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前期军事史-第1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整顿,法军已今非昔比,不仅战斗力增强,而且也有了凝聚力和爱国之心。
恩善指挥法军先发制人,带领右翼8个骑兵中队首先击破西班牙军队左
翼。这时,他发现法军左翼被西军打败。他没有绕道增援左翼,而直接打击
西班牙步兵团的侧翼,从西班牙军队与盟国军队中间插过去。西军和盟国军
队在法军突然而来的打击下,顿时溃散。恩善马上绕过战场,夹击西班牙的
右翼骑兵。这一攻击突然性极大,令西军始料不及,骑兵抛弃了步兵,逃离
战场。法军从三面包围了西班牙的中央步兵。西班牙步兵虽亦属精锐之师,
且多次打退法军进攻,但却无法冲出重围。法军一直围攻到天黑。使素有“步
兵之花”美名的西班牙步兵7000人丧生,6000人被俘,被俘者几乎全是伤
兵。法军付出的代价是4000人伤亡。
洛克鲁战役是三十年战争中又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决战。如果说古斯塔
夫以新的战术在布莱坦平原之战中令传统的旧战术黯然失色的话,那么,洛
克鲁战役中的法军则让开放已久的西班牙“步兵之花”终于凋谢。法军的胜
利是其战术、军队改革的结果,是新战术对旧传统的西班牙战术的胜利,是
新的步兵体制对旧的的步兵体制的胜利。瑞典人创造的这种体制又一次在战
争中显示了优越性。自三十年战争开战以来,西班牙的传统陆军战术多次失
败,但此次失败,西班牙损失惨重,“步兵之花”开始凋谢,西班牙军事霸
主地位发生了动摇,所谓西班牙陆军的荣誉终于毁于一旦。
⑤名将图吕尼。图吕尼是与恩善同时代的一位法国将领。图吕尼自幼从
军,由一个二等兵凭借战功升到上校,后又担任莱茵地区法军指挥官,成为
人们注目的将领。他与恩善有许多不同之处,二人的战争指导思想也迥然不
同。恩善的目标是打胜仗,不考虑付出多大代价,而图吕尼则只在占有优势
时,再向敌军发起进攻,尽量避免伤亡。但结果是,恩善第一次参战就打败
了“步兵之花”,一战而名扬天下,而图吕尼第一次独立指挥战斗却打了败
仗。
恩善因病离开军界后,图吕尼成为法军的一员主将。他收容了几国的雇
… Page 46…
佣兵,用了一年的时间将这些雇佣兵整编完毕。1646年夏天,他利用神圣罗
马帝国混乱之际,与瑞典将领兰格尔将军所带瑞军会师,并联合起来打败了
3万巴伐利亚联军。
(11)战争终结
古斯塔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黎塞留、法王路易十三等三
十年战争的主要人物相继死后,战争逐渐接近尾声。1648年,神圣罗马帝国
与法国、瑞典等国签订了“威斯特法利亚和约”,三十年战争至此正式结束。
三十年战争是发生在德意志领土上的欧洲大战,欧洲各军事强国竞相厮
杀,竞相展示自己的军事实力。这场战争最直接的结果,是给德意志造成荒
凉与贫瘠。据说瑞典军队攻占过1500个城市18000个村镇,平均造成的人口
损失高达 70%。这些数字可能有夸大之处,但据权威史家估计,德意志在三
十年战争中的死亡人数高达几百万,财产损失无法计算。
三十年战争是近代史上的一场“欧洲大战”。这场战争重新规划了欧洲
的政治地图,在整个人类军事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一席之地,具有极其重要
的特殊意义。
第一,古斯塔夫开创了军事史上一个新的时代。瑞典本不属欧洲强国,
既非地域辽阔,亦非人口众多,加之军事强国西班牙在欧洲独树一帜,似乎
难以给瑞典留下可争夺的机会。然而,古斯塔夫的军事天才、军事改革,使
历史选择了瑞典,使瑞典成为三十年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主角。古斯塔夫对军
事的改革,改变了军事文明发展的历史,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对欧洲乃至
整个世界的影响不可低估。因此,三十年战争不仅为瑞典提供了用武之地,
也因其战术新颖、军纪严明、兵器更新而改变了军事文明史旧有的走向,使
许多欧陆国家由仿效西班牙转向学习瑞典。
第二,西班牙军事强国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动摇。就战略战术而言,三十
年战争可称“西班牙式”与“瑞典式”的反复较量,并且由始至终。瑞典的
新式战术一直占据上风,直到法国让西班牙“步兵之花”凋谢,才使传统的
西班牙方阵、战略战术走向无可挽回的衰落。如果我们把古斯塔夫的作为看
成一个新世纪的开始,那么西班牙战术上的屡屡失利则是旧世纪的丧钟。
第三,三十年战争的3O年,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战火考
验了各国的军事体制、军队战斗力,也锤炼出一大批杰出的将领,诸如古斯
塔夫、瓦伦斯坦、提利、托斯坦森、恩善、图吕尼等等,无一不是叱咤风云
的军事天才。尽管他们各自命运结局不一,但他们的作为却为人类军事史增
色许多,以至后世的军事将领、军人不止一次地研究他们的军事业绩,汲取
对自己有益的经验。
第四,三十年战争的重要之处还在于,战争作为军事实践,不仅锤炼了
军人和将领,而且还对军事文明的诸方面,如军事思想、战略战术、武器装
备、军事训练、军事科学等提供了实践的机会,提供了用武之地,从而使许
多传统的、旧的东西被淘汰、被取代,军事文明迈上了新的台阶。三十年战
争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8。火器与欧洲军事
自火药用于战争后,火器打破了冷兵器一统天下的局面。火器的杀伤力、
… Page 47…
摧毁力、破坏力是冷兵器无可比拟的。15世纪50年代至17世纪40年代末
的近200年间,火器在欧洲从一试锋芒到大显身手,对整个欧洲军事文明的
历史进程,乃至对整个人类的军事文明,均产生了重大影响。
火药传入欧洲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刀、弓、剑、矛等冷兵器仍
与火器并存,其作用和地位并不比火器低。法国直至1566年才淘汰了十字
弓,英国于1596年方将火枪作为步兵兵器。由此可见,火器对于战争乃是一
个革命性的变革,但这个变革的过程却是漫长的。
(1)火器概观
①火炮。这一时期的火炮虽已比较广泛地用于战争,但火炮仍处在成长
阶段。人们在战争实践中认识到了火炮的威力,并投入了较大关注,为后来
火炮及其各种战争技术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19世纪前,火炮的铸造材料大量采用的是铜或青铜。但铜制火炮质地
软,容易变形,对重型火炮不太适应。后来,在铸造重型火炮的时,人们把
铁水注入模具,冷却后,再将毛坯取出。炮的质量优劣取决于浇铸技术的高
下。制成火炮毛坯,再用水动钻头镗孔。最后在测试时,发射的火药重量要
和弹丸重量相等,这门火炮才算合格,交付军队使用。
15世纪时,火炮在战争实践中一个突出的变化是野炮的出现。法国军队
把比较轻的铜铸加农炮装在马拉的两轮车车架上,野炮开始出现在战场上。
在此期间,法国又把火炮装在带轮子的炮架上,机动性增强,而且还可以进
行瞄准、测距。
16世纪的火炮还达不到射程远、射击准确、杀伤力强的标准,且机动性
也比较差。为改进这些不足,只能加长炮管,延长射程,增厚炮管管壁,使
之能够承受大药量的炮弹在膛中的爆炸力。但在当时,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
难以做到火炮的机动性。15世纪末,法国野炮虽处于领先状态,但由于有诸
多缺点和不足,其优势被西班牙的步兵轻火器所抵消。16世纪的大部分时间
里,西班牙人的造炮技术占有明显优势。
16世纪中期以前,西班牙、法国等欧洲军事强国竟相造炮,火炮的口径、
种类十分繁杂,这使得弹药供应要适合多种类型火炮的“口胃”,所以困难
重重。鉴于此,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率先下令,将帝国制造的火炮统一为 7
种型号。法国仿效西班牙,将法国的火炮规定为6种型号。然而,火炮在发
展、研制过程,型号和种类仍然很多,且国与国之间也有差异。
进入17世纪,火炮有了长足进步。这时的火炮大体可分为三大类型。第
一种是长炮。炮管较长,炮弹初速快,弹道低平,射程也远。炮管管壁加厚,
炮的重量增大,所以,机动性较差,只适于攻城或守寨。第二种火炮是加农
炮。炮管较短,射程近,机动性增加,类似现代的榴弹炮。第三种火炮炮管
管壁薄,弹道高,是现代迫击炮的前身。人们在战争中发现,发射出去的炮
弹的弹道是抛物线形的,尤其是迫击炮发射出去的炮弹可越过城墙那样的障
碍物,直接打击后面的敌人。加之迫击炮炮管壁薄,携带、搬运方便,所以
受到了重视。16—17世纪,欧洲各国装备了一种名叫奥尔甘炮的多管火炮。
这种火炮的炮管最多时多达50个以上。这一时期的火炮无论什么型制,均为
滑膛炮。
从15世纪始,火炮不仅用铸铁制造,也开始出现了铁制炮弹。铁制炮弹
减少了弹丸与炮膛间的摩擦和空隙,提高了弹丸的初速度,增强了冲击力。
… Page 48…
但石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依然存在。15世纪中期出现了霰弹,这种炮弹
只要一离开炮管就会散开,里面的石球或铅球四处飞散,杀伤敌人。
②火炮——第三个兵种。炮兵成为一个独立兵种,始于瑞典军队 1623
年组建的炮兵连和1629年组成的炮兵团。在欧洲战场上除了传统的骑兵和步
兵之外,第三个兵种——炮兵正式出现。此前,法国的炮兵曾令世人表现出
极大关注。火器使军队内诞生了一个全新的兵种。但最初时,炮兵不是正式
军人,而是专门制造火炮的工匠。他们不仅造炮,也兼习发射。工匠毕竟不
是军人,且平素要严格保守造炮机密,又有行会作为其特殊组织,所以对军
队和战争都不利。战争爆发时,参战各方均想方设法招募炮匠——旨在扩大
炮兵力量。即使平时,炮匠在军中服役,也不把技术传给他人。被征招的炮
匠报酬要比一般雇佣兵多3倍。每个炮匠指挥一门炮,配备一匹马和一名学
徒,还要按炮匠的要求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助手,重炮搬运过程中所需人员
还不计其中。
③火枪和火枪兵。大约在15世纪下半叶,欧洲出现了一种新式火铳,也
就是最初的火绳枪。火绳枪在战场上使用了200年之久,对步兵战略战术及
各方面有着重要影响。这种火枪带有一种曲线形木制枪柄,便于把握和瞄准。
发射时用一根醋或酒煮过的麻绳点火。每个士兵携带一节,挂在皮带上。战
斗中,装弹手把火药装入枪管后,射手在瞄准前,把火绳点燃的一端装在枪
的钢嘴子上,然后扣动扳机,火绳与枪内火药接触,火药爆炸,把子弹发射
出去。初期的火绳枪大小不一,种类各异,后来逐渐有了标准口径。这种枪
的重量各国不尽一样,重约9—12磅,发射的弹丸重约30克左右。这种枪由
于枪托缩短,且形为钩状,故又得名为“钩状枪”。它的射程为100—200
米,发射速度非常低,直到16世纪70年代时,每分钟能发射两发子弹的射
手是相当出色的。虽然这种火绳枪有许多不成熟之处,但在后来的一个世纪
里,始终是步兵的制式武器。它的穿透力较差,身穿金属盔甲的军队足可抵
挡住弹丸的打击。
初期的火绳枪对队形密集的敌军很有效。但缺点也很多,除了发射速度
慢之外,还无法准确瞄准。如果冲锋陷阵,或同敌人肉搏,火枪兵就无能为
力。所以常常是火枪兵每人要携带一根长矛,或是用长矛兵来保护火枪兵。
另一办法是,在战斗中排成很大纵深,每排8—9人,第一排射击完毕,退到
后一排,第二排火枪兵进行发射,循环往复,确保火力不断。
16世纪30年代,西班牙人研制成功了滑膛火绳枪,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