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知识-第5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存在,但是修行四念处就容易破除它。烦恼少,智慧生,那就容易解脱生死,
所以它是修解脱道者的良药。
佛陀在他的遗言中指示比丘应当依止四念处修行。依据经典中说,认真修学
四念处的人,快者七天,慢者七年方可证悟初果。经典中又说:四念处是能使众
生清净,克制一切烦恼和悲哀、祛除痛苦和忧愁,而走上正道、觉悟涅盘的唯一
之道。
有关四念处修行的经典有《四念处经》,它是被编入《增一阿含经》中。南
传经典中有印成巴利文的单行本,我们也可以在《原始佛典选译》中找到这部
经。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第四十八卷中特别提到关于四念处的修学方法,而
且强调修菩萨道者也应该修学四念处。
六 波 罗 蜜
一、菩萨之意:
“菩萨”是梵语“菩提萨缍(土垂)”(Bodhisattva)的简称。“菩提”是
觉悟的意思;“萨缍(土垂)”是有情之意,“有情”简单地说既是众生;“菩
提萨缍(土垂)”就是觉悟的众生。觉悟的众生有三种:一者、罗汉--自己觉
悟;二者、菩萨--除了自己能觉悟之外,还可引导别人觉悟;三者、佛--自
己能觉悟,又可以引导众生觉悟,而且他的觉悟是最圆满。
二、菩萨之行为:
菩萨的行为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菩萨上求智慧使自己成佛,以慈悲
心度化一切众生;既是菩萨应学习种种智慧自度,做种种利益众生的事业,引导
其他众生也能走上解脱之道。
三、菩萨之开始:
菩萨都从凡夫做起,甚至于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过去在行菩萨道时,也
是凡夫。凡夫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既是发成佛之心,是修行菩萨道的最初所应
具有之心,以此心去救度众生。如果只是贪求成佛之心,没有要救度众生之心,
那不等于说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要以大悲心为基础,见众生受苦,就会以智
慧、悲心救度之,所以发此成佛之心才是真正的发菩提心。如果只是羡慕佛果是
至高无上的觉悟,为追求这样的觉悟而发心成佛,那是不想救度众生,只不过是
要求个人的解脱罢了,此种心并不是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的凡夫既是菩萨,我
们称他为初发心菩萨。初发心菩萨必须发种种成佛度众生之愿望,以此愿望为目
标,以完成他的愿望为目的,愿望实现了,就是他成佛之日。
菩萨要努力实践六度,既是六度波罗蜜,以实现他成佛之愿。
四、六波罗蜜:
六波罗蜜是菩萨的行为。六波罗蜜是古印度话(parami),意思是度到彼岸;
另一个意思是完成了事情。凡夫在生死苦海中浮沉,一旦游到岸边,登上陆地就
安全、安稳,绝不会再度的在生死海中浮沉,所以称为度到彼岸。佛陀说众生在
生死苦海中飘浮,没法游到安全之陆地上,比喻修行者断除了烦恼,就是已经出
离了生死轮回,到达没有生死之彼岸,称为波罗蜜。发菩提心者,必须修种种的
六度万行,以完成他成佛之愿。六度就是六波罗蜜,也既是所谓的布施、持戒、
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
㈠、布施:
①、财施:以钱财施舍给贫穷疾病者,或资助慈善团体。一切身外物称为外
财,所以财施也称外施。
②、无畏施:我们令众生不害怕,无恐怖,无灾害,称无畏施。菩萨行无畏
施时往往连自己的生命也布施给众生,故无畏施也称为内财施。佛说持戒就是一
种无畏施。
③、法施:以世间的善法,以及佛陀所宣扬的宇宙人生之真理,劝导人们修
善断恶,离苦得乐,乃至涅盘,称为法施。
为什么布施能度到彼岸呢?因为我们有种种烦恼,所谓贪瞋痴三毒,在此三
毒中影响最大的就是贪,要解决此大烦恼,就要从布施着手。因为众生认为千辛
万苦得来的财物是属于自己的,舍不得给别人,那就是贪心在作怪,我们要由捐
一毛钱,捐一块钱给众生,从中慢慢开始学习布施。吝啬与贪心的烦恼是每个人
都具有的,为有行布施才能对治我们悭贪之心。凡是贪心烦恼重的人,是不舍得
把自己的财物给予别人的,故佛陀教导众生要修行布施。但是以此方式布施,并
不能完全称为行菩萨道。因为此种布施只是度个人内心的烦恼而已,而菩萨是观
察到众生苦,愿令一切众生得乐,所以行布施;另外菩萨知道行布施是有因果、
有果报的,他要行菩萨道,利益众生,其本身必须要具足种种福德因缘,而此福
德因缘是要靠修行得来的。菩萨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地位、财富,这样对众生
的影响力才大,众生才会听他的话,所以菩萨要求种种福德。佛陀说他是一个求
福德的人,是福德圆满的觉者,他的福报是世间第一,即使是佛陀涅盘两千多年
后的今天,世人还建造金碧辉煌的庙宇来供奉他,而这种福德圆满是佛陀累劫修
行布施波罗蜜得来的。因为佛陀有很多福报,才能以无量无边的财富布施给众
生,故菩萨修行的第一步为布施。
一般人行布施可以得到将来的果报,不能称为到彼岸,这只是求人天福报罢
了。如果要求人生的解脱,对治悭贪的心,便要行布施。一个行菩萨道者,也要
行布施、因为要度自己悭贪之心,同时将来还可得到大福德;另一方面,菩萨看
见众生疾苦,以其所拥有的庞大财产布施给众生,令众生得乐,所以此三种布施
是行菩萨道者所应做的事。
一个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者,如有人向他讨钱,就应该布施,如果他一毛不
拔,舍不得施与,就没有资格称为菩萨,没资格达到解脱之境界,因为他还有悭
贪的烦恼,世间的善人都能慷慨解囊,慈悲济世,为慈善事业尽心尽力,何况是
菩萨行者呢?
法施令众生能听闻到正法,了解人生是很苦恼的,同时也使他们懂得解脱的
道理,能令他们走上解脱之道,这三种布施能度我们到达生死解脱之彼岸,故称
为波罗蜜。
有些人行布施是贪求地位、福报、名誉,这不能度到生死解脱的彼岸,故不
能称为波罗蜜。六度波罗蜜是为修学菩萨道的菩萨而讲的。
㈡、持戒:
戒律可分为三种,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①、律仪戒:佛陀所制定的各种戒律,称为律仪戒。这些戒律是要防止我们
做各种坏事,既是防非止恶的戒法。五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
等,戒称为律仪戒。受持律仪戒的原因有三:
⒈为了防止坠落,确保我们在善道中受生。
⒉世间的善人都能奉公守法,遵守法律,何况是一个菩萨行人?所以菩萨行
者更应该杜绝各种侵犯众生的恶行。
⒊戒律能戒掉我们的烦恼,以它为依止,令我们不做因果上的恶行为,故戒
律可以度我们毁犯的恶行为。
②、摄善法戒:
菩萨行者发愿行一切善法,如果不这样做,就是他的过失,故应戒除。善法
有六度万行,称为菩萨学处。
③、饶益有情戒:
发心行菩萨道者,一定要发利益一切众生之心,以一切善法、资财、神通等
利益有情。菩萨行者起瞋心后,就不想利益众生,他应戒掉此恶心,生起利益众
生之心,称为饶益有情戒。
持戒是修行之根本,持戒则可产生定,生起智慧。贪心重的人,整天想侵害
众生,想从众生那儿得到利益,认为持戒有损己利,所以菩萨行者先要修学布
施,减少自己悭贪之心后,才来持戒。当然,此次地对个别的人来说有时是不一
定的,但对一般悭贪重的人来讲,那是肯定的。一个肯布施的人,他才肯持戒,
连布施都不肯做,他一定不肯持戒,因为他悭贪、吝啬,不愿意给众生利益。持
戒就是要防范他的贪瞋痴,他哪里愿意做呢?故菩萨的修学应从布施开始,然后
才发心持戒。
㈢、忍辱:
菩萨行者要忍耐种种苦。忍可分为忍辱与忍之不同。忍辱是忍受种种的恼害。
六度中的忍不止是忍受各种恼害而已,它可分为三种:
①、生忍(耐怨害忍):忍耐众生对菩萨所做的损害。
②、法忍(安受苦忍):菩萨在修道的过程中应忍受饥、渴、寒、热、天灾
人祸、疾病等世间的一切苦法。
③、无生法忍(谛察法忍):以坚韧的意志,审谛观察思维我们对佛法的认
可。比如有人讲一些佛法,我们听了内心没有不耐烦,不同意,可忍受那个道
理,称为无生法忍。万法本来是不生不灭的,这是真正究竟之法,我们听后能接
受吗?慢慢观察,了解后可真接受,既是无生法忍。
这三种忍可令菩萨度到无烦恼的生死解脱之彼岸。
做父母亲的可忍受孩子打他一巴掌,但这不能令他们度到彼岸,因为他是以
贪爱子女的心来忍受。如果我们被其他众生打骂,而能忍受,此即可度到彼岸,
理由是: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如幻如化,众生执著实有,故不能忍受。当我
们能观察到一切都是如幻如化,没执著,就可以忍受。忍受并非是众生令我们苦
恼,我们要忍气吞声,强忍住,此为凡夫的忍辱。六度中的忍辱波罗蜜是要以智
慧看透世间之真相,接受此一事实。比如有人骂你“王八蛋”,你观察到众生有
烦恼,讲出此话,那只是声音罢了,看透,接受它,不起烦恼,以智慧观察而
忍,可令我们度到生死解脱之彼岸。
如果众生辱骂我们,为了要做好人,而忍受他,这就是无智慧,因为你先认
为是苦恼,然后才把它忍住。《金刚经》中记载佛陀修忍辱波罗蜜时,有一世做
忍辱仙人,歌利王用刀肢解他的身体,他一点也没起瞋心,因为他对自己的身心
无执著,对众生的烦恼行为亦无执著;他能修忍辱波罗蜜,看透一切无常,在这
一切因缘和合的假相中,不认为有众生,有众生做出此行为来恼害我,我在忍
辱,故他是忍辱仙人。
我们对佛法生起坚定的信心,称为无生法忍。无生法忍对凡夫来说是不容易
生起的。凡夫往往对佛法一知半解,抱着一颗怀疑的心,没有真正的理解、真正
的信心;佛弟子以为佛法是佛陀为我们所开示,它必定是好的,如果是以此心态
去相信佛法,他如果在修行的过程中,发现到某个修行法不能使他解脱时,则会
生起毁傍之心,此即使没有无生法忍。根据佛经中的记载,有些佛弟子修道,自
己只是进入四禅,却以为已证悟了四果,当他临命终时,烦恼生起,就以为佛陀
欺骗他。他不能忍受佛陀所说的法,误解了。佛法中的涅盘法就是无生法,对此
种无生法生起坚定的信心,丝毫没怀疑,称为无生法忍。这样的忍辱才能使我们
到达生死戒脱之彼岸。
如果只是忍受有情所给予我们的苦恼,并不能度到彼岸,那只不过是凡夫之
忍。修学菩萨道者,应该观察这世间的苦、乐等等,都是我们的烦恼在作祟,看
透烦恼的作用后,我们就不会怨天尤人;看到一切都是五蕴、业行为的一连串发
生罢了,里面是苦、空、无常、、无我,既然无我,就无需忍,这才能真正到达
彼岸。了解真理者,一定能了解此忍辱。如果有人还是认为人家污辱他,而后才
生起要忍辱的心,那他就已经有不能忍的时候了。
如果有人不能忍别人给予他的苦,就得学习怎么忍受。如有一只狗吠你,你
听不动它的意思,就不用忍,因为你知道它愚痴,看到人就吠,你看透这个事
实,接受后就不用忍,这才是忍辱波罗蜜。有人骂你,你看到众生愚痴,闹起烦
恼,他的烦恼叫他骂你,他和狗吠一样,你看透此事实后,就知道原来是没有什
么可忍的,此忍辱波罗蜜才能使我们度到生死之彼岸。
㈣、精进:
勤劳不懒惰就是精进。以世间法说做事很卖力,就是精进;佛法中的精进是
努力的去行善,去做好事。菩萨要以精进的精神修行六度波罗蜜。
①、披甲精进:
于所修的善行不退。行善时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波折,一定要完成它,永不
退心。如一个兵士上战场时穿上铠甲,不容易被刀枪所伤害,他就勇敢地冲上前
杀敌;披甲精进也是这样,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心,一定要完成一件事情。有此坚
定的信心,我们才能完成所制定的目标,实现我们的誓愿。而菩萨广大慈悲,立
深誓愿都是很难完成与实现的,那就得加倍努力去完成它,称为披甲精进。
②、摄善法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