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关系内幕纪实-第2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间的贸易总值从1978年的110亿美元增加到1979年的230亿美元;从1980年的480亿美元增加到1
981年的550亿美元。双边贸易的平衡对美国十分有利。美国大批量向中国出口的主要是农产品。
1981年6月14日至17日,美国新上任的国务卿亚历山大。黑格在北京进行正式访问。期间,他同黄华、耿
飚(最近被任命为国防部长)以及负责经济方面事务的副总理薄一波举行会谈。同时还会见了中国国务院总理赵紫阳
(赵应邀出访美国)、邓小平。
1981年6月16日,国务卿黑格宣布,美国方面已原则上同意考虑中国向美国购买武器的请求。第二天,美国
国务院还强调出售的武器仅仅是用于防御目的而已(尽管美国承认“某些武器装备明显地能够用于防御和进攻的目的”)。
美国国务卿说,会谈是富有建设性的。他还强调了里根总统希望同中国发展关系,希望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
联结盟”的法律条文;他还希望改善出口控制手续,扩大同中国的贸易。中美两国一致同意建立一个美中商业贸易联系
委员会。黑格说:虽然他还没有来中国完成“出售武器的使命”,但是,“我们确实一致同意我们的防御体系方面的交
流能进一步扩大。”他还说,中国人民解放军代表团将于8月份访问美国。届时将讨论武器的销售问题。而这将是对
“双重使用技术的实质性放松”,即商业和军事潜力、军火项目的限制将进一步得到解除。
1981年6月19日,《真理报》在评论黑格的声明时指出,黑格的声明“鼓吹中美由敌变友,是在扩大军事战
略方面而采取的一个重要步骤。黑格的声明旨在作出最大努力,利用中国的反苏倾向进行冒险,目的是损害缓和局势,
挑动局部地区发生冲突,威胁世界和平。”
6月27日,《真理报》在一篇署名为“I。亚历山德罗夫(苏联发表半官方评论常用的笔名)的文章中,对黑格
的声明进行了更为详尽的分析。
中国军事化的危险……在于存在着如下事实:“中国人手中的美国武器将首先在中国较小的邻国使用。顺便说一下,
在这些邻国中,有美国的盟国。”
文章接着宣称:“很明显,中国在加速实现它在东南亚和南亚的领土要求……如果华盛顿利用现在中国领导人狂热
的反苏情绪来推行美国的全球反苏战略,北京会因有自己的利害关系而追随之。也就是说,使苏美两国相斗,经过核战
争后,中国就能够统治全世界。按照北京的计划,这场核战争将消灭美国和欧洲,但会有许多或数亿中国人存活下来。
……以反苏为基础的中美合作,在对待苏联方面,在苏美、苏中关系的来龙去脉方面,应考虑采取什么样的方式。”
1981年6月16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广播说: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由美国提供设备、中国人操纵的两个电子
情报收集站,正在监测苏联在中亚的导弹试验。第二天,《纽约时报》证实了这一广播。但仅说只有一个情报收集站。
中美双方官方发言人就此事拒绝作出肯定和否定的回答。6月18日,塔斯社在引证这篇报道时指出:中国人已经扮演
了为“帝国主义情报服务自愿代理人”的“可耻角色”(1979年4月,邓小平曾对一个来访的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
会代表团说,中国将进口美国监听设备,在单独由中国人充当监听人员的条件下,同美国共同使用这些情报)。
台湾因素(1979年~1982年8月)
1979年3月28日至29日,美国国会通过了《与台湾关系法》。同年4月10日,卡特总统签署了这一法令。
根据该法令,美国通过在台湾的办事机构,同台湾保持非官方关系。
法令规定:“采取任何非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将会使美国对此进行严肃的考虑。”法令要求美国“通过提供具
有防御性武器的办法,帮助台湾人民保持足够的自卫防御能力。”法令还详细地规定,从移民的目的考虑,原则上要把
台湾当作独立的国家看待。这项法令的签署,遭到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反对。4月19日,邓小平发表声明说,这项法令
等于几乎取消了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9年4月16日,在台湾的美国办事机构开始进行工作。该机构临时配置离职的美国国务院官员充当外事官
员。根据美国与北美事务协调委员会(设在台湾的台湾非官方机构)签署的协定,设在台湾的美国办事机构人员和设在
美国的北美事务协调委员会成员均享有外交特权。
1979年1月1日,随着美国与台湾共同防御条约终止通知的下达,美国军事援助顾问小组的最后一批成员于同
年4月离开了台湾岛。1980年1月1日,共同防御条约自行终止。
美国国防部长哈罗德。布朗在1979年2月5日发表声明说,在1979年内,美国将不再答应向台湾提供武器。
尽管这些武器早就同意向台湾出售,并准备运往台湾。但是,1980年1月3日,美国国务院又宣布:美国将向台湾
出售一些防御性武器。1979年6月20日,新华通讯社强烈地遣责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违背了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的原则”。
1980年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纳德。里根在参加竞选期间,建议美国应同台湾恢复官方关系。这招致了中国
宣传机构的猛烈指责。1980年11月5日,中国就里根参加总统竞选发表一项声明,声明指出:“我们希望并期望
新的美国政府继续坚持上海公报和中美两国建交联合公报的原则。只有这样,中美关系才能继续向前发展并得到巩固。”
在里根政府执政的头几个月,中美关系处于非常紧张的状态。其原因是受到里根在竞选期间发表的声明和某些别的
因素的影响。1981年6月15日,中国拒绝接受美国提出的允许中国购买额外的可作军事用途的技术的建议。中国
外交部发表评论说:“我们宁愿不购买美国的武器,也不同意美国通过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方式而继续干涉中国内政。”
评论最后补充说,如果美国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的话,“我们将不得不作出强硬的反应。”
1981年6月14日至17日,美国国务卿亚历山大。黑格访问了北京。这次访问的主要内容与中国的贸易和军
事关系有关(如上所述),同时也包括台湾问题。在同中国领导人举行会谈后,6月16日,黑格举行了记者招待会。
在招待会上,黑格解释说,美国人民同台湾人民之间来往的“非官方”关系将继续下去。“这一点已被中国领导人所理
解。”他说,我强调美国将继续按照美中建交联合公报的原则发展双边关系。“里根总统打算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当作友
好国家对待。美国和中国虽然不是盟国,但双方有许多共同的利益。美国还将修订外贸管制措施以扩大对华贸易。”在
回答记者的提问时,黑格承认他已经同中国领导人讨论了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的问题,但拒绝作详细的回答。
在1981年下半年和1982年的头一个月,由于在向台湾出售武器的问题上没有达成统一的协定,尽管黑格访
华,但中美关系仍然很紧张。结果,中国不接受黑格提出的向中国出售武器的建议,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取消了对美
国的访问。1981年9月30日,中国政府就和平统一台湾问题提出了更详细的建议。这些建议极大地影响了美国向
台湾出售武器的态度。
1981年10月22日至23日,在墨西哥坎昆召开的国家首脑会议上,赵紫阳会见了里根总统。据报道,他警
告里根,如果美国坚持向台湾出售武器的话,那将会危及中美关系。
1981年10月29日至30日,黄华访问了华盛顿。访问期间,他同黑格进行了会谈。据报道,他要求美国政
府不再向台湾销售比原有武器更尖端的武器了,提供给台湾武器的数量应逐步减少。在指定的日期,美国应终止向台湾
出售武器。但是,1981年12月28日、1982年1月11日,美国又宣布向台湾提供更多的武器。后来,据透
露,美国政府已经拒绝接受中国要求美国确定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最后期限的建议。
1981年12月29日,里根总统签署了一项关于移民入境的法令。根据该法令,美国允许每年从中国大陆移民
二万人,从台湾移民二万人。对此,1982年3月26日,中国方面照会美国政府,对里根总统签署的这项法令表示
抗议,北京方面说,这项法令把台湾当作一个独立的国家对待。要求美国应纠正这种“错误”。
1982年4月至5月间,中美关系稍微有所改进。同年3月7日至9日,布什副总统访问北京。同黄华、赵紫阳
和邓小平进行了会谈。3月8日,布什副总统声明说,中美双方代表已经同意就向台湾出售武器的问题继续举行会谈。
据报道,布什告诉中国领导人,美国不同意终止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最后期限的意见,但是,美国并不希望无限期地向台
湾出售武器。
1982年4月5日,里根给赵紫阳写了一封信,该信的内容在同年4月9日公开。在信中,里根对中国在198
1年9月30日的和平建议表示欢迎。里根的这种观点引起了较大的反响。4月5日这一天,里根给胡耀邦(1981
年6月接替华国锋任党的主席职务)的信中说,他重申了承认“一个中国”的政策。同年夏天,美国又进一步表示,对
台湾政府要给予更多的支持。
随着通过外交途径在北京举行谈判的延长,1982年8月17日,中美两国政府发布了一个联合公报。公报声明
:“美国政府理解并欣赏1979年1月1日中国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和1981年9月30日中国提出的九点方针中
所表明的中国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
公报指出,“美国政府声明,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
将不超过……原有的供应水平,它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通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美国承认中
国关于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的一贯立场。
公报发表后,中美双方作了不同的解释。美国方面把公报看作是中国不会通过使用武力统一台湾的保证。中国方面
则把公报看作美国在限定的时间内结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保证。
1982年8月21日和10月10日,中国政府再次批评美国表示支持台湾的做法。同年10月,在中美展开论
战的同时,中苏两国之间开始进行磋商,这是自1979年以来双方进行的第一次磋商。1982年秋,中国官方发表
声明指出,中国在苏美两国之间采取一种中立的立场。中国把美苏两国的政策同等地看作是“霸权主义”,但近几年来,
“霸权主义”这个术语却主要是为苏联保留的。
第十一章 后毛泽东时期的中苏关系
(1976年~1982年)
中国经过一段整顿和巩固的时期以后,1976年9月,毛主席逝世。在中国政府内部,邓小平的支持者逐渐形成
了一个处于支配地位的集团。中国的国内政策开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国政府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主要任务要求政治上
安定和实行党的纪律。为了获得先进技术和经济管理方法,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强有力地推行了“对外开放政策”。
1979年1月1日,中国实现了同美国关系的正常化(见第十章)。与此同时,同日本、西欧的关系也取得了重大的
进展。
随之而来的变化是,在意识形态方面,中国对“修正主义”苏联在口头上的谴责也有所减少。苏联希望更进一步地
同中国恢复友好关系,但是,由于中国人仍然担心苏联的“霸权主义”意图,从而使中苏两国恢复关系受阻。70年代
末期,支配着中国外交政策的“三个世界”的理论表明,苏联是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在这一时期,中苏两国就支持或
不支持印度支那的越南、柬埔寨的问题,就1979年12月苏联武装干涉阿富汗问题,再次挑起了论战。
当1980年里根当选为美国总统时,比较平稳发展的中美关系受到了破坏(见第十章)。
但是,到了80年代初期,中美关系出现了改善的迹象。这样,使中国对苏联发展双边关系的愿望产生了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