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世界近代中期文化教育史 >

第29节

世界近代中期文化教育史-第29节

小说: 世界近代中期文化教育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物。他们研究范围颇广,有经学、史学、文字学、文物学、历算法、地理学、 

校勘学、目录学、音律学等,其中不乏自然科学内容。清学者江藩的《国朝 

汉学师承记》中所记述50余人中有半数以上曾涉及科学技术的研究和传授活 

动,且有人著述。他们研究科学技术的旨趣有别,但都认为治经必须具备渊 

博的知识,对知识结构有较严格的要求。该派的活动对于明中期后处于沉寂 

的科技教育,起到了一定复苏和发展作用。 

     科技教育活动贯穿于乾嘉学派演变过程之中,可作以下分期:肇始阶段。 

这一时期代表人物有阎若璩和胡渭。主要在地理、测绘方面取得了成就。对 

 《易经》研究有了新认识,看到了其中所包含的古代数学及自然知识,有助 

于重新认识古藉中的科学内容。形成与高峰时期。雍乾之交,以惠栋为代表 

的吴派的崛起,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以戴震为代表的皖派的出现则标志着乾 

嘉学派的发展高峰。该派长于“三礼”,尤精小学和天算。戴震提倡用实用 

科学来弥补理学教育的空虚,本人在科学上有相当造诣,在其试图建立的一 

个庞大的学说体系中,自然科学内容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弟子在科技上 

有成效者颇多。延续阶段。主要是戴震的传人,其中焦循、凌廷堪、汪莱、 

阮元等汉宋合流派对科技教育贡献尤为显著。他们在数学、天文、天算方面 

有较大成就,代数方面取得了突破,还关注机械等技术。阮元积极培养科技 

人才,设自然科学科取士,在其所办的“诂经精舍”和“学海堂”中大力扶 

持科学技术。 

     该派学者大多以科技知识为实学,将其视为经学教育的大端,科技教育 

被列为传经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了读书人学习科技的兴趣,促使政府 

重视科技,保存和整理了大批科技书籍,科技上有所创新。这些推动了对传 

统科学知识的学习。另一大贡献是将考据方法引入科技教育领域,重视文献 

研究,客观上发掘和整理了大批古典科学著作;注重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 

严谨学风,对科学思维形成有积极影响。 

     但是,钻研科技不是乾嘉学派的直接动因,他们为治经而钻研科技,视 

钻研科技为手段的结果,是使科技受到很大限制。作为封建文化专制的畸形 

产物,它不可避免地走向极端,学风日益陷于烦琐,脱离实际,脱离生产, 

脱离对自然的直接探讨和研究。这些对科技教育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更不 

利于其长远发展。所以说,乾嘉学派只是促使科技教育曲折前进,最终又束 

缚了它的发展。 

     ③另外两大思潮的影响。对科技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有理学和启蒙思 

想运动中实学思潮。 

     理学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对科技教育产生过促进作用,但当专制主义统治 

达到空前程度后,理学被奉为官方哲学,成为统治阶级推行文化专制、控制 

思想的工具。理学教育充斥于文教乃至社会各领域,极端蔑视实用科学研究, 

压制、排斥科技教育;抛弃科学成份,散布迷信、落后思想,成为阻碍和破 

坏科技教育发展的消极力量。 

     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在亡国灭族的危机下,反省传统教育弊端,关心 


… Page 101…

有益于国计民生的事业,要求改变只重人伦道德的单一教育局面;大力提倡 

实学,普遍视科技知识为实学的重要内容,从而促进了科技教育的活跃与发 

展。启蒙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以及后来的颜元、李塨等都身为著名的科技 

专家或科技教育倡导者。实学思想为古代科技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科技教育衰落原因及启示 

     清代科技教育走向衰败不是偶然的,而是政治制度、文教政策、文化意 

识和教育体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清代采取专制主义的文教政策,奉理学为官方哲学,科技教育受到排斥, 

沦为理学教育的附庸,因而不能独立发展;“重道轻艺”的传统文化意识沉 

淀下来,使人们对科技有着浓厚的心理隔膜,科技被视为“奇技淫巧”而遭 

受贬低,人们缺乏教学科技知识的兴趣;偏重形象思维、宏观研究和和主观 

思辩,而忽视逻辑思维、微观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有益于 

人文科学发展,而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阻碍;另处,自我封闭也使外来科技 

知识遭到盲目抵制、排斥,等等。诸如此类原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清代的科技教育不能有效地促进科技的发展,而西方近代科技的兴起, 

传统的科技教育更暴露了其弊病。传统的教育体制已不能适应科技发展的需 

要,科技发展呼唤着新型的教育体制,而这种新的教育体制只能在新的政治 

制度中产生。 

     我国古代的科技教育也有一定可取之处,如重视科技人才的德育,重视 

科学思维方法训练,教学手段方法富有创造性等。 


… Page 102…

                     十二、王夫之、颜元、戴震的教育思想 



                               1.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1)生平、教育活动及著作 

       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薑斋,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衡 

  阳石船山,故人称船山先生。出身于中小地主阶级的士大夫世家。 

       王夫之青少年时代广泛地阅读经史书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曾组 

  织“匡社”,效法“东林”“复社”。明亡后举义兵抗清,因敌不寡众而失 

  败,一度逃亡到南明政府,后辞官归里。王夫之保持气节,晚年隐居湘西一 

  带荒山野岭之中。发愤著述,并对及门诸子讲学,四十年如一日,把学术研 

  究和长期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主要著作有后人汇编的《船山遗书》、《四书 

  训义》、《周易外传》、《俟解》等,其中尤以《俟解》一书集中体现了他 

  的教育思想,是晚年之作,较为成熟。 

       王夫之是17世纪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其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是 

  中国的古代精神财富,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2)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观 

       王夫之继承和发展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深刻地批判了唯心主义理学, 

  建立了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和历史观,其哲学思想是我国古典唯物主义的最高 

  峰。 

       他提出唯物主义的理气统一学说。他说:“天人之蕴,一气而已,从乎 

                                                      ① 

  气之善而谓之理,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也。”意思是说,气(物质)是天 

  地人类最本质的因素,承认物质是第一性的。还说,气是“聚散变化”的, 

  物质在不断运动。理气关系是“气在理中,气无非理”,理依气而存在。又 

  提出器先道后的唯物主义关系,认为客观具体事物先于其规律而存在,是规 

  律的来源,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王夫之哲学思想最大特色便是他的“日生日成”人性论。他超出了以往 

  哲学家在人性认识上限于善恶之争的局限,主张人性是后天学习而成的。认 

  为人性是一种“气禀”,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潜在的发展能力。人性又是不 

                                                     ② 

  断发展变化的,“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人性有“先天之性”与“后 

  天之性”之分,但二者都在不断生长发展。人性这种潜在的能力,其发展取 

  决于“习”的作用,即是环境的影响和实施教育的结果。反对“生而知之” 

  的先验论观点,强调了教育的重要作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性形成中 

  具有重要作用。他还提出了“理欲皆自然”的观点,认为欲是自然的生理需 

  要,不是人为能泯灭的,驳斥了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缪论。王夫之 

  的理欲关系统一论要求重视人性,重视人的正当欲望,把正当的物质利益要 

  求看作人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在社会政治观上,他主张社会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社会物质条 

  件的逐步改善的结果,即所谓“衣食足”而“天下治”。他还反对“一姓私 

  天下”的封建专制主义,希望统治者能关注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这是资 



① 《读四书大全说》。 

② 《尚书引义》卷三。 


… Page 103…

  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在思想领域的反映。 



        (3)论教育作用与道德教育 

       在教育和政治的关系上,他认为二者是相互关联的。“王者之治天下, 

  不外政教之二端,语其本末,则教本也,政末也。语其先后,则政立而后教 

               ① 

  可施焉。”看到了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即作为施教的先决条件。但治理 

  国家大事的根本之道仍在教育,它的影响才最深远。要使国家兴盛,必须“学 

  校兴”、“长养人才”。他也看到了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只有社会物质 

  条件逐步改善了,“乃可为文。”所以要发展文化教育,就要发展生产力, 

  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这是比较客观和唯物主义的认识。 

        王夫之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在于清除险恶之人,培养大批“仁育义植 

  之士”,这些人能“救人道于乱世”,通过他们可以“固其族而无忧”,因 

  而把教育作为强国的“财、兵、智”三纲领之一。 

       从其人性论出发,王夫之阐述了“性与习成”的教育个体作用论。他认 

  为,人性这种发展潜能是“屡移而异”的,“未成可成,已成可革”,人性 

  随着生活和学习的变化而变化,即“习成而性与成”。教育即是一个习性的 

  过程。人人都具有先天之性,但这是天然素质,只是人皆具有的受教育的基 

  础,如何把这种潜在的认识能力转化为现实,使其得到增强和发展呢?他认 

  为,是环境影响和教育的结果。他反对知识、才能和道德观念的先验论观点, 

  认为这些都是后天形成的。“学为成人之道”,通过学习、教育才能“立教 

  者增于有生之后”,培养人们的知识技能和形成思想品德。但教育必须顺乎 

  其性,即依据一定规律。教育还可以革除人发展中可能形成的恶习。他还重 

  视作为广义教育的后天环境的影响,认为人的发展是先天遗传、环境和教育 

  共同影响的结果,所以教育者应该充分利用、改造和优化环境。人不是环境 

                                                                                    ① 

  和教育的被动产物,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所谓“教在我,而自得在彼”,说 

  明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并且教师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王夫之的理欲统一道德教育观是与他的“理欲自然”人性论联系在一起 

  的,和理学家对立理欲关系、扼杀人性的“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教育信 

  条相对立。他主张“天理”寓于“人性”之中,二者统一,并不矛盾。即所 

                       ②                             ③ 

  谓“有欲斯有理”,“终不离欲而别有理”,欲是理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④ 

  既然“理与欲皆自然而非人为”,也就没有必要人为地去禁欲、绝欲、压制 

  人性。相反,教育要尊重人性发展,满足人们正当的欲望,要提倡推己及人, 

  适当节欲而反对无条件地灭欲。这种理欲统一的道德观反映了人性的初步觉 

  醒,在当时具有极大的启蒙作用,对今天的道德教育仍有一定启发和借鉴作 

  用。 



        (4)教学思想 

       ①知行并进论与学思相资论。在知行关系问题上,王夫之既不同于程朱 



① 《礼记章句》卷五。 

① 《四书训义》卷十一。 

② 《周易外传》。 

③ 《读四书大全说》卷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