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东欧文学简史(上) >

第14节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东欧文学简史(上)-第14节

小说: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东欧文学简史(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义的斗争精神。无产阶级革命诗人诺伊曼不仅写诗号召人们起来斗争,而 

且亲自参加了地下工作。他在诗集《无底的年代》和《有毒的年代》中,提 

出了反对怯懦、反对消极、不投降、要斗争的口号。 

     这时期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影响较大的作家还有万丘拉、普伊曼诺娃、德 

尔达等。 

     弗·万丘拉(1891—1942)于二十年代登上文坛。他属于进步作家的行 

烈,德国法西斯侵占时期,他因积极参加地下斗争而惨遭杀害。 

     他的作品主题鲜明:反对剥削制度,反对非正义战争。主要作品有小说 

 《面包师扬·马尔胡尔》、《耕地与战场》、《最后审判》、《三条河》等。 

 “慕尼黑协定”签订后,万丘拉满怀爱国主义的热情写了《捷克历史图画》 

 (3卷),这是一部根据捷克历史上一些神话故事、传说、著名的历史事件 

写成的长篇小说。它的出版对正在与德国法西斯搏斗的捷克人民鼓舞很大。 

     玛·普伊曼诺娃 (1893—1958)出身于布拉格一个法学教授的家庭,自 

幼受到良好的教育。 

     她早期的小说《翼下》,散文集《市郊公园里的故事》,小说《黑格尔 

大夫的女病人》等,大都描写她童年时代田园诗一般悠闲而舒适的生活。 

     二十年代初,在伏契克的影响下,她积极参加工人运动。1932年,曾随 

工人代表团到苏联参观访问。这些活动使她的世界观有所转变,创作上进入 

了一个新的阶段。 

     1937年,她的代表作长篇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十字路口的人们》问世, 

标志着她在政治和艺术上的成熟。随后她又发表第二部 《玩火》(1946)和 

第三部《生与死的搏斗》(1952)。这三部作品主要描写知识分子的革命活 

动。特别是他们同德国法西斯进行殊死斗争的情况。在德国法西斯占领时期, 

普伊曼诺娃还写了几部诗集,如《小歌集》、《母亲的诗》、《拉斐尔及其 

附庸》、《欢乐与悲伤》等。这些作品表现了她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敌人的无 

比仇恨。 

     扬·德尔达(1915—1970)出身于工人家庭,曾在查理大学攻读哲学、 

斯拉夫古代文学和戏剧。任过记者和编辑。他一生勤于创作,著有长篇和短 

篇小说、电影文学剧本、童话以及游记等。主要作品有小说 《掌上的城》、 


… Page 50…

 《彼得·谢德米哈斯旅行记》等。其代表作是短篇小说集《沉默的防御工事》 

 (1946)和《美丽的托尔季查》(1952)。前者收入二一篇短篇小说,大都 

反映捷克人们在德国法西斯占领时期反对侵略者斗争的英雄事迹,其中如《更 

高原则》写得尤为出色。它描写一个普通的教员,平日表现得软弱无能,但 

面对法西斯恶魔却临危不惧;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坚持“更高原则”。 

     德尔达还参加过在纽伦堡对法西斯战犯的审判。他写的 《纽伦堡来信》 

 (1946)在社会上影响很大。 


… Page 51…

                          二十世纪下半叶的文学 



     1945年5月9日,捷克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通过布拉格人民起义获得 

了解放。以哥特瓦尔德为首的共产党随同红军,从莫斯科来到本国领土。这 

时,在英国的捷克流亡政府也迁回布拉格。由所有未背叛民族、未与纳粹分 

子合作的政党代表参加的政府,宣布了“科西采纲领”。这纲领的原则是走 

社会主义的道路,银行和大工厂国有化。1948年2月,政府工作中出现了危 

机。于是共产党和革命工会集中全部力量夺了权。从而巩固了工人阶级在国 

家中的权力,加速了社会主义的行程。1953年斯大林、哥特瓦尔德相继逝世。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全盘否定斯大林,使捷克的政局不稳,最后演 

变成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导致苏联出兵干涉。以杜布切克为首的持不 

同政见者(一大批作家、诗人,如塞弗尔特、哈韦尔、昆德拉、柯胡特等) 

遭镇压、关监狱、流亡国外。1989年冬天,布拉格发生了“天鹅绒革命”, 

以剧作家哈韦尔为首的“公民论坛派”夺取了共产党执政了四十年的政权。 

哈韦尔当上了总统。1990年3月29日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改名为 

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1993年1月1日起,捷克和斯洛伐克分离,更国 

名为捷克共和国。 

     捷克经济与政治生活中的一切变化,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中都得到了反 

映。 



                                      l 



     自1948年共产党掌权以来所出版的作品,可说大多使用了社会主义现实 

主义这一创作方法,许多作者继承了捷克民族文学伟大前辈的传统,特别是 

那些与工人阶级有着良好关系的老一辈作家的传统。此外,他们还在很大程 

度上从苏联作家那儿获得教益。当时绝大多数知名作家、诗人都站在新国家 

的人民民主制度一边,又努力用自己的作品来巩固这一制度。他们竭力创造 

新的典型人物,并以现实主义手法表现这些新人物的性格特点。 

     但由于有些作家的贫乏经验和由此而产生的对整个社会发展理解不深, 

使作品中的有些人物没有说服力,公式化、概念比、简单化比比皆是,未能 

正确反映出整个复杂的社会生活图景。此外,在捷克官方文学中也表现了所 

谓个人崇拜,过分强调个别人物的意义。但他们中间有些人如作家雷扎奇、 

库普卡;特别是日哈、科扎克以及诗人斯卡拉、陶费尔等人的作品,对教育 

厂大群众,提高他们的社会主义觉悟,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仍然有很 

大影响。 

     博·日哈(1907—1987)出生于一庄园马车夫的家庭。1925年毕业于一 

师资培训所。在农村辗转各地教书。解放后任教育部在农村中的督学、作协 

书记、儿童文学出版社社长,大型儿童文学杂志《金色的五月》的主编等职。 

由于他对提高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曾多次获国家奖并被授予人 

民艺术家称号。 

     主要作品可分三大类。一类是儿童文学,主要有《洪扎的旅行》、《儿 

童百科全书》等,由于这方面的成就,他曾获1980年度安徒生文学奖。第二 

类是农村小说,主要有小说《地面敞开了》、《两个春天》以及上下两卷的 

 《老乡》等,这些作品集中反映了丰富多彩的捷克农村生活以及不同类型的 


… Page 52…

农村人物形象,描绘了他们的感情和思想观点的变化过程以及对待农业合作 

化运动的态度。有评论指出他的一些作品有概念化、公式化的痕迹。其它还 

有历史小说三部曲:《跪在我的面前》、《等候国王》以及《仅仅剩下一把 

剑》。 

     扬·科扎克(1921~)是一个钳工的儿子。中央党校毕业后,长期从事 

党的理论、宣传工作。他是捷共中委。60年代初进入文坛,不久便成了文艺 

界的政治领导人。 1972—1989年为全国作协主席。 

     六十年代初,许多作家在写农村生活大唱赞歌时,柯扎克写的中篇《玛 

琳娜·拉德沃科娃》反映了农村中存在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在当时起到了某 

种突破作用。接着他又发表了长篇小说《粗壮的手》、《圣米哈尔》(1971, 

获国家奖金)以及《鹳巢》(1976,获国家奖金)。它们都是捷克农村社会 

主义历程的真实记录,是农村曲折历史的艺术剖析。 

     六十年代后期,他曾多次去靠近贝加尔湖一带的原始森林体验生活。七 

十年代连续发表了以西伯利亚为题材的散文集 《在西伯利亚原始森林的狩 

猎》、中篇小说《白牡马》以及长篇小说《虎区的秋天》等。在这些作品里, 

柯扎克以原始森林为背景,通过一些极为平凡的生活故事,展示严肃的社会 

道德问题。长篇小说《亚当和夏娃》(1982)是他对自己故乡、对人类劳动, 

对妇女美的赞扬。 

     伊·斯卡拉 (1922—)是位诗人,父亲是钳工。斯卡拉商学院毕业后任 

会计和采购员。1942年被抓去柏林做苦工,受尽折磨,几次逃跑未遂,直到 

1945年2月底才逃回祖国。解放后任党报刊的编辑、作家出版社社长、作协 

书记等职。是捷共中委、议员。他主要的诗集有《火镰》(1946)、《跨过 

门槛》、《祖国的五月》《到处摆了战场》、《早晨希望的列车》等。六十 

年代后期,当诗人的祖国发生政治危机时,斯卡拉在诗集《步行的信差》、 

 《四首死亡的诗和一棵大树》中嘲笑那些背叛社会主义事业的、盅惑人心的 

肇事者,表示自己永远忠于游击战士、战斗的传统和崇高的友谊。《我在路 

上带些什么》 (1975)、《火焰疾速》(1979)除继续抨击那些叛变者外, 

还嘲笑、讽刺社会中滋生出的一批市侩。他把自己一生的创作佳品搜集成册 

出版,取名《赫斐斯塔司的铁工厂》。《百慕大三角洲》(1982)更加敏捷 

地回答了时代提出的问题。评论界认为,“斯卡拉是位时代的歌手,执著的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热爱党和世界和平的忠实缠绵的痴情者。”他多 

次获 国家奖金。 

     伊·陶费尔 (1911—)曾在莫斯科电台工作。曾任捷驻南大使、外交部 

副部长、文化宣传部副部长以及报刊,出版社的领导人。战前的诗集有《将 

死了,欧罗巴!》、《再见吧!》等,战后发表了《英雄的史诗》、《年鉴》、 

 《谁遮住了我们的蓝天》以及近几年写的《下次再继续》和《印第安的史诗》 

等。他总是将个人感情同时代的脉搏、人民的感情融汇一起,使人们从诗里 

得到抚慰和鼓舞。他曾因翻译和研究马雅可夫斯基的全部诗作而获1951年度 

的国家奖金。 



                                     2 



     捷克的非官方文学一向强大、它是由地下文学和侨民文学所组成。它拥 

有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作家、诗人、剧作家以及文艺理论家。如诺贝尔文学奖 


… Page 53…

得主塞弗尔特、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昆德拉、现任捷总统的哈韦尔以及被称 

为卡夫卡式的“喻意”作家瓦楚利克等。 

     当1948年共产党组成了工人阶级政党实行一党掌权的人民民主专政的 

政治体制;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之后,文学领域也出现了与此相适应的变 

化,那就是在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上宣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唯一正确的、 

一切文学艺术家所必须遵循的文学创作方法;作家要以马列主义为世界观, 

努力改变主客观世界。自此,凡与社会主义文学原则相悖的文学流派以及流 

派的代表人物均在打击、批判之列:他们是塞弗尔特、什克沃雷茨基、昆德 

拉、瓦楚利克、哈韦尔、科胡特等几十位诗人、作家。他们都受到过全国范 

围内的批判,作品遭禁,有的身陷囹圄或驱逐国外,许多作家不得不转入地 

下继续创作或在他国出版自己的作品。 

     雅·塞弗尔特 (1901—1986)生在布拉格一工人家庭。他的生活经历和 

艺术道路都十分坎坷曲折。童年生活十分凄苦,未念完中学就踏入社会,在 

报界任职并从事文学创作。受十月革命的影响,积极投入革命斗争,后又退 

了党。解放后他任过作协主席,但很快就被解除了职务。最初是以无产阶级 

诗人步入诗坛,发表了诗集《泪城》。二十年代中期他又是捷克“纯诗派” 

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代表作品是《全是爱》。三十年代初,他发表了一批描 

写爱情、赞颂世间一切真、善、美的诗歌,如诗集《裙兜里的苹果》、《维 

纳斯的手臂》等。1936年以后,捷克的独立日益受到纳粹德国的严重威胁, 

慕尼黑协定出卖了诗人的祖国。这时塞弗尔特彻底从“自我”走向了沸腾的 

斗争生活。他心中燃起了“爱国、爱民、爱乡之情”。他的几部著名诗集都 

在这一时期写成,如《别了,春天》、《披上白昼的光》、《石桥》等。 

     解放后,诗人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泥盔》、《穷画家到世间》 

是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