必须加以节制,如果〃任情肆意,又损年命。唯有得其节宣之和,可以不损〃。④孙思邈说:〃此方(按指房中术引者注)之作也,非欲务于淫佚,苟求快意,务存节欲以广养生也。非苟欲强身力行女色以纵情,意在补益以遣疾也。此房中之微旨也。〃他又提出加强意志控制的办法,说:〃善摄生者,凡觉阳事辄盛,必谨而抑之,不可纵心竭意以自贼也。〃⑤据说,彭祖曾提出〃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千裹,不如独卧〃和〃一岁之忌,暮须远内〃的主张,⑥其中心思想就是断绝异性接触,减少性欲冲动。
  房中术不仅要求节欲,更要求慎施,即不任意施泄精液。
  葛洪称之为〃节宣〃,即对宣泄精液实行节制。孙思邈将精液比作燃灯之油,谓油料充足,则灯火旺盛,不注意节油和添油,随意耗费,终至油尽灯灭。房中家忖度〃节宣之宜〃,根据人的年龄、健康状况,及气候变化等条件,提出不同的施精次数。《素女经》提出:人年二十岁者,四日一泄年三十者,八日一泄年四十者,十六日一泄;年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年六十者,即闭精勿泄,若体力犹壮者,一月一泄。道士刘京提出:春三日一施精,夏及秋一月再施精(两次),冬常闭精勿施。⑦孙思邈则提出:一月再泄(两次),一岁二十四泄。目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