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佛教知识 >

第119节

佛教知识-第119节

小说: 佛教知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的化区所以要用千百亿化身,才能应化周全,虽化千百亿身,仍在娑婆世界的一
个大千世界中而已。

    由此可见,佛教的世界观,该是多么的广大而又合乎近代天文学的观点了。

注  九:世界观参阅佛祖统纪卷三十一「世界名体志」。

§佛教的修持方法是甚么?

    是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仅仅信仰佛教而不作佛教生活的实践,
那只算是种了一些将来成佛的善根种子,但却很难得到即生的利益。

    佛教的修持,即是佛教生活的实践。最主要的有四大项目,那就是:信、戒、
定、慧。

    没有信仰心,根本尚未进入佛门,所以,信心是学佛的基本要求。皈依三宝,
就是信心的最初建立。

    戒的内容很广,一般的要求,能够持好五戒十善,便可以了;若能增受八戒乃
至菩萨戒当然是最好的事。戒对于佛教徒的功能,好像战场的防御工事对于戍守士
兵的功能。若不先把五戒十善持好,根本没有佛教徒的气质;如不持戒而修禅定,
也会落入魔境。

    禅定,是收心摄心而使心力不受外境动摇的工夫,这也是各种宗教共同著重的
工夫,印度的各外道宗教都修定,中国道教的吐纳以及西洋耶教的祈祷,也都是禅
定工夫的一种。禅的功能,能使心念集中定于一境,唯有有了心定一境的工夫,才
能体察到宗教价值的崇高伟大,才能得到身心方面的轻利安乐──绝非五欲之乐能
够相比。一旦有了这种心定一境的经验之后,他的宗教信念也会加倍地上升,再要
他不信也不可能。

    但是,禅定的工夫并不是佛教独有的,佛教独有的是指导禅定并脱落禅定之贪
著的智慧,因为,禅定虽是不受外境动摇的内证工夫,一旦进入禅定,受到禅悦之
乐,便容易贪恋禅悦之乐而不思离开禅定了。像这一类人,一旦色身死亡,神识便
生禅天。但在佛教的境界层次中,禅天分为高下的八大等级,称为四禅八定,四禅
八定都是三界之内色界及无色界的天境,天的寿命虽长,却未解脱生死,所以佛教
只是把禅定当作修持的一种方法,而非修持的目的;所以中国的禅宗,虽然以禅为
宗,却是重开悟而不重禅定。悟,就是智慧的开发,唯有开发了悟透诸法实相的智
慧,才能解脱生死而出离三界。

    事实上,有关修持的问题,最好是亲近大善知识,才能摸著门路,本文不能详
加介绍,只能略举如上的大概而已。读者如有兴趣,不妨参阅另一篇拙作「怎样修
持解脱道」。(按:此文今收于「学佛知津」一书中──本社出版)

§佛教是主张苦行的宗教吗?

    当我们尚未解答这个问题之先,应该明白一下苦行两字的定义。

    一般所说的苦行,大抵是指以自苦为手段以解脱为目的而言。从原则上说,这
个观念并没有错,若从出发点上说,却大有区别:有的是盲目的自苦,有的是有理
想的自苦,盲目的自苦,往往都是指的盲修瞎练,砂中榨油,既没有理论的根据,
也没有一定的目的。有理想的自苦也有分别:一是迷信的,一是理性的;迷信的自
苦是指以为持了牛戒吃草、持了狗戒吃屎、持了鱼戒浸水,便可在死后生天。理性
的自苦也分两种,一是以合理的修持方法,寻求自我解脱,一是利用可资自我解脱
的身心,协助他人(众生)解脱。

    除了理性的自苦,其余均是外道的苦行。

    近人有些认为佛教不主张苦行,认为佛教是主张苦乐中和的中道行者。当然,
佛陀成佛,也是在他放弃了六年的苦行,把羸弱的身体调养复原之后(增含增上品
之八)。不过我们必须明白:佛陀放弃的是盲目的苦行或是迷信的苦行,却又强调
理性的苦行。寻求自我解脱是小乘的苦行,协助他人(众生)解脱是大乘的苦行。

    因此,在长阿含经卷八中,有著这样的叙述:

    佛对尼俱陀梵志说:「汝所行者,皆为卑陋:离服□形,以手障蔽¨¨或食牛
粪,或食鹿粪,或食树根枝叶果实……或有常举手者,或不坐床,或常蹲者¨¨或
有卧荆棘者¨¨或有□形卧牛粪上者,或一日三浴,或有一夜三浴,以无数众苦,
苦役此身!」像这样的苦行,佛陀是极端反对的,因为那是除了自讨苦吃就毫无意
义,既不能修身养生,又不能修心入定,更谈不上修行而利益他人。

    佛陀接著把佛教的苦行告诉了尼俱陀梵志:「彼苦行者,不自计念:我行如是
;当得供养,恭敬礼事¨¨得供养已,心不贪著,晓了远离,知出要法。¨¨闻他
正义,欢喜印可¨¨不自称誉,不毁他人¨¨不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
绮语、贪取、嫉妒、邪见¨¨精勤不忘,好习禅定,多修智慧¨¨不为贡高□慢自
大¨¨常怀信义,修反复行,能持净戒,勤受训诲,常与善人而为伴党,积善不已
¨¨不怀憎恨,不为巧伪,不恃己见,不求人短,不怀邪见(不信因果为邪见),
亦无边见(不是中道,便是边见:相信灵魂永恒不变,或者不信死后另有境界),
是为苦行离垢法也。」

    我们读了这一节佛教的苦行法门,该会感到无限的亲切,它的内容,无非是持
戒、禅定、智慧等的解脱法,但也正是人间世的处世法。但这尚是属于理性的求解
脱的法门。到了大乘经中,更加鼓励我们去大施大舍、难忍能忍、难行能行了,为
了救济众生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并且要发愿生生世世救济众生而牺牲自己,乃至
做到「三千大千世界,无一微尘,不是菩萨舍身命处。」像这样的菩萨行,能说不
是大苦行吗?

    因此,凡是正信的佛教徒,他必须检束身心,刻苦自励,待人要厚,自供要薄
;唯有降低了物欲的生活,才能提高精神的领域,精勤于道业的修持,努力于事业
的发展,贡献于大众的公益──发大愿心,为全体人类义务劳役,作一切众生不请
之友,乃至牺牲自己而救济他人,这便是佛教的苦行。如果有人以不吃烟火食,不
过人的生活,而以显异出奇作标榜,那便不是佛教的苦行而是外道的苦行。

§六根清净怎么讲?

    「六根清净」这个名词,在一般不知佛法的人看来,是非常浮浅的,甚至非常
好笑的,他们以为凡是出了家的僧尼,一定就是六根清净的人,如果稍微沾染了一
点男女钱财的习气,一些专门喜欢扬恶隐善的新闻记者,便会在报纸上大做他们「
六根不净」的渲染文章!至于什么叫做六根,甚么又叫做六根清净?他们是不想知
道的。

    其实,六根清净四个字中,大有道理。

    六根,是指生理学的全部范围。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论者,也不是唯
心论者,更不是唯神论者,乃是主张因缘和合的缘生论者。所以,佛教看一个人的
构成,是从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来分析的。上面所说的六根是属于生理学,
加上六尘的物理学及六识的心理学,便是一个人的总和,六根、六尘、六识的形成
,称为十八界,十八界的三大类,构成鼎足之势,相互为用,缺了一类,其他的二
类也就不能存在。因为六尘与六识要靠六根的媒介才有作用,六尘与六根要靠六识
的判别才有价值,六根与六识要有六尘的反映才有功效。

    如果要下一个比喻,那么,六根是镜子,六尘是被镜子所照的影像,六识是判
别镜中所照影像的人。

    甚么是六根六尘和六识呢?说起来,很简单,那就是:眼、耳、鼻、舌、身、
意,从心理与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说,称为六根,也就是生理学上的神经官能。眼有
视神经,耳有听神经,鼻有嗅神经,舌有味神经,身有感触神经,意有脑神经,这
些都是心与物的媒介的根本,所以称为六根。

    从六根所接触的对象上说,称为六尘,也就是物理学上的各类物质。眼根所见
的颜色和形色,耳根所听的声音,鼻根所嗅的香臭,舌根所□的味道,身根所触的
粗细冷热与湿滑等,意根思想的称为「法」──那是指的极微极远的无从捉摸的东
西,这些就被称为六尘。

    从六根接触六尘而产生的判别力与记忆力上说,称为六识。如果没有六识而仅
有六根与六尘,那就不是活人而是死尸,所以,六识是六根的操纵者,六根是六识
用来接触六尘的工具。

    那么,为什么要称为六根清净呢?

    因为六根是六识的工具,作善作恶,固然是出于六识的主张,造成善恶行为的
事实,却是在于六根的作用。人之流转于生死轮回的苦海之中,就是由于六根不曾
清净,自从无始以来的一切罪业,均由六根所造,比如眼根贪色、耳根贪声、鼻根
贪香、舌根贪味、身根贪细滑、意根贪乐境;有贪,也必有镇,贪与镇,是由无明
──烦恼而来,合起来,就是「贪、镇、痴」的三毒交加,恶多善少,永无出离生
死苦海的日子了。

    修持解脱道的工夫,不外戒、定、慧的三学,但是,慧的主要根源是戒与定,
所以修持的入门工夫,应从身心的两方面著手,一是修身,一是修心。把不好的念
头修理掉,称为修心,修心的主要工夫是禅定;把不好的行为修理掉,称为修身,
所以修身也可称为修行,修身的主要工夫是持戒,持戒的目的是在守护根门──守
卫保护住六根的大门,不让坏事从六个根门之中溜进我们的心田,以致种下生死流
转的祸苗。

    因为,一个凡夫,除了进入禅定的境界而外,就不能没有妄想,妄想是促成六
根造业的导火线,佛教的戒律,就是妄想与六根之间的保险丝或灭火器,在戒律的
防卫之下,六根才能渐渐地清净,一旦到了六根清净的程度,超凡入圣的境界,也
就快要接近了。

    所以,一般的凡夫僧尼,只能在戒律的保护下,勉强守住了六根,至于清净二
字,那是谈不上的。一般人的观念,总以为僧尼们只要不犯淫行,不贪非分之财,
不介入人我是非,便算是六根清净了,事实上,凡是贪逐于物境的受用,总是六根
不净,不论是看的、听的、嗅的、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只要有了贪取不舍的
情形,就是六根不净。因为除了男女及钱财等的问题,都不容易觉察出来,净与不
净,也就很少有人细心地注意它了。

    根据中国天台宗的判断,六根清净位,便是五十二个菩萨阶位最初十阶的十信
位,要断见思二惑──相当唯识宗的分别烦恼与分别所知的二障,这应该是从普通
(外)凡夫进入贤位(内)凡夫的阶段。

    又据法华经及涅盘经中说,能得六根清净,便可六根互用,所谓六根互用,那
是说,六根之中的任何一根。均可兼备其他五根的功能,眼能见色,也能闻声、嗅
香、□味等,耳能闻声,也能见色、嗅香、□味等,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
是一样。

    六根清净了,就能六根互用,这在一般的读者看来,难免会说这是神乎其神的
神话。事实上,我们之所以不能六根互用,正因为自己把六根的官能限制住了,也
就是说,我们利用六根而执取六尘,六尘充塞了六根,障碍了六眼,六根便成了六
尘的奴才,也习惯地成了六尘的应声虫,色尘来了,眼根应付,声尘来了,耳根应
付,香尘来了,鼻根应付,舌、身、意根,也是一样。

    如果不是这样,如果六根不执六尘,六根不受六尘的支配与诱惑,那么,六根
就从六尘之中得到了解脱,解脱了的六根,便是自由的六根,自由的六根,自然可
以彼此互用而不分界限了。这个自由的六根,也就是清净的六根,因为自由的六根
虽然仍与六尘打交道,但已不受六尘的引诱而造生死的染污之业,所以称为六根清
净。

    说得明白一些,所谓六根清净,不是没有了六根,而是我们的生理官能,不再
随著外境的幻象而转,这就叫做一尘不染──但这绝不是等闲的工夫所能办到的事


    为了便于读者的记忆,再将六识、六根、六尘的名目,抄录如下:

    一、眼、耳、鼻、舌、身、意──六识。

    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六识发动六根而接触六尘,六尘映入六根而由六识判别及记忆保存,再从六识

的记忆保存中显现出来,发动六根贪取六尘,就这样交互回还而造成生生死死之流

,六根清净的目的,便在断绝并超越这一生生死死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