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佛教知识 >

第34节

佛教知识-第34节

小说: 佛教知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乌龟的精神活动。因惑业导致,此“识”重新入胎。此“识”与前六识(眼、
耳、鼻、舌、身、意)不同,在此处特别指入胎的“识”。在南传佛教只说为
“识”,但大成佛教的唯识宗说是第八识--阿赖耶识。我们死后,生前的名色
散掉,心识继续活动,形成意生身,也就是中阴身,它能够入胎。

    ⑷、名色:名者心也,“色”者身也。“识”入胎后,身躯及精神组成胞
胎。胞胎渐渐长成,物质的身躯慢慢的形成,就有六根;精神活动也慢慢产生知
觉。在这成长的过程中,当它六根还没圆满生成时,精神活动成为“名”,身躯
的生长称为“色”。实际上现在我们也有“名色”,既是眼前身心的精神称为
“名”,身躯称为“色”;但当胎儿生长时,六根未具,精神与物质的活动,称
之为“名色”。这是为了区别它们之间的不同,而特别给予的名称。

    ⑸、六入:名色慢慢生长,六根生出来后,就有“六入”。因为我们从此得
到消息,知道外境,故称为“六入”。“六入”又名“六根”,即眼、耳、鼻、
舌、身、意。因为“六识”从此生起,像树根能长出树木,故称为“六根”。六
根成长依胞胎,成长圆满之后胎儿就从母胎中出来,此时六根就完全具足。

    ⑹、触:根、尘、识和合的心理作用,成为“触”。此事一个心理作用,成
为“心所”,并非两个东西接触之意。胎儿从母胎中出来后,六根就接触到外
境。胎儿一出世,第一个接触外境的是身触,而第一个受是苦受。同样的,眼、
耳、鼻、意,与外境接触时,也产生眼触,耳触、鼻触、舌触和意触。由识至受
皆由过去业力引起、不自在故是苦果。

    ⑺、受:有了这个触后,就可感受外界的事物,而生起苦受、乐受、不苦不
乐受舍受。十二因缘从“无明”、“行”、“识”、“名色”、“六入”、
“触”一直到“受”,这些都不是我们所需所要,是因为过去无明造业,现在承
受到果报,而使我们拥有之。

第二重因果:现在因到未来果。

现在因:爱、取是现在迷惑。

      有是现在造业。

    ⑻、爱:我们有了受,就迷在其中,对于所受之事物产生贪爱。因为有了受
就有“爱”,对这个受染着、渴求。比如用黑布包住眼睛,整天不让它看东西,
肯定它受不了,会觉得很辛苦。眼睛整天爱看东西,对境界贪爱不以受为苦,使
我们对这个贪爱产生种种的执著。此贪爱有很多种,主要有两种:一者、境界
爱,比如我们对于所看到的东西起爱染心;二者、自体爱,即是我们贪爱有一个
“我”,贪爱这个身体是“我”。由此贪爱引发一切烦恼而起种种造作。

    ⑼、取:由于这个贪爱心加深执著,不愿意舍离,称为“取”。不止不愿舍
离,还希求将来获得更多,即是希求将来有。取可分为四种:一者、欲取:即是
我们执著,希望获得更多自己贪爱的东西,称为欲取。二者、见取:对于我们的
知见、思想起贪爱,追求更丰富的知识,认为自己懂得道理是最好、最优胜的而
执著它,称为见取。三者、戒禁取:此亦是一种贪爱,执著守持某些戒律能解
脱,能得福报等等。四者、我语取:此是对我的贪爱。这些执著都是贪,是我们
过去的业习,现在显现出来。比如你有抽烟得业习,现在眼前有一只香烟,就对
他起贪爱;没有抽烟业习的人,就无此贪。我们过去有种种业习,现在境界当
前,就起种种贪爱。在这十二因缘中的“爱、取”既是眼前的迷惑,也就是一念
“无明”之心。无明有贪、瞋、痴等种种的烦恼,但是此十二因缘中特别指的是
贪爱,它最严重,可以引发业力形成将来的果报。因为我们渴求、贪爱、使到将
来它形成果报,固在十二因缘中,贪爱占很重要的位置,因“爱、取”故生将来
“有”。

    ⑽、有:因为我们执取渴求,希望将来拥有许多东西,因执著而产生了将来
之“业有”,称为“有”,这个“有”又称为“三有”。一者、欲有:既是欲界
的业报;二者、色有:既是色界的业报;三者、无色有:既是无色界的业报。此
(业)有由爱、取(烦恼)所发动之身、口,意三业而生之新业因,令此生死
后,再生之识得到滋润。
未来果:生、老死是将来的苦果。

    ⑾、生:依爱、取形成的惑业,成为业力,使苦果不能止息,继续发生,我
们的身体败坏后,未来世再从新投胎受生。

    ⑿、老死:有生故,将来必有生理及心理退化、贪生怕死、厌老死等身心之
苦,故说五蕴之十二因缘相续,无有穷尽,它形成一连串的因果。

    十二因缘就是因为有无明,所以有“行”之造作;因为造业而入胎,故有入
胎之识;因为入胎,名色就展开活动,它扩展、扩大,就产生了六入;胎儿的六
根圆满后就出世,然后与外面的境界接触;根、尘、识和合产生触的心理,有了
触就产生受,过去我们贪爱的业习就会引发出来,爱即生;爱加深就有取,使我
们希求它再来、再有,就形成了有;有将来的业,促使我们再来生,再来死。

    这十二因缘就是有情众生的流转生死的前因后果,它的流转并不是直线式,
而是一个轮转。既是过去的无明,造成现在的受;现在的无明,就是爱、取;现
在的爱、取,就是下一世的无明,它一直循环不息,周而复始。在十二因缘中,
我们要知道有迷惑,因迷惑而造业;造业后我们就要受业的果报苦果。在受苦
果的当中,我们继续迷惑,继续造业,造业后又再受报,这样的循环作用,称为
十二因缘的流转。


二、缘起:

    一切诸法都依托众缘和合而生,缘尽则散灭,所谓“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
无。”众缘和合时我们就以为它生,因缘散了我们就以为它灭,故名缘起。缘起
是指在因缘作用下之法性,既是一种原理、法则。


三、缘生:

    因缘成熟,果报生起,称为缘生。缘生是指缘起法中所生之法,它是一种果
报。


四、缘生法之共同性:

    ⑴、无主宰:凡是因缘所生之法,都没有主宰者。我们以为事间的一切东
西,总是有个主人,有个主宰者,这是一种执著。十二因缘告诉我们没有作者,
没有主宰者,那是因为我们无明、无知,产生了种种造业的行为,因而促使我们
入胎产生识。现在让我们来看这个识,识是由谁主宰?它没有人主宰,只不过是
无明和行的产物。比如一粒种子,放入泥土中,加上阳光、水份与泥土,就发芽
生长,这其中没有主宰者。

    ⑵、无作者:无明缘行,行缘识;即是无明生起行,行生起识。这当中无主
宰。这其间也没有作者,就是无明作行,行作识,识作名色。从十二因缘来看,
造业者是爱与取,那是因为迷惑而造业。迷惑的“受”、“取”并非我,故说无
作者。

    ⑶、无受者:在十二因缘中只不过是识、名色、六入,触、受在作用,这其
中并没有人在受果报;我们总以为有一个“我”在受果报,这是不对的;那是
识、名色、六入,触等种种法在受果报。比如说:有一间亚答屋被火烧,难道是
它在受果报吗?不是的。它是亚答屋的叶子,里面的木材等东西,因为加热,就
燃烧起来;它燃烧后就灭了,里面没有受果报的亚答屋。由亚答叶、木板等材料
组成一间被我们称为“亚答屋”的东西;同样的,由识、名色、六入、触、受形
成一系列活动,我们把它称为“众生”,实际上没有一个实体的“众生”在受果
报。

    ⑷、无自作用:十二因缘当中,没有一个因缘可以自己作用,必须依靠其它
的因缘。好像我们的六根从胚胎来,胚胎从“入胎的识”来,识从业报来等等,
所以每一个都是靠其它的因缘生起,它不是自己在作用。

    ⑸、从因生:因为不是自作用,也没有作者在做,故从因生。

    ⑹、不自在:十二因缘的流转,是令我们不自在的;因缘的相生相灭,不是
我们所需所要。甚至于这个爱、取也是因为过去的引发来的,里面并没有一个我
要爱、我要取。

    ⑺、托众缘转:十二因缘中的任何一支都不可以单独产生作用,它要依靠众
多因缘引发,才能转来变去,所以说它需要托众缘转。

    ⑻、无常、苦、无我:十二因缘中的每一支都是无常,如果它不是无常,就
会保持不变,不必依众缘生;如果它不是无常,也不会促使其它法的升起。因为
无常生灭,才会有不同的东西相续生起。因为无常故苦,苦就是不自在,不自在
故无我。如果有人说:我要举手就举手,我要作什么就做什么;但这十二因缘的
流转我不能舍弃,故那并不是属于我。如果是我,我要对你起瞋心,现在就可以
瞋,但是如果是十二因缘,我要它瞋你,还要依众缘使它瞋才行,所以我要依种
种因缘才能起瞋心。又比如我要你现在对母亲起瞋心,因为没有瞋的境,故瞋心
生不起。我们对这十二因缘的流转不能做主,故它不是我。

    ⑼、性空:在十二因缘的流转中,每一支都没有自性,没有自体,皆是因缘
相生相灭,故说其本性空。我们听到“空”,千万别误会是什么都没有。所谓性
空是:我们所知的一切,没有真正的自体,不实在,它的本性是空的,称为性
空。


五、十二因缘的流转门:

    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觉悟时,他于菩提树下观这十二因缘,发现众生有
生、老、病、死苦,故想要度化众生,使他们解脱。因此佛陀从十二因缘的老死
开始逆次而观察:一切众生都得承受“病”、“老”、“死”之种种痛苦,他以
智慧慢慢的发现到众生有“老死”是由于有“生”,有“生”是因为有“业
有”,所谓“业有”是欲有、色有、无色有,因为我们有了将来欲界、色界和无
色界的业,它们会推动我们将来要重新出世--生;佛陀观察到并没有“我”在
造业,而是身心(假我)对世间的种种事物产生了执取,渴求将来有,造成了有
业报;我们有“有”是因为有“取”;有“取”是因为有“爱”,我们过去的业
习对事物有贪爱,接触境界时,贪爱心就生起,对境界所看到的东西产生执著;
“爱”的生起是因为有“受”,我们的六根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我们贪
求乐受。因为有乐受,造成我们业习中“爱”的心生起;反之它则不生。假如我
们天生是聋子,从没听过声音,那对歌声、鸟声等,就不会贪爱;因为我们有感
受到声音,所以才会贪爱它。佛陀说我们有“受”,就有贪爱,所以受是爱生起
的原因。我们有“受”是因为心依靠六根接触外境,根、尘、识产生“触”,因
为有“触”,所以有“受”。佛陀继续观察,发现有“触”是因为有“六根”,
没有“六根”我们的心就没办法与外境接触;接着佛陀又继续观察,发现“六
根”的形成是因为我们在母胎里有“名色”的活动,所以产生“六根”;佛陀说
因为有“名色”,所以有“六入”。我们会受生就是有“识”,我们死后,精神
继续活动,我们会被业转去入胎,结果就在胎里成长。佛陀发现有“识”入胎,
就有“名色”;那“识”又是从那里来那?佛陀不再追察了。然后佛陀观察由于
有“识”故有“名色”;因为有“名色”,故有“六入”;因为有“六入”,故
有“触”;因为有“触”,故有“受”……顺观至有“生”故有“老死”,此称
为流转门。


六、十二因缘的还灭门:

    我们在十二因缘的流转中,以如何灭除它的角度来看,叫做还灭门。要怎样
才能把老死灭掉?佛陀观察只要不“生”,就没有“老死”;灭三界“业有”就
不“生”;如果我们不执“取”,那“业有”就不会生起;只要把“爱”灭掉,
“取”就不生;因为“爱”是过去的业习,只要把它灭掉,就不会执取了;“
受”灭则“爱”灭,以此类推,最后只要无明灭掉,此大苦聚也灭。然后顺观无
明灭故行灭,乃至老死亦灭。


七、如何截断十二因缘的流转:

    只要现在不造业,不迷惑,那现在的爱,取无明就断除、觉悟,过去所造的
业就好像无根的树,再也生不起。既是说,这十二因缘告诉我们,过去的无明与
业行延续到现在,如果我们觉悟不爱不取,就不会产生我见、见取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