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毛泽东的语言技巧 作者:不详 >

第35节

毛泽东的语言技巧 作者:不详-第35节

小说: 毛泽东的语言技巧 作者:不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不像冬天刮的北风(“北风”是喻体)那样”;《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中的“共产党员和蒋介石(本体)都不是神仙(喻
体)”等,这些比喻中,其本体与喻体都是不同或相反的,因此它们都属于
反喻。从这些反喻中可以看出,它们都是明喻或隐喻的特殊形式。因为它们
之间的喻词都是“不是”或“不像”。这种情况的比喻,也包括对比的因素。

⑥强喻法
强喻法是本体在程度或作用上超过或不及喻体的一种比喻法。它也可以
视为明喻或隐喻的特殊形式,并且也包含有对比的因素。例如,1957 年毛泽
东在莫斯科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的发言中说:“赫鲁晓夫这朵花
比我好看”(引郭思敏编《我眼中的毛泽东》),这句话中“赫鲁晓夫这朵
花”本身是同位词组比喻,而在整句话中,它是喻体,“我”是本体,这是
喻体超过了本体的强喻。

由于反喻法和强喻法同时都包含有对比的因素,所以运用它们往往可以
使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例如,1942 年毛泽东在延安党校开学典礼的演说中讽
刺教条主义的时候说:

说句不客气的话,(教条主义)实在比屎还没有用。我们看,狗屎可以
肥田,人屎可以喂狗。教条呢?既不能肥田,又不能喂狗。有什么用处呢?

说教条主义不如屎,这是运用了强喻法,(喻体超过了本体)其中有教条主
义与“屎”(包括“狗屎”和“人屎”)的对比,实在风趣;如果不用强喻,
而说“教条主义好像屎”,虽然也较为形象,但其作用和风趣性就要差得多。

2。比喻法的灵活运用
灵活多变地运用上述各种比喻法,也可以说是毛泽东运用比喻法的一个
具体特点。这个特点体现在许多方面。其中有一本多喻,多本一喻;有时多
种比喻合用,有时结合其他各种技巧运用;有时两面同时设喻,有时总分设
喻;有时将喻体引申,有时将喻体与本体融为一体,等等。

①一本多喻
毛泽东运用比喻法,有时本体只有一个,喻体却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这
种情况,就是一本多喻。例如,他把“马克思主义方法”这个本体同时比喻
为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两个喻体(《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把“国民党特务机关”这个本体同时比喻为“谣言之大本营”和“奸邪之制
造所”(《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它们都是一本两喻法。

在毛泽东的语言中一本三喻的情况也不少。例如:

。。很多人的调查方法是错误的。调查的结果就像挂了一篇狗肉账,像
乡下人上街听了许多新奇故事,又像站在高山顶上观察人民城郭。(《反对
本本主义》)

本体只有一个,即“调查的结果”,喻体却有三个:“狗肉账”、“新奇故

事”、“山顶看城郭”。其他诸如把“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这一个本体
比喻为“航船”、“朝日”和“婴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把“敌
人不打不倒”这一个本体比喻为“扫帚不到灰尘不跑”、“钟不敲不响”和
“桌子不搬不走”(《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把长征的
意义这一个本体比喻为“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论反对日
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等等,都是一本三喻。

②多本一喻
这是用同一种喻体来比喻两个以上的本体的情况。这又分为两种具体情
况:一,在同一处比喻中用同一个喻体来比喻多个本体;二,在不同的文章
和讲话中用同一个喻体去比喻多个本体。

先说第一种具体情况。1958 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中说,
九年来,美国侵占了我国的台湾,黎巴嫩;它先后在世界许多国家建立了“几
百个军事基地”。因此——

中国领土台湾、黎巴嫩以及所有美国在外国的军事基地,都是套在美帝
国主义脖子上的绞索。

这里,“台湾、黎巴嫩以及所有美国在外国的军事基地”,都是本体,有“几
百个”,而喻体只有一个——“绞索”。

又如,毛泽东在1956 年11 月15 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
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苏联“有两把‘刀子’:一把是列宁,一把
是斯大林。现在,斯大林这把刀子,俄国人丢了”,“列宁这把刀子现在是
不是也被苏联一些领导人丢掉一些呢?我看也丢掉相当多了”。这里的“列
宁”和“斯大林”是两个本体,而“两把刀子”都是刀,属于一个喻体,所
以这可视为两体一喻。

再说多体一喻的第二种情况,即在不同的文章和讲话中用同一个喻体去
比喻不同的多个本体的情况。这种情况,也很普遍。例如,毛泽东在《组织
起来》中把官僚主义和军阀主义都比喻为“灰尘”,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
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中把“敌人”也比喻为“灰尘”,在《论联合政府》中,
又把缺点和错误比喻为“灰尘”。可见毛泽东很习惯于拿“灰尘”作为喻体
进行比喻。笔者还发现,毛泽东也很喜欢拿孙悟空这个神话人物作为喻体,
在不同的文章和讲话中,至少对八个不同的本体作过比喻,我们不妨选几例
列在下面:

例一,毛泽东和朱德在井冈山会师时,毛泽东鼓励人们说,要用“上天
入地、变化多端大闹天宫”的孙悟空那样的本领,“去推翻反动统治和整个
旧社会”(据杨德志《我见到的毛泽东同志》);

例二,在《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中,精兵简政以后的革命队伍要像孙
行者巧妙战败铁扇公主那样战败敌人;

例三,在《论持久战》中用“几个新式孙悟空”比喻德、意、日三个“法
西斯侵略主义者”;

例四,《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用
“兴妖作怪的孙行者”比喻一切国民党反动派。

这四则例子中的喻体,虽然有些变化,但都是以孙悟空为主,基本上属
于向一个喻体:至于本体却不相同。当然,那四个喻体,有的作为正面的形

象出现(前两例),有的作为反面形象出现(后两例)。由此可见,毛泽东
运用比喻法是何等灵活。

③多种比喻法合用
由于毛泽东所运用的比喻法很多,故其各种比喻法结合运用的情况就很
复杂,其中有:
明喻和隐喻合用;
明喻和讽喻(引喻)合用;
借喻和引喻合用;
隐喻和引喻合用;
引喻、明喻和隐喻合用;
偏正词组、同位词组比喻和隐喻合用;
下面,让我们分别看一看其中某些具体情况。

人民的游击战争,从整个革命战争的观点看来,和主力红军是互为左右
手,只有主力红军而无人民的游击战争,就像一个独臂将军。(《中国革命
战争的战略问题》)

“左右手”是隐喻,“独臂将军”是明喻,所以这是隐喻和明喻合用。

。。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
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
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
判地吸收。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新民主主
义论》)

“如同。。一样”,这是明喻,但是整个喻体是一个消化过程,说的是一个
完整的事理,并用这个事理去说明“全盘西化”的主张是错误的这个事理,
这又是讽喻。所以这段话,是明喻和讽喻(引喻)的合用。

学会“弹钢琴”。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
但是,十个指头同时都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
的动作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党委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
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党委会的工作方法》)

开头一句“弹钢琴”是借喻;其后用如何弹好钢琴、产生好的音乐的事理来
说明如何开展好中心工作和其他方面工作的事理,又是讽喻。所以这段话是
借喻和讽喻(引喻)的合用。

一个人做事只凭动机,不同效果,等于一个医生只顾开药方,病人吃死
了多少他是不管的。。。试问这种立场也是正确的吗?(《在延安文艺座谈
会上的讲话》)

医生只顾开药方,不管病人死活是隐喻(因为本体和喻体之间有喻词“等
于”),而它又是“立场不正确”这个道理的根据,即从医生不负责任看病

的事理引出立场不正确的问题,这又是讽喻。所以这段话可视为隐喻和讽喻
的合用。

一九四九年的七月一日这一个日子表示,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二十八年
了。像一个人一样,有他的幼年、青年、壮年和老年。中国共产党已经不是
小孩子,也不是十几岁的青年小伙子,而是一个大人了。人到老年就要死亡,
党也是这样。(《论人民民主专政》)

“像一个人一样。。”这是明喻;“小孩子”、“青年小伙子”是连续反喻;
“大人”是隐喻;“人到老年就要死亡”是讽喻。短短的一段文字,竟合用
了四种比喻:明喻、反喻、隐喻和讽喻。

中央领导机关是一个制造思想产品的工厂,如果不了解下情,没有原
料,也没有半成品,怎么能够制造出产品?有的东西,地方上已经制成成品,
中央领导机关就可以在全国加以推广。比如老“三反”和新“三反”,都是
地方上先搞的。中央各部乱发指示。本来中央各部发出的东西,应当是上品,
现在是次品,并且有大量产品根本没有使用价值,大批报废。大区和省市的
领导机关,是制造思想产品的地方工厂,也要出上品。(《反对党内的资产
阶级思想》)

这段话是1953 年夏季毛泽东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讲的,基本上都属于比喻
性的语言。其中“一个制造思想产品的工厂”、“上品”、“次品”、“地
方工厂”均是隐喻,其余皆属于借喻(“出上品”中的“上品”也是借喻)。
由于隐喻和借喻交错互用,使得这段话中的抽象事理,显得异常形象生动。

1961 年毛泽东会见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后,有人告诉毛泽东,蒙想了解谁
是毛泽东的继承人;毛泽东对汇报人说,八大党章中写着,必要时党中央设
名誉主席一人,这就是告诉人们,“必要时”毛泽东就是名誉主席,之后由
第一副主席的刘少奇继任毛泽东的职务。接着,毛泽东说了下面一段话:

谁是我的继承人?何需战略观察!这里头没有铁幕,没有竹幕,只隔一
层纸,不是马粪纸,不是玻璃纸,是乡下糊窗子的那种薄薄的纸,一捅就破。
(引郭思敏编《我眼中的毛泽东》)

这段话中的“铁幕”、“竹幕”是连续的两个同位词组比喻,同时又都属于
连续反喻;“一层纸”是借喻,“马粪纸”和“玻璃纸”是连续性反喻,“薄
薄的纸”(糊窗纸)是隐喻。这段话中也同时运用了同位词组比喻、借喻、
反喻和隐喻四种比喻。

④两面设喻
要说明的事物或问题,如果分为两个侧面,毛泽东运用比喻法时,常常
同时从两方面进行比喻。请看下面的例子。

战略退却,是劣势军队处在优势军队进攻面前,因为顾到不能迅速地击
破其进攻,为了保存军力,待机破敌,而采取的一个有计划的战略步骤。可
是,军事冒险主义者则坚决反对此种步骤,他们的主张是所谓“御敌于国门

之外”。

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而蠢人则其势汹

汹,劈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却往往被退让者打倒。

《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

“来”,结果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中

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这节文字是一则本体在前喻体在后的讽喻。它共有三个自然段。第一个自然
段是本体,说的是处于劣势但指导正确的指挥员和军事冒险主义者,对于强
敌进攻采用不同的战略必然产生不同的结果。它分为两个侧面:正确的指挥
员采用退却的战略(“有计划的战略步骤”)必然胜利;军事冒险主义者采
用“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略必然失败。第二个自然段和第三个自然段是两
个喻体。两个喻体说的是一个事理:“两个拳师放对”,先作退让的聪明者
胜,“其势汹汹”抢先进攻者败。只不过前一个喻体属于较为抽象的事理说
明,后一个喻体属于较为具体的故事印证(《水浒传》中的“拳师放对”)。
其中每一个喻体也都分为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