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东欧文学简史(上) >

第8节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东欧文学简史(上)-第8节

小说: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东欧文学简史(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算文学”,如耶·安杰耶夫斯基 (1990—1983)的《夜》(1945)、卡齐米 

 日·布兰迪斯(1916—)的《木马》(1946)、《战争之间》(1948—1951)、 

斯坦尼斯瓦夫·狄加特 (1914—1978)的《波登湖》(1946)等,这些作品 

写的都是知识分子,他们有过坎坷的经历,战后在适应新的环境的过程中, 

在思想上产生了矛盾,有过转变。第三类小说侧重揭露战后初期的阶级斗争, 

如安杰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灰烬和钻石》(1948),写的是一些参加过反 

法西斯战斗的国家军分子,他们战后留在波兰,因不适应新的环境,便大肆 

进行暗杀和破坏活动。战后初期还出版了不少历史小说,涉及题材广泛,如 

塔杜施·布列扎 (1905—1970)的《耶赫雷的城墙》(1946)和《天和地》 

 (1949)、纳乌科夫斯卡的《生活的交结点(1948)等,反映了战前萨纳奇 

亚政府机构的内部斗争。卢齐杨·鲁德尼茨基 (1882—1968)战前参加过波 

兰工人运动,他的自传体小说《旧的和新的》(1948)主要描写他的革命生 

涯,也真实地记载了十九世纪末至今的波兰工人运动的历史。 

     在战后初期的诗歌中,比较重要的有布罗涅夫斯基的《爱情之歌》、《五 

月的歌》、《波尼亚托夫斯基桥》,它们表现了诗人对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死 

难的妻子和战友的怀念,歌颂了波兰战后的建设。密齐斯瓦夫·雅斯特隆(1903 

—1983)的诗也充满了乐观精神,为祖国人民战胜法西斯,开始建设新的生 

活而欢呼。康斯坦丁·高尔钦斯基 (1905—1953)的诗歌主要讽刺波兰现实 

中的市侩和官僚主义。在戏剧创作中,克鲁奇科夫斯基这时发表的《德国人》 

影响很大。它以希特勒法西斯统治的第三帝国为背景,写一个生物学教授不 

关心政治,但他的研究成果却被法西斯当局用来屠杀人民。剧中生动刻画了 

包括法西斯分子和共产党员等不同政治立场的人物,指出在法西斯统治时 

期,谁也脱离不了政治斗争。耶日·沙尼亚夫斯(1886— 1970)的《两个剧 

院》(1946)的形式独特。剧作者企图通过对戏剧的两种不同理解,来说明 

它的社会作用:一种剧客观地反映现实,不加虚构,另一种剧表现一个想象 

的世界,富于哲理的内涵。 

     1949年1月,波兰作家协会在什切青召开代表大会,会上提出了以社会 

主义现实主义为指导波兰作家创作的基本原则,要求作家及时反映现实中的 

阶级矛盾,歌颂战后社会主义建设,担负起教育人民的使命。一些作家在这 

个思想原则指导下,写了些反映国内生产劳动和阶级斗争题材的小说和报告 

文学。这些作品反映了人民的建设热潮,但也存在公式化和概念化倾向,表 

现是:它们写的都是工农业生产的过程,敌人搞破坏,工人农民与之斗争, 


… Page 29…

最后取得胜利,主题千篇一律。它们刻画的人物不是生产积极分子就是国际 

间谍和国内其他破坏分子,千人一面。这样,它们就成了对当前政策的图解, 

后被称为生产文学。在它们中也有写得好一点的,但是不多。除生产文学外, 

还有一些作家由于深入生活,研究历史,也写出了一些较好的作品,如耶日·普 

特拉门特(1910—1986)的长篇小说《九月》(1952),它揭示了波兰1939 

年9月的失败是萨纳齐亚政府的政策所导致的结果,茹克罗夫斯在小说《失 

败的日子》 (1952)中,揭露了一些军官在战场上胆小无能。博格丹·切什 

科 (1923—)的 《人民近卫军》(1951)再现了人民近卫军反抗德国法西斯 

的斗争。阿多尔夫·鲁德尼茨基(1912—)的短篇小说集《活海和死海》(1952) 

描写犹太人在世界大战中的悲惨命运。伊戈尔·内维尔利 (1903—)的小说 

 《一个人的道路》写两次大战之间波兰共产党人的斗争生活。 

     1954年,由于波兰政局发生变化,在六月召开的作家代表大会上,有的 

作家重申前苏联作家爱伦堡提出的解冻文学。当时作家协会的领导克鲁奇科 

夫斯基号召作家扩大创作题材。 1955年,在一些报刊上,许多作家提出了 

创作自由的要求,指出对文艺中的各种流派不应以行政命令的方法去限制它 

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便产生了一些观点新颖的作品,如斯坦尼斯瓦夫·斯 

塔文斯基(1921—)的 《下水道》(1955),描写1944年爆发的反抗德国法 

西斯压迫的华沙起义,参加者有国家军、人民近卫军官兵和数以万计的华沙 

市民。起义失败后,他们从华沙老城的下水道中撤走,但最后全都落入在道 

口等着他们的法西斯匪徒之手。作者认为,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不同政治派 

别的波兰人可以团结起来,共御外敌。东布罗夫斯卡的中篇小说《乡村婚礼》 

以四十年代末和五十年代初波兰农村为背景,表现了农民对当时农村合作化 

运动的不同态度。 

    在诗歌创作中,这一时期仍以布罗涅夫斯基、杜维姆和康斯坦丁·高尔 

钦斯基和亚当·瓦日克 (1905—1982)等最有成就。布罗涅夫斯基在《职工 

联盟》、《希望》和《我们的五月》等诗篇中,歌颂了波兰工人、农民和知 

识分子在祖国建设中的劳动热情和献身精神。高尔钦斯基的 《结婚戒指》 

 (1949)、《歌》(1953)、《纽贝》(1951)等告诉人们应当敬仰英雄、 

同情牺牲。杜维姆的诗集《玫瑰》指出了报刊上的官样文章空洞无物。瓦日 

克的《给成年人的长诗》(1955)讽刺了波兰社会中谎报事实的宣传和空洞 

的口号,指出这里的事情都得按教条办,工人劳累过度,可是没有人敢说话, 

这首诗在社会上曾经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戏剧创作中,安娜·希维尔什钦 

斯卡 (1909—)的 《对着墙壁呼唤》(1951)描写波兰早期无产阶级革命领 

袖瓦林斯基在他被捕之后,工人运动如何加强了团结,坚持了罢工斗争。耶 

日·卢托夫斯基(1923—)的 《急诊值班》(1955)刻画了一个为人正直、 

医术高超的医生因为在占领时期参加过国家军,战后被投入监狱。这时有位 

党的领导人生了病,在让不让他治病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这样又给医生在 

精神上带来了更大的痛苦。这个剧和小说 《下水道》提出了同一个问题:应 

当如何正确地看待国家军军人和过去和现在。 

     1956年,在波兰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中,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前波兰统 

一工人党于十月召开第八届中央全会,制定了新的经济和文化政策。社会各 

界对波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十分关心,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在文艺方面,人们首先接触的,是对欧美二十世纪现代派文学如何评价,作 

家们一致肯定了二十世纪现代派文学的审美和借鉴价值,指出波兰党前一阶 


… Page 30…

段的文化政策因为否定现代派文学,使波兰文坛和欧美现代文学长期隔绝, 

从而失去了同西方文化思想,创作经验交流的机会。此后一段时期,欧美二 

十世纪各种流派代表作家的许多作品在波兰相继得到了翻译出版。 

     在创作中,一些青年作家迅速崛起,如马列克·赫瓦斯科(1934—1969)、 

斯坦尼斯瓦夫·格罗霍维亚克 (1934—1976),弗瓦迪斯瓦夫·泰尔列茨基 

 (1933—)、艾乌盖纽什·卡巴茨(1930—)、伊列内乌什·伊列登斯基(1933 

—)等。他们都是战后成长起来的,可是看到国家建设中的困难,就产生悲 

观,表示怨愤。他们的作品热衷于揭露1956年以前波兰社会中的阴暗面,后 

被称为“清算文学”。 

     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末,除了政治性较强的清算文学外,当然不乏 

有声望的作家和杰作,但这些年出版的大部分反映现实的作品却只有一个主 

题,就是个人与群体的对立,说明个人必须摆脱群体的控制,才能得到充分 

的发展。以散文创作的体裁而论,除小说外,许多作家热衷于写随笔、报告 

文学、政论、特写、和回忆录等,因为这些形式便于直截了当地表达个人对 

社会,对历史的理解和看法,一作家甚至将随笔、报告文学、政论、特写、 

小说这些不同的创作形式拼凑在一部作品里,在这种作品中,作者叙述故事 

情节时,往往穿插着许多与情节无关的他个人的人生哲理,而小说情节的本 

身,也十分零乱和有头无尾,这就是当时在波兰风行的所谓“反小说”。在 

戏剧创作中,除了传统模式的现实主义剧作外,这些年又出现了荒诞派戏剧。 

这时期的荒诞派戏剧的内容与形式和西方五十年代出现的荒诞派戏剧有相似 

之处,也继承了波兰两次大战之间荒诞派戏剧的艺术传统,但也表现了自己 

的独特风格。 

     与此同时,文学中还出现了所谓“新浪潮”派。它在诗歌中的代表是斯 

坦尼斯瓦夫·巴兰哈克、雷沙尔德·克雷尼茨基、艾娃·利普斯卡等。这些 

青年诗人富于革新精神,表示要以不加修饰、简洁明快的语言揭露现实中所 

谓长期隐蔽的矛盾和不安,展示检查机关禁止公开的社会真情,实际上他们 

否定现实中的一切。这一派在小说中的代表是马列克·诺瓦科夫斯基、卡齐 

米日·奥尔沃希和弗沃齐米日·奥多耶夫斯基等。这些作家认为波兰文学至 

今所描写的社会是所谓“官方的”,不典型,只有那些罪犯,社会渣滓生活 

的世界才是最真实和最典型的。他们观照的是一个腐朽堕落的黑社会,流氓、 

小偷,醉鬼和妓女主宰的社会,这种小说当时被称为“黑色文学”。 

     此后,一些作家因为他们的作品受到国家书刊检查机关的干涉,得不到 

出版而表示不满,于是组织秘密出版,社会上的反对派对官方执行的各项政 

策进行猛烈的攻击。1980年,又出现了团结工会掀起的大规模的抗议运动, 

许多作家都参加了团结工会,另一批作家因不满现实而奔走国外,作家协会 

和它在各地的分会也掌握在反对派手中,作家队伍因此分化和改组。后来, 

由于团结大会力量的继续扩大,终于在1989年在波兰议会的大选中赢得了胜 

利,开始掌握国家政权。 

     1956年以后至今的几十年,除了清算文学、黑色文学和其他直接观照国 

内政局的文学外,还有许多新老作家在反映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创 

作了大量作品,是波兰当代文学创作的丰收。在小说创作中,有成就的首推 

伊瓦什凯维奇。伊瓦什凯维奇早在三十年代就创作诗歌、战后他发表了一系 

列短篇小说集,题材广泛,他的最著名的作品是长篇小说《名望和光荣》(1956 

—1962)。这部小说通过原先生活在乌克兰的三个波兰家庭的三代人的遭遇, 


… Page 31…

从广阔的背景,再现了自第一次世界大战至1947年间波兰的社会生活。作者 

以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展现,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通过他们的坎坷经 

历,揭示了在十月革命爆发时乌克兰各派势力的斗争和波兰独立后各阶层的 

思想和政治面貌。小说在描写波兰在第二次大战中的失败之后的状况时,也 

热情地歌颂了波兰士兵在反侵略战争中表现的爱国主义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因此它的种种人物的命运是和波兰民族历史的变迁紧密联在一起的。这是一 

部史诗式的作品,它在战后的波兰文学史中,被誉为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 

罗曼·布拉特内(1921—)的小说 《哥伦布们,即二十岁的一代》(1957) 

描写包括国家军军人在内的波兰青年和占领者的斗争以及他们在华沙起义失 

败后流亡国外的不幸遭遇。 

     普特拉门特这时期出版了一系“政治小说”,如《不忠实的人们》(1967) 

以1956年以前波兰社会中的一些政治事件为题材,《年青的一代》(1963) 

写政府机关中的个人崇拜,以及年青一代和它进行的斗争。斯坦尼斯瓦夫·莱 

姆 (1921—)是波兰战后科学幻想小说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告诉人们:人 

类在各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