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世界近代中期文化教育史 >

第6节

世界近代中期文化教育史-第6节

小说: 世界近代中期文化教育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付了药费,就把它用于教育慈善事业上。 

     哈利基金会的全部目的就是要强化虔诚与宗教信念。配合于这一中心任 

务,学校的任务和课程是现实主义的:自然科学、《圣经》、教义问答、宗 

教性音乐、拉丁文、祈祷、讲究仪式的礼拜。各学校的课程都是如此,其难 

度以适应学生的成熟性为限。用拉丁文和希腊文写成的古典作品被放弃了, 

重点强调的是希腊语和希伯来语,以此作为领悟《圣经》的关键。 

     弗兰克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普鲁士国王弗雷德里克·威廉一世曾访问哈 

利并资助了他的教育事业。国王着手在普鲁士建立初等学校制度时,就是以 

哈利的学校为标准的。德国各大城市都建立了哈利式的孤儿院,要求由学院、 

教师、研究班和优选研究班训练出来的大批年轻学生去充任教师、牧师和传 

教士。在印度、在美国殖民区,在所有由福音传播协会,基督教知识传播协 

会开办着学校的地方,都可以发现这些学生在工作着。 



     (5)约翰·朱留斯·赫克 

     哈利基金会最有影响的学生之一就是约翰·朱留斯·赫克。他毕业于哈 

利大学并在私塾教过几年书。  1739年,他被任命为三位一体教会的牧师 

后,广泛改善了贫苦儿童的教育。教长充实的慈善学校遍及整个柏林,同时, 

募集了大量钱财装备这些学校。到 1747年为止,赫克一直很安心地从事讲道 

活动。他创办了一所真正可称为现实主义的学校——经济学数学实科中学。 

因而深得柏林民众的信任。文法学校对某些儿童的前途并没有多大帮助,这 

所实科中学就是为他们开办的。其课程着重于:数学、几何、机械学、建筑 

学、绘画、自然研究、薄记和采矿学。学校的一位教师J·H·哈尔姆首次采 

用实物帮助教学,并引导学生参观工厂、公园、商店和其它可以见到重要操 

作程序的场所。这就是在以后的教学中变得相当重要的“直观教学课”。学 

校的缺点之一是过多地强调职业训练而忽略了帮助学生充分发展的必须步 

骤。 

     赫克很快了解到,任何教育的成功都取决于它所能保持的教学质量,因 

此他设立了一所教师研究班专门训练小学教师。弗雷德里克大帝极重视这种 

教师培养,曾要求他手下的所有教师都应从这所学校中毕业。1763年,弗雷 


… Page 22…

德里克大帝指定赫克拟定一个适用于全普鲁士的学校规章制度,以此为基 

础,一个全国性的初等教育体系建立起来了。 



     (6)德国在美国殖民地的虔信派教育 

     尼古劳斯·路德维格·津曾多夫(1700—1760年)生于德累斯顿,父母 

是虔信派教徒,教父是斯宾纳。上私塾时,他住在弗兰克家中并接受其监护。 

此后,他又在威登堡学习了几年法律,同时准备从事于外交活动。经过几年 

的旅行和一场不愉快的恋爱风波后,他定居于伯戴尔斯多夫自家庄园里,与 

四兄弟集团一同着手推行一场宗教复兴。他为摩拉维亚教派兄弟会流浪集团 

提供避难所,并在庄园一角建起了村,作为他们永久的根据地。欧洲各地的 

避难者们纷纷从受迫害的地方逃集于此。其中许多人作为传教士,满怀着津 

曾多夫的虔诚主义热忱,离开这里,奔向美洲、格陵兰、利沃尼亚、波罗的 

海北岸地区、印度特腊范科尔地区、非洲南部和苏里纳姆的民众之中;奔向 

北美的印第安人之中。有时摩拉维亚教派兄弟会的移民队亦继传教士之后而 

行。津曾多夫旅行于世界各地,访问了不少这样的殖民村。他在美国逗留了 

1年,又在伦敦呆了更长一些时间。 

     津曾多夫在赫尔恩胡特设置了一些教育机关:孤儿院、贵族女子学校、 

贵妇疗养所和拉丁文法学校。由于大批移民从这里移居到了美国,佐治亚州 

和宾夕法尼亚州出现了移民区,那里开办了一些欧洲虔信派式的孤儿院、托 

儿所、青少年食宿学校和师范学校等。所有这些学校都被灌输着欧洲故乡的 

传统、宗教与职业技巧。 

     亨利·梅尔基奥·米尔伯格(1711—1787年)是把虔信派的宗教、教育 

思想带往美国的先驱者之一。他生于汉若威的因贝克读过哥丁根大学。1738 

年,他来到哈利,在那里完成了神学学业并在孤儿院任教。以后他任卢萨蒂 

亚地区的副执事。由于哈利基金会的继任领导人,也即弗兰克之子的帮助, 

他被指派管理美国费拉德尔菲业一带的路德派教堂。          1742年,他到达美 

国,发现自己的职责范围包括从纽约到马里兰州所有路德派团体的工作。 

1748年,他把这些教堂联合起来,组成了美国第一个路德派宗教联合会。 

     由于有大批来自弗兰克学校的教师与牧师,米尔伯格在该地德国移民区 

建立了教区学校系统。学校中教师充足,还有募集的资金供建筑校舍和购买 

设备。他亲自视察了大多数学校,考核教师、学生、主办讲道,呼吁教友们 

给与捐赠,争取富裕居民和慈善机关的资助。费拉德尔菲亚开办了一所拉丁 

学校,为未来的牧师和一名教授,孔泽把德国语言、文学和哲学引入了该校 

课程中,以后,在向哥伦比亚大学课程中介绍德国文化与思想的过程里,他 

也发挥了自己的影响。 

    从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德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比英国和法国都要 

落后。国家不统一国内小邦林立。长期的封建割据局面,严重阻碍着工商业 

的发展。这种分散落后的状态,致使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相当缓慢,封建贵族 

的政治力量和经济力量比资产阶级要强大得多。资产阶级非常软弱,并具有 

很大的动摇性和妥协性。德国资产阶级不仅不能像法国和英国资产阶级那样 

公开反抗封建王朝,而且在好些方面还不得不屈从并依赖于封建贵族。到后 

来,随着工人阶级力量的日益壮大,德国资产阶级更是不敢进行反对封建贵 

族的革命斗争。这是德国国内形势的显著特点。然而,整个欧洲政局的演变 

和发展,特别是法国的各种社会政治运动和革命斗争形势的演变和发展,与 


… Page 23…

德国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和联系。历史上的各种大的政 

治事件,如早期宗教改革运动,农民战争和三十年战争,后来的英国资产阶 

级革命,法国的启蒙运动和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拿破仑帝国的兴起和崩溃, 

神圣同盟的形成,欧洲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以及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的 

历次革命运动等都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德国政局的发展,也直接间接地影响到 

德国教育发展的进程。 



                        2.17、18世纪的德国教育 



德国最初的学校教育和宗教改革运动是分不开的。宗教改革首先从德国开 

始,宗教改革的结果,使新教教派在德国 (特别在德国北部)占绝对优势。 

从路德派到虔信派,基于重视新教势力的扩展,进而重视教育工作。他们把 

初等教育看成向广大低层居民灌输新教教义使之成为虔信新教的有力工具。 

早在宗教改革过程中,路德派既建立和发展了初等学校——德意志学校的前 

身,也建立了拉丁文中学和文法中学即文科中学的前身。宗教改革后,路德 

派很快也把德国的大学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使大学教育基本上能按照新教教 

义办理。后来的虔信派仍很重视并坚持进行教育工作。虔信派为发展德国初 

等学校和中等学校做出了贡献。据统计,到18世纪中期,仅在普鲁士王国由 

虔信派开办的学校就达到2千多所。 

     起初,德国学校完全由教会所掌握、掌管。16世纪末,17世纪初,各封 

建公国开始把初等学校由新教教会管理改为国家管理。初等教育管理权的转 

移是由于各公国要实施强迫教育。早在16世纪后半期,少数公国就颁布了强 

迫教育法令,如1559和1580年威登堡和萨克森先后公布了这样的法令。从 

17世纪开始,大多数的公国都竞相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从17世纪开始, 

法兰克福在1654年、威登堡在1649年又颁布新的法令。魏玛1619年的学校 

法令甚至还规定8岁至12岁的儿童都要到学校读书。到18世纪初,普鲁士 

 (德国最大的一个邦国)于1717年和1763年先后两次颁布实施强迫教育的 

法令。特别是1763年由腓特烈二世颁布的法令是以一个很重要的很著名的学 

校教育法令而载入史册的。这被视为普鲁士学校的一个总的法令,它进一步 

规定5至12岁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19世纪初, 

一些公国的法令更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实施普及义务教育强调受教育是公民应 

尽的义务。当然,法令一个接一个地公布了,但不等于都能得到实现。因为 

法令能否实现,要取决于各方面的条件。法令的公布也并不表明国家对人民 

教育问题真正的关心,相反,这些法令的公布,都充分反映了统治者想要及 

早教化国民的急切心情。 

     长期的分裂局面,在德国形成了数以百计大小邦国。普鲁士、奥地利等 

大的封建王国长期奉行扩张政策,蓄意扩充其实力,吞并弱小邦国,以图称 

雄称霸。它们在强化中央官僚机构,加强政治统治的同时,还要多方挖掘, 

扩充兵源,训练听从驱使的士兵。那些小的邦国,也力求保持一定军事实力, 

用以防御侵害、免遭兼并。早在17世纪初期、各公国竞相公布强迫教育法令, 

不是没有原因的。它们认为,对国民实行强迫教育,既可笼络人心,造就一 

批“忠顺臣民”,又可挖掘兵源、训练得心应手的兵士,可谓一举两得。 

     这是德意志各邦国所以急于把国民学校管理权由教会手中转移到国家手 

中并大力提倡强迫义务教育的根本原因。 


… Page 24…

     但是,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仍然由教会管理,经 

过1个多世纪,直到1787年,普鲁士才正式成立了高级学校委员会,负责管 

理普鲁士境内的中等和高等学校。其他各邦也很快仿照普鲁士的做法设立类 

似机构。从此,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也由国家管理起来,并且还在政府设立 

专管中高等教育的领导机构。 

     1794年,普鲁士颁布的《民法》中列有学校教育条款。其中明确规定: 

各级学校 (包括大学)均系国家机构,管理和教育青年是学校的职责,学校 

要给学生以实际有用的知识;学校的设立须经国家允许;所有公立学校都要 

受政府的监督,政府随时可派人对学校进行视察、督导。根据这个民法规定, 

即使仍由教会办理、管辖的学校,或由政府和教会共同管辖的学校,也得按 

照国家既定的立法行事。如果遇有某种争执,决定权在政府。虽然普鲁士《民 

法》并非专门的教育法规,但对教育来说,这一法规却是非常重要的。在德 

国,一般把这部民法视为普鲁士世俗教育的“大宪章”。这充分说明该法规 

在使德国教育向世俗化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也表明了到18世纪末期德国 

的学校教育在向世俗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德国的初等学校是由路德派倡导和兴办起来的。这种学校非常简陋,一 

般设立在乡村的教堂或寺院附近。教师少数由牧师担任,大多数由地方教堂 

的看守、仆役充任。他们一般先接受牧师的指点,再向学生传授知识。教义 

问答,赞美歌是其主要的教学内容。后来,经虔信派的努力和倡导,这类学 

校便得到发展。17世纪中期以后,这种学校被称作德意志学校。到了18世 

纪,德意志学校成了全德国 (特别是乡村)初等学校的主要形式。1774年, 

奥地利国王用法律形式规定在其境内广泛开办平民 (初等)学校,并在城市 

设立中心学校 (高等小学)。这样,在奥地利王国不仅有像在其他邦国普遍 

存在的德意志学校那样的初级小学,而且还出现了高等小学。这种高等小学, 

很快传到俄国和欧洲其它一些国家。 

     18世纪以后,初等学校的教师大多由裁缝、鞋匠和退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