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世界近代中期文化教育史 >

第31节

世界近代中期文化教育史-第31节

小说: 世界近代中期文化教育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玄而又玄,所学知识缺乏用处,出现“读书愈多愈惑,审事愈无识,办经 

               ④ 

  济愈无力”的通病。理学教育所培养的是一群袖手谈心性、脆弱如女子的迂 

  腐儒生,而不是国家所需要的“经天纬地之略,礼乐兵农之才”。理学教育 

  还造成学术风气、社会风气败坏,道德衰微,经济凋敝,人才匮乏。他认为, 

  明朝灭亡的前车之鉴即在于此。要防止重蹈历史复辙,必须提倡实学,培养 

  实用人才。 



        (3)关于教育目的和作用 

       颜元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通过教育培 

                                                                          ① 

  养人才是治国的基础,“有人才则有政事,有政事则有太平”。不仅如此, 

  他还把学校和学术、人才、政事、治平、民命联系在一起,看到了它们之间 

  的内在必然联系。在此认识的基础上,主张重视作为“本源之地”的学校, 

  大力发展学校教育。 

       颜元关于教育目的、作用的主张是与他的政治理想分不开的。实现“七 

  字富天下,六字强天下,九字安天下”的政治理想的基本途径是“举人才”。 

  教育正是承担着这种任务。人才的基本规格是“经世致用”,颜元斥责传统 

  教育脱离实践,所培养出来的人,空疏废用而不能适应社会与政治的实际需 

  要,提倡各种实用的和专才的教育。他说:“学须一件做成便有用,便是圣 

               ② 

  贤一流。”他自己鼓励学生各专一艺,学生中治经史、数学、天文地理、农 

  田水利、兵法、声律者各有其人,也不乏通才。通才也好,专才也好,最重 

  要的是能够“利济苍生”,为“生民办事”。以学医为例,他说:“明医理” 

                                                                   ③ 

  是为了“疗疾救世”,人“生存一日当为生民办事一日”。总之,学是为了 

  经世致用、造实绩。可见他重视个人对于社会的作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 

  感。 



        (4)关于教育内容 

        与培养“经世致用”人才的教育目的论紧密相联的是颜元关于教育内容 

  的“实文、实行、实体、实用”主张。与程朱理学教育内容针锋相对,他“崇 

  实”而“反虚”。 

       颜元反对重心轻身的理学教育,认为理学教育内容片面强调知识、道德 



④ 《朱子语类评》。 

① 《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 

② 同上。 

③ 《习斋先生年谱》。 


… Page 108…

  灌输,压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忽视了体育,所育之人弱如女子。他主 

  张“六艺之学”是对学生德、智、体的全面训练,要使少年儿童获得“身心 

  道艺”的全面发展。王夫之是较早重视体育的教育家,除自己身体力行,鼓 

  励学生锻炼外,还阐述了体育的重要意义及德智体统一的认识,梁启超对此 

  作了高度评价。他还重视劳动实践及教育。 

       颜元认为,唐虞三世和周孔都提倡实学,实学教育于国于己都有益,所 

  以三皇五代先秦以前是太平盛世,秦汉以来偏重书本教育,结果与之相反。 

  因而他主张以尧舜周孔所倡导的“三事、六府、三物”的实学为主要教育内 

  容。 

        “三事”指“正德、利用、厚生”;六府指“金木水火土谷”;三物包 

  括“六德、六行、六艺”。这里,既含有他的政治主张和教育目的,又包括 

  具体纲目。总括起来,“六府、三事、三物”的基本内容就是“六德、六行、 

  六艺,内容广泛,包含“礼乐兵农”,体现了实学主张。他所主张的教育内 

  容冲破了传统经学和理学的框架,引进了实用知识和科技知识,以期通过实 

  施内容丰富实用的教育培养经世致用人才,实现其富国强兵的政治思想。 

       颜元的实学教育内容主张集中地体现在其“漳南书院分斋教学计划”中。 

  他拟把书院分为六斋;文事斋、武备斋、经史斋、艺能斋以及理学斋和帖括 

  斋。在前四斋中以礼乐兵农和科学技术知识进行教学,渗透了“实用”思想; 

  后两斋设立“以应时制”,“示吾道之广”。这里还体现了他的兼容并包精 

  神和关于教育制度及分科教学的思考。 

       颜元以“三事三物六府”为主要教育内容的主张有一定复古倾向,但这 

  不是不折不扣地复古,而有似于中世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托古改制”。 

                                                                                       ① 

  梁启超评道:“其所树的旗号曰‘复古’,而其精神纯为‘现代的’。” 



        (5)教学方法论 

       颜元教学方法论上的最大特点是强调“主动”与“习行”。这是与理学 

  教育中“静坐”与“口耳之习”、存性空谈相对立的,反映了他的教育目的, 

  并与其教育内容相联系。 

       颜元信奉“动”的哲学,他说:“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 

                                              ② 

  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 动则强,静则弱,动关系到人才培养 

  和国家盛衰。他反对理学教育静坐与读书法,说:“朱子教人半日静坐,半 

                                                      ③ 

   日读书,无异于半日当和尚,半日当汉儒。”读书静坐与尧舜周孔相悖,学 

  不到什么知识,所谓主动的教学法,就是要通过实际活动,通过具体的事去 

  教去学,才能获得实用的知识,取得好效果。主动的教学法,还使人身体、 

  精神健康、和谐发展,增进人的道德修养。梁启超曾给予主动教学法以高度 

                                                                                 ④ 

  评价,说:“颜元以实学代虚学,以动学代静学,以活学代死学。” 

        与“主动”相联系的是“习行”,习行是颜元教学方法的中心原则。习 

  行即通过实践获取知识,并应用到实践中去。他反对先验的知识论,认为知 

  识来源于客观事物,所以要获得真正的知识就必须直接观察、了解并作用于 



①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② 《习斋先生言行录》。 

③ 《朱子语类评》。 

④ 《清代学术概论》。 


… Page 109…

  客观事物。他解释“格物致知”时说:“格即‘手格猛兽’之格”。意思是 

  说,知识的获得仅靠闻见还不够,必须经历一番亲自动手的功夫。以实践为 

  基础的认识论是认识论上一个显著的提高。 

       他反对恪守书本、专事讲诵的方法,认为学的方法不以读书为主,而是 

  以习行为主,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即所谓“学 

  而必习,习又必行”。把实践经验看得比书本知识更为重要,要求学者“向 

                                              ① 

  习行上做工夫,不可向语言文字上着力”。不仅如此,习行还是做学问、培 

  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习行原则成为其学术思想的基本精神。 

        “习行”原则是与他的“经世致用”观点分不开的。他认为,人们获得 

  知识的目的全在于“实行”、“实用”,以服务于人们。一方面,习行是获 

  取知识的基础;更为重要的一面是,习行即把所学所知运用于实践,发挥“为 

  生民办事”、“为天地造实绩”的功效。 

       主动方法是反对理学教育中静坐领悟法,习行方法是反对书本、讲诵教 

  学方法。两者本质上是统一的,而习行以主动为基础并成为教学法中的核心。 

       颜元深刻地批判了理学思想,提出了与之相对立的唯物主义的教育理论 

  和主张。努力倡导“实实、实习、实用”的“经世致用”的教育,对中国近 

  代教育的革新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的唯物主 

  义教育思想并不彻底,甚至带有某些偏见,如复古倾向,过份强调感性和行 

  动,读书无用论等,但主导思想是进步的、民主的,在教育思想史上有一席 

  之地。 



                               3.戴震的教育思想 



       (1)生平、教育活动及著作 

       戴震 (1723—1777年)字东原,安徽休宁人,生活于雍正、乾隆年间, 

  杰出的反理学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 

       戴震的祖、父皆为布衣,自幼好学,善独立思考,学有成效。 

       20岁时开始教书著述。近40岁时中举,后奉诏殿试,赐同进士出身, 

  曾入四库馆编书,并讲学于山西寿阳书院,晚年主讲于浙江金华书院。 

       戴震知识渊博,一生笔耕不辍,后人将其著作刊成《戴东原先生全集》, 

  共收著作22种,计104卷。其著作大体可分为三方面:①小字(即语言学); 

  ②测算;③典章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 《孟子字义疏证》和《原善》,是他 

  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论的集中体现,充分显示了反理学的思想光辉。 



       (2)反对理学的思想 

       程朱理学在明清被奉为官方哲学,其理论基础是“理为气先”、“理为 

  事先”,一方面对物质世界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作了歪曲的解释;一方面极 

  力规范人们行为的道德伦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信条,集中推 

  行封建伦理中的一切糟粕。明清统治者凭借政治手段大力发挥它的作用,以 

  此作为专制主义统治的思想基础。 

       戴震重新解释了物与理的关系,认为天地万物的生生不息是阴阳五行不 



① 《习斋先生言行录》。 


… Page 110…

                                                              ① 

   断运转,而其实质是“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所以万物本体是“气”而非 

                                                                 ② 

    “理”,而“理非他,盖其必然也,天地之常”。理即万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③ 

    “就事物而言,非事物之外别有理义”,理存在于事物内,有物质才有理。 

  他用朴素的唯物主义批驳了理学的唯心主义理论基础。 

        戴震反对理学的先天道德论,提出“有物必有则”的道德观。认为道德 

                                                                   ④ 

  起源于“人伦日用”,说:“人伦日用,其物也”,仁、义、礼“其则也”。 

    “人伦日用”是“仁义礼”的物质基础。他说:“使舍人伦日用以为道,是 

                                  ⑤ 

  求知味于饮食之外矣。”据此,批判了理学的道德脱离现实生活,高于一切, 

  凌驾、主宰一切的观点,反对以单一的道德标准评判复杂的现实生活。 

        针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信条,戴震提出了自己的观点:①、欲 

  是“以生以养之事”。欲望是人类赖以生、养的事物和行为,如果没有生养、 

  欲念,人类就无法生存、繁殖,世界亦无所谓存在和发展。即“天下必无舍 

  生养之道而得保存者”。②、欲是人和社会发展的条件。他说:“无欲则无 

                                   ⑥ 

  为矣,有欲而后有为。” 有了欲念,才能得到赖以生养的事物,因而获得了 

  前进的动力。无欲无为的寂灭状态只会带来世界的毁灭,也失去“理”。③、 

  用初步的平等、民主思想批判“以理杀人”。他认为,“理”压制人的正当 

   需求和人性发展,说:“今之言理也,离人之情欲求之,使之忍而不顾谓之 

           ⑦ 

  理。” “理”为“治人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