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中国道教3 >

第30节

中国道教3-第30节

小说: 中国道教3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讼⑿坛逯獭ā!段绯械馈烦啤た遗模⒄砀#戳橄善犯瘢司疤吵。赶愕疲焘阈弧ǎǚ接袂逋蚴ィ疸谥谡妫傻こ希盗餍印ǎǖ匚藜蚨裕搜裕矶显┏穑讼币椤P浅叫卸龋蘖僬罩祝槐久心辏扌谭林獭ā!锻沓械馈吩蜮阈弧ㄇ吧袷溃拮锷钣龋蛭ヌ斓馗苍刂剩蚩魅赵抡樟僦拢付逍兄裕巳饬椭停霸┪闯笞镏亟幔噬蔽笊耍烈馊涡模皇兑蛟担柚苫洌樗穑诜赣拿鳎邓福涸骄担勺缺ǘ裕勾嗽治!ā"匏姓庑┙庠┦徒岬木模际且缘朗勘戆灼碜啵肭笊窳榭硭。獬┒缘男问奖硐殖隼吹摹T诒彼文┠晷纬啥谀纤问逼谄鸸惴毫鞔牧抖取⒓懒丁⑹┦骋侵幸话愣加薪庠┦徒岬哪谌荨
  至今仍在香港地区演习不衰的《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中,将人生的冤对概括为十种,即〃十伤〃:杀伤、自缢、溺水、药死、产死、伏连、冢讼、狱死、邪妖、积生。⑦其中〃积生〃冤对是因为〃纵幸免于人间,必萦缠于地下〃的人际冤对的延续,只有〃邪妖〃冤对是非人际的内容。北宋末年和南宋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相互交织,〃累世仇雠,历推迁而不释〃的人际关系,便成为科仪经文中有关〃冤结〃的主要内容。至于解除冤结的方法,除了祈请神灵宽恕以外,还采用符、咒、诀等方术化解冤结。《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符简轨范品》有〃解诸类冤结〃的内容,除了同上述〃十伤〃相对应的解杀伤冤符、解缢死冤符、解溺死冤符、解药死冤符、解产死冤符、解伏连冤符、解冢讼冤符、解狱死冤符、解妖邪冤符、解三世冤符外,还有解冤释结符、和冤释对符、解咒诅符以及拔罪解冤符等。⑧在《灵宝玉鉴》中也有〃解冤符〃,全称灵宝解冤释结升度真符,符文包含〃解释冤结〃和〃升度朱陵〃等八个字,称〃神符告下,解冤释结,永脱仇雠,执对分别,衅缘俱尽,不生恶业,出离寒庭,罪根消灭,一如告命〃。⑨近代上海道教有独立的解冤结科仪,形式是两名道士坐于灵位前,边念白边唱赞,旁有乐队伴奏,类似说唱。上海道教协会藏有光绪三年(1877)道士康友梅的该科仪抄本,据抄本附记称〃丁未生人海上闲鸥道作于听经山房之最华堂〃,该科仪可能出于清末。科仪经文讲述了虞舜、汉文帝、曾参、丁兰等二十四孝故事,申述斋主以香钱忏之罪愆,〃求解冤结,阳上报恩〃之意,历数人生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和百岁的追求目标和伦理规范,感慨〃人生好似一张弓,终朝每日逞英雄,忽然一日弓弦断,两头着地一场空。生也空,死也空,生死如同一场梦。生如百花逢春景,死如黄叶遇秋风。天也空,地也空,天长地久不相同。
  日也空,月也空,来来往往各西东。田也空,屋也空,几番换了主人翁。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妻也空,子也空,鬼门关上不相逢。佛教经中空自色,道教经中色自空。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世人识得真解悟,到头终是一场空〃。
  以生死、财帛、妻儿皆空的思想来化解人生冤对。
  注:
  ①②⑤⑧《道藏》第31册93页,第6册278、313、第34册729页,752页,第8册326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③《太平经合校》第219、150、539页,中华书局,1960年
  ④⑥⑨《道藏要籍选刊》第1册836、837、838、840、844页,第8册119、122页,80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⑦《中国人的宗教仪礼》(日文版)第893页,日本福武书店,1983年

礼三师

  礼三师是科仪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三师即度师、籍师和经师,有天上和人间二种。〃天上三师者,太上老君为度师,虚皇大道君为籍师,元始天尊为经师也〃。人间三师者,〃所为师者曰度师,度师之师曰籍师,籍师之师曰经师〃。①在科仪中,道士要先存念人间三师,次存念天上三师,〃乘青黄白三气下降,心礼三拜,次五方卫灵诀,随方掐卯午酉子中,内思五脏、五岳、五星、五帝,各统从官兵马,备卫身中,四灵列侍,五色庆云,满身直射,五方罩覆,坛所吻合。内外之境,无感不通〃。②故唐代道士张万福在《洞玄灵宝三师名讳形状居观方所文》中称:〃先存三师,然后行道。凡厥读经、讲诵、行道、烧香、入室、登坛,皆先礼师存念次当起愿,开度九祖,及以己身。此法不遵,真灵靡降。〃③即将〃礼三师〃置于行仪之先的地位。
  尊重师长是道教的传统。《道德经》第二十七章有云: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意思是不尊重他的老师,不珍惜老师的借鉴作用,而自以为聪明的人,其实是最大的迷误。早期道教的《太平经》将师长与父母、君王同称为〃道德之门户〃和〃性命之门户〃,认为〃古者圣贤皆事明师,以解忧患〃,如果〃弟子不顺,则不能尽力修明其师道〃,〃罪名不可除也〃④。葛洪《抱朴子内篇·勤求》也称:
  〃夫人生先受精神于天地,后禀气血于父母,然不得明师,告之以度世之道,则无由免死,凿石有余焰,年命已凋颓矣。由此论之,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⑤南北朝时期成书的《无上秘要》卷四十二,其《事师品》,引《洞玄隐注经》称〃经不师受,则神不行〃,强调道士受经必须通过师尊,不然经就不灵验;引《洞玄法轮经》称:〃师者宝也。
  为学无师,道则不成,非师不度,非师不仙,故师我父也。〃
  指出学道升仙都要依靠师尊,不然不能成道,不能登仙,又引《升玄经》,指出择师应不分贵贱高下,年岁长幼,待师要谦下,即〃求法事师,莫择贵贱,勿言长幼〃。不然就是〃怀死生俗闲之态,不解至真平等之要〃。因为〃人无贵贱,有道则尊,所谓长老不必耆年,要当多识多见〃。一个道士可能有不止一个师长。《升玄经》要求道士对〃先师后师,并皆有敬。
  所以尔者,本师者,学之根也。譬如为山,由于一匮之土,渐渐得其高大,本师者亦复如是,乃为发蒙之基。后师者,备成也。喻如严装服饰,众事已办,唯未加冠,不可以行。人事后师,亦复如是〃。⑥三师之说,大约形成于南北朝时期。《无上秘要》卷三十四,引用的《洞玄金箓简文经》有三师的说法,称〃奉师威仪,经师则经之始,故宜设礼,三曾之宗;籍师则师之师,故宜设礼,生死录籍所由;度师则受经之师,度我五道之难,故应设礼。为学不尊三师,则三宝不降,三界不敬,鬼魔害身。〃⑦至唐代,三师之说已广泛流行。唐代成书的《洞玄灵宝三师记》称〃受道尊奉其为度师〃,〃度师之师曰籍筛,籍者嗣也,嗣籍真乘,离凡契道。籍师之师曰经师,经者由也,由师开悟,舍凡登仙。三师之重,媲于祖宗〃。⑧同时,将三师确定为〃经师南岳上清大洞田君讳虚应〃,〃籍师天台山桐柏观上清大洞三征君冯君讳惟良〃,〃度师天台山道元院上清大洞道元先生赐紫应君讳夷节〃。但是唐代道士张万福的《洞玄灵宝三师名讳形状居观方所文》中另有〃正一师讳〃、〃五千文师讳〃、〃神祝师讳〃、〃洞神师讳〃、〃升玄师讳〃、〃洞玄师讳〃、〃上清师讳〃等名目,要求存念三师名讳、形状、住观和方所,并不确定三师的名号,因此,将三师确定为田虚应等,可能是江浙一带灵宝和上清派道士的做法。
  在道教仪式中,安排礼三师的内容,是在南北朝至唐代时期出现并形成规制的。据唐五代道士杜光庭《太上黄箓斋仪》,各种黄箓仪式均在上香后有〃礼师存念如法〃的内容。
  杜光庭自注曰:〃法师临目存见,太上三尊乘空下降,左右龙虎,千乘万骑,三界尊灵,群真侍卫,罗列在座,乃为弟子奏陈斋意。次思经师,侍太上之右,心拜三过,愿师得仙道,我身升度。次思籍师,次思度师,愿念如初夜法。次思青云之气,布满斋堂,青龙狮子,备守前后,仙童玉女,天仙、地仙、飞仙,日月星宿,五帝兵马,九亿万骑,监斋直事,三界官属,罗列左右。次思青气从师肝中出,如云之升,青龙狮子在青气中,天仙、地仙、飞仙,五方五帝,兵马匝覆斋主家大小之身。又思五脏五岳五帝,如初夜法。〃⑨据此,礼三师之法在仪式中主要是法师的存念和心拜而并无唱、念、做的动作。在南宋道士编纂的一些科仪总集中,礼三师仍是科仪的重要内容,只是灵宝三师已经进入神仙谱系,并已列入神位。王契真的《上清灵宝大法》卷十总录高真上圣,称灵宝经师、灵宝籍师和灵宝度师,〃共度三职,总掌于三十六部尊经,符图集成,中盟宝诰,流演尘凡,载度天人〃。AB在道教的传度类科仪中,另有三师,指传度师、监度师和保举师。宋代贾善翔编纂的《太上传度出家仪》规定,道士出家需由传度师带领和主持下,进行礼三师等仪序,由保举师为弟子脱去俗衣,披道服和系裙、顶簪冠等。AC经过三师引举,才能成为道士。
  注:
  ①②⑥⑦《道藏要籍选刊》第8册644页,644页,第10册115,116页,1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③⑧⑨ABAC《道藏》第6册754页,751页,第9册181页,第30册730页,第32册163~165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太平经合校》第311、346、405页,中华书局,1960年
  ⑤《抱朴子内篇》(增订本)第255页,中华书局,1985年

散花

  散花是斋醮仪式组成中常用的仪式元。陆修静《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称,天上神仙临降醮坛时,〃皆驾飞云绿軿,八景玉舆。从真人玉女手把花旛,前导凤歌,后从天钧,白鹤狮子,啸歌邕邕,烧香散花,浮空而来〃。①因此,散花原是想象中神仙銮驾行仪的一部分。道教仪式常把醮坛幻化为神仙居处的瑶坛,存想自身为神仙临坛弘道,因此,遂以散花作为颂赞神仙和幻化醮坛的仪式内容之一。
  中国古代祭仪中并无〃散花〃的形式。道教的〃散花〃源于佛教,但又有自身的特点。佛教的《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和《华严经》中,都有〃散花〃一品,称〃散花于佛上,是为供养佛宝〃。②,认为在佛前散花为对佛的供养,据传,魏世祖曾在四月初八浴佛节时亲临门楼观看行佛,散花敬礼。现在南亚地区仍有撒花瓣以迎尊贵的民俗,当是古时散花礼俗的遗风。佛教的散花,多用鲜花,后也有改用纸花的。
  道教的〃散花〃,并不实地抛撒鲜花,只是诵唱。陆修静的《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有在巡行中咏唱的步虚词多首,如〃诸天散香华,倏然灵风起〃,〃灵风扇奇奇,清香散人衿〃,〃香花随风散,玉音成紫霄〃,〃真人把芙蓉,散花陈我愿〃等。
  〃每诵步虚一首讫,弟子唱'善散花',礼一拜〃。③在道教科仪中,散花多与瑶坛、云舆、五献等内容相联系,多为行进中的诵唱,间亦有立定念诵的。其词有五言、七言与词曲类三种,和步虚词相似。现存较著的散花词有宋真宗作五言散花词十首、七言散花词十首和宋徽宗作五言散花词十首等,均收于明《道藏》的《金箓斋三洞赞咏仪》中,其词多为赞咏仙都美景和瑶台奇葩。例如:宋真宗的〃天上春常在,花开不计时。瑶坛沾瑞露,芳气更蕃滋〃,〃昆丘绝顶有龟台,台上奇花四序开。不是群仙朝玉帝,何由散到世间来〃;宋徽宗的〃绛节徘徊引,天花散漫飞。高真无染著,片片不沾衣〃等等。也有祈愿天神赐福、降临醮坛的,例如:宋真宗的〃玉宇千门启,金炉百和然。芬芳盈法座,祗慄待群仙〃,〃洞中三十六天春,仙境由来异世人。采得名花何处去,将来宫馆奉高真〃,宋徽宗的〃圣境三千岁,仙花始一开。如何金箓会,并奉列真来。几席延飚驭,香灯建宝坛。丹心无何献,碎锦洒云端〃等等。④宋代道士吕太古的《道门通教必用集》收集了多种散花词,其中有较古的散花乐词:〃散花林,散香林。散香花,满道场。上真前供应,玉京山上朝真会(散花林),十仙齐奏步虚音,满道场,至真前供养。空同一声来月下,步虚三唱入云间。〃⑤明确将散花与步虚联系在一起,散花词只是以散花为特殊内容的步虚词。《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则称〃凡散花每两句为一首,上一句吟毕,继吟'散花礼'三字,方吟下一句,吟毕,继吟'满道场,圣真前供养'八字〃,⑥指出散花乐有领唱和伴唱的形式。另一题为《古散花乐》的都是七言诗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