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世界古代前期经济史 >

第11节

世界古代前期经济史-第11节

小说: 世界古代前期经济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路。 

     黄河中游的几个部落集团,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氏族制农业经济的突 

出代表。以潼关为中心的山西、河南、陕西三省交界地区,生活着仰韶文化 

半坡氏族部落的后裔,他们的主要生产方式仍然是传统的旱地农业和手工 

业,生产工具有了改进,磨制石器的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仰韶文化,出现了 

挖土用的木耒和收获用的半月形石刀、石镰。家畜饲养业也更发达了,各遗 

址出土的猪、狗、牛、羊骨骼十分丰富,其中以猪骨最多。河南陕县庙底沟 

遗址,经清理的26个龙山文化时期废弃灰坑中家畜的骨骼,远远超过这个遗 

址中仰韶文化168个灰坑中出土家畜骨骼的数量。家畜饲养业的发展必须以 

农业生产为基础,显然庙底沟龙山文化氏族的农业生产比仰韶文化时期有较 

大提高。当然,潼关一带各氏族部落的生产活动中,渔猎和采集经济仍占一 

定的比重。各遗址普遍发现用石、骨和蚌壳制作的箭镞、网坠等渔猎工具, 

还有较多野生动物的残骸。以郑州、洛阳为中心的伊水、洛水流域,生活着 

仰韶文化秦王寨、大河村部落集团的后裔。这里的农业经济也比以前有明显 

的发展,农业工具中收割谷物的石刀、石镰和蚌刀等十分丰富,反映出农作 

物的收获量比仰韶文化时期更大。家畜饲养业与潼关地区同样发达。鹿和厚 

壳蚌是氏族成员狩猎和采集的主要对象。这一地区犁耕技术的出现令人瞩 

目。河南孟津小潘沟遗址出土了典型的三角形石犁,虽然结构、擦痕和磨蚀 

情况表明这种石犁还不能深耕,但比起耒耜类挖土方式来无疑是农耕技术了 

不起的发明。这时的制陶业已基本上使用了轮制技术,大量陶器都是灰、黑 

色的,可知烧窑工艺已全面处于还原焰烧制的阶段。河南临汝煤山遗址发现 

的两座窖穴中,还发现了炼铜用的坩锅残片,说明已开始出现冶铜技术。在 

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氏族中居民生活质量也比仰韶文化时期有所提高。陶器 

不仅种类更多,器形也有变化,说明日常饮食有很大改进,其中夹砂罐、甑、 

鼎、鬲、斝、鬶、盉等炊煮器、温热器种类十分丰富。此外,各氏族营地、 

公共墓地普遍发现的骨簪、骨环、蚌饰、牙饰等装饰品制作更为精美,一方 

面反映了生活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骨角器手工业生产和加工技术 

达到了一种新水平。在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和山东西部地区,是以安阳后岗 


… Page 39…

遗址为代表的部落集团。后冈龙山文化是在仰韶文化后冈类型的基础上发展 

而来的,从生产工具来看,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挖土和收割工具大量 

增加。这个部落集团除了饲养猪、狗、牛、羊之外,还驯化了马并饲养了猫。 

从大批箭镞、渔具的出土,可知渔猎经济继续发挥较大作用。制陶业发展较 

快,受到山东龙山文化先进的制陶技术影响,一些遗址出土了鬼脸足鼎、白 

陶鬶等山东地区风格的产品。陶窑的结构也有了较大的改进,使火力更集中 

了,有的陶场还有供水的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殖,每一个农业村 

落中房屋的数量都比以前增加了,汤阴白营遗址在1400平方米的范围内就清 

理出62座房址,后冈遗址在600平方米内发现38座房址,都分行整齐地排 

列着。这时的房屋建筑技术也有很大进步,各氏族营地普遍流行室内铺设白 

灰面的形式,一些遗址还发现了土坯围墙。河南东部及安徽西北部地区,龙 

山文化时期生活着与中原其它地区生活习俗差别较大的一个部落集团,集中 

分布在黄河南岸沉积平原的南北狭长地带。这个部落集团的农业经济发展程 

度不如邻近的几个部落,农业工具虽有普遍发现,但数量不多,而用于采集 

和渔猎的工具则比较丰富,多种陶网坠形制复杂,遗址中常见骨鱼镖和大量 

蚌壳、螺壳堆积,鱼骨也较多,说明这个部落的经济生产以渔猎为主。随着 

生产的发展和中原地区、山东地区两大势力的扩展消长,这一带许多氏族部 

落逐渐与中原腹地拉大了距离。夏、商之后,这个地域内的氏族部落被中原 

王朝统称为淮夷。 

     黄河中游上述四个大的部落集团,在经济生产领域中有许多共同的特 

点。他们在农业、手工业和其它方面的发展,在龙山文化时期的中国大陆经 

济发展中起着率先催范的作用。石犁、人工烧造石灰、土坯墙、凿井技术、 

铜器铸造乃至城堡的出现,说明黄河中游一带的氏族部落内部结构、劳动分 

工、财产分配等方面都发生了意义重大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使龙山文化出现 

了比仰韶文化晚期更多的剩余产品,从而导致了私有制的产生。龙山文化晚 

期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黄河流域各地都出现了较大的城堡、手工业作坊和 

集市,出现了战争掠夺的奴隶,氏族酋长则依据权势获取了更多个人财富, 

成为新兴的贵族。为了保护本氏族的利益和酋长的私人财富,在后冈、王城 

岗、平粮台等地出现了有高大城墙、栅寨和深沟卫护的大型城堡,奴隶制就 

在这里诞生了。 

     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下游各氏族部落也全面进入龙山文化的经济发展 

阶段。泰山、沂蒙山周围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比较均衡,手工业生产也表现 

出同步发展比较一致的特点。只是在一些山区和滨海地带,农业经济不够发 

达,采集和渔猎居于主要地位。在大汶口文化的繁荣基础上,龙山文化的粟 

作农业生产规模和产量都在不断扩大和提高。不仅家畜饲养成为一些氏族成 

员的经常性劳动,而且制陶业和石器制造等手工业生产也有了明确的分工。 

大量遗址都发现了丰富的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有挖土的扁平穿孔石铲、蚌铲 

和骨铲;收获谷物用的双孔半月形或长方形石刀、蚌刀、石镰及带锯齿的蚌 

镰,制作都很精良;加工谷物既有用石磨盘、石磨棒的碾磨方法,也有用杵 

和臼的舂捣方法。个别遗址发现了稻的遗存,说明在粟作农业的同时,水稻 

也开始在山东种植,扩大了农作物的种类。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和畜 

牧业空前繁荣,马、牛、羊、鸡、狗、猪等中国古代的“六畜”在龙山文化 

时期均已具备,其中以猪、狗最多。从陶器上看,造酒、饮酒、盛酒、温酒 

的器具迅速增多,酒的大量生产和饮用,无疑也是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 


… Page 40…

的结果。采集和渔猎经济在黄河下游各地已明显退居次要地位,但仍是食物 

来源的补充手段。在农业经济基础上,手工业的发展也很突出。快轮制陶技 

术的发展,使制陶业逐渐从新石器时代中期主要由妇女和老人们的事业,转 

变为氏族内部一些富有经验的家族所掌握的专业生产部门,许多陶器成为交 

换的商品;玉石器制作技术也有较大提高,人们根据不同的石料制作不同用 

途的工具;骨、角、牙、蚌器的出土数量相当可观,器物的种类也明显增加 

了;大批陶、石纺轮的出土说明纺织业的显著发展,许多陶器底部发现了布 

纹,紧密纤细,其质量显然超过大汶口文化的水平。山东地区龙山文化的经 

济发展,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与独立性、连续性,并对黄河中游,辽东半岛及 

淮河流域的经济生产有很大影响。 


… Page 41…

                         三、古代西亚的经济发展 



                       1。两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状况 



     亚洲西南部地区,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四大中心区域之一。这一地区包括 

现在的伊朗高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 

斯坦等国和阿拉伯半岛,习惯上称做西亚地区。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发源于小亚细亚东部山区,向东南方向蜿蜒曲 

折流入波斯湾。居于西南的幼发拉底河较底格里斯河略长,水量亦较大。两 

条流向一致的大河在中下游开始靠近,并肩而行,希腊文称“美索不达米亚” 

即“两河之间”。其下游平川地带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叫阿卡德,南部为 

苏美尔。这些不同的名称都来源于各地先后建立的古代文明,其时代顺序由 

南而北循河向上,先后为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和亚述。 

     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都是流程较短的中等河流,一般每年在3—7 

月间洪水泛滥,水量随上游山区雨雪量的大小而变化,其日期不像尼罗河那 

样稳定。由于是两条河流并行,泛滥的时间常有交错,若遇雨量较大而又两 

河同时发生洪水,则下游的南部底地便会成为一片汪洋,形成大规模水患。 

因此,苏美尔地区的古代居民要付出艰巨的努力,不断积累和掌握防洪排涝 

的技术,世代承袭和传播蓄水调节灌溉的经验,将沼泽洼地变为良田。两河 

流域属于炎热干旱的气候区域,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雨量稀少,农业生产主要 

依靠河水灌溉。在远古氏族社会里,当人们还没有掌握灌溉技术的时候,苏 

美尔平原低洼地区极少有人定居。两河流域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农业遗址,都 

位于北部的丘陵地带,如哈苏纳文化、萨迈拉文化等。即使到了铜石并用时 

代,人们还主要居住在北部山区,由此可见生产技术对古代人类的经济发展 

和社会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 Page 42…

                      2。铜石并用时代及苏美尔文明 



     大约在公元前5000—前4400年,西亚的伊拉克、叙利亚北部和土耳其 

东南部山区,氏族经济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在丘陵河谷台地上,发现了许多 

当时的村落遗址,其中叙利亚哈布尔河畔的哈拉夫遗址首先被发现,这种远 

古文化遂称为哈拉夫文化,典型遗址还有底格里斯河东岸的阿尔帕契亚和耶 

里姆、高拉等。这一时期的村落面积不大,但房屋排列相当密集,流行一种 

建筑在石基上的圆形住房,泥墙很厚,晚期的屋墙是土坯砌成的,十分坚固。 

居民的经济生活以种植小麦、大麦的农业为主,兼营狩猎、采集和畜牧业, 

家畜有绵羊、山羊和猪。哈拉夫文化的居民已熟练地掌握了切割石材的技术 

和钻孔技术,用黑曜石、燧石等制作镰、碾磨工具等。这一时期的彩陶代表 

了美索不达米亚古代制陶业的最高水平,在器壁很薄的各种陶器上涂以奶油 

色或浅黄色泥釉,饰以黑色、白色、桔黄色、红色、紫褐色图案。图案大多 

为几何形,画满器身的大部分空间,也有一些图案表现鸟、人和其他动物, 

较多画着牛头。在哈拉夫陶器中,主要器形为平底钵、浅盘、碗、罐、壶。 

哈拉夫文化的制陶工业,是当地居民自己创造的成果,在阿尔帕契亚遗址, 

发现了当时的制陶和制石作坊,晚期文化层出土了铜针、铜凿和铅,是两河 

流域较早的金属器。 

     公元前4300年左右,两河流域北部丘陵地带的哈拉夫文化基本结束,在 

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人们已开始掌握了农业生产中防洪排涝和蓄 

水调节灌溉的技术,于是在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地区出现了人口迅速增加 

的居民点,低地平川显示了比较优越的农业开发条件,城镇渐多,出现了两 

河流域最早的文明萌芽欧贝德文化和苏美尔文明。 

     欧贝德(又译奥泊德)文化是以最早发现于伊拉克乌尔附近的欧贝德遗 

址而得名的,其年代在公元前4300—前3500年,欧贝德只是一个氏族部落 

的营地,居民不足千人,以它的特点为代表的铜石并用时代氏族部落在苏美 

尔地区分布广泛,并远传至沙特阿拉伯东部地区。目前发现的有最古老的城 

市埃利都,以及重要遗址乌尔、乌鲁克、拉格什、尼普尔、基什等,这些都 

是苏美尔文明时期的最主要的城邦。从考古发掘资料看,欧贝德文化与西亚 

一带其它铜石并用文化的社会发展水平是一致的,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种植小麦、大麦、亚麻,饲养牛羊,已经掌握灌溉技术,并和周围地区进行 

铜、石材、木材的交换贸易,与小亚细亚地区交换黑曜石,与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