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东欧文学简史(上) >

第15节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东欧文学简史(上)-第15节

小说: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东欧文学简史(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解放后,诗人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泥盔》、《穷画家到世间》 

是他爱国主义抒情诗集中最好的两部。他的代表作《母亲》获1954年度的国 

家奖。1950年,他开始遭到了“围攻、批判”,原因是他的一组叙事一抒情 

的爱情诗《维克托尔卡之歌》被认为是“它是同‘二月事件’胜利后的革命 

文学背道而驰。……这是早在一个世纪之前,聂姆曹娃在她的《外祖母》一 

书中,通过维克托尔卡的悲惨命运,向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提出的强有力 

的控诉。而今的社会,再也不会产生第二个维克托尔卡了。而塞弗尔特在此 

时此刻发表这样的诗作,至少可说是社会现实意义不大,缺乏强烈的时代感 

的表现……”可诗人拒绝接受那些“大批判”。 

     苏共二十大后,捷克文坛出现了新的局面。塞弗尔特在捷第二次作家代 

表大会上带头批判了党的文艺政策和个人崇拜等问题,受到公开讨伐。之后, 

也由于身体健康不佳而停止创作十年。十年后他重返文坛。发表了诗集《孤 

岛上的音乐会》、《哈雷慧星》、《铸钟》。1967年在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 

上,他又竭力支持一批作家“造反”,接着又因受到批判而搁笔十二年。之 

后发表了诗集《皮卡迪利之伞》、《避疫柱》、《身为诗人》等。 

     塞弗尔特由于“他的诗富于独创性、新颖、栩栩如生,表现了人的不屈 

不挠的精神和全面发展的自由形象”获1984年诺贝尔文学奖。 

     约·什克沃雷茨基(1924~)生于一银行职员家庭。1945年进查理大学 

先学医后改修哲学。致力于英美文学的译介、研究工作。曾任《世界文学》 

副主编。1959年被撤职。1968年事件后流亡加拿大,在多伦多大学任英语教 

授至今。  1971年他在多伦多创办“68出版社”,用捷克文出版捷克流亡作 

家和国内遭禁作家的作品。 


… Page 54…

     他的小说大都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往往以同一人物为主人公,反 

映不同的历史事件。作品政治意识较明显,针对性强。他一直将海明威的一 

句话:“作家的职责是讲真话”作为座右铭,持所谓“写真实”的创作态度, 

故在捷克屡遭查禁却又多次获奖。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新坎特伯雷故事》 

 (1948)获查理大学文学竞赛一等奖,但不久即被查禁。长篇小说《尼龙时 

代的结束》1956年写成,未能出版,在地下传阅,但1967年却获作协颁发 

的最佳小说奖。长篇小说《懦夫们》是他的代表作,于 1958年出版后,引 

起全国性的大批判,被查禁。因为它是被苏联红军解放了的人民民主共和国 

里头一本将一个“阿飞”式的人物当作作品的主人公来塑造,从而与当时风 

靡整个文坛以描写战争中的英雄、生产中的劳模、政权中的革命老干部的高、 

大、全的人物大相径庭。可1964年平反后再版印数高达十万册。他较著名的 

作品还有 《坦克部队》、《雄狮俱乐部》、《奇迹》等。这些作品大多写于 

1968年事件后,在国外出版的。 

     米·昆德拉(1929—)出生于布尔诺一钢琴教授之家。1948年进查理大 

学哲学系,学习时停时续,未能毕业。1958年毕业于艺术学院电影专业,之 

后留校任教。1970年起失业。1975年成为雷恩法国大学客座教授。1979年 

11月被取消其捷克国籍,流亡法国,在巴黎大学执教和创作至今。主要作品 

有诗集《人,一座广阔的花园》、《最后的五月》、《独白》,随笔集《小 

说的艺术》,小说《玩笑》。到巴黎后,发表了小说《可笑的爱情》、《为 

了告别的聚会》、《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生活不在这里》以及《不朽》 

等。关于昆德拉、关于他的作品;特别是《玩笑》(1967),历来就有争议。 

五十年代初,昆德拉就被当局视为喜欢“标新立异、突出自我的诗人,不守 

本分的党员。” 《玩笑》一书被禁是因为它描写了查理大学的一名学生会干 

部、共产党员,他在乡下劳动锻炼时给一年级的一名女生寄来一张明信片, 

上面写道:“乐观是麻醉人民的鸦片烟!托洛茨基万岁!”他想开个玩笑, 

显示几分幽默。可他在大学里的党领导、党员同志们却不认为是个玩笑,于 

是给他上纲上线彻底批判,最后开除出党,勒令其退学,并发落到各矿区劳 

动大军里服劳役。舆论认为,昆德拉在给党的劳动改造政策、社会主义抹黑。 

     鲁·瓦楚利克 (1926—)的作品充满卡夫卡式的“喻”意”。主要作品 

有长篇小说《斧子》、《豚鼠》和《实验室的老鼠》等。他是著名的政治宣 

言《两千字》和为争取人权的《七七宪章》的起草人之一。由于他坚决反对 

1968年苏联出兵捷克,因此被开除出党,新、旧作品均遭查禁,故在地下或 

他国出版。 

     瓦·哈韦尔  (1936—)是捷克剧作家、政治活动家。出身于布拉格一 

富有的建筑企业主家庭。因所谓出身不好,故无权进文科大学,仅获得中级 

夜校文凭。曾在军队服役两年,退役后成为布拉格“ABC”剧院和“栏杆剧院” 

的一名管理舞台布景的技术员。从二十岁起,他就开始在文学、戏剧杂志上 

发表评论,研究文章。1963年出版的剧本《花园盛会》引起剧坛激荡,使他 

成了有棱有角的青年一代剧作家的代表人物。之后他一面创作,一面积极投 

身政治运动,曾三次被捕入狱,关押达五年之久,但他仍继续创作,其作品 

只好在地下或他国出版。主要剧作有《乞丐的歌剧》、《谒见》、《展览会 

的开幕典礼》、《抗议》、《过失》、《凄凉的广板》、《诱惑》以及闻名 

于世的给他妻子奥尔佳的《狱中书简》和三部随笔。 

     哈韦尔以其自己作品和民权活动家的身份而多次获各种国际奖和诺贝尔 


… Page 55…

和平奖提名。1989年12月当选捷克共和国总统至今。 

     巴·科胡特(1928—)捷著名剧作家、民权运动的领导人之一。1968年 

被开除出党。1979年离开捷克,同时被取消国籍,流亡维也纳。1990年返回 

布拉格。他的作品大多涉及当代青年的道德问题,大胆暴露、抨击现实,从 

而引起争论、异议和非议。他主要的作品有诗剧《好听的歌儿》,戏剧《九 

月的夜晚》、《不幸的凶手》、《冒险的游戏》等。他的代表作《如此爱情》 

 (1958)在布拉格公演后,立即引起轰动。剧本描写一女大学生丽达举行婚 

礼前夕,偶遇初恋时的情人—— 已婚的彼得,当两人早晨醒来后意识到世 

界还大得很。彼得强调面对现实,丽达遭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最后只有死 

亡一条路可行。 

     对作者的评价存有两种对立的意见:科胡特是一位有良知的党员作家, 

他能勇敢地站出来面对现实,揭露社会的黑暗面。另一派则认为,他这是在 

污蔑现实,给自己的党抹黑。后来当局出面干涉,六十年代初起,该剧便从 

捷克舞台上消声匿迹了。剧本也被禁止再版再演。但该剧却在德国等十八个 

国家的舞台上继续演出。 

     还有一大批作家,他们并非持不同政见者,但他们的艺术个性则十分鲜 

明,他们的作品丰富了战后的捷克文学,他们是被称为“哈谢克式”的幽默 

讽刺大师“天才的民间说书人”博·赫拉巴尔(1914—)。他在1965年出版 

的描写捷克一青年炸毁德国军火列车的英雄行为的中篇小说《严密的监视下 

的列车》曾轰动文坛。七十年代地下传抄了他的三部小说《我曾为英国国王 

效劳》、《时间禁止了的城市》和《过于喧嚣中的孤寂》。这三部小说被捷 

克非官方文学派的作家们誉为“捷克现代文学中的杰作和‘高峰’”。 

     以揭露现代社会生活中市侩们的种种恶习为特色的、被称为“野兽派” 

的弗·帕拉尔(1903—)的主要作品是小说 《情人和凶手》、《青年人和鳄 

鱼》、《总奇迹》、《幻想带来的痛苦》以及《诱惑—A到ZZ》(1982)等。 

用现代派手法描写现 实社会主义日常生活及其腐化虚弱的本质的伊·什维 

达 (1949—)的主要作品有《事故》、《两千个光年》、《火灾和火场》等。 

     还有一批老作家,如扬·奥青纳谢克 (1924—1979)的以现实社会为题 

材的长篇小说 《公民布里赫》和取材于反法西的中篇小说《罗密欧、朱丽叶 

与黑暗》和另一位老诗人弗·赫鲁宾(1910—1970)的一些刻画了广泛的时 

代、理想、人生等的诗作为战后的文学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蒋承俊) 


… Page 56…

                              斯洛伐克文学 



    在公元四至五世纪时,斯拉夫部落定居于捷克斯洛伐克现在生活的这片 

土地上。捷克人与斯洛伐克人的第一个共同的国家是从公元830—906年的大 

摩拉维亚国。1018年,斯洛伐克曾一度脱离捷克,并属于匈牙利国,1918 

年,奥匈帝国崩溃,诞生了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1969年改国名为捷克斯洛 

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1990年为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1993年1月1 

日起,斯洛伐克与捷克分离,成立了独立的斯洛伐克共和国。首都在布拉迪 

斯拉发。人口为五百零七万人。 


… Page 57…

                             二十世纪以前的文学 



                                        1 



     斯洛伐克的古代文学,和捷克文学一样,始于九世纪而结束于十八世纪 

末。十一世纪以前,它同斯拉夫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摩拉维亚—巴龙尼传 

说》是它最早的文献之一。自十一世纪初起,斯洛伐克成了匈牙利的一部分。 

匈牙利封建 主来到斯洛伐克,并与斯洛伐克贵族混杂在一起,于是后者逐 

渐丧失了民族性。这种情况使斯洛伐克民族文化和民族语言不能像在捷克地 

区那样得到有利的发展,他们的民间口头创作传统几乎中断;书面文学也多 

受匈牙利文化的影响。尽管如此,它同捷克在文化上仍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它经常派遣学生去布拉格查理大学学习。捷克的胡斯运动在斯洛伐克也产生 

了强烈的反响。胡斯、赫尔奇茨基以及夸美纽斯等人的著作就曾在斯洛伐克 

得到广泛的传播。 

     十四和十四世纪是斯洛伐克经济得到初步发展的时期,但比起捷克来仍 

缓慢得多;文化生活的发展也不及捷克,经过几个世纪,斯洛伐克语言才成 

为文学语言。由于拉丁文化在匈牙利盛行,在造型艺术方面,罗马风格在斯 

洛伐克一直维持到大约十四世纪。 

     从十五世纪起,除拉丁文外,捷克文也被用作斯洛伐克的书面语言,这 

对斯洛伐克文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最古老的斯洛伐克文学手稿出现于 

1479年。1467年在布拉迪斯拉发创办了一所大学。 

     中世纪的斯洛伐克文学受到封建意识的制约,服务于封建特权阶级,宗 

教文学占统治地位。作家用拉丁文或捷克文撰写了一些宗教作品,特别是赞 

美诗,其中大部分作品是宣扬上帝的万能。 

     从文艺复兴时期起,世俗的主题以及现实主义的因素开始渗透到文学中 

来。斯洛伐克民间文学包括大量的神话、传说、故事、童话、歌谣、山歌等, 

具有进步的思想内容。十九世纪捷克著名女作家聂姆曹娃就曾搜集、整理、 

出版了十卷斯洛伐克童话和故事。在斯洛伐克民间文学中,民歌尤其发达, 

思想性、艺术性都较高,它主要反映了民间生活。以爱情和婚姻为题材的民 

歌占了一定的比重,其中绝大多数适合女性歌唱,例如: 



          我有一个心上人, 

          三天两头拌嘴儿, 

          上帝可知我的心: 

          死也跟我小爱人。 



     十七世纪,斯洛伐克盛行一种描绘农民艰苦生活的民歌或山歌。它描绘 

了被奴役者受君王、官吏、贵族压迫和掠夺的痛苦生活,反映了绿林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