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中苏关系内幕纪实 >

第2节

中苏关系内幕纪实-第2节

小说: 中苏关系内幕纪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程中,得到了苏联的支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向蒋介石的国民党政权发起了决定性的
攻势。
    尽管蒋介石的兵力在数量上占有优势,但是很快就停止了抵抗。1949年10月1日,正式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开国大典。第二天,苏联正式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然而,中国共产党人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没有执行苏联政府忠告的事实证明,两个共产党大国之间未来冲突的种
子早在此时就已经萌芽了。这一事实在若干年后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1962年,毛泽东公开透露出,早在1945
年,约瑟夫。斯大林曾警告中国共产党人不要重新开始国内的战争行动,并力劝他们与国民党政权合作。
    友好条约及其它协定(1950年2月)
    1949年12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抵达莫斯科进行正式访问。1950年1月20日,中国总
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也抵达莫斯科,两国政府之间的谈判于2月14日结束。同时签订了:1。《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
约》、2。《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3。《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关于中
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中规定:一俟对日和约缔结后,最迟不过1952年年底,苏联将把共同管理长春
铁路(又称满洲铁路—译者注)的一切权利以及属于该铁路的全部财产无偿地移交给中国政府,苏联将把自己的军队从
旅顺港海军基地撤走,其设施移交给中国。《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中规定:苏联向中国提供总额为
3亿美元的长期贷款,使中国能够从苏联买到工业、采矿和铁路设备。《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有如下条款:
    第一条
    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其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
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
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双方并宣布愿以忠诚的合作精神,参加所有以确保世界和其与安全为目的之国际活动,并为此目的之迅速实现充分
贡献其力量。
    第二条
    缔约国双方保证经过彼此同意与第二次世界战争时期其他同盟国于尽可能的短期内共同取得对日和约的缔结。
    第三条
    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并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集团及任何行动或措施。
    第四条
    缔约国双方根据巩固和平与普遍安全的利益,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协商。
    第五条
    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
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第六条
    本条约经双方批准后立即生效,批准书在北京互换。
    本条约有效期间为三十年,如在期满前一年未有缔约国任何一方表示愿予废除时则将延长五年,并依此法顺延之。
    一个正式公竌e 宣布,谈判“在双方热诚亲切和友好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并且,“进一步证实了双方在各个方胊
e 加强和发展友好与合作关系的愿望”。但是,1962年毛泽东曾经说,斯大林曾有两个月阻挡签订同盟条约,因为,
他害怕中国共产党人会像南斯拉夫共产党人那样,实行独立政策。直到朝鲜战争(1950—1953年)之后,他才
开始信赖中国共产党人。
    在苏联经济援助和专家的帮助下,中苏合建和改建了50个企业。在新疆成立了中苏合营公司,开采、加工金属和
石油;在大连建造和修理海军战舰,经营国内航运。
    中国的联合国成员国问题
    1950年8月1日,联合国安理会的苏联代表建议,中国应当由共产党政权代替国民党政权代表中国加入联合国。
这一建议在以后的联合国会议上被屡次提出,但直到1971年才取得成功。这一时期,尽管中苏之间有一些分歧,但
是,苏联始终如一地支持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
    朝鲜战争与苏联对中国的军事援助(1950年~1953年)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到当年10月,用来对抗北朝鲜人的联合国军队迅速向中国边境推进,于
是,中国军队进入朝鲜。朝鲜战争期间,苏联向中国提供了价值(根据美国估计)达200个亿的军事援助,其中包括
大约一千架米格—15型飞机以及对东北和中国运输系统的军事工业援助。由苏联援助的中国的现代化和机械化武装部
队,一直在朝鲜停留到1953年7月27日停战协定签定、战争结束之后。中国人生产出模仿和复制的苏联重型大炮
和坦克,其后在苏联的许可下,又开始生产米格式飞机。与此同时,小规模的中国海军配备上了先由苏联提供、后由中
国自己制造的潜水艇。
    苏联延长把长春铁路(满洲铁路)权益移交给中国和对旅顺港共同管理的期限(1952年9月)
    持续一个月的苏联领导人和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之间的莫斯科会谈结束后,苏联新闻机构塔斯社于1952年
9月15日宣布:按照1950年的协定,长春铁路将在年底移交完毕;但是,应中国政府的请求,苏联军队从旅顺港
的撤走将延期到日本与中苏两国缔结和约为止。
    苏联增加对中国的经济援助(1953年9月)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格奥尔基。马林科夫接任了部长会议主席,尼基塔。赫鲁晓夫接任了苏联共产
党总书记职务。苏联新政权大大地增加了对中国的经济援助。同年9月15日所发表的毛泽东给马林科夫的一封信透露,
苏联政府“承诺扩大对中国91个新增工业企业和50个正在建造和改建的工业企业提供系统的经济和技术援助。”
    旅顺港归还中国和苏联进一步增加援助(1954年10月)
    1953年至1955年之间,一场争夺苏联最高权力的斗争,在马林科夫与赫鲁晓夫之间展开,后者显然寻找并
得到了中国的支持。1954年9月29日,赫鲁晓夫率领代表团(包括苏联当时的国防部长尼古拉。布尔加宁)抵达
北京,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周年。据10月12日所宣布的消息,当赫鲁晓夫访问结束时,达成了如下协定。
    1。鉴于朝鲜战争结束所引起的远东形势的变化和日内瓦协定的签定所带来的印度支那和平的恢复,以及中国国防
力量的增强,苏联军队在1955年5月31日前将全部从旅顺港撤走,其装备也将无偿地移交给中国。
    2。苏联将向中国提供5亿2千万卢布的长期贷款;苏联将援助中国增建15个工业企业和对以前协定中规定的1
41个企业增供设备;中苏技术专家和科学家联合委员会一年至少会晤两次,讨论苏联对中国的技术援助问题。195
5年1月1日,苏联将把中苏合营股份公司的全部股份移交给中国,其价值货物在若干年内才能偿还完。
    3。修建连接中苏两国的两条新铁路:一条是从阿拉木图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到达兰州;另一条是从集宁到乌兰
巴托,该铁路已经与西伯利亚铁路连接起来。中苏两国政府负责修建各自境内的第一条铁路,蒙古将与苏联合作修建第
二条铁路。
    原子能合作协定(1955年5月)
    1955年3月8日,格奥尔基。马林科夫辞去部长会议主席职务,由尼古拉。布尔加宁接任。尼古拉。布尔加宁
在他的第一个正式声明中说:“中国可以在一切情况下依靠苏联。”
    5月1日莫斯科电台宣布,苏联已经与中国签订了关于为和平目的,苏联在原子能研究方面援助中国的协定。协定
规定:①1955年至1956年完成必要的准备工作以及提供实验原子反应堆的加速器;②免费提供安装这些设备所
需的科学技术资料和苏联专家;③提供数量充足的核燃料和放射性同位素,直到中国不需要进一步援助而且能够保持自
己的原子反应堆为止;④在原子核物理方面培训中国人员。

    第二章 分歧的开始
    (1956年~1959年)
    从1953年斯大林逝世到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尼基塔。赫鲁晓夫宣布否定斯大林的政策期间,中苏两
国的友谊与合作达到了鼎盛时期。在其后的四年期间,主要由于对外政策方面的分歧,两国关系开始逐渐疏远,虽然当
时的分歧尚未达到公开化的程度。
    苏共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956年)
    在1956年2月14日至25日举行的苏共二十大上所作的报告中,赫鲁晓夫重申了苏联共产党对不同社会制度
和政治制度国家之间和平共处政策的支持,否定了列宁关于只要帝国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的理论,并且认为,在
一些国家通过议会的道路可以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
    关于和平共处原则。赫鲁晓夫指出:“由于世界舞台上出现了一些宣布以不参加集团和联盟作为外交政策原则的欧
洲和亚洲国家,和平力量就大大地增强了”。因此,“在国际舞台上出现了一个包括欧洲爱好和平的社会主义和非社会
主义国家的广大和平地区。这个地区包括的范围非常广阔,居民人口将近15亿,占全球人口的多数。”
    赫鲁晓夫接着说:“在这些无可争辩的事实的影响下,西方有势力的人士中间出现了一些头脑清醒的征象。在这些
人士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向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一场战争,这对于资本主义的命运该是多么危险的赌博……。资本
主义国家的著名人士越来越经常地承认,在使用原子武器战争中‘将没有胜利者’,……”关于与美利坚合众国的关系,
他指出:“世界两个最强大的国家——苏联与美国之间建立持久的友好关系,对巩固世界和平将有重大的意义。如果著
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能够成为苏联和美国的关系的基础,那么这会对全人类有着确实伟大的意义……。这些原则
——互相尊重领土完整和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经济合作——现在已经得到20多个
国家的赞成和支持。……我们希望在为和平和各国人民安全的斗争方面,以及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同美国合作。我们提
议这样做,是心怀善意的,并不是口蜜腹剑。……”
    在详述苏联对和平共处的态度对,赫鲁晓夫指出:“有人认为:苏联提出和平共处原则,只是出于策略的考虑、权
宜的考虑。但是,人人知道,从苏维埃政权建立的最初几年起,我们就以同样的坚定态度主张和平共处,由此可见,和
平共处不是策略措施,而是苏联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不用说,在我们共产党人中间是没有资本主义信徒的。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曾经干涉过或者准备干涉那些保存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的内政。……”“当我们说在资本主义和社
会主义两种体系的竞赛中,社会主义体系必将取得胜利的时候,这决不意味着,胜利将通过社会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国
家的内政进行武装干涉来实现。我们确信共产主义胜利的根据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决定性的
优越性。……我们一向认为,而且现在仍然认为:在这个或者那个国家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是该国的人民内部的事情。
……
    和平共处原则日益广泛地获得国际上的承认。……而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在目前的形势下,别的出路是没有的,
只有两条道路:或者是和平共处,或者是发动历史上最具有毁灭性的战争。第三条路是没有的。“
    关于防止战争的可能性。当谈到第三次世界大战是否不可避免时,赫鲁晓夫指出:“有这样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原
理:只要帝国主义存在,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这个原理是在这样一个时期制定的:对战争不感兴趣的社会和政治力量弱
软,组织得不好,因而不能迫使帝国主义放弃战争。……然而,在目前,情况已经根本改变。国际社会主义阵营出现了,
并且已经成为强大的力量,在这个阵营中,和平力量不仅具备了防止侵略的精神手段,而且具备了防止侵略的物质手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