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世界古代前期经济史 >

第5节

世界古代前期经济史-第5节

小说: 世界古代前期经济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伐森林、许多中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发现石斧一类较大型的工具,是装在木柄 

或骨角柄上使用的。 

     中石器时代欧洲南部主要有阿齐尔文化和塔德努瓦文化,对法国南部和 

西班牙的一些遗址发掘表明,这一带的中石器时代文化是直接从旧石器时代 

文化发展演变而来的,不仅堆积中的文化层相衔接,石器制作技术也是一脉 

相承的,区别在于中石器时代的文化堆积中石器以细石器为主,猎物也由原 

来驯鹿、野牛较多转变成以鹿类为主。塔德努瓦文化是在阿齐尔文化基础上 

发展的,属中石器时代的后期,石器更加细小。这种文化的海滨遗址附近往 

往有食剩的贝壳、鱼骨等堆成的贝丘,其中葡萄牙塔古斯河口的贝丘长达百 

米,宽60米,高7米,十分壮观。欧洲北部的马格勒莫瑟文化以发现地丹麦 

西兰岛的马格勒莫瑟遗址而命名,年代从公元前7千多年沿续至前3千多年, 

亦盛行几何形细石器,石斧的数量很多,骨角器有色镖和鱼钩等。这一文化 

的沿海遗址较多,发现有木浆、独木舟、树皮筏和用树皮纤维编织的鱼网。 

与欧洲南部的居民一样,他们的经济生产活动主要是渔猎和采集。英国约克 

郡的斯塔卡遗址是马格勒莫瑟文化典型遗址之一,但估计当时的居民仅有20 

余人,住在木构的茅棚里,埋葬死者常用树皮包卷,并以石器随葬。遗址中 

发现了狗的骨骼。碳14断代这个遗址距今约9500年。从马格勒莫瑟文化出 

土的燧石钻、燧石刮削器、刻刀、角柄穿孔燧石斧及大量骨角器、渔具和绘 

有图案的装饰品来看,当时的渔猎经济已较旧石器时代和中石器时代早期有 

较大的改善,但仍比西欧南部和东南欧显得落后。 

     总之,欧洲的中石器时代文化继承了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的丰富遗 

产,在经济发展上也表现出突出的变化,许多遗址发现了专门化的工具系列, 

出现了比较进步的房屋建筑、储藏窖穴,也出现了较系统的埋葬方式,居民 

以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美化生活,社会在稳步地向农业经济迈进。 

     西亚一带中石器时代文化比欧洲发达。这一地区的地理范围包括亚洲西 

南部各地,西起安那托利亚(今土耳其),中心地区是黎凡特(今叙利亚、 


… Page 20…

黎巴嫩、巴勒斯坦等)和两河流域 (今伊拉克),东至伊朗高原。这一带是 

世界古代农业生产和青铜文明最早发源地之一,自中石器时代起,经济的发 

展就在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并对欧洲大陆和中亚、南亚次大陆有强烈的影 

响。 

     西亚的中石器时代约从公元前15000年开始,至公元前8000年左右结 

束,已发现的遗址数以百计,文化遗存非常丰富,在世界远古社会发展中意 

义十分重大。其中巴基斯坦纳吐夫地区的苏克巴洞穴遗址和卡尔迈勒的同类 

遗址最为著名,称为纳吐夫文化,它的前身是中石器时代初期的凯巴拉文化。 

西亚的东部地区,土耳其、伊朗等地的中石器时代文化,内涵与纳吐夫文化 

有一定区别。 

     凯巴拉文化约始于公元前16000年,下限为前1万年左右。该文化的居 

民过着以狩猎和采集为主的生活。各遗址发现的细石器,多数是箭镞、矛头 

和小型刮刀。从兽骨比较集中的发现情况看,可能已出现了畜牧的萌芽,如 

佩特拉附近的马达马格遗址,山羊骨占全部兽骨的82%,卡尔迈勒山附近的 

法拉赫遗址,羚羊骨占74%,这些山羊和羚羊,很可能是最早圈养的家畜。 

     纳吐夫文化直接从凯巴拉文化发展而来,典型遗址是座落在约旦河谷胡 

伦湖畔的艾因迈哈拉。这一时期已盛行几何形细石器,除了一部分箭镞、矛 

头等武器外,一些镰刀刃片明显增加,这种刃片是嵌装在骨柄上使用的,表 

明在狩猎和采集经济的基础上,较大规模地收割野生大麦、小麦已经成为经 

常性的生产活动。石制农具除了镰刀外,还有磨盘和杵、臼。这些收割、研 

磨工具表明采集经济高度发展,并开始向农业过渡。不少遗址还发现了建筑 

遗迹,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村落,不过居室十分简陋,多为圆形茅棚,仅能遮 

风蔽雨。纳吐夫文化与外地的交往非常明显,如死者头饰的贝类,即来自地 

中海沿岸和红海一带。碳14断代数据一致表明该文化的年代为公元前1万年 

至前8千年左右。伊拉克东北部的卡里姆沙希尔遗址,是西亚中石器时代最 

晚阶段的遗址,从石器和其它遗物观察,可能已出现了农耕生产。总的看来, 

西亚中石器时代居民主要仍生活在山洞和岩厦中,大量生产工具和动物遗骨 

表明当时的经济生产方式是以狩猎为主的,采集品除植物果实、种籽外,还 

包括蜗牛、河蛤和捕捉鱼类、乌龟等,晚期则出现农业的萌芽。 

     公元前1万年至前5千多年,中亚地区也活跃着中石器时代的猎人。中 

亚发现的遗址多为洞穴遗址,也有少量露天营地。里海东岸的土库曼、乌兹 

别克、吉尔吉斯和西哈萨克斯坦一带这类遗存发现较多,代表性地点有克拉 

斯诺沃茨克半岛的卡伊利乌诺洞穴,出土的石器体形细小,多呈几何形;吉 

尔吉斯的费尔干纳盆地,塔什库米尔和奥比西尔诸洞穴也发现了狩猎者遗留 

的许多细石器,但都不是真正的几何形。帕米尔高原西部和希萨尔山以西, 

中石器时代的居民多在阿姆河上游诸支流的源头各地进行狩猎活动,典型遗 

址有库勒布里恩、图特卡乌尔等,这一带的石器普遍较大而厚重,实际上并 

没有产生真正的细石片工具,说明这里的经济水平比西亚地区低下。从一些 

洞穴的岩画看,当时狩猎已使用弓箭并驯养了狗。 

     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地区的中石器时代遗存,表现出与欧洲、东亚都有 

一定联系的文化交融色彩。从遗址分布上看,欧洲和西亚流行的典型几何细 

石器遍布于南亚次大陆,工艺传统是比较一致的,不过以细石叶为主的盛行 

于东亚的非几何形细石器遗存,在印度的恒河流域乔塔纳格普尔高原、西孟 

加拉邦一带也有较多发现,与中国黄河流域和华北、东北及蒙古高原的遗存 


… Page 21…

基本一致。中石器时代文化在东南亚的典型代表是泰国的仙人洞遗址,其早 

期堆积距今约1万年,地层中已发现栽培植物的种子。东南亚一带发现的中 

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基本面貌与中国华北地区比较接近。 

     在中国,中石器时代遗址从东北、西北到西南,大体上呈新月状分布, 

集中于大兴安岭、阴山、太行山、吕梁山、西藏高原、云贵高原和南岭的山 

麓台地上,少量分布于湖沼密集的地方。这些遗址的遗迹和遗物,基本上反 

映了狩猎的采集经济的特点。 

     山西省的峙峪人在距今28000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发明了弓箭,比西 

亚和欧洲要早。活跃在桑干河谷地的这批“猎马人”成为中国中石器时代文 

化的先驱。真正的中石器时代是从下川文化开始的。 

     下川,是山西省东南部中条山主峰历山东麓的一个山间盆地。20世纪70 

年代,考古学者在这里进行了发掘,于阶地上层晚更新世末期的亚粘土层中 

清理出大批细石器,未见陶片、磨制石器和其它农业生产工具,据碳14断代 

测定,年代为距今2。4万至1。6万年,与西亚的凯巴拉文化相同或略早。下 

川文化的石制品包括大量非几何形细石器和较粗大的打制石器两类,而以细 

石器为主。石器的原料多为燧石,细石器的类型达40多种,有锥状、半锥状、 

柱状、楔状、漏斗状等各种类型的典型石核,还有细石叶和各种刮削器、尖 

状器、雕刻器,以及琢背小刀、箭镞、锯、锥、钻等。这批石器的制作技术, 

承袭了峙峪文化的传统,又有突出的进步,为其它遗址所少见。 

     最能体现中石器时代文化特点的,是这个遗址发现的一批石镞。石镞用 

压制法生产,有明显的锐尖和周边,分圆底和尖底两种。与其它旧石器时代 

末期遗址的零星发现相比,不但数量多,而且制作技术相当进步。琢背小刀 

也是下川文化的典型器物。锯是在石片的一侧或两侧打出几个尖齿,有的锯 

还带有短柄。雕刻器分成几种不同类型,其中斜边雕刻器数量最多,制作精 

细,尖刃明显,器形很固定,颇具使用价值。此外,有一种扁底三棱尖状器, 

实际上就是狩猎用的石矛头。 

     在下川文化的生产工具中,粗大石器仍占有一定数量,有尖状器、刮削 

器、砍砸器、石锤、砺石和磨盘等,都继承了华北旧石器时代文化的传统风 

格。其中的石磨盘,可能用来加工采集到的植物种籽。上述遗物表明,下川 

文化的猎人集团经济生活特点是狩猎与发达的采集经济,工具中大部分是切 

割兽肉、剥削兽皮和缝制皮衣所使用的,也有一部分采集挖掘植物块根的工 

具。 

     下川遗址附近纵横二三十公里的范围内,已发现同类细石器地点16处, 

说明这一带在中石器时代是猎人经常往来的地区。由于装柄的刀、锯、钻、 

短剑、箭矢、长矛等新式工具和武器的出现,使社会生产比旧石器时代大大 

地提高了一步,社会经济出现了一种飞跃。 

     继下川文化之后,中国的中石器时代遗址在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地 

区有普遍地发现,典型遗址有内蒙古的海拉尔松山、呼和浩特市以东的保合 

少、卓资县三道营、武川县大青山、乌盟哈达图,陕西大荔沙苑,广东南海 

西樵山、阳春独石仔、封开黄岩洞,云南元谋大那乌,青海贵南拉乙亥等等。 

另外,在黄河中下游的河南许昌、山东临沂和郯城等地也发现了中石器时代 

猎人留下的大批细石器和猎获的动物遗骨。这些遗址发现的细石器,与下川 

文化的细石器一脉相承,而与欧洲和西亚的几何形细石器迥然有别。 

     中石器时代人类的经济生活是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来源的。从世界各地 


… Page 22…

发现的遗址所处的地理环境看,无不是适于渔猎和采集的场所。由于狩猎和 

高度采集经济的流动性强,追逐兽群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迁徙生活决定了当时 

各个地区、各个氏族群体有比较广泛地接触和交流,因此显示出细石器工艺 

传统的一致性。中国北方的细石叶及非几何形工艺技术,不仅波及亚洲北部 

和印度的恒河流域,而且越过白令海峡从亚洲的堪察加半岛传播到北美洲阿 

拉斯加,在日本的北海道一些遗址中也有同类细石器,尤其以俄罗斯远东地 

区和蒙古高原更为普遍。 

     在中石器时代,由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并且氏族的血缘纽带对每 

一个氏族成员都具有强大的束缚力,所以各地的文化交流既有明显的不平衡 

性,同时也产生了文化发展逐渐多元化的地域性差异。正是这种经济发展和 

文化面貌上的不同特点,导致新石器时代农业部落在长期定居之后的多中心 

发展,并逐渐拉大了彼此的距离。 

     在人类远古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一种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既不会突然出 

现或消失,也不可能存在一种全世界同时发展、完全统一的文化模式。作为 

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阶段,中石器时代的内涵特点是明确的, 

但在各地不同时期也都存在着或多或少地差异。比如尼罗河流域的库邦尼亚 

一些更新世晚期遗址,距今17000—18000年左右,曾发现大麦粒穗的残迹, 

种类介于野生大麦和后来人工培植的大麦之间;在埃及的努比亚等一些遗址 

中,还发现了更新世晚期距今12000—14500年的小麦,同时有磨石和石镰出 

土,但没有其它任何农业工具和陶器,只能划归中石器时代,但上述遗址显 

然反映出相当发达的经济状况。相反,在中国青海的拉乙亥遗址,大量细石 

器和其它遗迹遗物表明这里是中石器时代居民的营地,距今仅7000年左右。 

与拉乙亥遗址同时,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农业经济 

发展阶段。 

     总之,从世界范围来说,中石器时代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