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毛佩琦正说永乐大帝朱棣2 >

第24节

毛佩琦正说永乐大帝朱棣2-第24节

小说: 毛佩琦正说永乐大帝朱棣2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有一次是在苏门答腊“生擒伪王”苏干刺,郑和至苏门答腊封其酋长为国王。其先,王之父死于与邻国花面王的战事。某渔翁因率众杀了花面王,为苏门答腊王妻报了仇,而据有了王位,称为老王。王子宰奴里阿必丁年长,杀了老王夺回王位,从此与老王之弟苏干刺累年争战不息。郑和支持宰奴里阿必丁,将苏干刺擒归,在明朝人看来,明朝的皇帝是天子,四夷的君主是国王,各国之间发生的纠纷,天子朱棣都有调节裁处的责任,且看:
永乐元年八月癸丑,敕安南胡曰:朕君临万方,体天为治,一物失所,时予之辜。今占城与尔邻壤,尔屡兴兵侵其土地,杀其人民,剽掠财物,占城之人困尔毒。夫两国土地,传自先世,而主于天子,何得恃强踰越!为恶受祸,自古有明戒,然事已在赦前,兹不深究,自今宜保境安民,息兵修好,则两国并受其福。尔其钦哉!
又如:
永乐十七年十月癸未,遣使谕暹逻国王三赖波磨刺扎的赖曰:朕祗膺天命,君主华夷,体天地好生之心以为治,一视同仁无间彼此。王能敬天事大修职贡,朕心所嘉,盖非一日。比者,满刺加国王亦思罕答儿沙嗣立,能继乃父之志,躬率妻子,诣阙朝贡。其事大之诚与王无异。然闻王无故欲加之兵。夫兵者凶器,两兵相斗,势必俱伤。故好兵非仁者之心。况满刺加国王既已内属,则为朝廷之臣。彼如有过,当申理朝廷,不务出此,而辄加兵,是不有朝廷矣。此必非王之意……辑睦邻国,无相侵越,并受其福,岂有穷哉!王其留意焉。
郑和的出使活动是始终伴随着武力或以武力为后盾的。用郑和的话说,就是“及临外邦,其蛮王之梗化不恭者,生擒之;其寇兵之肆暴掠者,殄灭之。海道由是安宁,番人赖之安乐”。郑和的出使,为朱棣争得了天朝大国的荣誉,明人说:“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贡献臣服,三世五世,不是过矣。”这正是朱棣要夸耀于国人的。因而,他们也称赞郑和“为天子光”。
由于郑和打通了海路,维护了海上秩序,各国之间的贸易和交流也比以前更为繁荣。
及临外邦,番王之不恭者,生擒之;蛮寇之侵掠者剿灭之,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
推行天朝礼制体系是郑和下西洋的核心使命,郑和下西洋是明成祖为了按儒家理想建立天下格局的努力的重要措施。明成祖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以强大的实力为后盾的。通过郑和下西洋和其他种种措施,结果是
(1)明代中国在世界各国中具有崇高的威望和位置,所谓“威德遐被,四方宾服”。
(2)明朝与周边的众多国家都建立、保持了朝贡贸易关系其伸延联系范围之广,超过以往历代,使明朝成为努力拓展国际空间的空前的时代,所谓“远迈汉唐”。
成祖“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而入贡者迨三十国,幅员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明成祖所要建立的天下秩序,是当时历史的产物。他的思想观念无法超出历史的限制。我们不能用今天普遍承认的国家关系准则去要求他。也就是说,他的观念与当今世界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观念立意是不同的。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明朝以其力量所及,为维护和平秩序,为保护商路通畅,为各国之间的和平交往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明朝不掠夺别国财物,不侵占别国领土,坚持厚往薄来,着不仅使我们看到一个泱泱大国的风采,也使我们不能不赞叹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
第162节:天下共享太平之福(9)
郑和得到了世界的广泛尊敬。郑和所到之处,很多遗址被精心保护,在印度尼西亚有三宝垄、三宝墩、三宝洞,在马来西亚有三宝山、三宝井,在斯里兰卡郑和所立的石碑还完好地保存着。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柬埔寨等国都有三宝庙。在非洲索马里布拉瓦地区还有一个郑和村。
7.郑和船队后裔
郑和航海,前后跨越20余年,船队人员达二万多人,每次航行都要经过两年多的时间,船员们在所到各地与当地百姓有广泛的接触,那么是不是现在会在某个地方留下郑和船队的人员,因而现在还有他们的的后裔呢?
澳大利亚安亨地(AmhemLand)北部原住民的民歌中,记录了一支叫作白吉尼(Baijini)的民族。他们比印度尼西亚人和欧洲人更早来到澳洲,而且与中国人有关。记忆中的白吉尼人有浅金黄色的皮肤,当地的原住民还说白吉尼人的女子漂亮极了,她们总是穿着彩色的袍子和裤子。白吉尼人种植水稻,用石块树皮盖房子,用带来的织布机织布,在大缸里染纱。后来他们离开了安亨地。跟随郑和航海的费信,在《星槎胜览》中记载宝船队曾经到达吉里地闷岛(Timor)。这个岛位于澳洲达尔文港北方400英里,所以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曾到过澳洲。
另外,《郑和航海图》上有一个叫“哈甫泥”的地方,这个地方被认为是南极洋的科尔圭兰岛(Kerquelandisland),这说明郑和船队的分()可能到达过南半球。
在非洲的东海岸,在肯尼亚沿海的群岛上,有一种贝朱尼人(Bajuni)。他们的皮肤颜色浅,体形较瘦小,面目清秀。男性胡子平顺垂挂,女性头发中分,梳两个辫子。
珮特岛(Pate)上法茂族的一支,叫瓦上家人(Washanga);自认为是中国人的子孙,其祖先是发生船难后存活下来的中国水手。他们会砌城墙,擅长雕刻和精细木工。他们中间还流传着当年马林迪国王向中国皇帝赠送长颈鹿的故事。有人推断他们是郑和部下的后裔。2003年,中国新华社记者和肯尼亚滨海考古专家曾到那里实地考察。见到了自称中国人后裔的瓦尚家人。
历史是如此扑朔迷离。他们真的是郑和船队的后裔吗?这是个尚待解答的问题。
8.郑和实现了环球航行吗
2002年,英国退役军官孟席斯(GavenMenzies)出版了一布叫作《1421年:中国发下现世界》(1421:TheyearChinaWorld)的书。书中宣称,他经过年十五年,遍历一百二十个国家,通过精心考证得出结论:中国人郑和率先实现了环球航海。这是一条爆炸性的新闻,立刻在全世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在短短三天之内,就有包括加拿大日本在内的世界上二十六家电视台对他进行采访,世界各大出版商不惜高价向他购买这本书的版权。孟席斯租用了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演讲厅,邀请学者、外交官、海军军官、出版商和记录片制片人二百五十余人发表他的研究结论,而实际出席的达到了七百多人。孟席斯的写手勃诺米也被出版商和电影公司的查询包围,他说:“几乎可以说,不管(结论)是否正确,这也是一个伟大的冒险故事。孟席斯是一个非常英式的偏执怪人,象他这样的人通常就是找出真相的人。”他又说:“许多学者思想僵化,只想保护自己,对他们来说,孟席斯是一名门外汉,他们会像狼群那样围着他不放。”
孟席斯是首先通过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图书馆发现的一幅古地图开始研究的,他的长期海上航行经历,给了他很大帮助。他不仅阅读了大量的史料,而且结合星象学、地图学、古代文物和人类学进行研究。孟席斯表示,他的研究态度很严肃,希望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他还说:“了解郑和越多,越惊叹郑和历史的分量。”他推断,中国船队不仅到过非洲海岸,而且到过南美洲和澳大利亚,并进入了加勒比海和科蒂兹海。他提出了在加勒比海发现的9艘中国古代沉船残骸的有力证据。如果孟席斯的结论成立,它将改写世界航海史,改写世界地理大发现的历史。他还说:“郑和实在是个了不起的航海家,他具有超群的领导能力。他在船队前进的过程中,吸收了不少沿途的能工巧匠为船队服务,其中包括基督教徒、阿拉伯人、通晓各种语言的翻译。那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跨国船队。”“而且在我的考证中,郑和的航海根本带着和平的愿望,并非一些史籍中所说,是‘耀兵异邦’。郑和在近二十年的七次出海航行中,除了几次针对海盗的防卫作战外,没有证据显示,船队对沿途居民实施主动进攻,更无史料显示,郑和的船队意图征服异邦。这与以后西方的航海家征服性侵略性的远征性质根本不同。”
第163节:天下共享太平之福(10)
事实不幸被这位写手言中。许多学者像一群狼一样围着这个门外汉孟席斯。
孟席斯的研究是有缺点的。比如,他得到的1424年以前绘制的古海图,上面就已标明了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和很多岛屿的位置,标明了好望角。而这时,欧洲人的航海探险还没有开始,早就有人到过这些地方。而当时郑和正带领世界上最大的船队远航,他认为,那肯定是中国人。他的推论还需要更多的证据。到现在为止,我们还不能确认是中国人郑和首先完成了环球航海,但是我们应该对孟席斯的研究予以尊重,而不是指责。至少,他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讨,他使用的一些方法也值得我们借鉴。一个西方学者能够不带偏见地看待东西方的历史,本身就是极为了不起的。
9.永远的遗憾
郑和二十余年的大规模航海活动,促进了世界各国的文明进程。1998年,美国地理杂志评选出一千年来,一百位对全世界贡献最大的人物,入选的中国人有,郑和、忽必烈、毛泽东、曹雪芹、朱熹、范宽,而郑和位列第一位。
早在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梁启超就发表了《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第一次系统地整理了郑和航海的历史,向国人和世界作了介绍。他称郑和为与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葡萄牙航海家达嘉马“是并时而兴的海上巨人”,且早于哥伦布六十余年,早于维哥达嘉马七十余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说:郑和下西洋是“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1947年中国政府在西沙群岛中命名了永乐群岛(西)和宣德群岛(东),在南沙群岛命名了郑和群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将第一艘现代化训练舰命名为郑和号。郑和远航的奇迹,永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但又如梁启超指出:“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隐含,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郑和下西洋为什么在宣德以后戛然停止了?梁启超指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满足“雄主之野心,欲博怀柔远人、万国来同等虚誉,聊以自娱耳。故其成就者,亦适应于此希望而止。”“郑和之成就,在明成祖既已踌躇满志者,然则,以后虽有无量数之郑和,亦若是则已耳。”
郑和吓西洋为什么戛然而止,为什么没有产生像哥伦布航海那样的深远影响?梁启超早在一百年前就说明白了。那就是他的动因不同。郑和下西洋缺乏经济发展原动力的驱使。明成祖所达到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名义性的,而不是实质性的。然而,抛开明成祖的个人目的不谈,天朝礼制体系的设想却是美好的没有侵略,没有杀戮,全天下共享太平之福。但不幸的是,历史的发展常常伴随着掠夺和杀戮。人们在歌颂哥伦布的伟大功绩时,却不去计较他的野蛮掠夺和杀戮,人们在称颂美洲大陆的发现时,却忽略了印第安人的血泪和苦难。无疑,这种价值定位,是以西方为中心的,是以强权强势为中心的。在今天我们评价这段历史时是不是应该改变这种以西方为中心,宣扬掠夺、侵略有理的价值观呢?我们的世界究竟需要什么呢?无疑,需要发展。然而,更需要和平、平等。发展不需要掠夺和流血,不能以牺牲弱小民族为代价。说到此,我们不能不赞叹中华民族的天下观之伟大。它要建立的是一个天下为公的、普天之下一视同仁的和谐世界。郑和留给世界的不止是对新航路的开辟,不止是他的领先的造船和航海技术,不止是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更主要的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今天面向二十一世纪,面向全球化,在建立国际新秩序时,这份遗产将会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借鉴。
第164节:魂断榆木川(1)
余篇魂断榆木川
作为朱棣的传记,我们应补述一下他的家庭生活。的确,帝王也有家,但他们的家庭极为特殊。他们没有庶人柴米油盐的烦恼,却也少了人间的那几分温情。权力争斗伴随着血腥屠杀,可以说帝王很少有正常的家庭生活。
朱棣在做藩王时,朱元璋便为他册封了王妃,那便是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的长女。徐氏自幼贞静,好读书,朱元璋听说她贤淑,便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