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世纪经济史-第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立小农逐渐减少以至消失的过程,也是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化的过程。随着这
一过程的结束,封建经济关系下的土地制度终于被资本主义的土地经营方式
所取代。当然,这一过程也是一个漫长过程,直到19世纪初,英国的圈地运
动才最终落下帷幕。17世纪以后,西欧其它地区的土地关系也日益发生深刻
变化。但这种变化是缓慢的,也不像英国的圈地运动那么激烈,以致到中世
纪结束一二百年后,才能看到这种变化的明显后果。
(3)行会制度及其作用
在中世纪的封建经济关系中,行会制度是庄园制度及相应的土地制度和
农奴制度之外的又一重要制度。行会是在10世纪以后随着中世纪城市的兴起
而逐步诞生的。行会组织起初是秘密存在的,在10世纪出现于意大利,以后
又遍及英、法、德等各个西欧国家。行会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城市里的工匠既
免受外来的竞争,也免受同行之间的竞争。它把城市的市场完全保留给同业
行会的工匠。它排斥外来的产品,同时又使同行的会员不因损害别人而致富。
由于这个缘故,逐渐形成了许多详尽的规定,成为对一切会员都严格适用的
管理规定。例如,规定工作时间,规定价格和工资,禁止任何种类的广告,
决定每一个作坊中的工具数量和工人数目,指派监督人进行最细致、最严格
的监督。总之,力求保证对每一名会员的保护,并且尽可能做到完全平等。
工匠必须服从纪律,保证产品质量。工匠不但要服从监督人的经常性监视,
还要服从公众的监视。为了使公众便于监视,工匠奉命必须在窗前工作。
每一个行会都是按不同的行业建立的。会员称为行东 (作坊主),每个
行东有若干学徒和帮工。行东又称师傅,是帮工和学徒的管理者。他是小作
坊的所有者,占有原料和工具。因此,制成品以及出售货物所得利润都属于
他。在行东和学徒之间,存在封建性的师徒关系。学徒从师期满,还须继续
在行东的作坊中充当一定时期的帮工。等到技术熟练并有了积蓄时,经过行
会的承认,他可以另设作坊,自己也成为行东。但是,行会会员有一定限额,
行东资格的取得并不容易,因为它要服从一些条件:入会费、合法的出身、
享有城市的自由等。
在城市中,势力日渐强大的商人也都被组织在行会之中,以便垄断当地
的市场,排挤外来商人的竞争。商人的行会称作“同业公会”。与手工业行
会不同的是,商人的公会在每个城市里往往只有一个,它不再按行业分别组
成。公会组织也用严密的规章来保障商人的经济利益,维护会员在该城市的
贸易权利及外出经商旅途中的安全。
西欧的行会组织在一定时期内起了进步作用,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但是,由于行会本身所具有的封建保守性质、平均主义色彩和等级观念,最
终不能不成为社会生产发展的阻碍,以致在14世纪以后因不能适应客观形势
的发展而走向瓦解。
2。技术进步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 Page 20…
在中世纪1000多年的漫长历史进程中,西欧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有着长
足的发展。这种发展与技术进步是相伴相随的,并且和人口的状况有一定的
内在联系。
(1)农业生产的发展
6至11世纪,西欧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取得一系列成果,从而产生
了一种适合该地区土质状况的崭新的农业耕作制度。随着新制度各种因素的
出现,集合成一个耕作的新模式,然后加以推广。它的影响所产生的后果是
非常巨大的,以至把西欧文化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广阔的北部平原地
带。
这次农业生产技术的巨大发展首先是从犁的革新开始的。6世纪以前,
包括西欧在内的整个欧洲地区使用的基本农具是扒犁,用一对牛拉拽。每年
秋天种植可耕地的一半,另一半闲置休耕,恢复地力。扒犁不能翻出垄沟,
只能搅碎土壤,因此,只有来回交错犁田,才能把表土粉碎以防止极少的一
点水份蒸发掉,并让下面土中的养料随植物的毛细管作用升到土地表层来。
因此,这种扒犁对于地中海沿岸的砂质土壤或贫瘠的白垩土壤较为适用。在
西欧的北部地区,广阔的平原大多由河流冲积而成,其中许多是很粘的粘土;
由于湿润的气候,这里的地表往往长满草本植物,因此,必须翻到相当深度
以便埋在土中的地表植物能增加土地的肥力;所以,扒犁在这一地区显得不
太适用。6世纪时,东欧的斯拉夫人中出现了带轮的重犁。后来,这种犁便
传到西欧地区。大致在720年以前,日尔曼人已开始在莱茵兰等地使用这种
犁;传到波河流域的时间还略为早些,至少在643年时已有文献提到过它。9
世纪开始,这种犁又传入了不列颠。至11世纪时,西欧各地都能看到这种犁。
但在南部各地,由于土壤和气候的缘故,对于一般农户,重犁带来的好处不
足以抵销增大的开支;因此,这种犁并不很通行,更没有被广大农民所广泛
采用。重犁有许多不同形式,关于它的传播和运用,也有不同的记述。就一
般情况来看,大多由垂直的犁刀(一把沿垄沟割草的刀)、水平的犁铧和用
来把土铲开并将泥片翻起来的带角度的犁壁组成。重犁和扒犁相比,其优点
是很明显的。首先,它能翻腾稠粘的土壤。其次,犁壁能翻出垄沟来,因此
交错犁田就不必要了。第三,田间排水由于采用将田犁成长条而方便了:犁
壁正常地把垄沟转向右方,这样渐渐把松土堆向长条的中间,而在长条与长
条之间留出了一条排水沟来。这些优点对西欧北部地区是非常适合的。然而,
用扒犁耕地只须用一对牛拖拽,使用重犁时则往往要用8头牛。由于一般农
户很少有8头牛,这种犁的使用又需要田地的耕作形式作相应调整,以致触
及旧的土地重新分配问题,重犁的传播因此受到一定局限。正因为如此,它
在西欧的传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开始时可能主要在一些新垦区使用,
等到土地的调整使农户有可能合伙使用耕牛共同耕种时,重犁才得以广泛使
用。
重犁在西欧各地特别是北部平原地区越来越广泛地被使用的时候,新的
土地耕作制度也应运而生。因为扒犁要求交错犁田,这个方式一般使田亩成
正方形。这种方块土地可以有效地用篱笆围起来,耕作是以较为独立的形式
进行的。重犁则要求把大田安排成长条形式,以便更好地发挥耕作的效率;
农户为了解决使用重犁而遇到的畜力不足问题,也往往相互联合,组成一个
耕作队把牛并在一起使用,根据每人合伙的牛数分配犁田的行数。这样,重
… Page 21…
犁的传播便逐渐破坏原有全部田间界标和私人产权。在此基础上,西欧产生
了一种新的耕作制度——二圃制。在二圃制下,由方块地转化而来的长条形
土地要求一个村庄的全部耕地分成两大块,一块秋播地,另一块休耕一年以
便恢复地力。并且,在每一大块土地内私人所有的长条地之间不再设阻隔的
东西。这样,二圃制在保持地力之外,还产生一种附带性后果:牲口经常被
放在休耕地上吃草或放在收割完的土地上吃残梗剩粒。它们随吃随拉,为土
地增添了肥料。这样,农耕和畜牧就有了一种更为密切的关系。到8世纪后
期,在塞纳河和莱茵河中间肥沃的大平原上,又出现了一种更有效率的耕作
制度——三圃制:一块地休耕;一块秋播地主要种小麦、黑麦和大麦;一块
春播地大部分种植燕麦以及豆科植物。由于这种三圃制较二圃制更易耗费地
力,所以它仅适合土壤天生较肥沃的地区。三圃制与二圃制相比较,其优点
是:一年中两次种植作物,能获得较多的收获物;它使全年犁田的劳动力分
布得更为均匀。但三圃制的实行,需要更多的土地以供轮种,这就引起了开
垦荒地的巨大新浪潮。在找不到第三圃土地的地方或土壤贫瘠的地方,以及
那些在既得利益阻止把现存的二圃土地分成三圃的地方,农民们则采用一种
带有折衷性质的方案。他们把种植的土地分成两块,一块春天播种,另一块
秋天播种。三圃制的推行和燕麦种植的增加,使马的饲养更加普遍,并开始
把马作为畜力用到农业和其他生产活动上;这是因为燕麦是喂马的最好谷
物,而燕麦的必要剩余部分是在三圃制的春季种植中生产的。由于马的敏捷
快速使得在耙地时盖好种子、压碎泥块和碾平场地、便于收获等工作上特别
节省时间,于是,到11世纪中期,一种新型的长齿耙便被发明出来。当然,
马的广泛运用还必须有相应的技术的进步,如套马方法的改进。较早形式的
套马方法和套牛差不多,由于马的脖子被勒紧,一对套上轭具的马只能拉总
重量不超过500磅的东西。8世纪时,中国和中亚的较为先进的套马法已传
到西欧。9世纪初,套马方法有了进一步改进。即把一副固定的轭用车杆或
挽带系在车辆或其它农具上。到这时,马才能用来干田间重活或供驮运之用。
其它如马蹄铁和车前横木的发明对于发挥马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西欧北部地区的农业技术的发展到 11世纪中期开始停顿下来。与此同
时,意大利北部却开始表现出明显的进步。在此之前,意大利农业的进步主
要表现为一些作物和动物的引入。大约600年时,水牛从印度传入,并运用
于农业生产。9世纪时,高粱从南部非洲传入。10世纪后期,桑树和蚕辗转
从中国传来。稍迟的某个时期,一种含蛋白质十分丰富的硬粒小麦也从伊斯
兰传入。但在意大利乃至沿地中海的整个西欧南部地区,由于气候和土壤的
原因,就像重犁一样,三圃制也没有被广泛采用,从而也不可能在农耕中从
用牛转向用马。12至13世纪时,意大利的波河流域开挖了两条较大的运河,
并形成完善的灌溉网络。这时,意大利人的园艺技术也有很大进步。在此基
础上,意大利的水果和蔬菜种植有很大发展,如甜瓜、芦笋、杏子等。随着
这些东西向北部地区传播,西欧人的食物大大丰富。
在这段时间里,由于技术的进步,西欧农业生产有很大发展。从12世纪
初开始直到13世纪中期,从大西洋沿岸直到第聂伯河的整个西欧北部地区,
成为一个农业繁荣区域,意大利和其它南部地区也不同程度地呈现出繁荣景
象。耕地被大量地开垦出来,粮食产量大大提高,小麦的收成和种子的比例
一般都能达到6∶1,有的领地甚至达到15∶1。农业生产还呈现出多样化,
葡萄和其它水果的种植随处可见。13世纪时,法国的每个城市都有环城的葡
… Page 22…
萄园地带。牲畜的饲养也极为常见。在英格兰沿森林和沼泽边缘一带地方,
在大陆的山区和沿地中海的意大利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以及法国南部,畜牧
业都达到很大规模。饲养的主要牲畜是绵羊和乳牛。
13世纪中期前后,西欧的人口达到高峰,而土地的开垦趋于极限。此后,
不少土地因施肥不足、使用过度和休耕不够不得不再次荒废。由于气候的日
益恶劣和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的平均收获量大大降低,生态环境受到很大破
坏。因此,从14世纪初开始,饥荒和疫病接连发生,特别是1348至1350
年的鼠疫流行,造成大量人口死亡,死亡率约占总人口的25%。所有这一切,
都使14至15世纪中期西欧的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土地和村落都出现明
显的倒退景象。1440年以后开始出现恢复迹象,但进展是缓慢的。
16世纪至中世纪结束,西欧的农业生产状况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在
封建庄园基本瓦解、小土地持有占优势、工商业较发达的地区如尼德兰、英
格兰、法国北部等地,无论在生产结构还是耕作技术上都有显著进步。在另
外一些地区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