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

第17节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第17节

小说: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履字本是动词,是践的意思。《诗经·魏风·葛屦》说:〃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战国以后履字渐渐用为名词。《荀子·正名》:〃(粗)布之衣, 
(xún,鞋带)之履,而可以养体。〃《史记·留侯世家》:〃孺子,下取履。〃 古人的草鞋叫(、屣 xǐ)[16],又叫( jué)。     
  《孟子·尽心上》:〃舜视弃天下犹弃敝也。〃敝就是破草鞋。《史记·虞卿列传》说虞卿〃蹑檐簦说赵孝成王〃[17],就是穿着草鞋,掮着长柄笠(相当于后世的雨伞)去游说赵孝成王。 
  屐是木头鞋。屐和舄不同,舄的底下只衬一块薄板,甚至只是复底,而屐底下是厚板,而且前后有齿。《宋书·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可见屐是有齿的。战国时代就开始有屐。《庄子·天下》提到墨子之徒〃以为服〃, 
就是屐字。但不知当时的屐有没有齿。     
  古书上用皮屦、革舄、革履、韦履等词来指用皮做的鞋子。皮鞋比较贵重,一般人穿不起。《说文》:〃,革履也,胡人履连胫谓之络(dī)。〃络就是后代所谓靴,可见靴是由少数民族传入的。 
  鞋字古作。《说文》:〃,生革也。〃可见鞋是的一种。后来鞋字变成了鞋类的总称,所以有麻鞋、草鞋、芒鞋、丝鞋等。           
第68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8)         
  最后说一说(袜)。《说文》说是足衣。大约是用皮做的,所以写作。古人以跣足为至敬,登席必须脱。《左传·哀公二十五年》:〃褚师声子而登席。〃这是对人君无礼。   
  字后来又写作,这暗示的质料改变了。     
  谈服饰便要谈到颜色。古时常见有〃五色〃之说:青相当于温和的春天,为草木萌芽之色,为日出时;赤相当于炎热的夏天,为火燃之色,其方位为南,为正午时;黄相当于四季交替的季节,为土色,其方位为中央;白相当于清凉的秋天,为金属光泽之显色,其方位为西,为日没时;黑相当于寒冷的冬天,为水,为深渊之色,其方位为北,为深夜时。 
  此五色又各有特殊意义。     
  青:永久,平和;赤:幸福,喜;黄:力,富,皇帝;白:悲哀,和平;黑:破坏。     
  注释:     
  [1]《左传·哀公七年》说吴人〃断发文身〃,《左传·哀公十一年》说〃吴发短〃,《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也说越人〃文身断发〃,可见剪短头发在上古被认为是所谓〃蛮夷〃的风俗。至于剃光头,那是一种相当重的刑罚,叫做髡。 
  [2]一说皇帝的冕前后各有十二旒。     
  [3]古代男女都着裙,见下文。     
  [4]微,(如果)没有。被(pī),通〃披〃。衽(rèn),衣襟。左衽,衣襟左掩。被发左衽,指当时所谓〃夷狄〃(四方外族)的风俗,意思是说中原被夷狄所占。  
  [5]上古殓死者才左衽。     
  [6]笏是古代君臣朝见时所执的狭长的板子,用玉、象牙或竹子制的,用来指画或在上面记事。     
  绅又作缙绅、荐绅。《史记·五帝本纪》:〃荐绅先生难言之。〃 [7]现在单袍也叫袍,上古没有这种说法。一说袍里面铺的新绵和旧絮。     
  [8]依《广韵》,精的叫绵,粗的叫絮。其实上古一般都叫絮。     
  [9]褐(hè),粗毛编织的衣服,是当时贫苦人的衣服。     
  [10]释,指脱掉。释褐,脱去粗毛衣服,指登仕。傅,太傅,三公之一。这里指傅说的故事,相传傅说曾在傅岩(地名)为人筑墙,殷武丁访得,任为相。     
  [11]襦,短袄(依段玉裁说)。     
  [12]见《释名·释衣服》。今天的褂字大约是字的音变。     
  [13]依段玉裁说。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二十二《胡服考》认为〃与今时裤制无异〃。     
  [14]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四〃犊鼻〃条说,无裆者谓之,突犊声相近,重言为犊鼻,单言为突,后人加衣旁作。这是另一种解释。     
  [15]捆,砸。屦,鞋。捆屦,即做鞋。以为食,即是以此为生。     
  [16]《说文》说, 是舞履,字亦作、屣。           
第69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9)         
  [17]檐,当作(担)。     
  什物很多,不可能一一加以叙述。现在只选主要的而且古今差别较大的谈一谈。     
  古人席地而坐,所以登堂必先脱屦。席长短不一,长的可坐数人,短的仅坐一人。席和筵是同义词,区别开来说,筵比席长些,是铺在地上垫席的;席是加在筵上供人坐用的。后来筵字用来表示宴饮的陈设。陈子昂《春夜别友人》:〃金樽对绮筵。〃近代〃筵席〃成为一个词,用作酒馔的代称。 
  古代床有两用,既可以用作卧具,又可以用作坐具。《诗经·小雅·斯干》〃载寝之床〃,那是用作卧具;《孟子·万章上》〃舜在床琴〃[1],那是用作坐具。     
  古人坐时两膝跪在席或床上,臀部坐在脚后跟上[2],坐时可以凭几。几是长方形的,不高,类似今天北方的炕几。《孟子·公孙丑上》说孟子〃隐几而卧〃。《庄子·齐物论》说〃南郭子綦隐机而坐〃,机就是几。几通常是老年人凭倚的,所以古代常以几杖并举,作为养尊敬老的用具。 
  古代进送食物用的托盘叫做案,有长方形的,也有圆形的,前者四足,后者三足,可以放在地上,这是食案。食案形体不大,足很矮,所以《后汉书·梁鸿传》说梁鸿妻〃举案齐眉〃。此外还有书案,长方形,两端有宽足向内曲成弧形,不很高。后世因为坐的方式改成今天的样子,所以才有较高的案几和桌椅。 
  先秦已有烛字,但是上古的烛并不是后世所指的蜡烛。《说文》说:〃烛,庭燎大烛也。〃烛和庭燎是一样的东西,都是火炬。细分起来,拿在手上叫烛,大烛立在地上叫庭燎。据说大烛是用苇薪做的,小烛是用麻蒸做的[3]。 
  战国时代就有照明用的镫(灯)了,当时的镫和后世的灯不同。因为形状类似盛食物的登(瓦豆),所以就叫做镫[4]。古代点镫用膏,膏是兽类的脂肪,《楚辞·招魂》说:〃兰膏明烛,华镫错些。〃[5]点灯用植物油,是后起的事。 
  耒耜是上古耕田的工具。《说文》说:〃耒,手耕曲木也。〃起初是用自然的曲木,后来知道〃揉木为耒〃。耒和耜本来是两种农具。耒上端勾曲,下端分叉;耜的下端则是一块圆头的平板,后来嵌入青铜或铁片,就成了犁的前身。古人常以耒耜并举,例如《孟子·滕文公上》说:〃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6]古代注家往往认为耒耜是一种农具的两个不同部位的名称,认为耒是耜上端的曲木,耜是耒下端的圆木或金属刃片,可见耒耜混淆由来已久了。后来耒耜用作一般农具的代称。 
  (zhì)是一种短小的镰刀,钱和(bó)是耘草挖土的铲形农具。在上古时代,钱大约曾经是交易的媒介,所以春秋晚期和战国的货币模仿钱的形状,称为钱或布(布和古音相同)。 
第70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70)         
  上古的烹饪器有鼎、鬲(lì)、(yǎn)等。有陶制的,也有青铜制的。     
  鼎是用来煮肉盛肉的,一般是圆腹三足[7],也有长方形四足的,那是方鼎。鼎口左右有耳,可以穿铉,铉是抬鼎用的杠子[8]。鼎足的下面可以烧火,有几种肉食就分几个鼎来煮,煮熟后就在鼎内取食,所以说〃列鼎而食〃。钟鸣鼎食是贵族奢侈生活的一个方面。王勃《滕王阁序》说:〃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9] 
古人用匕从鼎内把肉取出来后,放在俎上用刀割着吃。所以古书上常以刀匕并举、刀俎并举。匕是长柄汤匙,俎是一块长方形的小板,两端有足支撑着,一般是木制的,铜俎很少。  
  铜俎的出土是很晚的事情。这是因为俎本来就是多以木而为之的。木材岁久腐朽,当然保存不下来。所以,直至清末,学者们还在根据文字学的理论推测〃俎〃的具体形状。   
  现在这个问题随着铜俎的出土已经彻底解决了,但古代学者利用文字学理论研讨推测〃俎〃的具体形状的文章,却是魅力永存的。     
  上古煮饭用鬲,蒸饭用。鬲似鼎,有三只空心的短足,下面举火炊煮。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似鬲,里面盛水,烧火煮水使蒸气上升到上层。上层似甑(底部有孔的蒸器),里面放米谷之类。上下两层之间有个带着许多孔的横隔(箅bì子),既便于透过蒸气,又免得米谷漏到下层。 
  古书上常见釜甑并举。《孟子·滕文公上》:〃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10]《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釜甑是配合起来用的。釜似锅,它的用途相当于的下层;甑似盆,底部有细孔,放在釜上,相当于的上层。釜甑之间也有箅子。 
  古人盛饭盛菜不用(碗)。《说文》虽有字,那是〃小盂〃(水器)。传世古器自铭为的,实际上是一个小盂旁边加上一个柄,那是用来舀水的[11]。上古盛饭用簋(guǐ),一般圆腹圈足(足在腹底,成圈状),两旁有耳,是青铜或陶制的,也有木制或竹制的。又有一种(fǔ),长方形,用途和簋相同。古书上常以簋并举。上古的盛食器还有豆,像今天的高脚盘,有的有盖。豆本来是盛黍稷的,后来逐渐变为盛肉酱、盛肉羹了。古代木豆叫做豆,竹豆叫做笾,瓦豆叫做登()。《诗经·大雅·生民》:〃于豆于。〃铜豆还有别的名称,这里没有必要细说。 
  筷子古代叫箸,但是先秦时代,吃饭一般不用筷子。《礼记·曲礼上》:〃毋抟饭。〃意思是不要用手把饭弄成一团来吃,可见当时是用手送饭入口的。但是在一定情况下则用筷子。《礼记·曲礼上》:〃羹之有菜者用。〃孔疏:〃以其菜交横,非不可。〃就是一种筷子。大约到汉代才普遍用筷子。《汉书·张良传》说:〃请借前箸以筹之。〃 
上古的盛酒器有尊、觥、、壶等。《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我姑酌彼兕觥〃,那是盛酒器。觥,同时又是饮酒器,所以《诗经·豳风·七月》说:〃称彼兕觥,万寿无疆。〃[12]壶除了盛酒外,还用来盛水。古人用斗勺来舀酒、舀水。舀叫做挹,舀后倒到饮器中叫做注。所以《诗经·小雅·大东》说:〃不可以挹酒浆。〃《诗经·大雅·酌》说:〃挹彼注兹。〃 
尊不仅是一种盛酒器皿的专名,而且还常常被用作礼器之总名。古人作器,皆称为〃宝尊彝〃,或是〃宝尊〃。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总名使用时,尊也有两种不同用法: 
第一种是〃大共名之尊〃,即全部礼器皆可曰〃尊〃。另一种是〃小共名之尊〃,即壶、卣、等之总称。           
第71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71)         
  这些都应予以注意,否则有时便会觉得书中内容无法理解。     
  爵是古代饮酒器的通称。但是作为专名,爵是用来温酒的,它有三只脚,下面可以举火。上古常用的饮酒器是觚(gū)和觯(zhì),觯比较轻小,所以古人说〃扬觯〃。战国以后出现了一种椭圆形的杯(),两侧有弧形的耳,后人称为耳杯,又叫羽觞[13]。杯可以用来饮酒,也可以盛羹。《史记·项羽本纪》说:〃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羹。〃杯的质料有玉、银、铜、漆等,汉代很流行。 
  古书上常见(盘)(yí)并举,二者是配合起来用的盥洗器。像一只瓢,有把,有足,有盖。《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怀嬴为晋公子重耳〃奉沃盥〃,可见是用来浇水洗手的。古代祭祀燕飨有沃盥的礼节,用浇水洗手时,下面用接住水,所以《说文》说是〃承〃。上古又用于饮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提到〃乃馈盘飧〃,《史记·滑稽列传》提到〃杯盘狼藉〃,但还不是现代所谓的盘子。现代的盘子是瓷器发达以后才出现的。 
  以上所说的饮食用具,大多数是贵族所享用的,平民则用陶制的鬲、盆、盂、罐等器而已。     
  自宋以来,人们都认为有两种。     
  一种是面积较大近乎矩形而深度较浅,有足而无盖,倒出来的水流很细狭,但却可以持续较长的时间。另一种面积稍小而深度较深,大抵无足,却都有牛形状的盖,倒出来的水流很猛,而持续时间就非常短了。 
  到了民国时期,不少学者提出,后一种并非是而是兕觥,并说是生活用具,无盖,而兕觥是礼祭用器,有盖。     
  古礼器的名称,大多是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