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

第11节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第11节

小说: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纲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智曰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2.批评的,例如:乱而不损曰灵[12]好内远礼曰炀杀戮无辜曰厉3.同情的,例如: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慈仁短折曰怀上古谥号多用一个字,也有用两三个字的,例如:周平王郑武公齐桓公秦穆公魏安厘王赵孝成王贞惠文子后世谥号除皇帝外,大多用两个字,例如:宣成侯(霍光)忠武侯(诸葛亮)文忠公(欧阳修)武穆王(岳飞)此外还有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其亲友门人所加的谥号。例如东汉时陈死后,海内赴吊者三万余人,谥为文范先生;晋代陶渊明死后,颜延年为他作诔,谥号靖节徵士;宋代张载死后,门人谥号明诚夫子。 
  封建皇帝在谥号前面还有庙号。从汉代起,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称为太宗、世宗等等[13]。举例来说,汉高祖的全号是太祖高皇帝,汉文帝的全号是太宗孝文皇帝[14],汉武帝的全号是世宗孝武皇帝,魏文帝的全号是世祖文皇帝,隋文帝的全号是高祖文皇帝,等等。 
  从唐代起,皇帝还有尊号,这是生前奉上的[15]。例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宋太祖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受尊号为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尊号可以上好几次,都是尊崇褒美之词,实际上是阿谀奉承[16]。也有死后上尊号的,例如唐高宗死后,到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上尊号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这种死后所加的尊号也可以说是谥号,这样,谥号的字数就加多了。 
  这个看似简单的现象给我们传递出下面的信息:正是这时(中唐,具体而言是中宗、武后乃至玄宗一朝)华夏文明发生了一场非常深刻的变革。中唐以前的贵族性社会结束了,此后是漫长的庶族社会时期。最高统治者皇帝不再是贵族集团的一员,而是成了高高在上,手握绝对权力…至少在理论上如此…的人间之神。像魏晋时期那样能够强有力地钳制皇权的门阀制度一去不复返,再也不会有谁会为了避免贵族集团的反对呼声,而举行一幕幕〃禅让〃的仪式了。谁拥有了帝位,谁就拥有了绝对的权力,谁就成了神,成了主宰。 
  唐以前对殁世的皇帝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不称庙号;唐以后由于谥号加长,不便称呼,所以改称庙号(如唐玄宗、宋太祖)。         
第43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43)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有的,汉武帝即位的一年(公元前140年)称为建元元年,第二年称为建元二年,等等。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例如汉武帝曾经改元为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17]等。明清两代的皇帝基本不改元,因此有可能用年号来称谓皇帝,例如明世宗被称为嘉靖皇帝,清高宗被称为乾隆皇帝,等等。 
  皇帝在位时,改元是有其政治意义的,一次改元往往代表着一次政治斗争。改元是皇帝用来向臣子表明其进行政治变革决心已定的手段。改元越频繁的时期,就是政治斗争越激烈的时期,也就是权力集中相对较弱的时期。明清两代的〃一帝一年号〃现象,本身就说明了此时国家权力高度地集中到了皇帝手中,皇帝再也不用靠〃改元〃向臣子表明其进行政治变革的决心了。 
  最后简单地谈谈避讳的问题。   
  所谓避讳就是不直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则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其结果往往造成语文上的若干混乱。试举一些例子:汉高祖名邦,〃邦〃改为〃国〃。《论语·微子》〃何必去父母之邦〃,汉石经残碑作〃何必去父母之国〃。 
  汉文帝名恒,〃恒〃改为〃常〃。恒山被改为常山。   
  唐太宗名世民,〃世〃改为〃代〃或改为〃系〃,〃民〃改为〃人〃。〃三世〃称为〃三代〃,《世本》改称《系本》,柳宗元《捕蛇者说》把〃民风〃写成〃人风〃。   
  唐高宗名治,〃治〃改为〃理〃,或改为〃持〃或〃化〃。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把〃治乱不知〃写成〃理乱不知〃,李贤把《后汉书·曹褒传》〃治庆氏礼〃改成〃持庆氏礼〃,把《后汉书·王符传》〃治国之日舒以长〃改成〃化国之日舒以长〃。 
  清圣祖(康熙)名玄烨,〃玄〃改为〃元〃,〃烨〃改为〃煜〃。我们读清人著作或清刻的古书时应该注意,许多地方本来应该是玄字的,如玄鸟、玄武、玄黄等,都写成了元。 
  以上是避君讳的例子。此外,文人还避家讳。例如:淮南王安的父亲名长,〃长〃改为〃修〃。《老子》〃长短相形〃,《淮南子·齐俗训》引改为〃短修相形〃。   
  苏轼的祖父名序,苏洵文章改〃序〃作〃引〃,苏轼为人作序又改用〃叙〃字。   
  上古不讳嫌名。所谓嫌名是指和君主或尊长的名字音同或音近似的字。例如汉和帝名肇,〃肇〃〃兆〃同音,由于不讳嫌名,所以不改变〃京兆〃字。三国以后渐渐避嫌名了,隋文帝的父亲名忠,因为〃忠〃〃中〃同音,所以连带避〃中〃字,〃中〃改为〃内〃,官名〃中书〃改为〃内史〃,就是讳嫌名的例子。 
第44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44)         
  由于避讳,甚至改变别人的名或姓。汉文帝名恒,春秋时的田恒被改称田常;汉景帝名启,微子启被改称微子开;汉武帝名彻,蒯彻被改称蒯通;汉明帝名庄,庄助被改称严助。刘知几著《史通》,后人因避唐玄宗李隆基讳(基几同音),改为刘子玄所著(子玄是刘知几的字)。到了清代,为了避清圣祖讳,又恢复刘知几著,但是当提到刘子玄的时候,则改称刘子元,地名官名等也有不少由于避讳而改变的,这里不一一举例了。 
  以上说的是避讳改字,至于避讳缺笔,则是到唐代才有的。例如避唐太宗李世民讳,〃世〃字作〃〃;避宋真宗赵恒讳,〃恒〃字作〃〃;避清世宗讳,〃胤〃字作〃〃;避清宣宗讳,〃宁〃字作〃〃;避孔子讳,〃丘〃字作〃〃,等等。 
  现代的人类社会学研究认为,避讳是一种〃仪式样〃的社会稳定机制。它对社会所起的作用非常复杂,至少可以举出以下几点:   
  一、有近乎于今天注册一个公司,名称不能与已有公司犯重之作用。   
  二、行避讳是对被避讳者一种特殊意义上的心理认可。尤其是避家讳,可以说纯粹是出于自愿。这种心理认可保证了固有秩序的稳定性。   
  三、在每一次行避讳之时,都是对社会固有秩序的一次巩固与加强。   
  总之,历史学家建议我们,应该从当时人、当时社会的角度出发,多考虑那些当时社会的现象中合理性的一面,而不应以一种〃现代人的傲慢〃,率意批评否定。   
  注释:   
  [1]谥号,下文就要讲到。   
  [2]此从旧说。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一《原姓》篇认为国君无氏,不称氏,称国。   
  [3]参看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三。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二〃姓氏〃条则认为〃盖三代以前,姓与氏分;汉魏以后,姓与氏合〃。   
  [4]见《铸公》。   
  [5]见《仲》,中即仲字。   
  [6]见《鲁大宰原父盘》。   
  [7]见《应侯簋》。   
  [8]见《鲁生鼎》。   
  [9]见《帛女鬲》。   
  [10]汉代以后,也可以名在前,字在后。例如《汉书》卷七十二有唐林(名)子高(字)、唐尊(名)伯高(字);又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萧君圭(名)君玉(字)等。 
  [11]称字不是最尊敬的方式,最尊敬的方式是不称名也不称字。例如孔子,在《论语》二十篇中只有《子张》篇称孔子为仲尼。   
  [12]〃灵〃是无道昏君的谥号,所谓〃乱而不损〃,只是带着隐讳的说法。晋灵公不君,所以谥为灵公。   
  [13]嗣君也有称世祖、太祖的,这有别的原因,这里没有必要叙述。又,汉代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的,要〃有功〃〃有德〃的才被称为〃祖〃〃宗〃。南北朝时称〃宗〃已滥,到唐代就无帝不〃宗〃了。 
第45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45)         
  [14]汉惠帝以后一律加一个〃孝〃字,算是谥号的一部分。   
  [15]尊号起于唐武后中宗之世。见司马光《司马文正集》二十六,《请不受尊号札子》。   
  [16]帝后也有尊号,后来称为徽号。例如清代同治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曰慈禧。徽号可以每逢庆典累加,所以那拉氏的徽号积累有慈禧等十六个字。  
  [17]有人说征和当作延和,形近而误。   
  礼俗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它是和社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奴隶社会有奴隶社会的礼俗,封建社会有封建社会的礼俗。在古代社会中,统治阶级所提倡的礼俗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在今天看来,许多不合理的繁琐的礼俗和吃人的礼教,在当时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的。 
  周公制礼作乐为此后的中国文化定下了〃礼乐文明〃的基调。《礼经正义序》: 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颁度昌于天下,所制之礼则《周官仪礼》也。     
  这当然不是说周公之前便没有礼乐。礼乐早已有之。周公制礼作乐是对夏、殷礼乐加以损益,从而改变了礼乐的性质和社会功能。这样一来,有周一代的文化呈现出了与殷商文化不同的特质,中国从此走出了原始信仰,走上了非宗教的人文道路。 
  在这个题目下,我们不能全面叙述上古的礼俗,只能谈谈几个重要的方面。     
  一 阶级、阶层     
  尧舜禅让的传说与原始公社制的阶段相符合;夏禹不传贤而传子,可以认为原始公社制的瓦解。夏代是否已经达到奴隶制,还不得而知。至于殷代,可以确实断定是奴隶社会了。 
  依照古代史的研究者的一般结论,最初所谓〃众〃、〃奚〃、〃仆〃、〃臣〃、〃妾〃都是奴隶。臣是男奴隶,妾是女奴隶。周初的社会还存在着大量的奴隶,周天子常常拿奴隶赏赐给他的大臣。奴隶有在室内劳动的,但是他们的主要劳动还是农业生产。有人说《诗经·周颂·噫嘻》说的〃亦服尔耕,十千维耦〃指的就是两万奴隶在那里耕田。《尚书·牧誓》说到〃臣妾逋逃〃是指的奴隶逃亡。 
  近些年来,随着大量地下文献的出土,尤其是江陵张家山两批汉律竹简的出土,一些传统的说法可能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著名学者李学勤说:〃我老劝人不要急于讨论什么〃隶臣妾〃,最好稍微等一下。因为我们的材料太多了,如果你说错了的话,马上没法办。张家山简数量很大……涉及各种不同的情况,各种不同的对象,以及亲属的关系,非常非常细。〃 
周代的奴隶还可以像牛马一样在市场上贩卖。《周礼·地官·质人》:〃质人掌成市之货贿、人民、牛马、兵器、珍异。〃郑玄注:〃人民,奴婢也。〃贩卖成交后,要订立合同。这种合同叫做〃质剂〃。依郑玄说:人民、牛马的合同叫〃质〃,兵器、珍异的合同叫〃剂〃。 
第46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46)         
  奴隶还可以被当做牲畜来屠杀,这表现在上古的殉葬制度上。《墨子·节葬下》:〃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在殷代,这话完全合乎事实。到了周代,虽然此风稍衰(这不是由于仁慈,而是由于人力可贵),但是在某些国度仍然是盛行的。例如秦国,据《史记·秦本纪》所载,秦武公葬时,从死者六十六人,秦穆公葬时,从死者一百七十七人(包括《诗经·秦风·黄鸟》所悼念的三良在内)。又据《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秦始皇葬时,秦二世令后宫(妃嫔等)无子者一律〃从死〃,〃死者甚众〃。而且把工匠都关闭在陵墓里。古代统治阶级的这种淫威,至今还令人发指。 
  奴隶和奴隶主是两个相对抗的阶级。商代的奴隶主是贵族,总称为〃百姓〃[1],商王是贵族最高的代表,自称为〃余一人〃[2]。《论语·尧曰》引《尚书·泰誓》的话说:〃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可见周初还这样称呼。后来百姓成为民的同义词。民在古代又称为黎民,秦国则称为黔首。 
  商代王位的继承是兄终弟及,无弟然后传子。周代王位由嫡长子世袭,余子分封为诸侯(也有异姓功臣封为诸侯的)。诸侯的君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余子分封为卿大夫。诸侯受封国于天子,卿大夫受采邑于诸侯。卿大夫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