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中国式王朝衰败的12条法则 >

第10节

中国式王朝衰败的12条法则-第10节

小说: 中国式王朝衰败的12条法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宦官可靠。所以从秦朝开始,宦官就有了市场。秦始皇在位时,就很宠幸宦官赵高。秦始皇死后,赵高权倾朝野,指鹿为马。前文讲过,建设皇帝政治功劳最高的文官李斯和处于军事重要地位的武将蒙恬先后被赵高谗害,帝国文武两方并失依据,造成严重的内部衰乱。后来,赵高更是野心勃勃,极尽谗言,游说二世怠政,图谋有取而代之。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后,赵高极力对二世瞒天过海,致使因为情报的堵塞,帝国失去了及时平乱的时机。当二世责难赵高,赵高指示亲信在望夷宫逼杀秦二世,又以继任的秦贵族子婴“以空名为帝,不可,宜为王如故”,取消帝号。因此,有人认为:秦朝非亡于六国旧势力,也非亡于秦统治者自身,而是亡于后院起火。
  ◆秦帝国振衰起废的变革能力——应变力匮乏指数7′
  战国时代,各国在纷争中都注重变法图强,惟独商鞅变法取得了明显效果,帮助半蛮荒的秦国惊奇胜出,一统天下。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样,成也变法,败也变法。


◎12法则在大秦(3)


  变法主张“以法治国”和“明法重刑”。其一,强调“以法治国”;其二,“轻罪重刑”;其三,不赦不宥;其四,鼓励告奸;其五,实行连坐。这些主张在执行过程中,又被过分拉大。所谓“乱世用重典”,统一前期,这些严厉措施确实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但是,到了治世,民心思安,百业待兴,就应当采取积极政策,“广施仁政”,而不应当继续拿严刑酷法来约束天下。
  老子《道德经》曰:“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贾谊云:“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商鞅变法过分强调法刑法,秦帝国的社会问题反而更多,因为,一个社会法令越多,犯法的人越多。因此导致秦朝烙下了苛政的罪名。“主要的一点是,法治和政治修明不可分,一旦政府官员颟顸腐败,法律反而成为毒素,成为迫害善良守法人民的一种残酷工具,结果形成暴政,官逼民反。”(柏杨语)
  ◆秦帝国对地方的能力——中央权力分散指数7′
  众所周知,中央集权始于秦朝。秦王朝控制的是一个北起长城,南抵今越南北部,东达朝鲜半岛,西临澜沧江畔的辽阔版图。在农业社会落后的资讯交通环境下,如何由中央政府直接行使有效的治理,是统治者面临的一个前所未有的重大政治课题。年轻的王朝和同样年轻的统治者在应对这个课题时,表现出异乎寻常的老练和成熟,创造性地提供了内容丰富的政治统治资源。
  那么,实际效果如何呢?陈胜吴广也不过是一群亡命徒,但是就是这样的亡命徒在起事之后,以数百人之众,就能“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由此可见秦朝政府运作失效和地方控制的乏力。
  有人形象地将之比喻为“大一统的消化不良”。秦始皇不遗余力把天下划分板块,分区治理,由于初创帝国,人民对大一统的依赖性还没有形成,所以和版图并没有和为一体。
  ◆秦帝国处理多民族融合的能力——民族不和谐指数7′
  在民族融合上,秦帝国大致采取了这一途径:征服+移民。
  北伐匈奴后,在河套以北阴山一带地区,设置了34个县,重设九原郡,并从内地移民3万户定居,对边疆开发和民族融合起了重要作用。
  南征百越,经过大约六年的战争,占领了岭南,在那里设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并向岭南大量移民,使落后闭塞的岭南得到开发。
  在今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的少数民族总称为西南夷,秦统一六国后,修建了“五尺道”,加强了西南地区和中原地区的联系。秦还在这一地区任命官吏进行统治。
  需要指出的是,大秦对各少数民族的融合是通过武力途径实现的。各民族更多的是屈服,民族融合刚刚开始而已。
  结论:大秦末年的衰败指数=武装失控指数8′+吏治腐败指数7′+税赋沉重指数9′+舆论钳制指数10′+人民痛苦指数10′+帝王糊涂指数7′+防御薄弱指数6′+物资储备不足指数9′+宫廷不稳定指数9′+应变力匮乏指数7′+中央权力分散指数7′+民族不和谐指数7′=96分
  (始皇继位)(统一全国)(胡亥继位)(胡亥)
  前246年前221年前209年前206年(灭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80′96′120′
  绿灯区黄灯区红灯区
  指数说明:良1-2分;中3-4分;及格5-6分;差7-8分;很差9-10分。分数越高,危险系数越高。最高分合计120分。其中,绿灯区为帝国政权安全区,黄灯区为帝国政权安全警惕区,红灯区为帝国政权安全危险区。


楔子


  纵观中华大历史,不乏让后世人千古敬仰的朝代。周朝以仁义而兴起,秦朝以法治立国,唐以文治武功一统天下。然而,它们没有刷新我们民族的称谓,惟独汉朝的出现,使中国人在“华夏子孙”之外又多了一个称谓——汉人。由此开始,“汉”与“华夏”在中国大地乃至世界范围内并行、延续了几千年。
  中国古人向来崇尚大物伟物、崇尚具有阳刚之气和壮美气象的事物。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黄帝、尧舜等人之所以受万民敬仰,也恰恰是因为他们所建立的业绩太大,因而才可以与天地相媲美。华夏民族尚“大”情结,在“汉”字的本义里也有所体现。
  “华夏”在远古时的意义为:华者,花也;夏者,大地;华夏者,花之大地。“汉”字的本义是“国之大水”,来源于汉水,汉水古称夏水(大水),因为汉江水是天上的银河。因此,“汉”字上继承华夏之“夏”字,也包含着大的意思。这样,天上的大水银河借用地上的汉水,崇“大”的心理内涵就接进了“汉”字之中。
  汉族、汉字、汉语,这些称谓乍一听起来,就容易让人联想起汉朝。它们确实和汉朝有关系,而且是非常密切的关系。
  中华民族是经过逐渐融合而形成的,春秋战国大融合时期已经基本完成。秦统一六国,但是秦王朝太短暂,直到刘邦建立了汉朝,汉承秦制并发扬光大,中国的版图才确定下来。中国的主体民族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基本融合完成。后世的人们就习惯称逐渐融合了其他民族的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民族为汉族,到后来,其所使用的语言和文字也就叫汉语、汉字了。
  把汉与华夏相提并论,也不夸张。我们现在的生活基本上处处离不开汉帝国的影响。
  现在,还有很多农民依旧扶着和汉朝大略相同的犁,赶着和汉朝大略相同的车,住着和汉朝大略相同的屋舍,吃着和汉朝大略相同的饭食……
  春节如今成了我们一年里最重要的节日,那为什么一年非得从正月开始呢?这与司马迁主持制定的历法有关。新制定的《太初历》虽然只使用了189年就被《四分历》代替,但是《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也就是以正月为一年中的开头,这一制度,后来被一直沿袭。
  世界女权主义研究者一向对中国当代女性的相对高地位大为赞叹。其实,在汉代,女性的地位也很高。只是后来的王朝又把她们束缚起来罢了。汉代的女性有很多的爵位,甚至同男人一样可以封侯。对女性的伦理要求也不是那么严格。女性可以再嫁,有的公主就嫁了好几个男人。卫青和公主结婚时,公主比他大了十来岁,原来还有丈夫。包括汉武帝本身,他的母亲也是再嫁的,而且有过孩子的。
  在鉴赏汉代铜镜时,鲁迅对汉代文化特征曾有过一番评论。他说:“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汉唐虽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绝不介怀。”这位虽不专门治史却对历史有透彻理解的思想家在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时往往多有悲凉感慨,独独对于汉代之“豁达闳大之风”深嘉赞赏。
  不过鲁迅的“遥想”二字,也不由警醒我们去对比,同是汉人,现在与汉时,时空玄变,我们到底有无遗失?
  有史学家考证,当时的汉人,要比后来一些历史时期有更多的率真。比如在对待金钱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考古曾出土了一系列文字瓦当,如汉长安城遗址采集到的“富贵”、“严氏富贵”、“万岁宜富安世”、“千万岁富贵宜子孙”文字瓦当;陕西华县汉京师仓遗址出土的“大富”文字瓦当;西安南郊春临村采集到的“富贵毋央”文字瓦当等等,这些文字毫不掩饰对富贵、对金钱的炙热追求,这种热望,其实是历代人们共同的心理,只是汉代人表露的更为坦然,更为直接,更为公开罢了。
  我们国民性中为近代激进学者所深恶痛绝的虚伪,曲折与阴暗,在当时还并不明显。有人说汉朝是中国文化的少年时代,是有一定道理的。少年的纯真和质朴,真是汉代主流文化风格的特征。
  汉朝让我们如此地骄傲与遐想,然而,这一切辉煌的来临,却是由一位出身相当卑微的贱民开拓出来,而且,帝国也曾经剧烈的摇摆过,因此史学家习惯地把汉帝国硬性拆分为西汉、东汉两部分。


1、刘邦摆平部下的得与失


  刘邦夺得天下更多是靠团队。打下天下后,团队的潜在问题就出现了。团队的优秀分子,在打天下的时候,个个都是一把好手;太平盛世,就容易成为造反的怀疑对象。犹如抗日战争时期纷纷埋下的地雷,当时为了炸掉更多的敌人,当然是多多益善,解放后,遗留的地雷立马就成了隐患,谁知道它们什么时候会响呢?
  对于那些历代开国皇帝来说如何对待开国元勋是个很头痛的问题,尤其是像刘邦这样从底层一步登天的皇帝对于这个问题更是觉得棘手。因为是从底层上来的,皇室的势力不大,甚至不及那些开国元勋,就无力荫蔽天下。在历史上,皇室势力不及开国元勋的情况下,对待功臣的方法有两个典型:一是大屠杀;二是厚待却不给实权。刘邦就是第一种做法的开创者。韩信临终前所说的那句话:“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就准确概括了刘邦对待“危险分子”的态度。
  西汉初年,天下初定,不宜再起干戈,为了加强中央权力,刘邦采用了西周的分封制,“分而治之”。分封了七个功臣战将为异姓诸侯王:楚王韩信、长沙王吴芮、越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赵王张敖、韩王韩公子信。这七个王所辖的领土几乎占了全国之半,对于中央政府的稳定和巩固造成很大的障碍和威胁。所以,从分封之日起,刘邦就在策划如何一一消灭。
  猜忌——削权——杀头,是功臣枉死的三部曲。韩信功高,有奇谋,善用兵,刘邦早有防范之心。当年,韩信扫荡北方如风卷残云,到处都在绘声绘色地传说着他神奇用兵的故事,刘邦联想到自己的一连串惨败的狼狈相,心如刀绞:彭城大逃亡,在楚军追杀中,三次将自己的一对亲生骨肉推下车去;荥阳突围,让纪信去假扮汉王从东门降楚,自己由西门仓皇逃遁;成皋被围,他又单独与夏侯婴乘一辆车从北门逃到了小修武……相形之下,他显得无能和渺小。“说不定有一天,他也会成为自己的催命鬼。”想到此,刘邦顿时打了一个寒噤,像朗朗晴空,一片阴云从天际袭来。当时,韩信派使者来要齐王头衔时,刘邦怒不可遏,愤然拍案时把面前的酒樽都震倒了。张良、陈平及时踩了一下他的左脚和右脚,他才冷静了下来。那时,刘邦尚无力阻止韩信自立为王,担心稍有不慎,逼急了韩信去投靠项羽,后果不堪设想,才强忍住怒火。
  在把韩信封为楚王后,刘邦一直视他为眼中钉,后采用谋士陈平的计谋,在陈地诱扣韩信,将他贬为淮阴侯。大臣田肯向刘邦道贺,建议刘邦在关中建都,那样就像站在高屋之上向下泼水一般势不可挡。刘邦十分高兴,大赏了田肯。这就是成语“高屋建瓴”的由来。
  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195年,七年之间,汉高祖借口他们谋反,将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杀掉,张敖被废为列侯,韩王信进入匈奴,仅留下一个势力最小的吴芮。平心而论,被刘邦消灭的7个异姓王中,除了韩王信以外,没有一个是真正主动谋反的。臧荼反得莫名其妙,韩信、彭越明显是被栽赃,吴芮只是处置不当,张敖更是冤枉,英布原来只是防止被刘邦偷袭。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