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世界近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

第14节

世界近代后期哲学思想史-第14节

小说: 世界近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认为,直觉是在意志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可以依据它体验到意志的存在, 

并认识到世界的本质、事物的理念。因此,在叔本华看来,直觉是一切真理 

的源泉,一切科学的基础。只有直接或间接地以直觉为根据,才能达到绝对 

的真理,而一有理性介入,就难免要出现谬误。贬低理性,抬高直觉,是叔 

本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的又一个重要特点。 

     叔本华从贬低理性、抬高直觉进而贬低科学,抬高艺术。他认为科学是 

理性的事业,它只能认识时空中的表象,是为自我意志服务的工具,是低级 

的;而艺术运用的是直观,它能“摆脱时空和因果性的桎梏”而深入事物内 

部的“生命”,使自我与对象溶合为一,从而达到对真理、对本质的把握。 

     叔本华的这种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神秘主义的直觉论给以后西方的非 

理性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潮以很大的影响。 

      (3)悲观主义的伦理学 

     叔本华把个体及其生命归结为作为宇宙本体的意志的表现,这样也就使 

个人屈从于作为宇宙本体的意志。他认为,包罗万象的永恒意志是不受任何 

限制的,自由的,每个个体却是由这个总的意志所绝对决定的。尽管人人认 

为他可以自由地决定自己的行为,然而事实上,人的一切行为都为生存意志 

所驱使,所以人又不是自由的,是受必然性所支配的,这就是人的宿命。生 

存意志作为人的本质,也决定人的自私的本性。求生存的意志,使人残酷而 

怯懦、自私且嫉妒、贪婪又善诈。所谓美德,诸如勤劳、坚韧、克己、节俭 

等等,都是经过洗练而美化了的利己主义。所以人是一种性恶的动物,是利 

己主义者。 

     叔本华认为,由于生存意志的驱使,人生便成了一场苦难,世界成了一 


… Page 44…

个不幸的罪恶的世界。这首先是因为,人的本质就是自我的生存意志的冲动, 

生存意志就是生存的欲望,而欲望的本身就是不满足或匮乏感,其本质就是 

痛苦,人因欲望而产生争夺,产生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欲望的结局是痛苦 

的,因为一切欲求都是由于缺乏,由于对自己现状的不满,欲求一天得不到 

满足就痛苦一天,而人又欲海难填,没有一次满足是可以持久的,每一满足 

都是新的欲求的起点,旧的欲望满足了,立即就会产生新的欲望、新的空虚、 

缺乏、疲惫和新的痛苦。所以欲求是无止境的,痛苦是无边际的。而且即使 

愿望达到、欲求满足,它给人带来的也只是一种更加难忍的无聊,只不过暂 

时地摆脱了一种形式的痛苦。叔本华把人生比作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 

的“钟摆”,认为痛苦和无聊是人生两大基本要素。他在《人生的智慧·世 

界的痛苦》中写道:“人在意志的支配和奴役下,无时无刻不在忙忙碌碌地 

试图寻找些什么,但每一次寻找的结局,无不发现自己原是与空虚同在,最 

后终不能不承认这个世界的存在原是一大悲剧,而世界的内容却全是痛苦。” 

叔本华更援引但丁的《炼狱》为例,说但丁何以能把地狱描写得如此生动形 

象,乃是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而当他一写到天堂时,则干瘪抽象,因为地 

上并无任何极乐可供他借鉴命笔。叔本华还进一步发挥说,意志现象愈完善, 

痛苦也就愈显著。植物是没有痛感的。最低等动物痛感很微弱。脊椎动物因 

为有了完善的神经系统,痛感能力就较高,到了人,痛苦就达于顶峰。而对 

于人来说,也是智力越发达,痛苦越深重,因此天才最痛苦。 

     此外,在叔本华看来,人生之所以是一场苦难,还在于生存本身是一场 

持续的斗争。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是在为抵御死亡而斗争,而这是一种“注定 

要失败的斗争”。因为死亡已稳操胜券,人活一天,都是向死亡靠近一步, 

但死亡对于人,就象猫对老鼠一样,在吃掉对手之前,先要尽性地折磨戏弄 

它一番。因此,在叔本华看来,世界上根本没有幸福可言,痛苦对于生命来 

说才是本质的,所以生命就是痛苦,一部生命史也就是痛苦史。总之,人生 

就是苦难的深渊,人生如“泡影”,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恶梦”。那么,如 

何摆脱这苦难的深渊呢?叔本华认为,人若要从苦难中解脱出来,就必须泯 

灭一切意志、欲望。但他认为,这并不是说要用消灭肉体(比如“自杀”) 

来达到,因为这只能得到更大的痛苦。他认为真正可取的方式是“意志转向”, 

即把自己的意志、欲望高高挂起,避免它们实际地接触任何东西,力求在内 

心中对一切事物保持冷漠的态度。摆脱意志的奴役,压抑自私的欲望,放弃 

对现实的幸福的追求,以达到心灵的平静、深沉的休息和神圣的安祥。这是 

叔本华为人们指定的一条超越罪恶的不幸世界之上的出路。 

     叔本华认为,由于人生是痛苦,所以人的生育本身是罪恶,而性欲就是 

最大的耻辱和罪恶,人类要摆脱痛苦和不幸,就必须在自身中抑制情欲,把 

现世的享乐视为虚幻,遏制自私的欲念,怜悯他人的痛苦。他反对一切理想 

观念和普遍义务,强调同情心是道德行为的最坚实和最可靠的保证,是最重 

要的德行基础,并且只有发扬同情心才能遏制私欲和相互残杀,解脱人类的 

痛苦和不幸。他同时认为,要获得同情心,就必须排除由感觉得来的助长欲 

望的偏见,求得真知,认识宇宙绝对意志的本质以及个人从属于绝对意志的 

关系,并通过哲学的沉思和艺术的鉴赏以求得精神的解脱。叔本华认为,哲 

学和艺术的精神解脱还只是暂时的、消极的,而最根本的、积极的解脱则是 

否定个体意志,弃世绝欲,达到佛教的涅槃境界,使没有价值的个体复归于 

宇宙的绝对意志,实现道德的最高理想。 


… Page 45…

    叔本华的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叔本华是唯意志 

主义哲学流派的先躯和主要代表之一。他为唯意志主义奠定了比较完整的理 

论体系。后来的唯意志主义者,如尼采,就是以他的生存意志为出发点,加 

以改造、引伸、扩张而建立起来的。叔本华的学说对马赫主义、实用主义、 

生命哲学、甚至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都有一定的影响。 



                         2。存在主义的思想先驱 

                  ——丹麦的克尔凯郭尔及其哲学思想 



     索伦·阿拜·克尔凯郭尔(1813—1855)是19世纪上半叶丹麦的宗教思 

想家和哲学家,存在主义的思想先驱。  1813年5月5日,克尔凯郭尔出生 

于哥本哈根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家庭。父亲迈克尔·彼德森·克尔凯郭尔是一 

个羊毛商,家境非常富裕。克尔凯郭尔兄弟7人,他是最小的一个,他出生 

时,他的父亲已57岁。由于先天不足,他体质极弱,并患有佝偻病。但是他 

的智力极为发达,从小就思维敏捷,才华横溢,身心两者发展的不均衡,使 

克尔凯郭尔从小就感到自己与常人不同,觉得自己是孑然孤立的,生活是孤 

寂的,因而养成了他内向忧郁的性格。  1830年,克尔凯郭尔就读哥本哈根 

大学,主修神学,但对哲学有浓厚的兴趣。古代希腊哲学关于道德实践和人 

生意义的思想以及基督教神学对他的思想有重要影响。1841年9月,他写的 

题目为 《苏格拉底的讽喻概念》的论文通过硕士论文答辩。在求学期间,克 

尔凯郭尔迭遭不幸,母亲、父亲和五个兄、姐相继去世,与女友列琪娜的婚 

约告吹,使他更加陷于忧郁和绝望,从而独行踽踽,落落寡合,与世格格不 

入,几乎中断了与他同时代的人的全部联系和友情。他在孤独、忧郁中度过 

了一生。他本人曾形象地把自己比作一棵寂寞的冷杉树,它独居一处,挺立 

向上,不向大地投射任何的树荫,只有小鸟才在他的枝上筑巢。为摆脱缠绵 

悱恻的心情,克尔凯郭尔陷入宗教的抽象推论之中,期望在宗教中寻找答案, 

在信仰中求得寄托,由此开始了他的宗教哲学活动。 

     克尔凯郭尔一生没有从事过任何职业,依靠遗产生活,以隐居作家的身 

份从事著述。他习惯于在高桌旁站立写作。他一生著述甚多,还写有大量的 

日记。但由于其著作大部分是凭想象和感受而即兴写出的,所以很难概括和 

把握。在《一个作者论自己的作品》一书中,他把自己的著作分为美学的、 

过渡性的和宗教的三类,大致相当于美学、哲学和宗教。按时间顺序排列, 

其主要著作有:《论苏格拉底的讽喻概念》(1841年)、《或此或彼》(1843 

年)、《恐惧和战栗》(1843年)、《再现》(1843)、《哲学片断》(1844)、 

 《恐惧的概念》(1844)、《人生道路诸阶段》(1845)、《非科学的最后 

附言》(1846)、《两个时代》(1846年)、《论阿德勒》(1847年)、《爱 

的劳作》(1847年)、《危机,及一个女演员生活中的危机》(1848年)、 

 《致死的疾病》(1849年)、《基督教的磨练》(1850年)、《一个作者论 

自己的作品》(1851年)、《日记》(1850—1854年)、《对基督教的抨击》 

 (1854—1855年)、《上帝的不可改变》(1855年)等。除少数纯宗教著作 

外,这些著作大部分都是以不同的假名发表的。 

     自1855年起,克尔凯郭尔把亡父留给他的遗产都用来出版他自己撰写和 

主编的小报《瞬间》。《瞬间》共出了10期,最后一期在他死后发表,记下 

了他的最后日记。  1855年10月2日,克尔凯郭尔在一条街上散步时突然 


… Page 46…

  中风倒下,被送进腓德烈医院,11月11日去世。临终时,他拒绝从任何被 

  教会任命的牧师那里接受圣事,他最后被记录下的话是:避开牧师。 

        (1)“存在”就是“非理性的主观体验” 

       克尔凯郭尔是第一个赋于“存在”以特殊意义的人。他把“孤独个体” 

  看作是世界上的唯一实在,把存在于个人内心中的东西——主观心理体验看 

  作人的真正存在,从而为存在主义哲学的最基本的概念——“存在”概念奠 

  定了理论基础。 

       克尔凯郭尔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只能是人,并且不是普遍的、抽象的 

  人,而是个别的、具体的、孤独的人类个体,即所谓“孤独个体”,或称作 

   “唯一者”。在《致死的疾病》一书中,克尔凯郭尔对作为孤独个体的人下 

  过这样一个定义:“人是精神,但是精神是什么呢?精神就是自我。自我又 

  是什么呢?自我是一个与它本身发生关系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自我所处的 

  这种关系中,自我与它自己发生了关系;因而自我不是关系,而是一个关系 

                                           ① 

  把它和它自身关系起来了这一事实。”根据克尔凯郭尔的论述,我们可以看 

  到,“孤独个体”是指精神个体和主观思想者。这个精神个体就是他所说的 

   “单独自我”,就是那种“与它本身发生关系的关系”,也就是一种自己领 

  会自己、自身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主观内心体验。这种心理体验是不可能被思 

  维所掌握,不能为理性所说明,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它的特点就是非理性。 

  而且这个“单独自我”是孤独的,是只和自己发生关系的,是唯一者,是绝 

  对排他的。“孤独个体”的基本特征就是精神性、非理性和排他性。这样看 

  来,克尔凯郭尔所说的“孤独个体”,其真正的涵义是指一种孤独的非理性 

  的主观心理体验,这种体验是与超验性相联系的个人在自己的存在中领会和 

  意识到的。实际上,克尔凯郭尔所说的那种孤独的非理性的主观心理体验, 

  也就是后来的存在主义者所明确表述的“存在”概念。他认为,只有个人才 

  能亲自在有限的内心中去无限地进行体验,只有个人才能在体验中领会和意 

  识到自己的存在,其他物是没有这种能力的,所以只有个人的存在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