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唐时轶事 >

第21节

唐时轶事-第21节

小说: 唐时轶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少有人能够成为品级官员,就有了“老吏抱案死”的说法。进入唐朝后令史的身份依旧很低,武德中期,唐高祖李渊初定天下,经济有待恢复,首都长安物价很贵,那些有志于参加工作的人宁肯落选也不愿意去当令史,嫌这种职业是两低一高,既待遇的名气低工作强度高。朝廷不得不把外地州县的办事员调到中央各部当令史,为了稳定这些人的情绪还规定成绩突出者可以破格提拔为流内的官员,叫做入流。
 至少在唐朝的前期,官和吏的身份还是保持着很大的差别,流外吏出身的人不被人们看好。开元年间,进士薛据向吏部提出要去当万年县录事参军,引起在京流外官吏的强烈不满,他们集体到宰相那里请愿,说京兆赤县的录事参军本来是我们这些人盼望的美差,如果让进士出身的人占据了,我们简直就是手足无措了。万年县的录事参军是从九品,属于流内最低级别的官员,这种职务尚且引起流外官吏这么大的重视,可见他们升迁之难。当唐玄宗要让牛仙客当宰相时,大多数官员包括宰相张九龄都表示反对,反对的理由之一就是牛仙客是吏出身。张衡受到额外的“照顾”就是因为他出身于流外的令史,所以武则天要说“流外出身,不许入三品”。
 张衡疏忽的后果不算严重,顶多是升不了官,有一个负责传送皇帝敕书的驿使的一次疏忽却断送了吏部尚书张嘉福的性命。
 公元710年六月是一个多事之月,先是唐中宗李显中毒身亡,下毒的是他亲生的女儿安乐公主。李显也是大不幸,被自己亲生母亲武则天压着提心吊胆的过日子,好容易否极泰来又被宠爱的女儿毒死。接下来是韦后想独揽大权体验一下婆婆当年的风光,韦后和武后相比相差甚远,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能世者”,武则天至少属于能世者,而韦后顶多是成则王侯败则贼寇,更何况她遇上了一个血气方刚的侄子李隆基。李隆基带着人冲入皇宫杀了韦后,让自己的父亲李旦当了皇帝。
 新政权登基后要做的一件大事就是追查和韦后有关的人和事,被韦后任命为宰相的张嘉福就是被追查的余党之一,况且李姓家族的人们不会忘记当年就是这个张嘉福指使王庆之面见武则天,哭着嚷着要废掉李姓皇嗣立武承嗣当太子,而当初要被废掉的皇嗣正是现在刚刚登上皇位的唐睿宗李旦。
 此时张嘉福奉了韦后的命令担任河北巡抚使去稳定当地的局势,正在赴任的路途上,一份敕令从长安发出,送达的地点为河北武涉的驿站,敕令的内容是当张嘉福到达驿站后立即宣布圣旨将他斩首。第一份敕令发出之后,事情起了变化,张嘉福可以不死了,于是第二份赦免令又被紧急送往武涉。唐代官员赴任时有着行程的规定,骑马一天走七十里,而敕令这样的紧急文书一天要行五百里,如果这两份敕令都能准时传送的话会在张嘉福之前送到驿站,这样张嘉福就可以跪在地上谢皇上不杀之恩。但是张嘉福没有能活下来,他在武涉驿站被斩首,所谓阴差阳错。岔子就出在负责传递第二份赦免令的驿使那里,“使人马上昏睡,迟行一驿,比至,已斩讫。”就是说这个驿使在半路上睡着了,耽误了一站的行程,等他赶到武涉驿站时,张嘉福的头颅已经被打包准备带回京师履行查验手续。
 驿使工作疏忽没有按期到达指定地点当然有惩罚条例,晚一天打八十杖,两天是一百六十杖。八十杖挨过人还能活,张嘉福却是无法起死回生了。
 我们再把目光集中到一个县城,贞观中期一个消息在冀州武疆县引起轰动,县丞尧君卿在审讯犯人时不幸身亡,人们迫切的想知道县丞之死是以身殉职还是出于意外。
 关于尧君卿之死的正式版本是这样的,这位副县级领导的坐骑被人偷走了,对于一个县来说丢失一匹马算不上大案,但副县长丢了马就是大案,有关人员抓紧侦破,很快就将盗马贼抓获用木枷锁住。尧君卿要亲自审问犯人,他指着盗马贼的脸大骂到,你这个老贼吃了老虎胆,竟然敢偷我的马!
 那盗贼也没回话,举起木枷就朝尧君卿的头部猛击,尧君卿疏于防范当场被砸了个正着,“脑碎而死”。
 如果世上真的有神魂的话,相信尧君卿在另一个世界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应该是:疏忽啊疏忽!俺怎么没想到他会用枷砸过来呢。
 有一个告状寡妇也是一时疏忽。
 河南尹李杰接到一件案子,告状的人是一个寡妇,原告自诉他的儿子不孝。唐代子女对父母不孝不仅仅是道德问题,还有可能触犯死罪,那个时候“十恶”之罪中的第七条就是不孝。李杰下令将那个不孝之子抓到大堂上审问,被告没有为自己辩解,只是说我得罪了母亲现在只求一死。李杰对那个寡妇说,你寡居在家,身边只有儿子这一个亲人,现在告他不孝如果罪名成立他是会被处以死刑的,你不后悔吗?寡妇态度坚决的表示,这个逆子本身就无法依靠,他对亲生的母亲都不尽孝道,根本就没什么值得可惜的。看到寡妇态度如此李杰随即告诉她赶快去买一口棺材准备盛放儿子的尸首。寡妇告赢了官司,满意的离开河南府大衙去买棺材。
 如果事情就这么简单,这个河南尹就太好当了,李杰并非平庸之辈,开元初年唐玄宗任用贤良,有四个官员被人们称为“一时之选”,李杰就是其中之一,另外三个人分别是中书令姚元崇,侍中宋璟,御史大夫毕構。实际上当作为被告的儿子在大堂上说出只求一死的话时李杰就对案子产生了怀疑,而那个寡妇坚决要置自己儿子于死地的态度进一步确定了这种怀疑。当那寡妇满意的出门去买棺材时,李杰让人紧随其后暗中监视。
 果然不出所料,寡妇一走出河南府的大门,就有一个道士迎了上来,那寡妇对道士说,事情办妥了。
 寡妇买了棺材回到衙门,李杰这个时候还是期望着寡妇能够悔过,他再三的劝寡妇撤回申诉,但对方态度如初。看到事已如此,李杰使了个眼色,那个站在门外等待的道士被当场按住押到堂上讯问。第一个回合下来道士就招了,他供述说自己和那个寡妇勾搭成奸,有一次正在快活时被寡妇的儿子撞见并且斥责了他们,于是就有了除之而后快的想法。
 李杰判定,儿子立即释放,寡妇和道士当场杖死。那口棺材也没退货,李杰说既然这两个人生前勾搭,那么死后就成全他们将二人放进这一口棺材里面。
 寡妇的败露表面上是疏忽大意不该那么着急的把事情的结果告诉道士,实际上反映出的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唐时轶事之十九


躺在棺材里的苗躭
    
    东都洛阳外郭城有八座城门,这些城门的守门人会遇上各种各样的事情。
    武则天如意年间,全国都在大张旗鼓的贯彻落实武皇关于禁止屠宰禁止捕鱼捉虾的圣旨,当时的提法叫断屠,洛阳作为当时的首都更要走在前面。
    这一天洛阳城南面的定鼎门前来了一架装满柴草的牛车,车是准备进城的,不巧的是车轮陷进一个坑里造成翻车,那一车柴草散落之后露出了两只屠宰好的整羊。断屠正紧突现全羊,这显然是在顶风作案,守门人不敢怠慢紧急上报给负责巡查监督断屠事务的御史彭先觉。彭先觉查验现场后认定定鼎门一带属于合宫县管辖,具体负责刑事法律的合宫县县尉刘缅工作不力负有重要责任。
    彭先觉写了一封奏状提出了处理意见,合宫县县尉刘缅工作失职打板子一顿,查获的两只整羊交付左右金吾军用以改善官员的伙食。
    合宫县尉刘缅诚惶诚恐,让家人做了一条新的内裤准备挨板子。打板子是要退去衣裤的,穿上崭新的内裤总比皱皱巴巴的旧裤头体面一些。
    彭先觉的奏状被送到武则天的案头,第二天清早百官上朝时中使宣读了武皇关于这件事的批示:“御史彭先觉奏决刘缅,不须。其肉乞(刘)缅吃却。”刘缅不但免去了一顿杖打,还得了两头整羊,新内裤带来好运气,谢过恩后便可以拉着两头羊回家去也。自从断屠以来好长时间不闻肉味,这一回可以大块朵颐,保证是老婆笑孩子跳,俺家吃肉了。
    一个女人统治了那么长时间的帝国,驾驭群臣也是手段之一。
    晚唐的时候,洛阳城一座城门的守门人又遇上一件怪事。
    一辆拉着棺材的牛车来到城门前,守门人迅速地作出判断,如果是灵柩返乡应该有亲属披麻带孝扶棺护送,现在并没有人护送因此这口棺材是空的。得出结论之后他走上前去用手拍了拍棺材问到:这是从哪里来啊。
    这种问话本身纯属职业性的习惯,却没想问出了惊悚情节,棺材开口说话了。棺材说:我在半路上得了病,又没有办法搭乘其他的车辆,这又有什么可奇怪的。
    守门人惊恐的跳到一边嘟嘟囔囔的说,俺在这里守了三年多城门,从来没见过能说话的神奇棺材。
    棺材要是怎能说话那才是见了鬼,实际上说话的人是躺在棺材里的苗躭。
    苗躭在家读万卷书出门行万里路,游历一圈返回洛阳的途中生病了,身体虚弱走不了路。想搭个顺车吧没有遇上热心肠的人,自己花钱雇车吧又没有那么多钱,正在两头为难的时候路上来了一辆拉棺材的车,苗躭突发奇想,要是躺在棺材里头回洛阳去一定花不了多少钱。和赶车的人一商量,人家同意了,反正这棺材空着也是空着,拉上一个人多少能收回些草料钱。
    就这样苗躭躺进棺材里回了洛阳,车子到达洛阳城城门前时他听到有人拍着棺材盘问赶车的车夫,担心人家一旦打开棺材检查时发现里面有一个活生生的人会被吓着,就说出了那番话。
    苗躭后来官至江州刺史,不过在躺进棺材里那一阵子可是时运不济的。
    苗躭考中进士后一直没有被安排工作,看来是过不了吏部铨选这一关。待业的时间长了家里就越来越穷,吃穿用三方面吃紧,为了尽快摆脱这种困境,苗躭就去找高人指点,人家说你去听听响卜吧。
    响卜是卜占吉凶的一种形式,具体来说就是主人躲在暗处听别人说话来预测吉凶。晚唐的毕諴在考进士前就听过一次响卜,那是一个夜晚,街上行人稀少,毕諴等了很久都没有听见人说话心里不免有些着急,就在这时不知从哪里扔出一根骨头,看来是有人在及时行乐。骨头落地之后引来一群在黑暗的掩护下四处游走的狗,它们闻到香味后都来争夺这根骨头,毕諴终于听见有人说了一句话:后来的狗必定能够衔得骨头。“后来者必衔得”,毕諴听到这句话后心中大喜,必衔二字与毕諴同音,必衔得就是毕諴得,这是在预示进士考试志在必得。
    看来为了与人为善造成一种和谐的氛围还要多说好话,也别去考虑身边有没有人,也别管夜深人静,万一要是有人躲在暗处听响卜,这好话可就积德了。
    听响卜的另一种形式是怀中挂着一块镜子到街上去听别人讲话,叫做镜听,王建有一首《镜听词》的诗,讲的就是一位妇人在丈夫出门远行之后去思夫心切,到街上去镜听,以占卜丈夫何时归来。
    “重重摩挲嫁时镜,夫婿远行凭镜听。回身不遣别人知,人意丁宁镜神圣。怀中收拾双锦带,恐畏街头见惊怪。嗟嗟暩暩下堂阶,独自灶前来跪拜。出门愿不闻悲哀,身在任郎回未回。月明地上人过尽,好语多同皆道来。卷帷上床喜不定,与郎裁衣失翻正。可中三日得相见,重绣锦囊磨镜面。”
    镜子用锦带拴住挂在胸前并且要用衣裳遮盖好,月色下街上的行人已经消失,妇人听到的是“好语多同皆道来”。好消息令她心花怒放,回家给丈夫裁剪新衣时竟然忘了翻正。她许下诺言,如果丈夫真的在三天后归来,自己一定重新缝制一个锦袋将磨光的镜子装起来,要知道这块镜子可是她出嫁时从娘家带来的嫁妆。
    苗躭决定听响卜,中午时分,他让家人把房子里外都打扫的干干净净,在小案上燃起一炷香,自己穿上礼服端端正正的坐在屋内听外面人讲话。
    这天傍晚,一个卖干鱼的汉子走街串巷来到一条偏僻的小巷,就听到有人喊着要买鱼,汉子回头一瞧是一个家童。这家童挑了一条干鱼回身进了一个院子,卖鱼的汉子在外面等着收钱,左等右等不见人出来。汉子就有些担心,万一这院子有一个后门通向曲里拐弯的深巷,那小子虚晃一枪拎着干鱼跑了,俺找谁要钱去。
    这家院子的主人就是苗躭。
    苗躭的住处偏僻,再加上人穷客少门庭冷落,整整端坐了一下午也听见外人说话,眼看着这事请就要不了了之了,忽听到门外有人吆喝着卖鱼,就让家童出去拿一条鱼,目的是想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