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毛泽东的语言技巧 作者:不详 >

第4节

毛泽东的语言技巧 作者:不详-第4节

小说: 毛泽东的语言技巧 作者:不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的同胞们所接受”。这话也证明了,善于运用典故,的确在毛泽东语言中
格外突出。

那么,毛泽东运用典故的特点又是什么呢?这可以包括四个方面:一,
量大;二,典型,三,灵活;四,创用。

①量大
毛泽东运用典故多,首先是典放出处范围广、种类多。其中有历史典籍,
如《史记》、《汉书》和诸子等著作;有历代诗文、小说、寓言、传说、神
话、戏剧等。其中历史人物有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也包括外国科学家、
发明家)。其次,体现在被运用得范围广、数量多上面。包括政论文、学术
论文、纪念性论文,还是报告、演说、决议、调查报告、消息等。他随时运
用典故,并且运用的数量很多,有时还同时用多则典故阐述一个事理。在《质
问国民党》一文中,他用了“鹬蚌相持,渔人得利”(《战国策·燕策》)
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苑·正谏》)两则典故,来陈说在抗日战
争紧急关头,国民党反动派掀起反共浪潮、进攻边区的利害,在《中国革命
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战略退却”一节中,为了阐述战略退却的必要性,
他先讲了《水浒传》(历史小说)中林冲如何运用退却的策略打败洪教头,
接着全文引用了《左传》中“曹刿论战”一节文字(典籍),说晋国以战略
防御为基础打败了齐国;最后又列举了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
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六次以弱胜强的
历史战役(均属于典籍),弱者一方都是运用退却的战略打败了强者一方,
共用了八则典故。然而,这还不是最多的。在1958 年3 月22 日成都会议上,
毛泽东为了反复强调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在讲话的开头就用《西厢记》中
惠明挺身突围给白马将军送信搬取救兵一事,提倡中国要多出现一些像惠明
那样勇敢而又坚定之人;接着就提到《法门寺》中“站惯了,不敢坐”,十
足的奴隶主义者贾桂,又讲了中国儒家们对孔子不敢直呼其名(孔丘),也
是一副奴隶相,其后,则讲了李贺敢于直称汉武帝之名(刘彻),甚至称他
为“刘郎”,鼓励人们不要怕名人。讲话的后半部分,当讲到任何阶级都是
“好大喜功”时,则讲了禹王惜寸阴,孔子“三日无君则惶惶如也”、“席
不暇暖”,当讲到说话要选择时机讲究策略时,则提到了明朝反对奸党魏忠
贤的东林党那一派人(如杨镇安等),由于策略失误而失败;当讲到敢讲真
话时,则提到了比干、屈原、朱云、贾谊等人,并引述了《红楼梦》中王熙
凤说的“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话。然而,这篇讲话中,用典最
多的,还是在讲话的中间部分。这部分阐述了自古以来创新思想、新学派和
发明创造者大多数是青年人的内容。其中提到了孔子、释迦牟尼、孙中山、
马克思,章太炎、康有为、刘师培、王弼、颜渊、李世民、秦叔宝、罗成、

王伯当、梁启超、马丁·路德、达尔文、发明安眠药和盘尼西林的人、富兰
克林、高尔基,前后共有20 多位历史人物。讲话中还涉及到一些其他反面历
史人物,如伯恩斯坦、考茨基、普列汉诺夫、袁世凯、段祺瑞等。此外,这
篇讲话还涉及到诸如斯大林和“联共党史”结束语、康有为及其《大同书》、
邹容及其《革命军》、章太炎驳康有为的文章,以及刘备挂帅等典故。总之,
这篇讲话引用典故之多,实在无人能够与之相比。我们仅从这篇讲话中,就
可以略知毛泽东在其他文章和讲话中运用典故情况之一斑了。

②典型
毛泽东运用的典故,一般都是把典故作为某些观点或事理的论据或根
据。由于他所选择的典故,一般都属于典型化的材料,所以使他所阐述的观
点或事理都十分生动,有力。这又是因为,凡属于典型性的东西,不但具有
鲜明的特殊性(个性),而且还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共性)。用具有典型性
的典故来以古鉴今,自然会产生强大的说服力。例如,1941 年1 月,正值国
共两党合作,共同抗日的重要关头,国民党顽固派策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
变,新四军主力九千余人被歼七千余人,军长叶挺被捕,副军长项英、参谋
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遇害。新四军“抗战有功,驰名中外”,国民
党对新四军的围歼行径自然严重地破坏了抗日统一战线,威胁着抗战的彻底
胜利。为此,毛泽东以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言人的身份,对新
华社记者发表了一篇谈话。谈话中除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强烈谴责和揭露
外,还对国民党顽固派提出十二条警告,要求严肃合理地对待和处理此一事
件,并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毛泽东在列举了党的十二条警告之后,用了
一则典故:

如能实行以上十二条,则事态自然平复,我们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必不
过为己甚。否则,“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反动派必
然是搬起石头打他们自己的脚,那时我们就爱莫能助了。(《为皖南事变发
表的命令和谈话》)

这段话中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是一个典故。这是
孔子说过的话,出于《论语·季氏篇》。春秋时,鲁国大夫季孙把持着鲁国
的政权,与鲁君矛盾很大。季孙也知道鲁君有趁机收回主权之意。颛臾,是
鲁国的附庸小国,季孙也担心它会帮助鲁君收拾他,于是季孙便想先发制人
地讨伐颛臾。这时孔子的弟子冉有、子路向孔子请教:季孙应否讨伐颛臾?
孔子当即表示反对,理由之一是,“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
内”。意思是说,“我估计,季孙所担忧的,不在远处的颛臾,而在鲁君”
(“萧墙”,指古代宫室一进门处的挡风墙;“萧墙之内”,这里专指鲁君
而言)。后来,人们常用这个典故来比喻忧虑不在于外,而在于内。毛泽东
用这个典故,目的在于说明,国民党顽固派如果不按照共产党提出的十二条
警告办事,那么,国民党顽固派最应当害怕的,将不是外国帝国主义(日本
侵略者),而是本国内部展开战争,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将要进行自卫还击,
国民党顽固派就将“搬起石头打他们自己的脚”。毛泽东用这个典故对国民
党顽固派进一步提出严重警告。

像这样运用典故的情况,在毛泽东的文章和讲话中是很多的。有则,仅
仅是由于他运用的典故十分典型,就使对问题或事理的阐述格外深刻,耐人

深思。1949 年4 月初,毛泽东在《南京政府向何处去?》一文中,再次重申,
国共两党和平谈判八项条件中,十分强调南京政府必须逮捕南京惨案的主凶
蒋介石等反革命首要分子这一条,他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战犯不除,
国无宁日。”据《左传·鲁闵公元年》记载,春秋时鲁庄公死后,立子般为
君,鲁庄公之弟庆父杀死子般,另立问公为君,不久,庆父又杀死闵公。由
于庆父先后杀死鲁国两个国君,造成鲁国连年大乱。当时齐国有一位大臣这
样评论鲁国:“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后来人们常把庆父比喻为灾难和战
乱的祸首。毛泽东运用这个典故,不但把连续挑起内战、制造灾难的根源归
罪于蒋介石等罪魁祸首,而且表达了他要坚决彻底地消灭蒋介石,解放全中
国的决心。

不过,谈起运用典故最典型的,当属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
的讲话》(即所谓1962 年1 月3O 日所作的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这篇
讲话,并没有公开发表,但当时就在党内党外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除了
其他原因之外,主要就是由于突出地典型地运用了大量典故。讲话的中心内
容是讲民主集中制的问题。当讲到领导干部要尽最大限度地发扬民主,让别
人批评自己,即使批评错了,自己受到了不合理的处分,甚至被降职到基层
去工作反而更有益处时,他引用了司马迂《报任少卿书》中的一段活。这段
话包括“文王拘”、“仲尼厄”、“屈原放逐”、“左丘失明”、“孙子膑
足”、“不韦迁蜀”、“韩非囚秦”,以及“诗三百篇”之所以“为作”等
八个典故,他指出除“左丘失明”一例以外,其余备例中的历史人物都是“当
时上级领导者对他们作了错误处理”,处于逆境之后,才得以发愤而有所作
为的。当毛泽东讲到只要是大事,就得集体讨论,认真听取不同意见时,他
又用《史记》中的项羽和刘邦这两个历史人物进行对比:项羽这个人物如何
称王称霸,如何不听军师范增的合理意见;刘邦这个人物开始时如何傲慢,
拒绝接见一位“儒生长者”,那个儒生如何发怒闯了进去,正在洗脚的刘邦
后来又如何欢迎,如何道歉,说明刘邦如何“从谏如流”,终于打败了项羽。
接着,他还用“霸王别姬”的戏来说明不民主的可怕后果。正是由于这篇讲
话用了这样多极为典型的典敝来教育广大党的干部实行民主作风,才能使人
们的灵魂深深地受到了触动,永远铭记在心。

总之,毛泽东非常善于以极典型的典故来阐发事理。其他诸如用“叶公
好龙”来批评“嘴里天天说‘唤起民众’,民众起来了又害怕得要死”的右
倾机会主义者(《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用“李逵式的长官”批评“看
见弟兄们犯事,就懵懵懂懂地乱处置一顿”的红军干部(《反对本本主义》),
用“口蜜腹剑”的唐朝宰相李林甫比喻那些“自称是中国人民的朋友”的帝
国主义(《斯大林是中国人民的朋友》),等等,都是毛泽东典型地运用典
故的典范,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③灵活
毛泽东运用典故的第三个特点,是格外的灵活。他能在深入理解典故的
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及不同内容和角度的需要,极其自由地运用典故。
1942 年,毛泽东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作报告中,讲到柳宗元的《黔之驴》这
个寓言时,他能一边讲,一边装作者虎观察驴驹子的样子,真是绘声绘色(据
张贻玖《毛泽东读史》)。而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许多人读史,一
般总是比较死,难于理解深透,更难于灵活运用。他的二儿媳邵华是一位历
史系的大学生。她在念大学时,在毛泽东面前,总是感到自己的历史知识那

样贫乏,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是那样肤浅,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成为一名真正
合格的文科生;那些历史知识,在她那里好像都是“死”的,而到了毛泽东
那里,便立刻“活”了起来,他用它们阐述政治、军事、哲学等方面的事理,
都是那样警策、凝练,引人入胜(据华英《毛泽东的儿女们》)。就说写一
篇新闻稿吧,他也能把新闻事实与其相关的典故联系起来。例如,写《中原
我军占领南阳》这篇消息,当他提到南阳时,便写了关于南阳这个历史上属
于兵家要地的一节文字:“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
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
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
南阳一带。”这段活,实际包括两则典故:一则是三国时曹张争战,一则是
东汉刘秀起兵,它们都成了毛泽东写的消息中的背景材料,起到了强调我军
占领南阳意义重大的作用。即使他在给某一篇文章加写按语时,如涉及到与
内容相关的典故,他也要点出来。比如,他发现一篇文章是阳谷县人写的,
于是他就在这篇文章的按语中说,“阳谷县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乡”(1956
年12 月23 日《人民日报》)。

毛泽东运用典故,有时灵活到我们难以想象的程度。他能用《西游记》
中几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去解释抗大的教育方针。抗大的教育方针是:“坚定
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被敌
人反对是好事而不是坏事》)毛泽东说,唐僧一心一意去西天取经,遭受了
九九八十一难,百折不回,他能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猪八戒有许
多缺点,但有一个优点,就是有艰苦奋斗的精神,臭柿胡同就是他拱开的,
那匹白马,也是不图名,不为利,埋头苦干,把唐僧一直驮到西天,把经取
了回来,他们两个都能坚持“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孙猴子很灵活,很机
动,他能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据王永盛、张伟《毛泽东的语言艺
术》)。毛泽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