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世界近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

第28节

世界近代后期哲学思想史-第28节

小说: 世界近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① 《变法通议·论不变法之害》。 

② 《论学术势力左右世界》。 


… Page 87…

  乱相嬗”的历史循环论,认为这是“为螺线之状所迷,而误以为圆状,未尝 

                                                                           ③ 

  综观自有人类以来万数千年之大势,而察其真方向之所在”。在他看来,历 

  史虽有螺线状循环之像,但按其总趋势和发展方向来说,则是进化的。那么, 

  历史进化的动因是什么呢?梁启超将其归结为物竞天择,他说:“竞争者, 

                      ① 

  进化之母也。”有竞争必然导致有破坏,而破坏旧的,才能建设新的。他指 

  出:“随破坏,随建设,甲乙相引,而进化之运乃递衍于无穷。”② 

        梁启超发挥了康有为“三世”说的历史进化论,把“三世之义”视为“往 

                                          ③ 

  古来今天地万物递变递进之理”。在他看来,人类社会的进化,就生产工具 

                                                             ④ 

  的发展来说,曾经历了石器、铜器、铁器等时代 ;就经济发展来说,则“由 

                                               ⑤ 

  渔猎而为畜牧,由畜牧进而为耕桑”;就政治制度的发展来说,则有“三世 

  六别”。他在《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中,具体阐述了他的“三世六别”论。 

  他写道:“治天下者有三:一曰多君为政之世,二曰一君为政之世,三曰民 

  为政之世。多君世之别有二:一曰酋长之世,二曰封建及世卿之世。一君世 

  之别又有二:一曰君主之世,二曰君民共主之世。民政世之别亦有二:一曰 

  总统之世,二曰无总统之世。多君者,据乱世之政也;一君者,升平世之政 

  也;民者,太平世之政也。此三世六别者,与地球始有人类以来之年限,有 

  相关之理。未及其世,不能躐(超越)之,既及其世,不能阏之。”他认为, 

   当时中国的任务是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即从“一君为政之世”的第一 

  阶段“君主之世”转变到第二阶段“君民共主之世”。他坚信,将来的中国 

  必将进入太平世即“民为政之世”,他说:“盖地球之运,将入太平,固非 

  泰西之所得专,亦非震旦 (中国)之所得避。吾知不及百年,将举五洲而悉 

  惟民之从,而吾中国亦未必能独立而不变。” 

        梁启超这一“三世六别”的历史进化论,固然脱胎于康有为的“三世” 

  说,但他具体地指出“据乱世”即“多君为政”,“升平世”即“一君为政”, 

   “太平世”即“民为政”,“三世”中又有“六别”,比较接近于历史事实, 

  也较容易为人所了解。但同康有为的“三世”说一样,梁启超的“三世六别” 

  说也是不科学的。 

        梁启超的进化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他认为,社会是由“心理”的作用造 

  成的,社会历史的进化过程就是“社会心理”这一实体发动、演变的过程。 

  他说:“全世界者,全世界人类心理所造成;一社会者,一社会人之心理所 

             ① 

  造成。”并认为,在无数历史事件的波澜起伏中,存在有共同性和一贯性的 

  东西,即“民族意力”为其动因。他说:“史迹有数千年或数百年为起迄者。 

  其迹每度之发生,恒在若有意识若无意识之间,并不见其有何等公共一贯之 

   目的,及综若干年之波澜起伏而观之,则俨然若有所谓民族意力者在其背 

          ② 

  后。”虽然他并不否定“物”存在与影响,但他坚持认为历史是“心对于物 



③ 《新史学·史学之界说》。 

① 《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势及中国之前途》。 

② 《新民说·论进步》。 

③ 《读〈春秋〉界说》。 

④ 见《变法通议·论译书》。 

⑤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① 《余之死生观》。 

② 《中国历史研究法》,第六章。 


… Page 88…

  之征服”,人类文明是精神的创造。他明确地说:“文明者,有形质焉,有 

  精神焉。……精神既具,则形质自在;精神不存,则形质无附。然则真文明 

  者,只有精神而已。”③ 

        梁启超坚持唯心进化史观,必然认为历史是英雄人物创造的。他直截了 

                                                                    ④ 

  当地声称:“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虽然他也有“英雄 

  造时势,时势造英雄”的二元论的说法,但实际上始终把“英雄造时势”放 

  在第一位。他说:“英雄之能用事,以用时势为起点,以造时势为究竟。”⑤ 

  在他心目中,“时势造英雄”仅是英雄利用时势而已。由此,梁启超进而否 

  定人民群众在历史进化发展中的作用,把人民群众看成是生来“愚昧无知” 

  的“群氓”。他以此为反对“共和”,坚持“立宪”的改良主义作论证,认 

  为中国民智未开,“未有共和国民之资格”,所以只能实行“开明专制”。 

        梁启超的哲学思想,基本倾向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他在《自由书·唯心》 

  一文中,大讲“一切唯心所造”,认为只有“心”才是实在的。他说:“境 

  者心所造也。一切物境皆虚幻,惟心所造之境为真实。”又说:“天下岂有 

  物境哉,但有心境而已。”他十分推崇王守仁的学说,鼓吹天赋观念论。他 

  说:“吾本心固有之灵明,足以烛照事理,而不为其所眩;吾本心固有之能 

                                                                                    ① 

  力,足以宰制感觉,而不为其所夺,即吾先圣所谓良知良能者是也。”在他 

  看来,人心生来就有判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不受外物和感觉的迷惑;真理本 

  来就在我的心中,不必依靠经验,不必外求。为了论证“天赋观念”论,梁 

  启超从西方搬来了康德哲学。他认为,康德哲学“以良知为本体”,同王守 

  仁的学说“若合符节”;又认为,康德的认识论同“佛教唯识之义”可以“互 

  相印证”。康德所谓“人为自然立法”,就是佛教所说的“一切唯识所现”。 

  在这里,梁启超否定了康德哲学中关于“物自体”的唯物主义因素,强调了 

  康德的唯心主义先验论。他还说:“由我五官及我智慧两结构而生知觉,非 

                            ② 

  我随物,乃物随我。” 这样,他就否定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而坚持了一条 

  主观主义的认识路线。 

       总之,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在戊戌变法前后具有很大影响。 

  他为宣传变法维新而在哲学方面的理论探讨,在当时起了积极的进步的作 

  用。但是,总的来看,他的哲学思想是比较肤浅的,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 

  体系,特别是到后来,他在哲学方面就几无新的贡献了。 



③ 《国民十大元气论·叙论》。 

④ 《中国史界革命案》。 

⑤ 《英雄与时势》。 

① 《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 

② 《近世第一大哲学家康德之学说》。 


… Page 89…

                       七、东方其他国家的哲学 



                   1。日本近代启蒙运动的著名思想家 

              ——西周、福泽谕吉、中江兆民的哲学思想 



     日本的启蒙运动是指从明治维新(1868年)到明治10年间以“明六社” 

的思想家为代表所兴起的思想启蒙运动。在日本近代思想史上启蒙运动占有 

重要的位置,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开拓了近代日本哲学产生的源流。 

     (1)“日本近代哲学之父”——西周的哲学思想 

    西周 (1829~1897)是日本明治时代重要的哲学家、启蒙思想家。他自 

幼接受儒学教育,对朱子学作过深入研究,后转向研究徂徕之学。  1862年 

受幕府之命赴荷兰留学,在莱登大学就学于维塞林。西周深受荷兰哲学界当 

时流行的孔德、穆勒、边沁的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回国后,任“开成所” 

教授,并担任兵部省、陆军省的要职。1870年自办私塾“育英舍”,讲授《百 

科连环》。这是日本最初的哲学百科全书,对移植西方哲学起过巨大的作用, 

成为日本近代哲学的渊源。西周因此被誉为“日本近代哲学之父”。  1873 

年,他与加藤弘之、福泽谕吉等人共创启蒙学术团体“明六社”,并不断在 

该社办的《明六杂志》上介绍新知识、新思想,进行启蒙宣传。西周的主要 

哲学著作除《百科连环》外,还有《美妙学说》、《生性发蕴》、《百一新 

论》、《人生三宝说》、《知说》等。 

    西周的汉学素养颇高,这充分体现在汉译西方哲学术语上。他准确地翻 

译了一批西方近代哲学范畴,其中融合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如“哲学” 

范畴,他先是参照中国宋学,译为汉字“性理学”、“穷理学”,后觉不妥, 

又译为“希哲学”,最后他在1874年刊行的《百一新论》中,把论明天道人 

道的斐卤苏比(日音译)译名为“哲学”,与英文原意“爱智慧”十分吻合。 

另外他在苦心精译“主观”、“客观”、“理性”、“悟性”、“现象”、 

 “实在”等哲学范畴过程中,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吸取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 

营养。这些术语至今仍被日本和中国及其他一些亚洲国家哲学界频繁使用。 

西周对这些术语的创译,对于勾通东西哲学交流、促进东方哲学发展不能不 

说是一个突出的贡献。 

    西周的哲学主要来源于孔德、穆勒的实证主义。他依据孔德把哲学称为 

 “综合哲学”的理论,在《百科连环》中,把哲学定义为“科学之科学”。 

他认为,“凡事物必有其统辖之理,万事不得不受此理之统辖”,“哲学乃 

诸学之统辖,诸学不得不受哲学之统辖”。所以,“哲学的定义应该是诸学 

之上之学”。基于对哲学的这种认识,他尝试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 

    西周的哲学以“理”为主,他批判了和汉“虚学”的“空理”,并借助 

实证主义把虚理改造成为实理。他否定事物之外还有什么先验的空理,而肯 

定事物本身具有发展之理。他把“理”分为物理和心理两种,认为物理为“天 

然自然之理”,“先天”之理,宇宙万物皆“具备此性而不能外乎其理”。 

因“物理常一不二”,故为必然性所支配。如果“有与此理相违背者,则何 

事亦不能成”。而心理为“后天之理”,只是人类所遵循的道理,因“心理 

非一定无二”,即因人因事而异,能为人所左右,故不具有必然性。但这种 

理也不外乎天然,并不能随意改变它。因此,物理与心理不同,不能加以混 

淆。他认为,物理能支配心理,而心理不能支配物理,指出“以为用人类的 


… Page 90…

                                                             ① 

  心力可以改变物理上之力”的想法,“是大大的错误”。这里明显表现出西 

  周唯物主义的倾向。 

       但是,这还不能说明西周哲学的性质是唯物主义的,因为他在说明灵魂 

  与肉体的关系时,宣扬灵魂不灭,可以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他说:“唯推 

  理而测之,触类而长之,灵魂离肉体,身躯死则灵魂脱离,若觉作二性,毁 

  坏归于元质,唯灵魂则因既为元质,故一始之后不灭,或入显界,或没冥界, 

  轮回无端,唯离之命。”他还认为灵魂是上帝意志的体现,为人力所不知, 

   “灵魂所以始,又所以终,……其创始也,帝赐也,……其终灭也,亦帝意 

  也”,而“人知未及以知之”,“人力无知之何而已”。西周还根据人的知 

  识是有限的,认为因此人就得有信仰,而有信仰就得有宗教。他肯定宗教, 

  这同他的唯物主义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