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东欧文学简史(上) >

第24节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东欧文学简史(上)-第24节

小说: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东欧文学简史(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小说和戏剧由于复杂的历史和政治原因未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时候,诗歌却 

一直如暗流般悄然奔突,激起了一朵又一朵美丽的浪花。走进二十世纪罗马 

尼亚诗苑,我们看见了沉思的布拉加,看见了飞翔的斯特内斯库,看见了衣 

著随便的索雷斯库,看见了多愁善感的勃朗迪亚娜,还看见了许许多多光彩 

熠熠的诗人。 

     卢齐安·布拉加 (1895—1960),罗马尼亚文化史罕见的集诗人、剧作 

家、哲学家、杂文家于一身的杰出人物。他出生于阿尔巴县一个乡村牧师家 

庭。童年在美丽的乡村中度过。从小就表现出了对文学和哲学的好奇心。中 

学毕业后,考入西比乌神学院。后又到维也纳攻读哲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0年回到罗马尼亚克罗日市定居。1926年起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外交生 

涯,先后到过许多国家。1936年当选为罗马尼亚科学院院士。 

     布拉加在哲学、美学、戏剧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但他在诗歌方面成就 


… Page 88…

最大。出版了《光明诗篇》(1919)、《先知的脚步》(1921)、《睡梦颂 

歌》 (1929)、《分水岭》(1933)等十余部诗集。 

      当诗人同时又是哲学家时,往往会出现一种危险:他的诗作很容易成为 

某种图解,很容易充满说教。而布拉加却巧妙地将诗和哲学融合在了一起。 

他们的诗作在某种意义上正是他哲学思想的“诗化”。他认为宇宙充满了神 

秘。哲学的任务是一步步揭开神秘的面纱。而诗歌的使命则是不断地扩大神 

秘的范围。于是,在 《我不践踏世界的神奇花冠》中,诗人决心: 



           我要用我的光明扩展世界的神秘—— 

           一如月亮用它的光华 

           颤悠悠地增加,而不是缩小, 

           夜的奥妙。 



     布拉加坚信,万物均具有某种意味,均为某种征兆。在他的笔下,“光 

明”象征生命,“花冠”象征存在,“风”代表摧毁者或预言者,“雨”则 

是忧郁和悲伤的源泉,而当“雨”变成“泪一般的水滴”时,就已然成为忧 

郁本身了。请看 《忧郁》一诗: 



           流浪的风擦着窗上 

           冷冰冰的泪。雨在飘落。 

           莫名的惆怅阵阵袭来 

           但所有的痛苦, 

           所有我感到的痛苦 

           不在心田, 

           不在胸膛, 

           而在那流淌不息的雨滴里。 



     作为哲学家—诗人,布拉加的目光敏锐而深邃。他很善于抓住事物的本 

质,然后又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短诗《三种面孔》形象地道出了人生三 

个不同阶段的特质。 



           儿童欢笑: 

            “我的智慧和爱是游戏!” 

           青年歌唱: 

            “我的游戏和智慧是爱!” 

           老人沉默: 

            “我的爱和游戏是智慧!” 



     布拉加一生都在诗的道路上艰难地跋涉着。他在追求美,而美是需要代 

价的,诗人深深地懂得这一点: 



           不容易的还有那歌声。 

           昼与夜——世上的一切都不容易: 

           露是通霄歌唱的夜莺 


… Page 89…

           因病劳而流下的汗。 



     尼基塔·斯特内斯库 (1933—1983),罗马尼亚当代诗歌的代表诗人。 

出生于普洛耶什蒂。1957年毕业于布加勒斯特大学语言文学系。担任过编 

辑、记者和副主编。1960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爱的意义》。之后,又有《感 

情的幻觉》(1964)、《时间的权利》(1965)、《非语词》(1969)、《严 

寒》 (1972)、《绳结和符号》(1982)等十几部诗集先后问世。 

     斯特内斯库非常注重竟境的提炼。在一次答记者问中,诗人承认他始终 

在思考着如何让意象更加完美地映照出自己的生命状态。他极力倡导诗人用 

视觉来想象。在他的笔下,科学概念、哲学思想,甚至连枯燥的数字都能插 

上有形的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任意翱翔。《追忆》一诗便具有典型意义: 



           她美丽得犹如思想的影子—— 

           她的后背散发出的气息 

           象婴儿的皮肤, 

           象新砸开的石头, 

           象来自死亡语言中的叫喊。 



           她没有重量,恰似呼吸。 

           时而欢笑,时而哭泣,硕大的泪 

           使她咸得宛若异族人宴席上 

           备受颂扬的盐巴。 



           她美丽的得犹如思想的影子。 

           茫茫水域中,她是唯一的陆地。 



     追忙本身是一种难以捉摸的思维活动。但在诗人的描绘下,追忆竟变得 

有声有色、具体可感。诗人用奇特的意象调动起了读者所有感觉,让读者去 

凝视,去抚摸,去倾听,去品尝。于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美感便在读者心中 

油然而生。 

     因了他那不朽的诗,诗人便也“美丽得犹如思想的影子”。 

     马林·索雷斯库(1936—),罗马尼亚当代诗坛最引人注目的诗人之一。 

生于多尔日县一个农民家庭。童年和少年在乡村度过。1955—1960年,就读 

于雅西大学语言文学系。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编辑工作。1978年起担任《枝 

丛》杂志主编。索雷斯库从1964年发表第一部诗集至今,已出版了《时种之 

死》 (1966)、《万能的灵魂》(1976)等十几部诗集。 

     有人说他是位讽刺诗人,因为他的诗作掌常常带有明显的讽刺色彩。有 

人称他为哲理诗人,因为他善于在表面上看起来漫不经心的叙述中突然挖掘 

出一个深刻的哲理。有人干脆笼统地把他划入现代派诗人的行列,因为无论 

是语言的选择还是手法的运用,他都一反传统。但他更喜欢别人称他为“诗 

人索雷斯库”。 

     他特别喜欢以自由的形式,用通俗的语言来叙述某些人们熟悉的人物或 

某些普通事情。然而他的不拘一格的简单叙述不知不觉中就会引出一个深刻 

的象征。在《一切》这首诗中,诗人写道: 


… Page 90…

           一切都在迅速进行: 

           土地即兴长出几棵草, 

           树即兴生出几片叶, 

           一只鸟——我来不及看它叫什么—— 

           即兴唱了首歌, 

           一个女人即兴唱了首永恒的歌…… 

           而我即兴微笑了一下 

           为了拍张人生的照片。 



     人生的短暂,光阴的迅速,瞬间与永恒的关系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形象而 

又深刻的反映。他的另一首诗《奇想》猛一看似乎令人不可捉摸: 



           每天晚上, 

           我都将领居家的空椅, 

           集中在一起, 

           为它们念诗。 



           倘若排列得当, 

           椅子对诗, 

           会非常敏感。 



           我因而 

           激动不已, 

           一连几个小时 

           给它们讲述 

           我的灵魂在白天 

           死得多么美丽。 



           我们的聚会 

           总是恰到好外, 

           绝没有多余的 

           激情。 



           不管怎样, 

           这意味着 

           人人责任已尽, 

           可以继续 

           向前了。 



     只要仔细思考一下,我们便可悟出这实际上是一首有关孤独的诗。人在 

孤独的时候,连椅子都能成为他交谈的对象,都能成为他诗歌的听众。不管 

怎样,同椅子的交流也是一种宣泄,也能排泄孤独,也能使人继续朝前走。 

     如此看来,索雷斯库完全有可能用诗来和整个宇宙交流。 


… Page 91…

     安娜·勃朗迪亚娜(1942—)、罗马尼亚当代诗坛最活跃的女诗人之一。 

生于蒂米什瓦拉市。曾就读于克罗日大学语言文学系。毕业后,先后当过编 

辑、图书馆员。十七岁步入诗坛,至今已出版《脆弱的足跟》(1967)、《第 

三种秘密》(1970)、《蟋蟀的眼睛》等十余部诗集。 

     勃朗迪亚娜具有女诗人所特有柔美和细腻。但她的柔美和细腻是以一定 

的思想内涵为基础的。她所选择的都是些永恒的主题,比如爱情、纯洁、生 

与死、人生与自然等等。这都是些十分古老的主题了,因而更需要诗人具备 

非凡的艺术敏感以及独特的艺术视角。 

     抒情诗《十月》很能体现女诗人的特色: 



           温馨的泪 

           滴落在我的额头, 

           又款款地 

           顺着睫毛 

           流淌, 

           仿佛源自 

           那双紧闭的眼。 

           谁在我的上方哭泣, 

           让甜甜的泪 

           变成我的? 

           是父亲呢, 

           还是位以此方式 

           收养我的陌生人? 



     这首谜一般的优美短诗纯真但又决非简单,细腻但又不乏启迪。女诗人 

并不想明确地歌倾什么事物或表达什么思想。她仅仅勾勒出一幅朦胧的画 

面,描绘出一缕微妙的感觉,然后让读者去尽情地想象,尽情地体味。 

     对于女诗人来说,诗的天赋实在是一种命定的痛苦。她甚至都决定要“走 

出我的声音/就象走出早已被上帝遗弃的教堂。”然而诗已然成为她生命的一 

部分。离开了诗,她便难以呼吸,难以生存。因此,痛苦的女诗人甘愿为诗 

而奉献牺牲:我/犹如/漏刻里的/细沙/唯有在/坠落中/才成为/时间。 



                                                                              (高兴) 


… Page 9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