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世界近代中期科技史 >

第27节

世界近代中期科技史-第27节

小说: 世界近代中期科技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卵生      鸟纲 

     心脏有一心室、一心耳,血冷、红色: 

         肺呼吸      两栖纲 

         腮呼吸      鱼纲 

     心脏有一心室、无心耳,血冷、白色: 

         有触角      昆虫纲 

         有触手  蠕虫纲 

     林耐对动物的分类标记的确定,也与传统的人为分类法并不完全一样, 

而是在吸取自然分类法的多种性状特征为依据的基础上来确定分类的综合标 

志的。 

     在分别确定植物和动物的分类标志之后,在分类中所面临的另一重要问 

题,是如何确定分类的等级序列。 

     在通过广泛的植物考察、植物种植、标本分析以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林耐对传统的人为分类法中已有的分类范畴作了一些改进。他继承和发展了 

雷伊的种的概念,把它引为人为分类法的等级序列概念中的基本概念,从而 


… Page 92…

  建立起了纲、目、属、种这样由四级分类概念所构成的等级序列。 

       对于整个自然系统,林耐把整个自然界划分为有生与无生两界;把整个 

  有生界划分为植物和动物两个亚界;亚界下分纲,其中把植物划分为24纲, 

  把动物划分为6纲;纲下再分目;目下再分属;属下再分种。种是这个等级 

  序种中的最基本的分类单位。这样,林耐就建立起了一个由纲、目、属、种 

  四级分类序列构成的人为分类系统。 

       林耐的分类序列概念与现代分类学的区别在于:他的属与目之间没有 

  种;他的纲上没有门;但他在种这一级中列有亚种。 

       由于确定了分类的基本标志,又确定了分类的等级序列,林耐就以他的 

  新的双名制命名法为基础,在对7700种植物和4400种动物统一命名之后, 

  最终完成了以人为分类法为基础的生物分类系统。 

       林耐的生物分类学成就,集中地反映在他的《植物种志》、《瑞典动物 

  志》和《自然系统》这三部主要著作中。其中《植物种志》最初写作于1746 

  年,前后历经6年时间,直到最后完全建立双名法之后,才在1753年定稿出 

  版,此书建立了植物的人为分类系统。《瑞典动物志》最初出版于1746年, 

  后来修改再版,再版本中,林耐建立了动物的人为分类系统。《自然系统》 

  是林耐的最主要著作,在林耐生前再版12次。 

       在进行生物研究的过程中,林耐对人类学也曾进行过初步研究。在1753 

  年《自然系统》的第五版中,他曾把人与猿同放在“灵长目”中,对于作为 

   “灵长目”的人属,他又按人的肤色以及其性状特征把人分为四大种。他的 

  研究是人类学的开端。 

       林耐的生物分类系统的建立,对近代生物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他最终完成的双名制命名法和人为分类法,不仅直接奠定了近代生物分类 

  学的基础,而且也奠定了近代生物学的初步基础。正是由于他所建立的分类 

  系统,初步廓清了数以千计的生物物种的等级序列,从而为后来以生物分类 

  学为基础的生物进化论的孕育提供了母体。而他的整个生物分类的人为系统 

  的完成,也为后来自然分类法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借鉴。就这些意义来说, 

  林耐建立统一的生物分类系统的功勋,“可同牛顿把宇宙中万千种物体的运 

                                                    ① 

  动归纳为简明扼要的万有引力定律一样媲美” 。 

       林耐的人为分类系统,到 19世纪初即为瑞士生物学家德·堪多(1778 

  —1841年)的自然分类系统所代替。恩格斯曾说,早期近代科学发展的终结, 

                                     ② 

  是“以牛顿和林耐为标志的。” 



                           3。进化理论的先驱:拉马克 



       (1)林耐以后的生物学 

       林耐的生物分类学成就,代表了18世纪中期生物学的最高成就,但对人 

  为分类法以及物种不变论,晚年他曾有所动摇。到了18世纪末,当林耐的生 

  物分类法仍在生物学中占主导地位时,在法国,逐渐产生了一股反对人为分 

  类法与物种不变论的新思潮。这种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一是以植物学家朱西 

  厄(1699—1777年)为代表的植物学派,一是以动物学家布丰(1707—1788 



① 竺可桢: 《纪念卡尔·林耐诞生250周年》,《科学史集刊》1958年第1期。 

② 《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9页。 


… Page 93…

  年)为代表的动物学派。 

       朱西厄是法国特里亚农皇家植物园园长,他研究过林耐的分类学著作, 

  但不同意林耐的人为分类法。他的主要贡献是在植物的种植方面,在他主持 

  下的特里亚农皇家植物园内,植物是按自然分类系统排列的,这种种植方式, 

  能给人以一种生动的物种可变的直观感。他的侄子安东尼·朱西厄(1748— 

  1836年)以他的植物种植为基础,在1819年发表的《自然分类学基本原理》 

  一书中,建立起了第一个较完整的自然分类法。 

       当朱西厄叔侄在研究植物的自然分类系统时,布丰和他的助手道本顿 

   (1716—1800年)正致力于研究生物的分类系统,特别是致力于以比较解剖 

  学的方法研究动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布丰强烈反对人为分类法,他认为一切 

  人为分类法都是“形而上学的一个错误”,其错误“在于不了解自然过程, 

  这种过程总是循序渐进的……,我们能够使人无法察觉地从最完善的生物逐 

  渐下降到最不具备形状的东西。我们将能发现许多中间物种以及一半属于这 

  一类、一半属于那一类的物种。这种不可能指定一个地方的东西,必然使得 

  建立一个普遍体系的企图成为徒劳”。布丰也反对物种不变论,他认为自然 

  界没有不连续的纲、目、属、种,这些界限都是人为分类法造成的界限。他 

  认为,当时人们所知的200余种四足兽,是从大约40种原始类型传下来的。 

  后来他又进一步认为,它们最初可能起源于一个亲体。他说:“在动植物里 

  面,且不说有好几个物种,即使只有一个物种是通过直接遗传过程从别的物 

  种中产生出来的,只要这个论点一旦成立,那么自然的力量便不能再加以限 

  制了。而且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大自然就能从一个原始的类型发展出一切其 

  他的生物种类来。”① 

       为了建立自然分类系统,布丰在 1749年以前即开始写作他的长篇巨著 

   《自然史》。这部巨著的前三册在1749年出版,在这三册中,布丰论述了他 

  的自然分类系统的总论点。从1753年—1767年,他出版了这一巨著中的四 

  足类动物部分的12册。1781—1786年间,他又出版了鸟类与矿物类部分的 

  10册。1788年,布丰去世,他的学生拉塞佩得 (1756—1825年),在1788 

  —1804年间又出版了蛇类与鱼类部分的后8册。至此,布丰的《自然史》的 

  44册本才全部出齐。正是在这一巨著中,布丰建立起了一个最初的自然分类 

  系统,论述了最初的物种可变思想,只不过他是个物种退化论者。 

       在朱西厄和布丰致力于建立自然分类系统与论述物种可变论的同时,另 

  一些生物学家已在物种变化原因的研究中初步形成两种不同的学派,一是以 

  法国植物学家罗比耐 (1735—1820年)为代表的“内力分化派”,一是以瑞 

  士动物学家邦尼特(1720—1793年)为代表的“外力灾变论”派。 

       罗比耐主要以生物学为基础进行自然哲学研究,1761—1768年间,他曾 

  出版过一部五卷本的自然哲学著作。在自然哲学研究中,罗比耐一方面看到 

  了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一方面又受基督教教职等级观念的影响,他把这两 

  种观点掺合在一起,提出了物种并不是一个静止的等级,而是一个随时间变 

  化的由下而上的直线阶梯的理论。他认为,生物“个体的序列是生物朝着人 

  类演化的若干阶段”,至于人的特性则以种子的形式存在于整个生物阶梯中, 

  连最不具形态的物质里面,也有生命和灵魂,甚至在宇宙的基本原子中,也 

  具有生命和灵魂。从这种带有泛神论性质的普遍灵魂论出发,罗比耐认为, 



① 梅森: 《自然科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 Page 94…

物种变化的机理,即物种变化的原因,乃是生物本身所具有的一种最普遍的 

属性,即一切生物都具有一种内在的自我分化力量。 

     邦尼特是个博物学家,他在早年曾致力于动物学研究,曾于1740年发现 

过无性生殖现象。后来,他由于视力变坏而转向生物学的理论研究,1770年, 

他在 《哲学上的新生论或关于生物过去和未来的一些想法》的论文中,曾从 

蚜虫不经受精而生育幼蚜这种无性生殖的现象出发,认为在每一物种母体的 

胚胎中,即已含有未来一代的雏形,这意味着物种是永远不变的。但物种变 

化却又是当时生物学家所必须面对的事实。于是,邦尼特从早期地质学的水 

成论中吸取了灾变论的观点,认为物种的变化是周期性的洪水造成的,在每 

次洪水之后,生物物种的躯体毁灭了,但其他胚胎中的种子却在洪水后的遗 

骸中复活过来,每次灾变后的新种都比前一个种高一等级,这样就形成了生 

物进化的序列。他预言,世界还将发生一次大洪灾,在这次大洪灾后,动物 

将具有人的理解力,而人将变为天使。到那时,在猴子和大象中将产生莱布 

尼茨和牛顿,在海狸中将产生培罗(17世纪的法国著名文学家)和沃邦(17 

世纪的法国著名建筑师)。邦尼特这种灾变论,后来为法国动物学家居维叶 

继承和发展。 



     (2)拉马克 

     ①植物学和动物学的研究。拉马克(1744—1829年)生于法国北部的比 

卡提州的一个没落贵族之家。欧洲七年战争期间,拉马克参加了法国的志愿 

军,退职后开始了气象学的研究。在最初的气象学研究中,拉马克曾创用了 

卷云、浓云、积云、层云等气象学名词,以进行云的分类研究,同时,他还 

研究了云的变化规律及其成因,并由此开创从云层和风向的变化中探索天气 

变化规律的研究,他由于这一研究而成为近代气象学史上第一个观云测天气 

的人。后来他进入医学院,并随其大哥迁往巴黎市郊的乡村,由于当时学医 

必须选修植物学,这使得拉马克有机会常去特里亚农皇家植物园和巴黎皇家 

植物园听讲,在那里,他结识了与当时植物学有同样爱好的著名哲学家卢梭 

 (1712—1778年)、朱西厄、布丰及其助手道本顿,卢梭的朦胧生物进化论, 

朱西厄、布丰和道本顿的物种可变论思想都对拉马克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 

拉马克走上了一个植物学家的道路。 

     1768年,24岁的拉马克在朱西厄的直接指导下,开始进行植物分类学研 

究,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拉马克以特里亚农皇家植物园和巴黎皇家植物园的 

植物物种和标本为基础,写出了一部三卷本的《法兰西植物志》。这是法国 

的第一部大型植物志,它以林耐的双名法为基础,较为详尽地描述了法国各 

地的主要植物的形态和性状。在这一著作中,拉马克还创用“两段索引法”, 

即把植物所属的种和属分别加以索引,使人们更易于掌握植物的性状及其特 

征。这部植物志完稿之后,由道本顿写了序,1778年,在巴黎出版。此书一 

出版,即在巴黎成为轰动一时的畅销书之一,这本书的出版,改变了人们对 

植物学的看法,使人们不得不承认,植物学也是一门科学。此书更赢得了法 

国植物学界本身的重视,在布丰的提议下,巴黎科学院在1779年批准拉马克 

为科学院院士,同时,布丰还聘请拉马克为他儿子的导师。 

     由于《法兰西植物志》的出版,拉马克一跃而成为法国知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