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世界近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

第10节

世界近代后期哲学思想史-第10节

小说: 世界近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之,马克思在《提纲》中,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不仅贯彻到自然领域, 

而且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既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也克服了旧唯物主义 


… Page 31…

  的局限性,创立了一种观察世界的崭新的思维方式,阐明了马克思所创立的 

  新世界观的核心和基本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制定了理论体系的纲领。正如 

  恩格斯所言,《提纲》是包含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因此我们说, 

  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标志。 

       随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发展和根据当时革命斗争形势需要,他们对 

  当时德国的意识形态和各种各样的“真正社会主义”进行了批判,写了篇幅 

  巨大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他们在该书中,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 

  对旧哲学的批判,发展成为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系统论述。 

       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阐发了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的前提和基础的思 

  想。他们认为,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是从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开始的,“— 

  —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 

  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同时也就间接地生产 

                              ① 

  着他们的物质生活本身。”因此说,人类历史的前提和基础归根到底是人类 

  的物质生产。 

       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而揭示了物质生产和意识的关系,阐述了社会存在决 

  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他们把社会存在了解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 

  活条件,是社会历史活动的物质方面。他们认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 

  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 

  织在一起的。”意识是对现实生活过程的反映,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由于交 

  往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 

  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如果意识形态对人们的反映是颠倒 

  的,那也是由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决定的。总之,“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 

  是生活决定意识”。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辩证运动的规律。他们基于对物质生产的科学认识,正确地说明了人和 

  自然、人和社会的关系,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他们认为,人与 

  自然的关系,是通过物质生产实现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人们的物质 

  生产水平不同,人与自然存在着不同的统一。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样也是建立 

  在物质生产基础之上的,“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 

  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 

  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 

  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 

  活条件,使它得到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由于物质生产的不断发展,人 

  们的交往关系、所有制关系也不断变化,从而形成一个有联系的交往关系的 

  序列,这就是历史。由于交往关系的不同,人们的所有制关系也就不同,而 

  不同的所有制关系就形成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 

  类历史经历了这样几个依次更替的发展阶段: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 

  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在未来,共产主 

  义一定要代替资本主义。由此,他们得出了自己的新的历史观:“这种历史 

  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 

  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 

  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 



① 《德意志意识形态》,引文均出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 


… Page 32…

  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 

  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 

  描述全部过程了。” 

       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新的历史观,还说明了阶级、国家、革命、社会意 

  识及其形态等社会现象,论证了无产阶级的革命作用和共产主义运动等问 

  题。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唯物主义历史观完整的科学论述表明,马克思和 

  恩格斯的哲学思想已经成熟,标志着他们向唯物主义、共产主义转变的最终 

  完成。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公开问世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只发表过个别章节,全书未 

  能出版。《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是公开发表的第一批成熟的马克 

  思主义著作。恩格斯说:“我们这一世界观,首先在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 

                                   ① 

  和《共产党宣言》中问世。” 

        《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为反对蒲鲁东而写的著作。蒲鲁东是法国的小 

  资产阶级思想家,他的思想核心是幻想在保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寻找 

  消灭贫困的办法。1846年他出版了《经济矛盾的体系,或贫困的哲学》一书, 

  全面提出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的社会改良主义方案,在当时有很大影响。1846 

  年 12月底,马克思在读了蒲鲁东的新著之后,立即在致俄国作家安年科夫 

   (1812—1887)的信中对蒲鲁东进行了批判。接着在1847年初写了《哲学的 

  贫困。答蒲鲁东先生的 ‘贫困的哲学’》(简称《哲学的贫困》)。马克思 

  在系统批判蒲鲁东的同时,进一步阐发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强调社会是客观存在的有机体,生产力是人们全部历史的基础, 

  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决定作用;强调社会是辩证发展的,每一种社会形式都 

  具有暂时的性质;强调经济范畴是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等等。他指出,社会 

  是人们交往的产物,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种社会形式。“在人们的生产力 

  发展到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和消费形式。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 

  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一定的社会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 

  一句话,就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就会有不过是市民社 

  会的正式表现的一定的政治国家。”而人们的生产力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 

           ① 

  的基础”。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因为作为人们实践能力的结果, 

  以往活动的产物的生产力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前一代人创造并留给下一代 

  的。每一代人都利用从前一代人那里得来的生产力为新生产力服务。人们之 

  间的物质关系,即生产活动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是人们一切关系的基础。 

  生产力决定人们的物质关系,而人们的物质关系决定人们的一切关系。人们 

  在发展生产力时也发展着他们的物质关系。“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 

  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的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 

                                     ② 

  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即是说,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 

  生产关系,从而就构成什么样的社会。“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 

  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 

  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49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320—321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58 年8 月第1 版,第144 页。 


… Page 33…

  理、观念和范畴。所以,这些观念和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 

  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 

       马克思还针对蒲鲁东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歪曲,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实 

  质,并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提出了对立同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的思想。 

  蒲鲁东想借用黑格尔的辩证法来构造他的经济矛盾体系,但他歪曲了黑格尔 

  的辩证法。他认为任何经济范畴都有好的方面与坏的方面,把它们综合在一 

  起便产生了矛盾,而矛盾的解决就在于保存好的方面,消除坏的方面。马克 

  思则认为,“两个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的范畴,就是辩 

  证运动的实质。谁要给自己提出消除坏的方面的任务,就是立即使辩证运动 

  终结。”他主张用现实事物中的矛盾来说明运动,而用现实的运动来说明社 

  会历史的发展。 

        《哲学的贫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 

  曾说:“我们见解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在我的1847年出版的为反对蒲鲁东 

  而写的著作‘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虽然只是论战性的表述。” 

  ①在这里,唯物史观的内容更丰富了,表述也更精确了(如交往关系、交往形 

  式等概念,已被更科学的生产关系概念所取代)。 

       1847年11月29日至12月8日,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在伦 

  敦召开。马克思和恩格斯出席了大会,并接受委托写了《共产党宣言》。在 

  这个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个纲领中,马克思、恩格斯彻底贯彻和运用他们所 

  创立的新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考察了人类社 

  会历史,全面剖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及其上层建筑;考察了阶级斗争的 

  历史发展,尤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的产生及其激化过程;阐明了资 

  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规律,制定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和策 

  略,批判了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共产党宣言》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融为一体的无产阶级的完备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时期的最高成 

  就。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不仅向全世界公开表明了共产党人 

  的观点、目的和意图,而且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正式诞生。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848年革命中的运用与发展 



       1848年欧洲革命是近代史上一次范围极广、影响极深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后第一次爆发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这次革命 

  几乎席卷了整个欧洲,而欧洲正是马克思、恩格斯从事革命活动的地区,尤 

  其法国和德国是他们当时生活和战斗的地方。因此,这次革命运动同马克思、 

  恩格斯以及他们新创立的世界观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1848年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但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 

  无产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在革命活动中已经暴露出妥协动摇和 

  反对革命的一面,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表现得更加明显。这种复杂的阶级关 

  系,再加上这次革命斗争中出现的许多奇特的历史现象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 

  盾,都需要业已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科学的解释和剖析。1848年革命 

  以震撼欧洲的革命风暴开始,却以各国革命的普遍失败告终,其原因和教训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 卷,人民出版社1962 年版,第10 页。 


… Page 34…

也需要已经问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深刻的概括和总结。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批判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和直接研究社 

会历史的发展而发现的。1848年革命则给刚刚创立的唯物史观提供了一个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