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阿拉伯文学简史 >

第15节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阿拉伯文学简史-第15节

小说: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阿拉伯文学简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尔及利亚的小说家也是在四十年代才登上文坛的。艾哈迈德·里达·侯虎 (1911——1956)1947年发表的《来自麦加的姑娘》,是阿尔及利亚第一部阿拉伯语长篇小说,通过描写来自阿拉伯半岛的一个家庭,对封建传统习俗和礼教进行了比较具体和深刻的揭露,引起社会很大反响,遭到宗教卫道士的猛烈攻击。

  在突尼斯,小说是三十年代初出现的。阿里·杜阿吉 (1903——1943)写出一批中、短篇小说。但他的中篇小说《染脚趾者的街》,虽显示出艺术才华,却因稿费过低,未能在他生前出版。在四十年代中期,作家马哈茂德·麦斯阿迪 (1911——)发表了长篇小说 《为了忘却的诞生》(1945)和一些具有传统叙事风格的短篇小说。《为了忘却的诞生》是一部富有哲理意蕴的小说,描写主人公在心爱的妻子故去后,再也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和乐趣,回忆又给主人公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他企图发明使人能忘却往事的魔液,他成功了,但这也意味着他的生命的结束。小说结构复杂,人物和事件显得朦胧而虚幻,是阿拉伯现代小说中别具一格的作品。另一位短篇小说家穆罕默德·马尔祖基(1916——),则比较重视现实问题。四十年代中期才华初露,开始发表反映有关社会和道德问题的作品,但主要成就在后来的当代文学时期。

  利比亚的现代小说以短篇创作为主,数量较少。小说家多为政治家,如瓦哈比·布里、穆罕默德·卡米莉·古利。他们的第一批短篇小说出现于三十年代中期,从1935年起陆续在《西的黎波里报》刊开。其基本主题是东西方文化的斗争,在抵御西方文化渗透中塑造阿拉伯人的理想和道德品质。这些小说在艺术上尚不成熟,充满说教训诫式的内容,近于政论。说明利比亚现代小说的发展比起其他阿拉伯国家落后一段距离。

  苏丹现代小说是随着三十年代创进两个文学杂志《复兴》(1931)和《晨星》的出现而诞生的。埃及小说家的作品给苏丹的年轻小说家们以启发。最早的短篇小说,受浪漫主义潮流影响,多以爱情、婚姻中的矛盾冲突为基本主题。较早从事这类创作的有奥斯漫·阿里·努尔和穆阿威亚·努尔。但前者的小说直到五十年代初才开始结集出版。

  巴勒斯坦小说的先驱是哈利勒·贝德斯(1875——1949),他于 1908年在海法城创办了《珍宝》杂志,发表自己翻译的俄国小说和自己的创作小说。他写的《继承人》(1920,耶路撒冷),是一部长篇社会—受情小说;

  《思想舞台》(1924,开罗)是短篇小说集。他重视小说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在《思想舞台》前言中,强调小说已变成文学园地中“最美的一种艺术”,小说的主题是“人”,是“人的社会、文化和道德生活”。另一位短篇小说家是纳喜提·希德基(1905——),译介过俄、英、法、西和中国的小说,而且在埃及《使命》杂志上发表过一些创作小说,在五十年代初结集出版,名为《悲伤的姐妹们》(1953,开罗)。他注意探讨文化,如《活死人》一篇,通过男女主人公的对话,指出传统作家追求词藻,结果写出的东西“近于废话”。妻子伊勒哈姆夫人对丈夫的迂腐文学观据理驳斥,整个小说颇像一份学术探讨会记录。《哈娅图·巴拉贝丝》,写一位父亲早亡、母亲重病、妹妹尚幼的耶路撒冷城贫苦姑娘,被迫辍学,找到一个相当于农村小学“民办教师”的职业,而且兼当农村护士。她工作勤奋刻苦,成为村民夸赞崇拜的对象。母亲病故,她仍坚持工作。她索性带着行李搬到学校去住。在一次犹太复国主义夜袭中,为了抢救伤员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小说的内容非常感人,但艺术手法比较单调,表明巴勒斯坦小说在运用艺术技巧上还不够成熟。此外阿卜杜拉—哈米德·耶斯(1908——1975)的《短篇故事集》(1946,雅法),马哈茂德·赛夫丁·伊拉尼 (1914——1974)的《开局》(1937,雅法)等短篇小说集,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

  《泽娜布》:阿拉伯现代第一部长篇小说

  《泽娜布》是埃及和阿拉伯现代小说发展史上的里程碑,1912年开始在报刊上连载,1914年正式成书出版。

  小说的作者是穆罕默德·侯赛因·海卡尔 (1888——1956)。他出生在农村,曾留学法国,1911年回国休假时,曾陪同启蒙学者鲁特菲·赛义德到农村视察,对农村加深了了解。小说是在留学期间写出的。他说,对祖国的思念是写此小说的主要动力。

  从事长篇小说的创作,是文学拓荒,海卡尔对这部尝试性的作品信心不足,最初发表时,还不敢署上自己的真实姓名,而只署“埃及一农夫”,也不称为长篇小说,而只称之为“乡村场景和道德”。直到1929年他才敢正式署上自己的名字。

  小说基本是围绕农村姑娘泽娜布的同折爱情故事而开的。泽娜布是一位容貌出众的农家女,她在大户人家做帮工。这家公子哈米德在城里读书,他爱堂妹阿齐扎,“阿拉伯人自古允许堂兄妹结婚”,但传统阻止他们彼此接近和相知。当他从堂妹来信中得知她已被迫嫁给别人时,无可奈何地屈从了现实。这时,他的感情渐渐移向美丽的泽娜布,他感到她就像美妙大自然的呼唤。泽娜布此时也处在矛盾中,她一方面向哈米德敞开心扉,希望改变自己低微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又热烈地爱着年轻力壮的穷长工易卜拉欣。

  泽娜布尽管苦恋着易卜拉欣,但传统的禁锢使她始终不能自己决定自己的婚姻。她的地位也不允许她去高攀主人的儿子。结果违心地嫁给了自己本不爱的哈桑,去过木然应付丈夫的苦生活。她心中一直保留着对易卜拉欣的爱情,当易卜拉欣被征兵派往苏丹时,她受到极的大打击,患了肺病。亲人们为她画符驱病,她最终还是吐血而死,手中还攥着易卜拉欣赠她的手绢。

  小说中的年轻主人公几乎无一获得幸福,他们分别被禁锢于自己的阶级、门第中,传统战胜了他们的爱情、理想,毁掉了他们的家庭幸福。小说是对社会禁锢、压制的抗议,也是对自由和社会变革的呼唤。

  这部小说总的风格是浪漫主义的,感情充沛,富有诗意,但像一首挽歌,结尾今人有悲凉凄切之感。故事不够紧凑,人物形象带有作者强加的理念的成分,与现实生活有一段距离。许多描绘、议论常常游离于主要情节之外,语言表达显得繁复冗长。作为现代小说的第一次尝试,这些缺点是难以避免的,批评家们推崇的是这篇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划时代意义。

  海卡尔还写过一些短篇小说,如《哈桑谢赫》(1926)、《爱欲的判决》(1926)等,也都是以农村为背景的,但影响不大。后来,由于海卡尔把主要精力投入政党政治活动和文学批评上,在小说创作上未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埃及新派小说的诞生

  二十年代埃及小说开始进入活跃期。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里,相继涌现出二十多位颇具才华的小说家,他们在各种报刊上发表作品。在这批小说家中有不少人受到1919年埃及革命的影响,他们把目光转向埃及现实,主张文学革新,让文学和埃及社会现实建立密切联系,强调埃及思想独立的必要性。他们把自己称为“现代派”,即新派。新派的一位重要成员艾哈迈德·海利·赛义德,1925年在《黎明报》上说:“我们愿埃及有埃及的文学,埃及的艺术,埃及的思维。我们否定用别人的头脑去思考,不管是我们中那些用西方人头脑思考的人。还是用蒙昧者和荒谬者的头脑思考的人。因为他们全部是模仿者,全都感觉不到生活的呼唤。”

  新派小说家中艺术成就最为突出的是塔希尔·拉欣、伊萨·奥尔德和谢哈泰·奥贝德,以及马哈茂德·台木尔。

  奥贝德兄弟

  伊萨·奥贝德 (?——1923)和谢哈泰·奥贝德(?——1961)是二十年代初同时登上文坛的一对同胞兄弟。他们出生在开罗一资产阶级基督教家庭,原籍可能是叙利亚。父亲早亡,主要靠从事缝纫的母亲养大。哥哥伊萨曾在农业银行工作,但酷爱小说和戏剧创作,对创造“埃及文学”有极大热情。可惜英年而逝,未能展露其全部才华。他出版了两部短篇小说集:《伊赫桑·哈妮姆》 (1921),包括五个短篇;《苏莱娅》(1922)包括一个中篇,两个剧本和一个短篇。弟弟谢哈泰,当过店员,后长期从事绸布生意,只出了一个短篇集《沉痛的教训》(1922)。由于他们受法国小说,特别是受巴尔扎克和左拉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在创作上倾向于现实主义和写实方法。尽管他们作品数量不算多,但他们执著追求“埃及小说”这一目标,创作贴近现实生活,对埃及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起了“示范”作用,受到文坛注意。

  伊萨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里的第一篇作品《伊赫桑·哈妮姆》,通过女主人公给女友的一封信,写出她两次婚姻的失败和她难以摆脱的精神痛苦。

  伊萨的第二本小说集里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中篇小说《苏莱娅》这是继

  《泽娜布》之后埃及出现的又一部比较成功的艺术性小说。

  小说在情节发展和环境变化中逐渐完成对男女主人公的刻画。语言通俗流畅,自然而富于表现力。作者特别注意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而且把对话与心理活动结合起来。

  伊萨·奥贝德小说的女主人公,多半是有一定文化知识和社会见解的青年女性,她们的身上既体现了对传统的反叛,又带着欧洲物质主义潮流的消极影响,具有时代的典型性。

  在《伊赫桑·哈妮姆》小说集的长篇序言中,伊萨·奥贝德强调要真诚地、赤裸裸地、不加欺骗和美化地描写现实。他认这“讲坛式的训诫”在小说中是没有意义的。他的创作实践与他的现论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却有一段距离。

  谢哈泰·奥贝德的短篇集《痛苦的一课》(1922),在艺术风格上与其兄大体相似,不过这些作品在结构上更紧凑、更严密,也更具有内在的幽默感。谢哈泰的小说缺少正面反映重大社会政治斗争的题材,但在这本小说集中仍有两篇从侧面涉及社会政治现实的作品,其中一篇写一个侨民家庭为了达到发财目的不择手段,向占领军出卖了家庭的尊严和女儿的贞操。另一篇写一些从事爱国主义运动的女士们,为了给一位革新文学家的遗孀和孩子凑些钱,举行义卖活动。她们利用受群众欢迎的爱国领袖扎额鲁勒的画像,使拍卖获得了成功。

  奥贝德兄弟为建立埃及地区性文学而作出的努力,因伊萨·奥贝德1923年的早逝而受到打击。兄长逝世后,谢哈泰感到自己没有获得所期望的成功,也辍笔耕而去经商,当了尼罗宫大街一家绸布店的老板。这对富有文学才华的兄弟匆匆离开文坛,是二十年代埃及小说界的巨大损失。

  塔希尔·拉欣

  马哈茂德·塔希尔·拉欣(1894——1954)是埃及新派小说的重要一员。他是开罗工程技术学校市政系的毕业生,担任过工程师。1925年进入文化界,与人合作发行《黎明报》。他热爱文学,精通英语,受英、美、法、俄文学特别是狄更斯和马克·吐温的影响较大。他的文学创作的活跃期是二三十年代。四十年代初,由于挫折和失望,中途停止了创作,直至逝世未再发表任何作品。

  在从事文学创作的那一段时间里,塔希尔·拉欣被认为是“集中全部艺术精力于小说创作的作家”。他共出了《笛声的嘲弄》(1927)和《听人们讲……》(1930)两个短篇小说集和一个中短篇合集《飘飞的面沙》(1940)。还有两部长篇小说《没有亚当的夏娃》(1934)和《自杀者和秘密》。此外他还写过少量剧本,如《两代人的母亲》,《多余的手指》等。

  拉欣重视社会性题材,特别是婚姻、家庭方面的题材。他的小说虽然情节有时很奇特,但人物,事件都比较单纯,没有枝蔓,所以给人以明快清爽之感。注意人物刻画,对故事发生的地点,场景作比较清楚的交待。在小说语言上,开始用标准语,后来尝试用土语,最后又回到标准语,语言灵活、生动、诙谐。

  他的第一篇小说约写于1924年,名字起得很特别,叫《对!》。小说写一位青年阿卜杜—拉赫曼,父死之后母亲嫁给了叔叔,母亲死后,叔叔又娶了自己朋友的女儿年轻姑娘杜兰特。阿卜杜—拉赫曼与这位年轻的婶婶产生了爱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