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中苏关系内幕纪实 >

第36节

中苏关系内幕纪实-第36节

小说: 中苏关系内幕纪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签订中苏平等新条约并以此勘定边界线。(5)履行两国总理谅解,在中苏边界问题通过和平谈判取得全面
解决前,维持边界现状,避免武装冲突,中苏双方武装力量从中苏边界的一切争议地区(即根据1964年中苏边界谈
判中交换的地图双方边界线画法不一致的地区)
    撤出或不再进入,脱离接触,并为此签订一个维持边界现状的协定。
    这篇文章是在美国国防部长亚历山大。黑格离开北京的当天发表的。黑格在北京就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同中国
领导人进行了谈判,但没有达成任何协议。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篇文章可以被看作是对美国的警告:中国试图同苏联改
善关系(见第十章)。几天后,李先念(中共中央副主席)告诉西德一个代表团说,中国希望就关系正常化问题同苏联
恢复谈判,但是,谈判必须涉及到苏军撤出中国边境地区、撤出阿富汗等问题。
    1981年夏,在苏联同阿富汗签订了一项边界条约时,中苏又发生了新的摩擦。该条约承认,苏联对中苏边界领
土有要求,同时,中国对这些地区也同样有领土要求。(详细情节可参见第十三章。)
    苏联的友好表示(1981年9月~1982年3月)
    1981年9月25日,苏联政府照会中国政府,建议在莫斯科恢复边界谈判。12月29日,一位中国官方发言
人说,中国最近已答复了苏联的建议,并强调说,由于上次谈判没有取得成功,故在进行这次谈判之前,应作好充分的
准备。据报道,1982年1月14日,莫斯科谈判的苏联代表团副团长谢尔盖。齐赫文斯基抵达北京,同中国外交部
官员进行为期10天的秘密会谈。
    1982年1月8日,李先念在接见意大利共产党《团结报》的来访成员时说,在中苏边界地区,面积为8000
0到90000平方公里的地域属于两国有争议的地区,而这些地区已被苏联武装部队所占领。在未来的中苏谈判中,
将会涉及苏联从阿富汗撤军、越南从柬埔寨撤军、苏联从中苏边界和蒙古撤走武装部队等问题。李补充说,在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国赞成中苏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但是,“这种关系不是老子和儿子那样的关系。”1982年2
月1日,苏联政府再次提出建议,应恢复苏中边界谈判。但是,2月23日,苏联外交部发言人说,苏联并不打算同中
国商谈“领土问题”。1982年3月24日,勃列日涅夫主席在塔什干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反复强调,苏联政府主动
提出了重新举行中苏边界谈判的建议。他又强调说,苏联对中国没有领土要求。苏联准备继续同中国就“存在的边界问
题”、在边境地区“实行加强双方信任的可能性的措施”进行谈判。
    尽管中苏两国的联系不断增加,但是,边界谈判从来没有正式恢复过。1982年到1984年,双方进行可能解
决边界争端问题的谈判,则属于彻底改善中苏关系谈判的一个重要内容(见第十四章)。
    中蒙关系和蒙古坚定支持苏联(1969~1984年)
    由于蒙古处于中苏两国之间,因此,蒙古很容易就卷入了中苏论战,特别是卷入了两个大国的边界争论。自60年
代初以来,蒙古一直同苏联保持着密切而且稳固的关系。但是,同中国的关系却淡漠了。根据1966年1月15日签
订的《蒙苏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大量的苏联军队驻扎在中蒙边境地区,这成了影响中蒙关系的主要问题。
    中苏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论战时,由于蒙古支持苏联,因而,在1964年,中蒙关系开始变得淡漠起来。196
7年中期,中蒙两国关系达到了最低点。后来,中国教师被驱逐出乌兰巴托(蒙古首都),大批的中国人在北京的蒙古
大使馆外示威,8月,蒙古大使馆遭到了围攻。
    但是,1971年8月20日,中国新任驻蒙古大使抵达乌兰巴托;1971年12月14日,蒙古新任驻中国大
使抵达北京,中蒙两国在同年就恢复了正常关系。
    1978年初,中国政府把苏联从蒙古撤军作为中国同苏联交换解决边界问题的关键问题之一。1978年2月2
6日,华国锋在讲话中谈到了这一意见。同年3月9日,中国官方在答复苏联主动提出恢复两国边界谈判的建议时也提
到了这一意见。4月12日,蒙古政府照会中国政府,声明说,苏联部队是应蒙古的请求而驻扎蒙古的。
    因为中国有“扩张主义野心”,只要“中国威胁”的存在,苏联部队将继续驻扎。
    1978年以后,由于中国向苏联提出苏联应从蒙古撤军的要求,从而使中蒙关系恶化起来了。两国的摩擦是由蒙
古在1979年3月和6月驱逐华人引期的。当时蒙古指控华人犯有“预谋罪和组织罪”,犯有教唆、“贪污、种植鸦
片和从事地下职业”等罪行。1979年12月初,蒙古人民革命党日报《真理报》声称,在蒙古的一部分华人(在蒙
古的华人大约有7,000人)承认,为了在有信仰动摇的人群中煽动反对社会的民族情绪,他们根据北京的命令,在
蒙古收集军事和经济情报。在乌兰巴托的汉语学校也受到了围攻。学校被认为是中国人灌输“沙文主义”的地方。学校
校长被宣判犯有一系列严重的罪行。
    1980年6月,一名中国外交官员被指控为间谍,被驱逐出乌兰巴托。1980年9月2日,苏联新闻机构塔斯
社报道:6名中国侨民因有“非法活动”而被驱逐。这些非法活动包括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等等。
    1981年5月26日,蒙古国家元首泽登巴尔在蒙古人民革命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强调了蒙古与
苏联的密切关系。报告特别提到在增强蒙古防御能力方面,苏联援助蒙古的重要性。报告一再声明,苏联军队是“应我
们国家的请求”而驻扎蒙古的。
    泽登巴尔评论说,蒙古同中国关系的恶化,是由于中国领导人“歪曲了社会主义原则,野蛮地违背了两国政府相互
关系的准则,并且用大霸权主义的政策与行动取代这些准则,用威胁和命令来取代这些准则”。他指出,“现在的中国
领导人站到帝国主义反动势力一边去了。”他又补充说,蒙古将继续进行“反对中国做法的不妥协的斗争”,因为中国
的做法“对世界和平构成了日益增长的威胁”。
    1982年6月、1983年3月至6月,蒙古又发生了进一步强行驱逐华人的事件。当时,按照蒙古政府的说法,
蒙古政府要求“一部分华人”从乌兰巴托(大部分华人在此地居住)迁移到蒙古北部的农场去。
    据1983年8月报道,经蒙古政府与中国政府磋商后,蒙古政府驱逐华人的事件有所减少。但是,据中国方面的
消息透露,9月份,平均每天至少仍有100名华侨被驱逐。蒙古外交部长曼加林。杜哥苏伦在一个声明中指出,目前,
在蒙古仅仅有200至300名中国侨民干活,这些侨民担心整个华人团体会全部被驱逐。
    据来自外交方面的消息透露,驱逐华人是蒙古政府企图对中苏关系正常化的第二阶段谈判施加影响(见第十四章),
同时,蒙古的这种做法与反对中国政府请求苏联政府从蒙古撤军有关。
    1983年5月,蒙古《真理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抨击中国的这种要求是“大肆叫嚣要干涉我国内部事务的
一个行动,是在解决中苏边界争端问题上的一种企图。在这些行动和企图的背后,中国的做法直接损害了蒙古人民的根
本利益。”文章宣称,苏联军队驻扎蒙古是暂时的,是应蒙古政府的请求而驻扎的。文章重申,由于中国鼓吹扩张主义
政策,蒙古人民对此有长期的忧虑。据报道,1983年8月,杜哥苏伦说,中国长期地企图破坏蒙古独立,企图吞并
蒙古。他宣称,“据一些消息透露,几乎一半的(中国)军队已集结在中蒙边境地区。”从1983年2月15日到3
月15日,蒙古政府提出了传统性的、大量的防务工作的任务,同时,又发动了“响应元帅(国家元首泽登巴尔)在报
告中提出号召的运动”。蒙古政府进行这些活动的目的是,提高蒙古边境地区的防御能力。

    第十三章 国际上的继续竞争
    (1970年~1984年)
    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通过在世界某些地区的直接竞争,中苏这两个共产党大国的分裂程度比以前更为严重了。
这种分裂对亚洲的影响尤为强烈。
    从地缘战略角度考虑,中苏两国1979年都对自己的邻国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人怀疑苏联企图包围中国。因为
印度和越南都与苏联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导致了中国对印度采取了敌视态度(特别是在1971年至1972年),继
而在1978年以后又对越南采取了敌视态度。
    1979年以后,苏联出兵阿富汗。出于同样的原因,中国对此极为关注,而苏联则担心中日可能会形成联盟。在
两国的国际竞争中,苏联担心中国会首先同日本发展关系。
    此外,在战场上,中国向苏联提出的挑战比在政治上和外交上的影响更大。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形成了与
世隔绝的状态。后来,中国发展了同亚洲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的关系。特别是在西欧,中国寻求帮助实现本国经济现代化
的国家的合作,寻求同反苏势力的合作。70年代期间,中国对其他共产党国家也采取了更为实际的姿态。在同南斯拉
夫、罗马尼亚的接触中,中国获得了有益的联系。中国和苏联在国际上的竞争不断地对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产生影响。两
国的分裂也进一步加深。
    印度——巴基斯坦战争及其后果(1971年~1972年7月)
    1971年12月,东巴基斯坦(后来称为孟加拉国)的危机导致了印度与巴基斯坦的战争。
    在东巴基斯坦危机期间,苏联和中国采取了相互敌对的立场。这从苏联与印度、中国与巴基斯坦之间的长期的密切
关系中可以得到证明。在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爆发以前,或自此以后,中国同印度的关系一直处于敌对状态。中国
人一直怀疑印度人在扶持潜藏在西藏的敌对势力。而对苏联来说,在南亚地区,印度是苏联的强有力的支持者。而与此
同时,中国则通过与巴基斯坦的友好关系,保持其在南亚地区的影响。
    1971年,东巴基斯坦人要求将该地区建成一个完全自治的省份,这件事发展成为东巴基斯坦的危机。东巴基斯
坦的反抗者与巴基斯坦政府军之间的战斗持续了将近一年。这场战争造成了900多万难民涌进邻国印度。这给印度经
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东巴基斯坦的危机导致了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对抗。最后,在11月底,印度出兵东巴基斯坦并迅
速控制了整个地区。12月17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双方实现了停火。
    在1971年东巴基斯坦危机发展期间,中国和苏联分别在许多场合发表声明,中国表示全力支持巴基斯坦,而苏
联则表示全力支持印度。苏联谴责巴基斯坦政府放任危机局势的恶化,而与此同时,中国则谴责印度干涉巴基斯坦的内
部事务。中国把东巴基斯坦事件与1959年的西藏叛乱事件作了比较,并断言,印度人是这些事件的煽动者。
    起初,中国对印度出兵巴基斯坦的反应不是很强烈。但不久便表示支持巴基斯坦,谴责印度对巴基斯坦采取军事行
动。1971年11月29日,李先念副总理发表声明指出:“最近几天来,印度政府在社会帝国主义的支持和鼓励下,
对东巴基斯坦进行颠覆活动和军事挑衅。”他重申,中国政府坚决支持巴基斯坦政府和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正义斗
争。
    1971年12月5日,塔斯社发表声明指出,苏联政府已把战争的责任归咎于巴基斯坦,因为巴基斯坦“用政治
的手段解决东巴基斯坦问题”没有取得成功。声明呼吁“尽快结束流血战争,在尊重东巴基斯坦合法权利、尊重东巴基
斯坦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础上,用政治手段解决东巴基斯坦问题。”
    1971年12月4日印度外交部发言人发表声明指出,印度已经实行印苏和平友好合作条约第9条。根据该条文,
在任何一方受到威胁或攻击时,印度应与苏联进行磋商。
    1971年12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用最强硬的言辞一再强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