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中苏关系内幕纪实 >

第40节

中苏关系内幕纪实-第40节

小说: 中苏关系内幕纪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费提高到3%,并拒绝将罗马尼亚军队交由华沙条约组织指挥。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都强烈地批评了1979年12
月苏联武装干涉阿富汗。
    1978年至1984年,中国同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党和政府的领导人多次进行互访。19
83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访问了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虽然他称赞了南斯拉夫的不结盟运动,但他没有直接
谈到苏联,也没有攻击霸权主义。一些观察家认为,胡的温和式的调子与当时中苏谈判取得的某些进展有关。
    胡耀邦于1983年5月15日离开南斯拉夫后,钱琪琛(外交部副部长、中苏谈判的首席代表、一直陪同胡的出
访)
    继续对匈牙利、波兰、民主德国进行访问。人们认为,这是中国希望同东欧国家改善关系的迹象。1982年初,
中国没有谴责波兰在1981年12月13日颁布的制裁。1982年2月初,中国同波兰签订了贸易协定。
    1984年3月28日,中国外交部部长吴学谦在南斯拉夫访问时指出:“两国领导人在许多问题上有着完全一致
的看法”,双方认为,“两国在国内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中有许多相似之处。”
    整个七十年代期间,中国与南斯拉夫恢复了友好关系,同美国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改善了关系,但是,中国失去了
阿尔巴尼亚的支持。阿尔巴尼亚是自六十年代初以来中国在欧洲的唯一盟友。1977年中期,阿尔巴尼亚开始批评中
国的“三个世界”理论,至1978年7月11日,阿尔巴尼亚逐渐发展到尖锐地攻击中国政策的地步。这时,中国宣
布中止对阿尔巴尼亚的所有经济援助。后来,阿尔巴尼亚继续谴责中国。
    尽管中阿两国在1983年恢复了贸易关系,但是,阿尔巴尼亚没有改变对中国的政治批评。
    与西欧国家的关系(1969年~1984年)
    1969年以后,在中苏关系问题上,中国用类似处理同美国关系的方式,来处理与西欧国家的关系。中国在“文
化大革命”期间对西方采取敌视态度之后,决定把西欧国家作为一种反苏力量和经济、技术合作的伙伴,来发展同西欧
国家之间的关系。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苏联追求促进欧洲的缓和,而且苏联也真心希望缓和欧洲的紧张局势。从某种
意义上讲,缓和欧洲紧张局势的近期目的是为了继续同中国抗衡。
    在两条战线上保持强大的防御力量,这给苏联的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且苏联领导人也为苏联可能会受到来自
两个方向的敌对势力的进攻而担扰。
    六十年代期间,苏联和法国是缓和的积极倡导者。当时,查理士。戴高乐出任法国总统。苏法两国多次举行最高级
别的会谈,发展两国的贸易和经济合作关系,并在各个领域签订了一系列协定。1969年10月,西德社会民主党的
政府举行大选,威利。布兰特当选为政府总理。尔后,西德也开始了类似上述的进程。七十年代期间,苏联进一步改善
并保持了同西欧国家的关系,这导致了苏联普遍同这些国家扩大了贸易和技术交流。同时,西欧的紧张局势也有所降温。
    中国同西欧的接触在开始时是十分有限的。例如,中国放松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对欧洲国家的限制,并恢复了
同西欧的直通电话联系。1972年3月13日,中英两国的外交关系在中断了22年之后(在这期间,两国只是在对
方的首都设立临时代办机构),中国同英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英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份,并立即从台湾撤
走了总领事馆。1972年10月11日,即西德外交部长瓦尔特。谢尔在访问北京期间,中国同西德建立了外交关系。
    七十年代中期,中苏都发展了同欧洲共同体的关系——苏联是通过经互会发展同欧洲共同体的关系的。从1974
年至1976年初,经互会同欧洲经济共同体举行了多次谈判,并同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了比较密切的关系。1975
年9月15日,中国驻比利时大使李连璧被任命为中国驻欧洲共同体大使。
    因而,中国成了向欧洲共同体委派官员的第二个共产党国家(另一个国家是南斯拉夫)。
    《欧洲共同体》(由欧洲委员会伦敦办事处正式出版)评论道:“1969年,北京仍然生动地描绘欧洲经济共同
体是‘帝国主义矛盾的中心’和‘美国的阴谋’,但到了1971年,欧洲共同体在其扩大的边缘上,已经成了两个超
级大国的平衡因素。而对中国来说,中国最基本的战略原则是——维护或抛弃两极世界(即由苏联和美国统治的两极世
界)。”
    1978年4月3日,中国同欧洲经济共同体签定了5年非特惠贸易协定。1977年至1978年,经互会同欧
洲经济共同体进一步举行谈判,尽管严重的障碍阻止这些联系会带来任何实质性的结果。
    1979年1月16日,英国首相詹姆斯。卡拉汉发表声明指出,在不损害苏联提倡的缓和局势的情况下,西方国
家希望同中国发展更为密切的关系。
    实际上,苏联和西方国家互相猜疑,从这一点来说,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已经恶化了。卡拉汉还提到英国向
中国出售80架哈里喷气式战斗机的计划。与此同时,中国为购买重要的军事装备还同法国进行了磋商。1978年1
2月4日,中国同法国签订了一项比较重要的贸易协定。
    1979年1月24日,苏联新闻机构塔斯社证实,据早些时候报道,勃列日涅夫几次向卡拉汉提出个人警告,说
英国向中国出售哈里喷气式战斗机将会严重地损害苏英关系。根据塔斯社的消息透露,苏联领导人指出,除了别的不说,
“提供军事装备决非普通的贸易机构所能为之”。这样的贸易“不能不影响到其他国家的利益。”“出售军事装备使解
决国际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了。这样做会逐渐破坏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信任的基础。”据了解,法国和意大利也受到了同样
的警告(这两个国家也有向中国出售武器的可能性)。
    1979年10月15日至11月16日,华国锋访问了西欧四国,它们是:法国、西德、英国和意大利。在访问
期间,华国锋多次尖锐地攻击苏联。10月6日,在他动身前往西欧四国之前,华国锋为西欧记者举行了记者招待会。
他首先强调,中国并不反对缓和,但是却要反对“霸权主义”和“侵略政策与扩张主义政策”。并说:“问题是霸权主
义在向外扩张侵略,你想缓和也缓和不了。过去一年来,世界上,特别是中东、非洲、红海、海湾、南亚地区、印度支
那的局势……我们一个是反对霸权主义,一个是提醒人们不要搞绥靖政策。”
    在开始进行对法国的访问时,华国锋同法国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举行了会谈(陪同华出访的有:外交部长黄华、
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余秋里)。10月18日,华举行记者招待会,会上他谈了对苏关系的看法。
    他说,尽管西方同苏联签订了一些有关文件,“也许这些协议、条约有某种作用”,但是,我们认为,更重要的是,
“采取扎扎实实的行动,对那些扩张侵略行动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苏联在常规武器和核武器方面比西欧更占有优势。中国希望欧洲应该加强相互间的合作和增强防御能力。因为一个
团结强大的欧洲将有助于世界的和平。他坚持说,苏联一直把推动越南实现“大印支联邦”作为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
以便把它在东南亚的军事部署同红海、波斯湾和印度洋的军事部署联在一起,从而造成战略上的优势。
    1979年10月21日至28日,在访问西德时,华表示支持德国的统一。他重申:“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
人民”团结起来,反对“霸权主义者的侵略和扩张。”在英国(华在那里停留至11月3日),华在讲话中攻击苏联的
地方要比在访问的初期多。华称赞了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说她“清楚地认识到战争危险的根源,并采取了
有效的反对措施。”
    10月31日,他评论说,发展中英合作“会成为某些人不舒服的原因。”1979年11月1日,在英格兰银行
总裁举行的午宴上,华再度指出:“某些人想谋求世界霸权”。
    11月3日至6日,华国锋访问了意大利。访问期间,华会见了意大利共产党(该党经常与苏联党发生争执)总书
记恩里科。贝林格,会见了意大利总理弗朗西斯科。科斯哥。在访问意大利期间,或在西欧之行的各站,中国代表团同
西欧四国签订了许多经济或其他协定。在多个场合,华清楚地表明,中国希望扩大同西欧国家的贸易和经济合作。据1
1月2日华在英国作的评论认为:从政治上说,欧洲之行的目的并不是同西欧结成同盟,而是对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
见。
    1979年12月以后,东西方关系的气候恶化了(1979年12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决定在西欧部署美国中
程核导弹,苏联出兵阿富汗)。这种恶化的气候为中国增加同西欧的对话提供了有利的场所。与此同时,出于政治原因
或者为了促进西欧国家或公司同中国发展贸易而进行竞争,中国对平衡它同美国和日本的联系也极感兴趣。
    1984年5月30日至6月16日,中国政府总理赵紫阳对西欧进行了访问。他访问了法国、比利时、瑞典、丹
麦、挪威和意大利。在他动身前往西欧前夕,赵发表讲话指出:中国将始终“支持西欧为使西欧本身的强大而作的努力”。
5月30日,在法国议会大厅发表演讲时,赵极力主张两个超级大国“都采取克制的态度,停止部署新的核武器,并进
行认真谈判,为实现大幅度削减核武器作出各自应有的努力。”他还说,“一个奉行独立自主政策的中国同一个把命运
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欧洲之间进一步加强各方面的合作,肯定将对缓和国际局势,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崇高事业做出重大的
贡献。”在赵的整个西欧之行期间,中国与欧洲国家又签订了一系列经济协定。

    第十四章 后勃列日涅夫时期
    (1982年~1984年)
    1982年11月,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逝世,尤里。安德罗波夫接替勃列日涅夫的领导职务。自勃列日涅夫逝
世以后,中苏两国的关系平稳地发展着。
    中苏两国的贸易关系得到了扩大,文化和体育交流更为频繁。与此同时,中苏每半年举行一次副外长级会谈(从1
982年开始),讨论中苏关系正常化的问题。但是,对于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些会谈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因为中
国一直坚持在大范围内维护本国安全的立场,这包括:苏联从阿富汗撤军、结束苏联对越南的支持、削减苏联在中国边
境地区的武装部队。另一方面,苏联谈判代表则希望谈判应限于纯粹讨论双方悬而未决的问题。
    80年代初,中美关系恶化(见第十章)之后,北京政府似乎要在两个超级大国中间保持中立。这一时期,中国的
对外政策强调中国要坚持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的立场。1983年下半年,中美关系有了改善。中国领导人没有像美国人
那样高唱反苏调子。但是,中国人的其他做法,加剧了中苏关系的恶化。例如,中国发展同东欧、西欧以及日本的关系,
并把这些国家当作抗衡两个超级大国的战略砝码。再者,1984年上半年,中越又在边境地区发生了武装冲突。中国
的行动遭到了苏联的抗议。苏联声称中国侵略了越南。
    1984年2月,安德罗波夫逝世,康斯坦丁。契尔年科接替了安德罗波夫的领导职务,他对中国采用了一条强硬
路线的政策。许多重要事件表明了苏联政策的趋向,这包括:使东西方关于削减中程核导弹的谈判陷入僵局(1983
年11月苏联停止进行这种谈判);1984年初,苏联对阿富汗发动了新的攻势;1984年7月,苏联抵制参加美
国洛杉矶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
    上述事件减弱了改善中苏关系的势头,但是,这些事件并没有能够阻止中苏关系的改善。1984年7月,中国外
交部副部长钱其琛访问了莫斯科。
    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的讲话(1982年3月)
    1982年3月24日,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发表了讲话。在讲话中,勃列日涅夫反复强调,苏联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