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东欧文学简史(上) >

第23节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东欧文学简史(上)-第23节

小说: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东欧文学简史(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评论家约尔加索性称1904年为“萨多维亚努年”。 

     之后,他的创作激情始终未减,差不多每年都有两部以上的作品问世。 

 《泥棚户》(1912)、《漂来的磨坊》(1915)、《安吉察客栈》(1928)、 

 《斧头》等优秀小说的出版更使他声名大振。《斧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维多丽娅是位纯朴而又刚强的农村妇女。他丈夫外出购 

羊,但却迟迟不归。一种不祥的预感笼罩在她的心头。她决定不顾一切,沿 

途寻找。经过千难万险,维多丽娅终于在荒山野沟发现了丈夫的遗骸。她确 

定有人为了谋财而杀死了自己的丈夫。凭着智慧,凭着山民的相助,维多丽 

娅最后查到了凶手,为丈夫报了仇。作者从神话《羔羊》中汲取灵感,写出 

了这部优美动人的中篇小说。作者并不仅仅想讲述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更 

多的是想通过这个故事来展现罗马尼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展现如诗如画的 

罗马尼亚景色和五彩缤纷的罗马尼亚民间习俗。 

     萨多维亚努的作品题材极广,古与今、现实与梦幻、乡村与城镇、自然 

与社会无一不成为他描写的对象。他极善于根据不同的题材而变换手法和语 

言。他的作品有现实主义,有浪漫主义,有自然主义、有象征主义。他的高 


… Page 85…

明之处便在于巧妙地将这些揉为一体。他在五十年的文学生涯中所写下的百 

余部作品组合在一起便是一首宏伟的罗马尼亚民族史诗。萨多维亚努的名字 

在罗马尼亚文学中是不朽的。 

     马林·普列达(1922—1980),出生于特列奥尔曼县一个农民家庭。上 

完中学后,担任过校对和秘书。1952年起,任《罗马尼亚生活》杂志编辑。 

后升任副主编。1968年,当选为罗马尼亚作家联合会副主席。1980年5月猝 

然去世。 

     普列达1942年登上文坛。1948年,他的第一部小说集《四方来相会》 

问世。集子中的八篇短篇均以乡村生活为题材,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富有特 

色的农民形象。这些短篇小说的创作为作者今后的长篇写作奠定了基础。真 

正确立普列达在罗马尼亚文坛重要地位的是长篇小说《莫洛米特一家》(第 

一卷,1955;第二卷,1967),这部宏篇巨制生动地展现了一幅罗马尼亚农 

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特殊心态,被评论界誉为罗马尼亚文学中不可多得的杰 

作之一。普列达也因此跻身于当代罗马尼亚最著名的小说家的行列。之后, 

他又创作了涉及工业领域的《不速之客》(1968)、描写农民出身的知识分 

子多重性格的《伟大的孤独者》(1972)、探讨历史问题的《呓语》(1975) 

等长篇小说。其中《呓语》因受到前苏联《文学报》的猛烈抨击而更使作者 

声名大振。1980年春,普列达去世前不久出版的三卷本巨著《世上最亲爱的 

人》为他的小说创作划上了一个辉煌的句号。 

      《世上最亲爱的人》讲述了一位青年知识分子的故事。维克多·佩特里 

尼在某大学哲学系任教。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诗人尼古拉乌的妻子玛 

蒂尔达。维克多不禁被她的美貌和气质深深地打动了。玛蒂尔达同尼古拉乌 

早已同床异梦。在维克多身上,她似乎看到了自己的理想。黄昏后的相会, 

田野间的漫步,公园里的长谈使得维克多和玛蒂尔达双双坠落爱河。经过两 

年多的周折,他们终于正式结为夫妻。可婚后不久,他们的爱情生活便出现 

了危机。维克多悲哀地意识到玛蒂尔达并不是他原先想象的那种理想的伴 

侣,而是一个情绪不定、自私自利、追求虚荣的女人。他们对人生的看法也 

存在着根本的分歧。为了摆脱家庭生活的烦恼。年轻的助教开始埋头于哲学 

研究。罗马尼亚著名诗人卢齐安·布拉加的哲学思想以及处世态度使他深受 

启发。他在一篇题为《卑鄙者时代》的文章中指出人可以通过不断增强自己 

的悟性而获得一种心灵上的平衡,一种精神上的超脱。他的文章在大学里受 

到了严厉的批判。与此同时,他与玛蒂尔达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他们的女 

儿茜尔维娅的出世也未能弥合两人的感情裂痕。一天,警察突然闯入他家, 

逮捕了维克多,原因是他被控参与了反革命匪帮“黑衫党”的阴谋。这实在 

是莫须有的罪名。维克多稀里糊涂地开始了铁窗生涯。他时常坐在阴暗的牢 

房里,追忆逝去的年华,剖析自己的灵魂,思索人生的真谤……经过三年多 

极为艰苦的劳改生活后,他刑满释放,回到家中。为了糊口,他四处奔波, 

寻找工作。然而却屡屡碰壁,因为他身上已永远地打上了刑满释放犯的烙印。 

出于无奈,他到灭鼠队当上了小工。玛蒂尔达抛弃了他,投入了一名要人的 

怀抱。几经磨难后,维克多在一家企业当上了会计。他同出纳员苏齐相爱了。 

苏齐是旧时一个资本家的女儿,因受父母牵连而被开除出大学。相似的坎坎 

经历使他们结合在了一起。但是,在一次外出滑雪时,维克多出乎意外地撞 

见了苏齐从未提及的丈夫彭恰。维克多受到攻击,被迫同彭恰格斗,彭恰从 

电缆车上摔进了山谷。维克多重又踏进监狱的大门。爱情又一次破灭了。等 


… Page 86…

待他的是无境无止的漫漫长夜…… 

      《世上最亲爱的人》于1980年出版后,立即轰动了整个罗马尼亚文坛。 

人们争相购买传阅,报刊纷纷介绍评论。一时间,几乎所有阶层的人的目光 

都投向了 《世上最亲爱的人》。虽然小说引起了某些争论和非议,但得到了 

广大读者和评论家的肯定和好评。不幸的是,小说出版后仅仅几个月,作者 

竟出乎意料地猝然死去,年仅五十八岁。普烈达带有神秘色彩的死亡更加突 

出了《世上最亲爱的人》的影响。巨大的容量、深刻的哲理性、丰满的人物 

形象无疑是这部小说成功的几大要素。整部作品就像一座庞大的立交桥,各 

种阶层的人物,各种社会环境中所发生的事情都在此交会通过。尽管小说的 

主线是维克多的几次爱情悲剧,但这条主线又引伸出无数条支线,涉及到教 

育、文化、政治等各个领域。因而敏感的读者并不把它仅仅看作一部爱情小 

说,而是称它为“无所不包的”广角式作品。在这部长达一千二百页的小说 

中,作者的笔自由驰骋,成功地描绘了一幅“苦难的十年”(指五十年代, 

普列达语)中整个罗马尼亚社会的全景。以文学的形式,如此全面地反思那 

个不正常的时代,普列达在这里实际上承担起了历史学家的重任。读着这部 

作品,读者会不知不觉地被介入一场对人生、爱情、理想、真理等的全面思 

考,小说中时有大段大段的人物独白和哲理性议论。由于作者很善于变幻叙 

述手法,回忆,倒叙、对话、内心独白都运用得恰到好处,因而这些大段大 

段的独白和哲理性议论并不给人一种枯燥乏味的感觉,反而调动起读者的参 

与意识,让读者同主人公一起思索。小说主人公维克多是个有血有肉,有善 

有恶的立体人物。尽管他有种种弱点、弊病甚至卑劣面,但他身上散发出了 

强烈的精神力量。他始终坦然地用微笑迎接接二连三的打击。“你可以消灭 

他,但你并不能使他屈服。”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海明威所推崇的精神。 

作者意在通过描写特定时期这样一个普通人的悲剧来揭示整个民族的悲剧, 

因为个人的命运总是和整个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的。《世上最亲爱的人》已 

被罗马尼亚文学评论界公认为“描写动荡时期由爱而生发的欢乐和灾难的无 

与伦比的杰作”,它使罗马尼亚小说前进了一大步。 

     本世纪初,罗马尼亚戏剧同小说和诗歌相比,发展得比较缓慢。戏剧舞 

台依然由十九世纪的一些剧作家的剧本占领者。直到三十年代,戏剧才出现 

了相对的繁荣。一批新人新作给戏剧舞台带来了清新的气息。两次大战间最 

引人注目的剧作家当推米哈依尔·塞巴斯蒂安(1907—1945)。进入五十年 

代后,戏剧同政治联在一起,因而优秀剧作寥若晨星。当代戏剧的迅猛发展 

始于七十年代。一些有深度的作家将目光投向了戏剧舞台。奥雷尔·巴朗格 

 (1913—1979)、霍里亚·洛维内斯库(1917—)、马林·索雷斯库 (1936 

—)、杜·拉·波佩斯库(1935)等作家都为戏剧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限于篇幅,我们只能介绍一下杜·拉·波佩斯库,因为他的剧作在某种意义 

上还比较能代表当代戏剧的发展趋势。 

     杜·拉·波佩斯库 (1935—)是当代著名小说家和剧作家。出生于比霍 

尔县一个教师家庭。中学毕业后,先到克罗日城攻读医学。1956年又转入语 

言文学系。大学毕业后,曾在《星》月刊当过校对和编辑。1970年起担任《论 

坛》杂志主编。八十年代,曾长期担任过罗马尼亚作家联合会主席。 

     波佩斯库以诗歌创作开始自己的文学生涯。后又致力于小说创作。1958 

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逃亡》出版。翌年,又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一 

周》。这部小说讲述了星期一到星期天发生的一系列的故事,背景广阔,人 


… Page 87…

物心理刻画细腻,充满喜剧色彩。从六十年代起,波佩斯库主要从事长篇小 

说和戏剧创作。他的《F》(1969)、《过时的雨》(1973)等长篇引起广泛 

注意。这些作品无论在题材或手法上都突破了罗马尼亚文学传统的框架,描 

写的大多是转变时期各种错综的社会矛盾和内心冲突。手法上,他侧重心理 

描写,用近乎荒诞的结构来揭示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的的对立。这些倾 

向同样反映在了他的剧作中。他的主要剧作有《无望的爱之夏》(1966)、 

 《这些悲哀的天使》(1969)、《除夕夜之猫》(1970)、《飞鸟萨士比亚》 

 (1973)等。他的剧作带有存在主义的色彩。让我们来看一看《除夕夜之猫》。 

     该剧剧情是这样的:除夕之夜,奥雷尔家中的酒宴正在热闹地进行。奥 

雷尔手拿餐叉,站在奇子上指挥着大家齐唱《茶花女》。在场的人中有疯人 

院院长普拉东,奥雷尔的胞弟、精神病患者维克多,奥雷尔的放荡不羁的妹 

妹齐尔达,他们的母亲以及舅舅埃利泽乌等。正在他们欢度除夕时,奥雷尔 

的父亲图道尔却出乎意外地出现在大家面前。二十年前,图道尔被控犯有反 

革命判国罪而锒铛入狱。如今他已刑满释放,还带着一个哑巴朋友回到家中。 

图道尔的归来使埃利泽乌胆战心惊,当着众人的面,图道尔揭露了埃利泽乌 

当年诬告陷害他的卑劣行径。一直厌恶舅舅的齐尔达也鼓起勇气讲出了她甘 

于坠落的原因。正是埃利泽乌使她走上这一步的。出于羞愧和恐惧,埃利泽 

乌走进厕所上吊自杀了。对于父亲的出现,奥雷尔也很不高兴。少年时期, 

由于父亲的罪名,他受尽了种种的歧视。如今他好不容易混进上层社会,父 

亲又出现了。于是,他首先拒绝承认自己的父亲,将他赶出家门,然后竟心 

狠手毒地将他压死了…… 

     波佩斯库的剧作被称为后易卜生戏剧,不受舞台空间限制,大多采用荒 

诞和象征的表现手法。《除夕夜之猫》即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此剧尽管时间 

跨度极小,仅在除夕之夜的短短几个小时内展开,但容量却极大。它实际上 

展现了罗马尼亚整个民族极权时期所遭受的灾难。这出家庭悲剧无疑深深地 

刻着时代的烙印。剧中人奥雷尔绝望地说:“我们都是一串肉泥肠!时间绞 

碎了我们的人格,如果我们还有人格的话,时间把我们混合在一起,加上佐 

料,经过熏制,成为被人吞食的佳肴!” 



                                     4 



     对于罗马尼亚文学而言,二十世纪显然更是诗的时代。尤其在近几十年, 

当小说和戏剧由于复杂的历史和政治原因未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时候,诗歌却 

一直如暗流般悄然奔突,激起了一朵又一朵美丽的浪花。走进二十世纪罗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