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农家幺妹-第6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也正是这一带认干亲的常见回礼。
不过宁家多送了衣料,胡家岂能不再添?胡家还备了一把十分精巧的长命锁,正中有“长命百岁”四个字,周围有桃子、蝙蝠、花草等图案,下面垂着长链子的流苏,胡大娘便用一把银钥匙将长命锁锁上,口中又祝福道:“长命百岁!”
小婴儿认干亲时干爹干娘会赠长命锁,亲手将锁锁上,不论是阎王还是小鬼便再也抢不去了。但是宁婉已经大了,其实不必的,但是胡家就是备了,而且还是一把纯银的长命锁,份量很不轻,足有几两银子。
于氏在一旁赶紧说:“这也太破费了!”
胡大娘就笑道:“婉儿既然给我当了干女儿,这还不是应该的!这长命锁婉儿戴上一年,明年解下来,能保一生平安!”
胡宁两家结了干亲,便完全没有必要在村人面前辩明是非了,两家这样好的关系怎么能是退亲的呢?郭家从老太太起往下数就没有几个可信的人,郭小燕更是说谎成性,就是郭老爷子的权威也受到了影响,三家村人突然发现他并不那样值得尊重,而胡家村的人早在悄悄议论郭家上梁不正下梁歪,女人孩子们不好,自然是男人和长辈们有错在先。
此后,郭小燕再说什么,几乎没有人理她,郭大娘、郭大嫂几个在村子里也没脸,唯有郭老太太,她平日便很少出门,眼下便似对外面的事完全不知道一般,据罗双儿说,依旧在家里作威作福,因此罗双儿的日子越发难过。但是新房已经盖好,按郭老爷子先前承诺的,郭夏柱和罗双最晚也会在年底前分出去,所以罗双儿就是虽然很是受了些气,可是每日里依旧笑嘻嘻的。
宁梁自与郭老爷子翻了脸,便再不肯理他,且他如今正忙得很。自摔伤了之后,他在家里歇了几日,早再歇不下去,“我明日必要出门了,否则家里这许多山货送不出去怎么办?”
于氏和宁婉虽然还想再拦几天,但是宁梁说的却对,这些山货若是年前不能送到虎台县,便压在手中了,非但不能挣了钱,反倒要赔钱。因此只得答应了,却又道:“以后送货,再不要半夜出门。吃过早饭走,从虎台县出来在梨树村里歇上一夜,第二日再回,如此我们才放心。”
宁梁摔了这一次,也不敢再犟,便都听了,“冬天日短就这样吧,待开春后天长了我还是当日回来。”
宁婉就说:“夏日在大姐家歇上一日再回来也好,免得当日回来太累。”
于氏便笑,“你爹就是恋家,不论什么事出门,哪怕是半夜呢都要赶回来。能答应到贤儿那里歇一夜,还是头一遭呢!”她怀里正抱着石头,一面说还一面颠着儿子逗他笑,而她自己也笑得眉目舒展。爹在一旁也笑着伸出一根手指头让石头抓,“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的狗窝。我就在家里自在!”
“不如我们家里再买一头驴吧,”宁婉在心里算了算,“如此爹每次去虎台县便可以再多带一百多斤的东西,跑两次就顶上过去三次。”
“不用了,”宁梁赶紧摆手,“咱们不是早算过两头驴够用了吗?再多买一头,多花了银钱不算,每日里饲料也用得多,正月里又要闲上一两个月……”
家里的小本生意自然十分精细,多了开销便少了利,能省的还是要省的,因此买驴的打算还是没成。
第二天一早,宁梁和于氏一起来,就见宁婉已经在灶间忙着了,便都说:“早说好了今天晚些出门,你偏这样早起来做饭。”
宁婉就笑着说:“我想着做些炸糕,我们今天早上吃,还能给大姐和姑姑带些。”
于氏看着锅里煮好的红小豆、盆里和好的黄米面,知道幺女昨晚就做了准备,便说:“还是你想得到,我却忘记了,你大姑和大姐都爱吃炸糕,偏她们那边不种糜子。”洗了手过来在红小豆里加了糖和油,再拿勺子用力压成豆沙馅。
宁婉此时已经将黄米面揪成一个个大小相仿的剂子,随手拿起一个抟成团,再按成圆皮,用木匙挑些豆馅放在圆皮上,一边旋转着圆皮一边用匙往里按馅,便将馅逐渐包住,最后两手相合再轻按一下,便成了一个小圆饼。
这时于氏早在锅内放了油烧热,宁婉便将圆饼放到油中,那扁扁的圆饼便慢慢鼓了起来,表面也成了金黄色,这时于氏便拿笊篱捞了出来。娘俩儿一个做饼一个炸,很快就炸出一大盆来。
宁婉将所有面馅都做好了圆饼,便用筷子夹起一个炸糕送到于氏嘴边,“娘一尝尝。”
于氏摇头,“你先吃吧,我等一会儿。”
宁婉却将那炸糕又向娘的嘴里塞,“先尝一块没事的!”
于氏只得张了嘴,咬下一口,就含糊地说:“味儿真好吃。”宁婉早用手另拿了一个,一口咬了下去,炸糕正热着,表面酥脆,里面黏软可口,那红豆馅甜美细润,也不顾热几口咽了下去,“真好吃!”
这时宁梁担着水回来了,宁婉赶紧喊,“爹,炸糕正热着呢,赶紧尝一个!”
宁梁只是笑,却不肯站在灶间里吃东西,洗了手进屋里,“你们先做着,我去看石头。”
其实石头正睡着呢,王木匠来了之后,宁婉先请他帮忙给石头打了一个小摇床,就放在炕上,轻轻一推摇床就晃了起来,再好用不过了。而且有了这个摇床石头在里面根本爬不出来,于氏就是不在身边也不必担心。因此于氏就笑,“石头还没醒,再说也不必看。”
宁婉就向着爹的背影笑着说:“我爹就是想石头了,一会儿不见都不行!”又向着娘挤眉弄眼。
母女二人就一起大笑起来。
这一会儿,饭菜也就做得了,饭就是炸糕,又有蒸蛋羹、咸猪肉冬瓜汤、酱油拌的萝卜条咸菜、酱缸里腌的芹菜、香菜。因为今天宁梁要出门,所以比时要丰盛一些,又给王木匠父子送过去一份。
宁梁吃罢,将早装成一袋袋的山货驮到驴背上,宁婉又拿出两个包袱,里面用油纸包着刚做的炸糕,是送给大姐和大姑的。炸糕虽然是热的时候吃,但是凉了却别有一种滋味,若是不喜欢吃凉的,再隔水蒸一下,炸糕就变得更软更糯,吃的时候黄米面能拉出去老长。
先前宁梁去虎台县时并不到姐姐和女儿家里落脚,不过有事时过去一次两次的,但自此起他便出了虎台县到梨树村里住上一夜,第二日再回来,这样就不必赶夜路了,他自己走着省心,家里也放心。
如此又有桩好处,两边原来离得远,除非年节往来,平日里很少通消息,现在却方便多了,两边便时常互通有无。其实农家能有什么好东西?不过是些吃用之物,但都是各家精心备的,倒也相互感念,越走越亲。
倒是马驿镇上宁清那处,因有刘货郎时常到三家村来,按说来往比梨树村还要方便得多,但是刘货郎只进不出的性子不变,便是宁梁和于氏这两个憨厚的人都觉出刘亲家的不同了。先前家里有什么好的,只要宁婉送给梨树村,宁梁和于氏还要特别地分出一些给宁清留着,但时日久了,他们便也不似过去一般样样不落了。
这时王木匠的活计已经做了半个月,小摇车自不必说早就用上了;现在又有立柜、八仙桌和椅子、梳妆台、衣架、脸盆架,还有一个大浴桶,满满当当地摆了半屋子,每样东西都厚重结实,一个钉子也不用,全部用榫卯,眼下还只是原木色。
宁婉瞧着这些美丽的木纹,不禁赞道:“我觉得这样就很好看了呢!”
王木匠就笑了,“这离交活还早呢!先要将表面擦净磨平上几遍漆才行。”又与宁梁商量,“上好了头一道漆,我便先去余家做几日活儿,待漆干了再回来漆二遍,一共要三遍以上,家具表面才能光亮。”
小柳也笑说:“真不想三家村这样富裕,竟有好几家要打你家这样的立柜、梳妆台呢,我们的活已经排到了腊月里。”
大家都笑,“先前哪里有这个闲钱,还不是今年宁家收山货,我们也跟着挣了些小钱,如今也把日子过得好些。”
正说着,又来了几个胡家村的人,对着满屋的家具赞叹不已,“我们也想打些宁家这样的家具呢,还请王木匠将这边的活做完了到我们村里去。”
王木匠便替他们排了日子,“恐怕腊月里做不完了,其余的只能等到正月十五过完后再接着做。”
胡家村的人便都有些遗憾,“我们知道消息晚了一步,便排到了春节后,过年时却用不上新家具了。”
王木匠劝道:“除了宁家,别家都用不上,上漆不是那么快的,每一次之后都要等着干透,最后还要刮平,比打家具还要费时间呢。”
如此一来,胡家村人就释然了,“明年就明年吧,只要打得好就行。”
第86章 家具
从几根大圆木到家具,这个过程实在神奇,王木匠的手十分粗糙,看着也不巧,但是他却能将榫头、榫窝做得一厘不差,木端之入孔时严丝合缝,整块木板平整如镜。
现在经过打磨,家具更加光滑,王木匠便拿出了用蓖麻油调的漆,他事先问过宁家喜欢的颜色,早已经调好了,用丝头蘸了用力在木头上一搓,那原色的木头花纹里便带了锗红。
宁婉看着这颜色稳重又自然,心里又添了几分开心,“这颜色调得好!”
大家也都说好,又有人问:“这是怎么调的呢?”
小柳见老爹只笑不语,就说:“这是我爹的秘方,连我也没教呢。”
王木匠看一眼儿子,“你呀!也不知道能不能学到这一步!”又向大家说:“我家老大小杨早就会了。”
大家早听惯了王木匠说小儿子,也不在意,有想打家具的人就问:“还能调出什么颜色?”
“石黄、石青、石绿都行。”
“会掉漆吗?”
王木匠就拿着手里的丝头给大家看,“这是织绸的下脚料,用它们加力气把漆搓进木头里,搓三到四遍之后,油漆的色就重了,也厚了,再拿猪鬃编的片将油漆刮平。几十年都不会掉!”
大家听了都点头,“王木匠家的手艺真不愧是马驿镇上最好的!”
其实在宁婉看来,王木匠的手艺只是一般,但是却也他的长处,那就是他的木工做得用心结实,因此十分地耐用,他自称几十年不会掉漆,果然就一定不会掉,至于家具,就算用上百年也一样能用。
就似自家现在用的几个炕柜一般。
王木匠的几样家具都做好了时,宁婉便想将这几个老炕柜都抬出去,家中只用新家具,不想宁梁和于氏却坚决反对,死活将两对陈旧的炕柜搬到他们屋子里留了下来,宁婉一个人竟犟不过爹娘,只得勉强答应了。只是她看着家里面处处整齐,唯有两对老炕柜明晃晃地摆在炕上,说不出的别扭。
最后只得找了王木匠,请他将老炕柜上面的旧漆都擦去了,重新上了与新家具一样的漆,如此这般方顺眼了点。
这时已经到了腊月,家里炒山货的活都做完了,也不再雇人帮忙,宁梁接连十几天将山货、干菜一股脑地向虎台县送去,进了县城还不待在相熟的几家铺子走上一圈,就都卖了出去,价钱也都加一两成,毕竟这时候县城里家家都在备年货,家家都要买这些东西!所有铺子里的东西都不愁卖。
而宁梁每次从虎台县回来,也都会带各色年货回来,吃用之物倒还罢了,于氏特别稀罕几张杨柳青的年画儿,家里先前虽然每年也要买几张年画儿,但哪里见过如此鲜艳活泼,喜气洋洋的画呢?捧着怎么看也看不够。
一张喜上眉稍,一枝红梅,梅花里面黄色的花蕊都清清楚楚,两只喜鹊登在树枝上正叽叽喳喳地叫着;一张连年有鱼,上面是一个白胖胖的娃娃手里拿着莲花莲蓬骑在一条大红鲤鱼身上,笑得十分欢快,于氏就指着画里的胖娃说:“我瞧着我们石头长得和他有几分相像呢。”
宁梁就说:“你也看出来了?我正是一眼就觉得像石头,才将这张挑来的。”
宁婉细看看画里的人,再看看见到年画就高兴得挥着胳膊吚吚呀呀叫的石头,也笑了,“过年的时候,我给石头眉间也点一个红点,就跟这娃娃一模一样了!”
又有几张《长江夺阿斗》、《忠义堂》、《文姬归汉》的年画儿,却不只是喜庆图样,却有人物有风景的,于氏便问宁梁都是什么。
宁婉知道爹娘都是不识字的,见识不过耕地种田,家长里短,正要过去给他们讲一讲这几幅画儿的故事,不料宁梁买画时早问了卖画儿的人,现在便一一给于氏讲了起来,“这个船里面凤冠霞帔的女子是刘皇叔在江东娶的媳妇,就是孙权的妹子,正要抱着刘皇叔的儿子阿斗回江东,这个身穿铠甲的将军就是赵子龙,他听了消息只身赶来要将阿斗抢回去……”
爹讲得用心,娘听得认真,宁婉在一旁想了想也没有去纠正爹的错,这些故事对不对其实没什么,重要的是一家人开心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