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关系内幕纪实-第4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里根总统访华(1984年4月)
1984年4月26日至5月1日,里根总统访问了中国,这是他第一次到达一个共产党国家,也是1979年中
美两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以后美国总统第一次访华(见第十章)。里根的中国之行表明,在保证继续进行各个领域合作
的基础上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改善。中美签订了四项协议书,其中包括恢复(1983年4月中止的——见上述)文化交
流的协议和防止中美公司在对方国家经营交纳双重税的税率协定。中美还草签了一项核合作协定。然而,里根总统和中
国领导人之间的会谈强调了中国独立外交政策的方向。
赵紫阳批评了美国的裁军政策以及美国在中美洲、中东和朝鲜(美国军队驻扎在南朝鲜)的态度。与此同时,邓小
平强调说,台湾问题对中美关系仍然投下了阴影。此外,中国的宣传媒介删去了里根总统在两个场合中批评苏联、颂扬
资本主义的讲话。中国外交部的一位发言人解释说,中国宣传媒介发表里根总统对第三国的评论是“不合适的”。
中国电视广播报道了1984年4月27日里根总统发表的讲话,特别删去了他暗指苏联对中国边境的威胁、占领
阿富汗、“镇压”柬埔寨以及1983年苏联战斗机击落南朝鲜班机的评论。中国当局还删去了美国总统4月28日在
接受中国电视台采访期间发表的讲话,这个讲话间接地涉及到苏联的威胁。里根在接受采访时说,美国没有在中国边境
“集结军队”。
1984年4月25日,苏联虽然宣布了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伊万。阿尔希波夫于5月份访华的计划,但是苏
联还是加强了对中国在里根访华期间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合作”的批评。此外,据报道:当时正在东欧旅行的中国友
好代表团将到莫斯科旅行——这是二十年来中国对苏联进行的第一次这样的访问。
在1984年4月24日的一篇长篇评论中,塔斯社评述了中美之间在“日本军国主义”、“阿富汗、柬埔寨和越
南”等问题上的一致观点,并且抱怨中国近期的“反苏”声明没有谴责美国的“军国主义政策”。评论说,美国正在努
力通过资金投入和武器技术输出来对中国进行渗透和控制;该评论还批评了中国与“帝国主义”国家的合作。4月29
日,塔斯社斥责里根总统对苏联的“诽谤性”攻击和企图把中国拉入反苏同盟。在里根总统离开之后,塔斯社于5月3
日批评中国领导人容忍自己被美国利用,暗中甚至公开地支持美国的政策。它宣称,北京正在采取“阻碍中苏关系正常
化”的态度。
1984年6月,张爱萍将军访美,当6月14日宣布已经达成美国向中国出售反坦克和高射炮武器的“原则协定”
时,引起了中苏之间的进一步争论。1984年6月6日,苏联报刊发表的一篇评论警告说,“如果中美军事合作对苏
联及其朋友和盟国造成威胁的话,毫无疑问,莫斯科将会对任何威胁作出适当的回报”。这篇评论还警告美国政府,中
国将会利用美国,美国在向中国出售武器方面应该谨慎从事,因为这将会对美国和苏联造成军事威胁。
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推迟访华(1984年5月)
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伊万。阿尔希波夫——十五年来即将访华的级别最高的苏联官员——预定于1984年5月1
0日抵达北京进行贸易会谈。然而,5月9日塔斯社宣布,访问经“双方同意”推迟进行。当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齐
怀远说,访问取消是因为“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并且说没有确定新的访问日期。5月23日,赵紫阳在对取消访问
的第一次正式评论中指出,这将不会影响改善两国关系的会谈。在较早些时候,即5月18日,吴学谦说,关于改善两
国关系的三大障碍,“苏联寻找各种借口回避讨论它是毫无用处的”。
尽管中苏关系的发展更直接地是与最近中越之间紧张局势的增加相联系的,但是,一些西方评论家还是把这种发展
看作是苏联对日益增加的中美联系的明显不满。1984年4月29日,中国向越南边境发动了一系列的进攻,人们把
这种进攻说成是自1979年2月中国教训越南以来最大的进攻。5月1日,中国的南方舰队进行了军事演习,这种演
习有一次好象威胁到了越南所占有的南沙群岛(中国与越南对这些岛屿有争执,参见第十三章)。1984年6月18
日,在苏共总书记契尔年科对中国在印度支那的“敌对行动”进行的一次直接谴责中,苏联对中国政策的批评达到了顶
峰。中国在对苏联的答复中加强了其反苏言辞,把苏联在阿富汗的活动比作“纳粹暴行”,并谴责苏联支持越南。
在1984年5月初的相互指责中,塔斯社指责中国入侵越南领土,进行严重的“武装挑衅”;并且说这是一种应
当受到谴责的行为和眼光短浅的“挑衅”行为。5月5日,新华社驳回了这一批评,坚持认为莫斯科以歪曲事实来掩盖
越南的侵略行为,并且正在支持越南入侵中国领土。
然而,1984年6月20日,北京宣布,钱其琛准备作为米哈伊尔。贾丕才的正式客人访问莫斯科。后者是于1
983年底访华期间发出这一邀请的。钱在7月2日开始访问期间,与葛罗米柯进行了会谈。塔斯社把这个会谈说成是
中苏两国“就国际问题进行磋商”的一部分。当时,钱其琛重申了中国对两国关系正常化的三个先决条件。钱从莫斯科
归国后说,谈判是“有益的”。
中苏经济关系(1982年~1984年)
1983年3月10日,中苏两国外贸部副部长于莫斯科签订了1983年贸易支付协定,根据这个协定,两国之
间的贸易额期望从1982年的三亿美元增加到八亿美元。在这项协定中,中国将出口肉产品、茶叶、食用油、纺织品
和矿产品,而进口机器、卡车、有色金属、化肥和木材等。
1982年10月在哈巴罗夫斯克(位于苏联远东地区)谈判之后,于1983年4月10日签订了两项地方贸易
——中国黑龙江省和苏联远东、中国内蒙古和西伯利亚——的协定,在这两项协定中,中国将用食用油、猪肉、谷物、
纺织品来换取木材、水泥、玻璃和消费品。1966年,由于付款上的争端,中苏双方停止了边境贸易,并于1969
年正式中止。1983年6月5日,中国方面的资料指出,中苏同意从1983年7月1日起在新缰自治区边境上开设
两个边境贸易站,以促进两国之间的贸易交换。
由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谈判没有取得进展,从而拖延了边境贸易渡口的开设,直到1983年11月16日,作为
苏联的第一批卡车才被送达中国边境的新疆省Korgas镇。当天,新华社报道说,新疆南部的城镇图噜噶尔特也将
开放。
1984年2月10日,中苏贸易部副部长于北京签订了1984年贸易和技术协定,根据这个协定,两国之间的
贸易值预期将从八亿美元增加到十二亿美元。
有报道说,中国正在谋求增加进口苏联技术,这种作法部分是为了更换五十年代在苏联帮助下建成的工业厂矿的旧
设备,部分是为了使外来技术资源多样化,避免依赖于一个国家。1984年4月12日,方毅(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在访日时说,苏联主动提出“无条件地”向中国出售核反应堆。
就其他方面的发展来说,1984年3月20日,一艘苏联客船自六十年代以来第一次在上海停泊;与此同时,苏
联二十年来第一次参加了1984年初中国举行的医疗设备展览会。
1984年4月20日,中国铁道部发言人说,中国计划在黑龙江省和内蒙古扩大与苏联的铁运联系。
1984年9月以后中苏两国关系的改善——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访问北京与贸易合作协定的签订(1984年1
2月)
在1984年7月至8月间,中国官方人士有好几次指责苏联领导加强其反华倾向。然而,由于安德烈。葛罗米柯
与中国对应职务者之间在纽约的会晤,中苏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稳定的发展阶段。这种改善关系的动力在以后的几个月
里被保持了下来,这使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阿尔希波夫原来推迟的对北京的访问能够于1984年12月得以恢复。
1984年9月21日22日,在纽约联合国会议上,葛罗米柯和吴学谦之间的会谈,是自1969年9月份以来
中苏双方之间所进行的最高级接触。会谈被双方说成是坦率的和有益的。
随后,苏联政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二十五周年之际,向中国领导发出了一份相对热烈的贺电。在10月后半个
月,苏联副外长列昂尼德。伊里切夫来北京同中国领导人会谈。尽管双方在三个关键问题(苏联屯兵于中国边境、苏联
入侵阿富汗、苏联支持越南干涉柬埔寨)上仍有严重的分歧,但是中国方面还是于11月初宣布,阿尔希波夫将于年底
访问中国。
1984年12月21日,伊万。阿尔希波夫抵达北京,成为1969年以来苏联最高级别领导人的访华。在他停
留期间,他会晤了中国总理赵紫阳,最后,12月28日,阿尔希波夫与其中国对应职务的姚依林签订了三项协定:
(1)经济和技术合作协定;(2)科学技术合作协定;(3)建立中苏促进贸易、科学技术合作委员会的协定。据官
方报道,在阿尔希波夫访问期间,双方还同意两国的贸易额于1985年增加到价值大约十八亿美元,双方并且谋求缔
结一项1986—1990年这一时期的长期贸易协定。
阿尔希波夫访问北京的结果表明,中苏关系正常化发展到了比1969年边界冲突以来任何时候都要更大的程度。
与此同时,好象还没有出现完全恢复到五十年代初友好与合作阶段的前景。甚至在阿尔希波夫访问期间,新华通讯社的
一篇评论就显示出了中苏关系的潜在紧张状态。这篇评论不仅详述了当前苏联和其他经互会国家所面临的经济问题,而
且还透露出中国最近在与苏联边界连接的地区加强了军事防御。
这就是说,中苏这两个亚洲大国之间潜在的地缘政治上的敌对和相互猜疑,是因历史因素和领土因素造成的,而不
是由意识形态解释方面的分歧造成的,因此,中苏两国之间潜在的地缘政治上的敌对和互相猜疑,决不会因为上述三项
贸易合作协定的签订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