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书读完了 金克木著 >

第25节

书读完了 金克木著-第25节

小说: 书读完了 金克木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是下文。又如,说一百零八,用的是习惯的大数,不一定像梁山泊好汉那样一
个不多一个不少。如我未记错,清朝汪中的《释三九》指出中国古时说三指小数,
说九指大数,不一定是准确数目。印度古时也一样,说的往往不是确数。还有,
这些问和句不是一一相对,一问一答。列举出来不是为的下文要说,而是为的下
文不再说了。这种思路,我们不习惯,所以容易挡住。若作为内部高级理论读物
就可以明白。列举的都是一般应当先知道的常识,仅是举例。以后说的将是更高
更深更难的理论问题,因此要先说出预备条件。好比学数学先要知道数字符号及
加减乘除。现在要讲的是微积分,不能不先提醒一下有初等数学。若不要建基础
和房屋,只要盖琉璃瓦大屋顶,那是空中楼阁。这里问的实际上是:读者知道不
知道这些常识?其中有浅的,如:“云何为林树?云何为蔓草?云何像马鹿?云
何而捕取?”也有很深的,如:“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何故说断、
常,及与我、无我?”诗句中佛的回答也是这样。如果其中没有错简(这在贝叶
中容易出现),佛说的也还有一些是问。因为印度古书同中国及其他处古书一样
没有现代标点,所以引号应当打在哪里,只有看内容。早期书口传,有些成句表
示段落,如“如是应学”,结束一段。长行散文以后又重复作成诗句以便背诵。
“欲重宣此义而说褐言。”再有,所谓“句”,不是句子,这里提出的是一对对
范畴。如:“不生句、生句,常句,无常句,相句、无相句,”“弟子句、非弟
子句,师句、非师句,种姓句、非种姓句,”一直到“比丘句、非比丘句,处句、
非处句,字句、非字句。大慧!是(这)百八句,先佛(过去佛)所说,汝及诸
菩萨摩诃萨(大人)应当修学。”再有一个问题是,这些问和句是怎么排列的?
看来乱七八糟毫无逻辑次序可言。这又是古印度人常有的思路。一是本无次序可
言,而且所说的是对方应当早知道的,以后不说了,只是举例,没有排列的必要。
二是指出应当处处见问题,要像孔子“入太庙,每事问”。三是要知道一切皆有
矛盾对立面,说一就得有二。讲问题,讲道理,必须首先知道对立矛盾。这也是
先决条件,因为以后说的道理全是为了解决矛盾的。要说的是比龙树讲“空”的
否定(不生亦不灭)更进一步的否定之否定。从开头的“有”(“一切有”是一
派理论)到中间的“空”否定,现在又要说“有”(存在)是超乎“空”(不存
在)的“识”(一切现象本源),是最后境界,理论核心。若不知空、有、断、
常。不知“二边”,如何脱离“二边”得“中道”?不知路的两边,怎么知道哪
儿是正中间?不从头一“地”一“地”修学,大跃进到“唯识”,是不行的。因
为已讲了先决条件,所以接下去本文第一问答便是直指本体系核心:“诸识有几
种生、住、灭?”(此问妙极,有很多潜台词。)问答下去,从信佛的内部疑难
到不信佛的外道质问。最后在《断食肉品》之前说:“三乘亦非乘,如来不磨灭。”
哲学归结到宗教,二合一。但缺了修行仍不成为宗教,正如缺了演算不成为数学。
受戒吃素,修行开始。佛教讲道理,讲悖论,讲分析,又讲一切矛盾对立成为统
一(不是一致),由此归结入宗教信仰,然后由信而修,由修而觉,即解脱。讲
“空”(法性——万物本性)的龙树在《中论。归敬颂》中说:“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讲“有”(法相——万物现象)的世亲在《俱舍论。归敬颂》中
说:“顶礼如是如理师。”两位菩萨称颂的都是道理而不是神。由道理到说道理
的人,这和由神到神谕是不一样的。
    以上谈的是读进去,会被笑为经中所说的“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可
是若不观指又如何找到见月的方向呢?也许找到的是水中月影呢?不过现代人比
这些文献到底多过了一两千年,这也不是白活过来的,所以进得去还能出得来。
现在苏伊士运河已挖通,地中海水,雪山下流入印度洋的水,黄河长江水,已经
直接汇合,而且巴拿马运河也已挖通,太平洋、大西洋的水在另一头也合流了。
尝一滴水即可知海水是咸的,因为尝过河水知道是淡的,又尝过井水知道是有咸
有淡有甜有苦。于是水分解了,又汇合了。水味有种种不同,但都是水。到底我
们不是一两千年以前的人了。可是古时的思想问题都解决了吗?没有一点遗留了
吗?只怕是不那么容易“彻底决裂”吧?有一种说法,先以为没有绝对真理,后
以为绝对真理已经发现,先后都认为哲学只剩下哲学史了。真是这样吗?唯我独
尊,这是哲学还是宗教?是不是“空”“有”之争换了语言符号还在继续呢?
    写到这里,五十年前所作诗句又上心头:逝者已前灭,生者不可留。
    如何还相续,寂寞历千秋。


    (一九九四年)

                   孤独的磨镜片人
    十七世纪中叶,荷兰,阿姆斯特丹,一个青年人对他的家里人说:
    “我不争遗产,但你们要想从继承人里排除我,那不行。现在我胜利了。我
是继承人。可是我放弃权利。你们去分家产吧。我会磨光学镜片。以后我靠自己
劳动工作生活。”
    他说完话就走了,从此不再见亲人的面。他的姓是斯宾诺莎( Spinoza,一
六三二——一六七七)。
    他的父母是犹太人。原在葡萄牙,因受天主教迫害而来到基督教新教占上风
的荷兰定居。他在犹太教学校学习,但受到笛卡儿(他本来也在荷兰,后应瑞典
女王之聘去当她的教师,因肺炎死于凛冽的北方寒风中)的影响,思想解放,发
表被认为渎神的言论,因而在二十岁时被开除教籍。他生前只出版论文《笛卡儿
哲学原理,以几何学方式证明》和《论神学——政治学》 。他的主要著作《伦理
学,依几何学程序证明》出版于他逝世那年。他只活了四十五岁,去世后过了二
百年以上,到一八八二年才出版他的文集两卷本,一八九五年出版三卷本。他是
用当时国际通行的学术语言拉丁文写作的。他生前寂寞,死后凄凉,只活到中年,
死因是肺病,这与他的贫困生活和辛苦手工磨镜片劳动不无关系。
    他活着时年纪不大,声名不小。有人认为是恶名,但也有人认为是美名。德
国海德堡大学聘他去教哲学。他不去,大概是不愿受学校种种规定的拘束。要保
持精神独立就得忍受生活清苦。他有个阔朋友遗嘱把家产赠送给他。他不接受,
让给合法继承人——那人的兄弟。继承人送他每年荷币五百盾的年金,他只肯收
三百盾。在道德方面,他一生无可指责。他没有反宗教,终身研究神学,也就是
哲学,尤其着重的是伦理学,即关于道德的研究。他的思想是接受发明解析几何
的笛卡儿的,因此他讲哲学也用几何证题方式。那么,他为什么比笛卡儿挨骂多,
甚至传说有人要暗杀他呢?只怕是因为他比笛卡儿多走远了一步,笛卡儿没讲出
来的,他明白说了。笛卡儿的哲学帽子是二元论。斯宾诺莎的是泛神论。不过帽
子不能说明问题,还常有误导,要看他究竟说了什么触犯忌讳的话。
    他的《伦理学,依几何学程序证明》分为五个部分:
    1 。 论神:定义1…8 ,公理1…7 ,命题1…36,附记。2 。 论心的性质和来源
:引言,定义1…7 。 公理l…5 ,命题1…49 。3 。 论情感的性质和来源:定义1…3 ,
公设1 、2 ,命题1…59,各种情感的定义1…48,情感的一般定义。4 。 论人的受
奴役,或,论情感的力量:引言,定义1…8 ,公理,命题1…73,附记1…32 。5 。
论理智之力,或,人的自由:引言,公理1 、2 ,命题l…42 。
    先不说那些几何式的证明、说明和夹在中间的几个几何图形,先要问,为什
么这书一出来就触犯众怒,引起轰动?看来很容易理解。首先,他论的神是大写
的神,即上帝,可是不依犹太教的,也是基督教的,《圣经》,不说神创世、创
造人,反而说,神,上帝,就是一切,一切就是神。这不是离经叛道是什么?其
次,对于神,无限信仰无限崇拜就是了,难道还要他这个人来用几何学方式证明?
他不是认为自己比最高的神还更高吗?真是岂有此理了。当然教会、教徒一看就
要火冒三丈。他在别处还说,《圣经》中的“摩西五书”是后来人的作品,经中
的预言不足为凭等等,公然否定神圣经典。这充分说明他只相信理性、数学,不
信其他任何教条。尽管他讲神学,证明神的存在,那也不能为宗教所容,非开除
不可。再看他讲了些什么。
    不必引那些定理和几何程序,只说要点。他照当时神学、哲学一般说法,讲
本质、属性,又加上一个方式。显然这是名词、形容词、动词,或主语、修饰语、
谓语的那一类模式,还是亚里士多德的一套,是所谓话语。不过他开宗明义就说
:“神(上帝),我认为就是绝对无限的存在,就是说,包括无限属性的本质。”
这还了得!那不是把自然界、人、什么都算进无限存在,什么都是神了?神的属
性无限,那么,善、美是神性,恶、丑也是神性了?这难道不是读神,犯罪?他
还在论神部分的命题15里说,任何存在物都存在于神以内,不可能在外,又在证
明后面加说明,长篇大论讲反对者(当时神学)的意见再加以反驳。他还在这一
部分的最后命题36里说,没有任何存在物不会由其本性引出随之而来的后果。他
的证明说,这是由于神的本性中的神力决定了因必有果。这等于说,自然规律不
可抗拒,就是神性,因果不是由神的意志自由支配的。就从我引的这论神部分里
的这几点已足够说明,他说的神是大自然界,包括同样属于自然界的人,所谓神
性、神力就是自然规律。毫不奇怪,他的声音沉寂了百年以后,法国的狄德罗会
说,启蒙思想就是新斯宾诺莎主义。不仅在法国,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
在德国的文学、哲学中,他的影响更大,一直到成为黑格尔哲学的出发点。这些
到下文再说,现在再多说儿句这书的内容。(引文据英译,因我未见汉译本,下
同。)
    《伦理学》第二部分论心的命题l 说:“思维是神的属性,或者说,神是思
维着的物。”显然这是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的引申,可是这一引申就使双方
面貌大不相同了,用现在的流行语说就是唯心变成唯物了。笛卡儿只敢说“我”,
斯宾诺莎只敢说“神”,但他敢说神也是物,其实他们二位的意思同是指向重视
思维。现在我们通行说物了。这大概是时代不同因而话语有异吧?
    我不是写论文,用不着征引演述内容,只是闲谈。专家、研究者重视的多半
是这书的论神、论心、论理智部分,是体系,是哲学上的共同题目,什么终极、
永恒、无限、心、物之类。但我以为一般人感兴趣的可能还在论情感的那两部分。
尽管用现代心理学眼光看,他说的不能算是科学,可是要记住这是三百多年前的
神学一哲学著作啊。不过我想先跳过去谈几句最后一部分,看他怎么论理智。
    论理智部分有一个《引言》,开头就说是要探讨如何达到自由。他指的是心
灵的自由,也就是幸福。他要证明在这一方面聪明人如何超越无知的人。于是他
要说明理性之力(能力)如何胜过情感之力(体力)。前面他已努力证明,人的
行动受情感支配而不是为意志所决定,这里就要证明理智能制服情感。随后,他
针对笛卡儿(《论灵魂的激情》)依据当时生理学知识辩论头脑问题、心和身问
题等等。《引言》后面是几何学形式的推导、证明。最后他在简短的附注中说,
聪明人,智者,强过无知的人,愚者,因为愚者仅受情欲引导,为万物所乱,不
能享受心灵的满足,几乎不意识到自己、神、一切。他不被动就不存在。智者和
他正好相反,心不为物所动,永远满足,永远存在。这不免会使我们联想到中国
的圣贤的“不动心”、“平常心”。那么,颜回不仅是孔子的弟子,老子的影子,
而且是斯宾诺莎的前辈同道了。若是那样简化,只看结论,只归纳为基本问题一
个点,就可以把人类思想合为两类,一真,一伪,很容易结束哲学,留下惟一掌
握绝对真理的体系统一天下了。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