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眼看史记-第4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节直言受宫刑
司马迁专心著述,过了七年,原以为日子可以这样平淡地过下去。家里的竹简已经堆积成山,只要再堆满几个屋子,自己毕生热爱的事业终能完成,对父亲也好有个交代。以前没有多少时间陪伴妻子儿女,写完之后,一定要好好享受天伦之乐。
谁知祸从天降。这年秋天,匈奴发动了对汉朝的进攻。汉武帝当时宠信李夫人,便任命她的哥哥李广利为主帅,荒唐地把名将后代李陵派去搞后勤,负责粮草和财物等。李陵当然不愿意,这简直是有辱门楣的事。于是强力要求自己带一支军队去杀匈奴,人数不必很多。汉武帝看他这么有勇气,就给了他五千精兵,让他一试。李陵便独自带着这五千人,加上一些随行慰军的女人出征了。前行不久便碰上了匈奴的三万军队,被围了起来。匈奴一看,哇塞,人这么少。都以为胜券在握,便大意起来。谁想李陵这小伙子不慌不忙,一声令下:射箭。只见满天箭雨射向匈奴,匈奴士兵应声而倒,士气大跌,纷纷落逃。李陵穷追不舍,又杀了数千人。
这一战可是让李陵成名了,匈奴军见到他就丢失了几分魂魄。然而李陵没有丝毫骄矜。名将后代不仅要骁勇善战,还得严于治军。他发现有些士兵懈怠了起来,意图把随军的女人娶为老婆,战斗力下降了许多。他十分恼火,便把那些女人全杀了。士卒感到害怕,第二天果然又恢复了战斗力,一战又杀掉三千多匈奴。
匈奴们想:这样硬打下去不行,便改智斗。一次趁李陵军进入了干芦草中,便顺风放火,想给汉军制造一点混乱。谁知李陵又沉着应对,命人将军队四周的草拔掉,这样火就烧不过去。匈奴们还傻傻地以为敌军已经不行了,便肆意进攻,结果又被李陵军斩杀数千。
朝廷这边只感觉不断有好消息传来,汉武帝十分高兴。群臣们也纷纷表示祝贺,并趁机谄媚皇上。有人呼:皇上圣明。也有人喊:皇上得此爱将,天之庇佑也!
可是,李陵带的毕竟只是五千人,都是血肉之躯。匈奴以为这就是汉朝的主力军,便把整个匈奴军都拉来对抗李陵。李陵终因寡不敌众,战败被俘。这可不得了,汉武帝气得把桌子都掀了。他觉得这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大大有损国威。之前还夸李陵多么多么厉害的大臣,见到这样的情形,立马换了张嘴脸来咒骂李陵。说李陵本来就不是个好东西,李陵本来就不是个好人!
汉武帝正在气头上,看司马迁没有跟着那些大臣一起骂李陵,便问他有什么看法。司马迁早就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又想到李陵平时的好处。他虽然与李陵没有交情,连一起喝酒的时候都没有过。但是他作为一名史官,早就注意到这位可以载入史册的人。他发现李陵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于是,决定为李陵说几句好话,也算是仗义执言,道:〃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死的敌人数量比自己的军队人数还多。在救兵迟迟不到,枪弹都用完了,粮食也没有了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然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立下的赫赫功劳,也足以显赫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第五部分 第124节:司马迁:为《史记》而生(5)
待司马迁说完,群臣噤若寒蝉,只见汉武帝龙颜大怒,斥道:〃你这是在责怪李广利没有尽到责任吗?你和李陵是什么关系,竟要袒护他?〃要知道李广利可是汉武帝当时最喜爱的女人的哥哥,那妖精早就把汉武帝给折服了,岂能容得外人说他们兄妹的坏话。司马迁一通大实话,反而给自己带来牢狱之灾。汉武帝当即以〃诬罔主上〃,也就是攻击诬蔑咒骂皇上为罪名,将司马迁打入了大牢。
司马迁也够倒霉的,蒙冤入狱不算,又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里。杜周对司马迁简直是严刑逼供。司马迁虽然瘦,可也是陕北出来的硬汉子,又有文人气节,哪里肯为了少受些皮肉之苦而认罪。于是就一直困于牢中,等待皇上开恩释放。谁想后来传闻说李陵在帮着匈奴训练军队。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受到牵连,被判了死刑。
这简直是晴天霹雳,司马迁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还没有完成父亲的遗愿。就这样死了,如何有脸面去见九泉下的父亲。他想起当时的刑法,死罪犯人有两种方法可以免死:一是交五十万块钱作为赎金,二是接受宫刑,宫刑也就是阉割男人的生殖器。这刑法也真够缺德的,司马迁面临着这三重选择,十分痛苦。死是不能死,可家里又没有那么多钱,朋友们知道他惹恼了皇上都不敢再和他往来,更不可能借给他钱了。在绝望之下,他最终选择了宫刑。接受这种刑法的人,畏风怕冷,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因此在施刑的牢房当中必须保暖,就好像民间养蚕的屋子一样,所以,受宫刑也叫下蚕室。
相比肉体上的折磨,精神上的痛苦还要剧烈。人们都把他当太监,都耻于跟他为伍。司马迁何尝不想一死了之,他自己曾说:即使是奴隶、婢妾在受到侮辱的时候,都知道以死来摆脱,何况他是堂堂太史令。然而他退一步深思道:〃死可以重于泰山,也可以轻于鸿毛。如果我就这样死了,人们会以为我畏罪而死,一生的冤屈都洗不尽,生命也变得一文不值。不如忍辱偷生,一定要写出一部伟大的史书。像周文王被商纣王拘禁,而推演出《周易》;孔子困于陈、蔡两国而作《春秋》;屈原被逐,著成《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才编撰了《国语》;孙子受了膑刑,仍论述兵法;吕不韦被流放蜀郡,世上才有《吕览》流传;韩非被囚禁秦国,才写有《说难》、《孤愤》。凡《诗》三百首,都是圣贤抒发胸中郁闷而作。〃于是,他就从黄帝开篇,一直写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每篇末尾都加以评论。
第四节绝笔《任安书》
他就这样忍辱负重,在狱中呆了三年,每天都笔耕不辍,坚持撰写史书。公元前96年,也就是司马迁50岁的时候。汉武帝忽然开恩,放他出狱,并升他为中书令。负责〃领赞尚书,出入奏事〃,也就是把各部尚书的奏章呈给皇上,再传圣谕给大臣们。这本来就是太监做的事情,现在让司马迁来做,可见大家已经默认他为太监了。
这样的官职加在司马迁头上,本身就是一种耻辱。他根本无心于自己的职务。出狱以后的他须发脱落、形容枯槁、弱不禁风。看起来一副死不死,活不活的样子。他还经常恍恍惚惚,出门不知道要往哪里去。一想到自己受过的耻辱,就直冒冷汗,衣裳都浸湿了许多次。这样的状态还怎么工作?他的好朋友任安便写信说他玩忽职守,劝他要谨慎地待人接物,要以推举贤能引荐人才为己任。不要老是沉默不语,唯唯诺诺。就差说他不像个男人,惟恐又触到他的痛处。
朋友的不理解,也给了他一次倾吐苦水的机会。于是他洋洋洒洒写了一封长信,题为《报任安书》。这是比《太史公自序》更加富于情感的自序,也等于是把他毕生忍受着的痛苦和无限的愤恨抒发了出来。在这封信里面他详细地申诉了自己对李陵事件的看法,以及接受宫刑前后的心态。他为什么接受这个刑罚,接受这个刑罚之后,他又是一个什么心态。最后,他还郑重地宣布《史记》一百三十篇已经完成了,但是他会把那些书简藏之名山。至于藏在哪儿,他也没有告诉任安。
《史记》诞生之时,也就是司马迁的生命将尽之时。他这一生就是为了这个来的,完成了还有什么寄托呢?于是《史记》完稿之后,司马迁也消失了。关于他的死,历史上有种种的说法。有一种可能是自杀。之前不是有人说他贪生怕死吗?现在先父的遗愿完成了,也是司马迁雪耻的时候了。让世人们看看,我司马迁不是怕死,而是要死得有价值。另外一种可能是司马迁的这封信落到了汉武帝手里,当时任安已经被腰斩。汉武帝看到信中随处流露出的对自己的不满,一气之下,将司马迁也给腰斩了。
不管他是怎么死的吧,自杀也好,被杀也好,寿终正寝也好。他的《史记》倒是要比他的下落还要明确。在他死后,他的家人便把《史记》转移藏匿在他女儿家中。女儿的丈夫叫杨敞,在汉昭帝时期,还曾经官至宰相。他们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名叫杨忠,小儿子名叫杨恽。这杨恽自幼聪颖好学,很像他外公司马迁。他母亲便把珍藏着的《史记》拿出来一本一本读给他听。谁知小杨恽很快就被书中的内容给吸引住了,便一字字,一篇篇,非常用心地把《史记》给读完了。他成年以后,还念着这本书,有空就看看。每读一遍都是热泪盈眶,扼腕叹息。他知道这是外公用生命换来的史书,于是立下一个心愿,一定要让它得到天下人的承认。在汉宣帝时,他被封为平通侯后,便上书汉宣帝,把《史记》献了出来。从此司马迁这部巨著才得以重见天日。
正如司马迁自己所说,是非曲直,往往要等到人死之后才好去做评判。如今,再没有人说他的不是,反过来汉武帝在墓中听到的诟骂也许不亚于当时司马迁所受的。《史记》自成书以来一直受到赞誉,而汉武帝一时雄才大略,却得不到一个〃太平盛世〃的称号。
。
… 手机访问 m。
……
¤╭⌒╮ ╭⌒╮欢迎光临
╱◥██◣ ╭╭ ⌒
︱田︱田田| ╰……
╬╬╬╬╬╬╬╬╬╬╬╬╬╬╬版 权 归 原 作 者
【莲动下渔舟】整理
附:【】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