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中苏关系内幕纪实 >

第34节

中苏关系内幕纪实-第34节

小说: 中苏关系内幕纪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明,北京谈判实际上没有直接涉及到边界争端问题的解决。就解决边界争端问题来说,双方应尽可能创造出使边界谈
判能够开始进行的条件,……中国政府已提出了一项双边协定……这样可以保证他们和俄国:(1)维持边界现状。
(2)撤出在有争议地区的武装部队……。北京谈判造成僵局的事实说明,那些双方提出的协定的项目已成了谈判的症
结。什么是‘边界现状’?‘实际控制线’是什么?这些问题使双方在谈判时争论不休。很明显,俄国人会怀疑,以后
中国会提出一条商定的实际控制的边界线走向的问题。中国提出的从争议地区撤出武装部队的建议,莫斯科已明确表态,
不愿意接受中国这一建议。中国的建议仅仅指望双方应在有争议的地区撤出武装部队,赞成建立一个不影响主权要求的
非军事区。出于战略考虑,显然,俄国人从根本上拒绝了这一建议……”1973年9月24日,勃列日涅夫透露,苏
联曾于1973年6月再次主动向中国提出签订一项互不侵犯条约的建议。条约包括下列内容;即:“不使用来自陆地、
海上和空中的各类武器进行相互攻击。制止使用武力进行相互威胁。”他还说,北京对此一直没有作出答复。据北京的
报纸报道,中国认为,除非苏联执行1969年9月11日的协定,从中苏有争议的地区撤走武装部队,否则中国肯定
会拒绝上述两项建议,因为这两项建议毫无意义。在中国拒绝苏联主动提出的第二次建议后,1973年7月,伊利切
夫从北京返回莫斯科。后来,据说他正式恢复了苏联副外长的职务。但这与中国无关。
    1973年11月3日,中国政府在给苏联政府的庆祝纪念十月革命胜利的电报中建议,在排除任何威胁的条件下,
中苏应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边界问题。11月25日,苏联政府在给中国政府的答复中,重申了双方应签订互不侵
犯条约的建议。
    在中苏谈判取得某些进展的时候,《苏联最高苏维埃公报》1973年第一期刊登了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的一道
命令,决定把苏联远东地区一些原来用汉语和满语命名的城镇改为俄语名称。3月7日,新华通讯社发表声明,严厉谴
责苏联政府的这一命令。声明指出,苏联政府的这道命令,企图表明首先到这些地区居住的不是中国人而是俄国人。后
来,通过这道命令的执行,在这一地区的大约250条河流、山脉同样被更换了名字。
    伊利切夫返回莫斯科后,边界谈判被迫暂停一年。1974年6月25日,伊利切夫来到北京,谈判又重新恢复。
两个月后,谈判又中断。8月19日,伊利切夫飞回莫斯科。
    对互不侵犯条约的进一步交换(1974年10月~12月)
    1974年10月1日,苏联政府给中国政府发来贺电,庆祝中国革命胜利25周年。贺电重申了苏联政府主动提
出的关于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建议。贺电说:“苏联过去和现在都主张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系正常化,主张恢复同伟大
的中国人民的友谊。苏联提出的建议,特别是关于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不使用武力条约、互不侵犯条约以及在互利基
础上发展各方面关系的建议就是为上述目的服务的。”
    1974年11月7日,中国政府给苏联政府发了贺电,庆祝十月革命胜利的纪念日。同时,对苏联政府的上述建
议作了答复。中国政府重申了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应以中苏双方从有争议的地区撤出武装部队为前提条件的建议。
    贺电说:“中国政府历来建议,中苏两党应通过谈判,实现中苏两国的友好睦邻关系。”
    贺电继续说:“为此目的,根据1969年9月两国总理达成的谅解,首先必须签订一项协定。该协定应包括下列
内容:双方互不侵犯、互不使用武力,在维持边界现状的基础上,阻止武力冲突,双方在有争议的地区撤出武装部队。
然后,通过谈判,解决全部的边界问题。
    我们始终相信,中苏两国关系正常化是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象过去那样,中国政府将竭尽全力捍卫中苏两
国人民的革命友谊,促使两国关系正常化。“
    中国广播电台用俄语播送了这篇贺电,但是,北京的报刊并没有发表这篇文章。在莫斯科,《真理报》仅仅发表了
贺电摘要。该摘要没有提到中国提出的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双方从有争议的地区撤走武装部队的建议。尽管《真理报》
全文发表了其他25个国家的贺电。
    1974年11月26日,苏联政府对中国政府贺电提出的建议作出正式答复。该答复指出,关于中苏关系的全部
问题,包括边界争端问题,“在没有任何先决条件的前提下”,苏联政府赞成谈判。但是,在中国政府的贺电中,中国
提出了“名目繁多的先决条件”。这些条件并没有为谅解提供最基本的东西。勃列日涅夫在同一天拒绝了中国政府的建
议。他是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的讲话中拒绝中国政府这一建议的。
    他说,“乍一看,似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表明了同苏联实现关系正常化的立场。但是,麻烦的是,他们言行
不一。北京提出的不只是一个先决条件,即要求我们从我国的领土的许多地区撤走边防部队。
    而这些被叫作有争议的地区,正是中国领导人对我国领土有要求的地区。另外,北京还直言不讳地宣布,只有满足
中国的所谓有争议的地区的要求后,中国政府才同意边界问题的谈判。很明显,这样的立场我们是绝对不能接受的。因
此,我们拒绝答应这些先决条件。“
    1974年12月,中国杂志《历史研究》发表了一篇文章。
    文章再次肯定了中国政府的立场:中国不要求归还被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吞并的领土。但是这些不平等的条约是解
决边界问题的基础。苏联违犯了这些条约,继续侵占中国领土。作为全部解决有争议地区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地
区也同样考虑进行“调整”。
    该杂志呼吁苏联把边境武装部队减少到“赫鲁晓夫”时期(即1964年以前)的水平。
    在边界地区结束军事演习,结束挑衅活动,停止派遣特务进入中国。苏联应承认俄国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通
过武力割去的中国领土。苏联应同中国缔结临时协定以保持边界现状。
    中亚边界的紧张(1974年3月~1976年2月)
    据苏联的消息说,1974年3月14日,一架由两名边防士兵驾驶的直升飞机在途中抢运一名病危的维修人员时
迷失了方向,被其在中国的边疆省份新疆降落。第二天,尽管苏联外交部要求归还直升飞机和机组人员,但是,中国政
府在给苏联政府的照会中断言,直升飞机上既没有医务人员也没有药品,而从飞机上发现的证件可以证明飞机是从事间
谍活动的。照会还指出,自1973年1月以来,苏联飞机非法闯入新疆多达61次。照会声明:“除非苏联政府保证
以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否则由此而引起的一切后果全部由苏联负责。”
    1974年3月28日,苏联政府照会中国政府,否认中国作的结论。照会声明,近来发生的包括1973年2月
发生的飞机进入中国领空的事件,那只是苏联的民用飞机按常规飞行时迷失了方向。
    苏联作了第三次抗议后,中国方面没有任何反应。中国拒绝了苏联提出的允许一名国际红十字会代表探望直升飞机
机组人员的请求。中国官方还反复声明:这三名苏联人“在适当的时候”将受到审讯。但中国报纸没有报道审讯的准备
情况。
    这一事件与1974年1月中国驱逐五名声称犯有间谍罪的苏联侨民不同(见第九章)。
    这一事件成了苏联报刊掀起一个宣传运动的主题。1974年5月15日,苏联《消息报》发表声明说,1973
年6月,苏联曾建议中苏两国应举行任何级别的谈判,包括国家首脑级谈判(众所周知,1973年6月苏联建议互不
侵犯条约,但尚未透露有关举行国家首脑级谈判的建议)。5月8日《文学报》杂志声称,中国人已经在边界制造了大
规模的侵犯事件,但是,苏联忍住了,没有把这些事件公开。
    1974年12月,苏联方面收到了若干个未加证实的有关边界发生武装冲突的报告。据这些报告里所说的,11
月份,苏联军队同中国军队在中蒙边境发生了武装冲突。在冲突中,大约有30人伤亡。1975年1月,蒙古国家元
首尤。泽登巴尔在苏联的《远东问题》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声称,中国军队已侵犯蒙古边境地区,砍伐树木、
放火烧毁森林并将带有传染病的牲畜赶入蒙古境内。
    三名被押的苏联直升飞机机组人员于1975年12月27日获释(他们被关押了21个月)。两天后,他们返回
莫斯科。
    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指出,经过调查,国家安全机关认为,苏联人无意进入中国领空的说法是可靠的——这一说法
彻底地否定了中国当初关于苏联直升飞机从事间谍活动所作的结论。
    尽管中国已作了和解的姿态,但是,在随后的几周里,两国继续进行着相互攻击的宣传活动。1976年2月3日
和6日,北京广播电台声称,中国军队曾几次将入侵新疆的苏联军队驱赶出境。但是,广播没有说出这些事件发生的日
期和细节。苏联方面绝对地否认了这种说法。
    恢复边界谈判(1975年2月~1977年2月)
    1975年2月12日,伊利切夫来到北京。中苏边界谈判又重新开始。5月5日,伊利切夫离开北京回莫斯科。
但是,苏联代表团的其他成员仍留在北京。根据未得到证实的资料透露,边界问题已达成一项协议。
    协议的内容包括,边界问题应进行一个项目又一个项目的检查。开始达成这一协议时,已具备了这种较大的可能性。
    1975年11月6日,中国政府发给苏联政府的庆祝十月革命胜利纪念日的贺电比上一年要简短得多。关于边界
问题,贺电是仅仅提及,严格来说,双方应根据1969年9月达成的谅解,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谈判,采取实际步
骤,解决边界争端问题。
    1976年4月28日,《真理报》发表了署名为I。亚历山德罗夫的长篇文章(I。亚历山德罗夫是苏联政府用
来发表重要政策声明的笔名)。文章呼吁应重新恢复中苏边界谈判(见第九章)。中国政府对这一呼吁没有作出任何反
应。
    文章指出:“中国政府提出了对苏联边界地区整整3。3万平方公里领土的无理要求。北京方面蓄意使自1969
年10月就开始的谈判陷入僵局。中国代表团提出一个先决条件,既要求苏联承认所有这些苏联领土为‘有争议地区’,
并要求苏联放弃对这些地区的控制。此外,中国用最后通牒的口气宣布:只有在满足中国的所谓‘有争议的地区’的领
土要求以后,中国代表团才准备对边界的争端问题进行直接的调查。对这些问题,我们的立场是明确的、清楚的。苏联
准备通过实际的和具体的谈判,与中国解决边界问题,但是,不能有任何先决条件……至于需要核实的中苏边界的若干
地区,在平等并且可以接受的前提下,苏联也准备这样做。围绕边界谈判这件事,北京当局人为地炮制了许多问题。而
边界争端问题的解决,是符合苏联和中国的根本利益的……”“根据苏中边界谈判的项目,苏联代表团提出了一些富有
建设性的建议。讨论并履行这些建议,是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的,同时,也使我们的谈判立即从死胡同里走出来。谈判
是否能朝着这个方向取得进展;完全取决于中国方面。”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10月1日,《真理报》发表了署名为I。亚历山德罗夫的文章。文章建议,
“在没有任何先决条件下”进行边界谈判(见第十一章)。1976年11月27日,伊利切夫来到北京。中苏边界谈
判又重新开始(谈判已中断了18个月)。1977年1月28日,伊利切夫同中国外交部长黄华举行了会谈。2月2
8日,伊利切夫飞回莫斯科。
    关于远东河流的谈判(1970年~1977年)
    对于离了谱的边界争端问题,尽管中苏两国没有达成任何协议,但是,在远东河流航行的特殊问题上,谈判却取得
了某些进展。1970年7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