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

第2节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第2节

小说: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沈 晋 析木 燕   
  古人所以建立星宿的分野,主要是为了观察所谓〃祥〃的天象,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例如《论衡·变虚篇》讲到荧惑守心的时候说:〃荧惑,天罚也;心,宋分野也。祸当君。〃显而易见,这是一种迷信。但是古人对于星宿分野的具体分配既然有了一种传统的了解,那么古典作家作品在写到某个地区时连带写到和这个地区相配的星宿,就完全可以理解了。庾信《哀江南赋》说〃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王勃《滕王阁序》说〃星分翼轸〃,李白《蜀道难》说〃扪参历井〃,就是在分野的意义上提到这些星宿的。 
第5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5)         
  描画恒星的位置及其组合的图画,称为星图。就其描画方式而言,可分为示意图和写实图两大类型。在我国,现在传世最古的星图是河南出土的〃龙虎北斗示意图〃,距今已6000多年;而最古的写实星图则是西安西汉墓出土的〃二十八宿天象图〃,距今也2000多年了。在西方,传世最古的星图是古埃及依西斯神殿里的示意星图,其时代约在公元前1世纪;而写实星图则直到14世纪末、15世纪初才出现。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古人的天文知识虽然已经相当丰富,但是由于科学水平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代的天文学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和宗教迷信的占星术相联系的。古人对于某些异乎寻常的天象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于是在崇敬天帝的思想基础上,把天象的变化和人间的祸福联系起来,认为天象的变化预示着人事的吉凶。例如日食,被认为对最高统治者不利,所以《左传·昭公十七年》说:〃日有食之,天子不举(不杀牲盛馔),伐鼓于社。〃《礼记·昏义》也说:〃日蚀则天子素服而修六官之职。〃这是把日食看成是上天对最高统治者的警告。又如彗星(一名孛星,枪)的出现,被认为是兵灾的凶象,所以史书上常有记载。甚至行星运行的情况也被认为是吉凶的预兆。例如岁星正常运行到某某星宿,则地上与之相配的州国就五谷昌盛,而荧惑运行到这一星宿,这个国家就要发生种种祸殃,等等。占星家还认为某某星主水旱,某某星主饥馑,某某星主疾疫,某某星主盗贼,注意它们的隐现出没和光色的变化而加以占验。这些就不一一叙述了。 
  古时〃天文〃词意与今大异。《易·彖·贲》: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系辞上》: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可见古之〃天文〃意指〃天象〃。   
  这是〃天文〃的第一义。稍晚的《汉书·艺文志·数术略·天文三十一家》: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纪吉凶之象,圣王所以参政也。   
  这是〃天文〃一词的第二义,实际即相当于现代学术分类中的〃astrology〃(占星学),而不是〃astronomy〃(天文学)。   
  注释:   
  [1]这里是举例性质,见《广雅·释天》。   
  [2]见《日知录·卷三十》〃天文〃条。〃七月流火〃见《诗经·豳风·七月》,〃三星在户〃见《诗经·唐风·绸缪》,〃月离于毕〃见《诗经·小雅·渐渐之石》,〃龙尾伏辰〃见《左传·僖公五年》。 
  [3]见《诗经·郑风·女曰鸡鸣》。   
  [4]见《诗经·陈风·东门之杨》。   
  [5]见《诗经·小雅·大东》。   
  [6]下文谈到十二次和纪年法时还要回到这一点上来。         
第6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         
  [7]即室宿,主要是飞马座的α、β两星。   
  [8]即心宿,特指心宿二,即天蝎座的α星。《史记·天官书》所说的火,才是指火星(荧惑)。   
  [9]黄道是古人想象的太阳周年运行的轨道。地球沿着自己的轨道围绕太阳公转,从地球轨道不同的位置上看太阳,则太阳在天球上的投影的位置也不相同。这种视位置的移动叫做太阳的视运动,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轨迹就是黄道。这里所说的赤道不是指地球赤道,而是天球赤道,即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星宿这个概念不是指一颗一颗的星星,而是表示邻近的若干个星的集合。古人把比较靠近的若干个星假想地联系起来,给以一个特殊的名称,如毕、参、箕、斗等等,后世又名星官。 
  [10]《尚书·洪范》伪孔传:〃月经于箕则多风,离于毕则多雨。〃〃荧惑守心〃见《论衡·变虚篇》;〃太白食昴〃见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11]这是就当时的天象说的。《夏小正》:〃正月初昏参中,五月初昏大火中。〃[12]见《诗经·小雅·大东》。   
  [13]此从毛传。   
  [14]见《陇西行》。   
  [15]但是织女不是指北方玄武的女宿,而是指天琴座的α星;牛郎也不是指北方玄武的牛宿,而是指天鹰座的α星,牛郎所牵的牛才是牛宿。   
  [16]这表是根据《汉书·律历志》作的,各次的名称、写法和顺序都根据《汉书·律历志》。   
  [17]诹訾,读为zōuzī。   
  [18]字加有着重点的是各次的主要星宿(这是参照《淮南子·天文训》)。   
  [19]也有反过来说某地是某某星宿的分野的。例如《汉书·地理志》:〃齐地,虚危之分野也。〃[20]表甲是根据《淮南子·天文训》作的。   
  [21]表乙是根据《史记·天官书》作的。   
  [22]表丙是根据《周礼·保章氏》郑玄注作的。   
  古人经常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现代叫做朔望月)。至于〃年〃的概念,最初大约是由于庄稼成熟的物候而形成的,《说文》说:〃年,熟谷也。〃如果说禾谷成熟的周期意味着寒来暑往的周期,那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现代叫做太阳年。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我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平年十二个月,有六个大月各三十天,六个小月各二十九天[1],全年总共354天。但是这个日数少于一个太阳年。《尚书·尧典》说:〃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实际上四季循环的周期约为365日,比十二个朔望月的日数约多11日,积三年就相差一个月以上的时间,所以三年就要闰一个月,使历年的平均长度大约等于一个太阳年,并和自然季节大致调和配合。《尧典》说〃以闰月定四时成岁〃[2],就是这个意思。 
第7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7)         
  古人很重视置闰。《左传·文公六年》说:〃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三年一闰还不够,五年要闰两次,所以《说文》说〃五年再闰〃。五年闰两次又多了些,后来规定十九年共闰七个月。从现有文献看,殷周时代已经置闰,闰月一般放在年终,称为〃十三月〃。当时置闰尚无定制,有时一年再闰,所以会有〃十四月〃。春秋时代就没有一年再闰的情况了。汉初在九月之后置闰,称为〃后九月〃,这是因为当时沿袭秦制,以十月为岁首,以九月为年终的缘故[3]。上古也有年中置闰,如闰三月、闰六月之类。当闰而不闰叫做〃失闰〃。如何适当安插闰月,这是古代历法工作中的重要课题,这里没有必要叙述。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季),后来又按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依次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这些名称,古人常用作相应的月份的代称。《楚辞·九章·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4],就是指夏历二月说的。但是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来称春秋就意味着一年。《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5]意思是蟪蛄生命短促不到一年。此外史官所记的史料在上古也称为春秋,这是因为〃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6]。后来历法日趋详密,由春秋二时再分出冬夏二时,所以有些古书所列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这是值得注意的[7]。 
  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把周岁365日平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二十四个节气[8],以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掌握农事季节的经验总结,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贡献很大。二十四节气系统是我国旧历特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和顺序是: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小寒大寒[9]   
  古人最初把二十四节气细分为节气和中气两种。例如立春是正月节,雨水是正月中,惊蛰是二月节,春分是二月中,节气和中气相间,其余由此顺推[10]。   
  我国人民为了方便记忆总结出了各种各样的〃二十四节气歌〃,下面这一首流传较广: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第8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8)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不同的视位置定的。前面讲天文时说过,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平分为星纪、玄枵等十二次,太阳运行到某次就交某某节气[11]。试以《汉书·律历志》所载的即二千多年前的天象为例。太阳运行到星纪初点交大雪,运行到星纪中央交冬至,运行到玄枵初点交小寒,运行到玄枵中央交大寒,等等。下表就说明了这种情况[12]:二十四节气系统是逐步完备起来的。古人很早就掌握了二分、二至这四个最重要的节气:《尚书·尧典》把春分叫做日中,秋分叫做宵中,《吕氏春秋》统名之曰日夜分,因为这两天昼夜长短相等;《尧典》把夏至叫做日永,冬至叫做日短,因为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所以《吕氏春秋》分别叫做日长至、日短至[14]。《左传·僖公五年》说,〃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分指春分、秋分,至指夏至、冬至,启指立春、立夏,闭指立秋、立冬[15]。《吕氏春秋》则明确提到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到《淮南子》我们就见到和后世完全相同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了。 
  节气之重要,古人发明节气之高明,在于自然界的天象地气、草木鱼虫,以及人体内部功能的变化,在这二十四个节气的那一天,不是渐变,而是顿变的!例如霜降,居住在黄河流域的朋友要是稍加留心,便会发现,大街上的阔叶树上的叶子,绝大多数,就是在这一天里,纷纷落下的。 
  我们阅读古书,有必要了解古人记录时间的法则,下面就古代的纪日法(包括一天之内的记时法)、纪月法和纪年法分别加以叙述。   
  古人用干支纪日,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干是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合为六十单位,称为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16]   
  每个单位代表一天,假设某日为甲子日,则甲子以后的日子依次顺推为乙丑、丙寅、丁卯等;甲子以前的日子依次逆推为癸亥、壬戌、辛酉等。六十甲子周而复始。这种纪日法远在甲骨文时代就已经有了。 
  古人纪日有时只记天干不记地支,例如《楚辞·九章·哀郢》〃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吾以行〃[17]。这种情况在甲骨文时代也已经有了。用地支纪日比较后起,大多限于特定的日子如〃子卯不乐〃(《礼记·檀弓》)、〃三月上巳〃之类。 
第9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9)         
  从一个月来说,有些日子在古代有特定的名称。每月的第一天叫做朔,最后一天叫做晦。所以《庄子》说〃朝菌不知晦朔〃[18]。初三叫做(fěi),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叫做望,鲍照诗〃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