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语言技巧 作者:不详-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习毛泽东的语言技巧(代序)
学习写作,或学习讲演的人们,应当像士兵重视武器、农民重视犁锄、
木工重视斧凿那样重视语言。学习语言的途径很多,除了向古人语言、群众
语言和外国语言学习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向语言大师学习。值得学习的语言
大师很多,除了古代语言大师和外国语言大师以外,最值得学习的就是中国
现代和当代的语言大师。中国现代的最有代表性的语言大师是鲁迅,而当代
的最有代表性的语言大师就是毛泽东。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思想象、革命家
和军事家,而且是杰出和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现实主义文章大家。他的文
章、讲话和诗词所产生的巨大的直接影响,其范围之广、时间之长,在中国
历史上都是空前的,他的文风直接影响了三代人,特别是他那些政论性的文
章影响更大。一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结构方式,是那样严谨,其中的条理又是那样分明,具有高度的
科学性,因而被写作学界公认为议论文中最标准、最重要、最基本的模式之
一;一篇社论《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全文尚不足两千字,由于其中运用
了各种修辞手法,不仅观点鲜明,理由充足,逻辑性强,而且文采飞扬,这
在所有社论乃至当代所有的议论文中都是少见的,因而成为中学语文课本中
传统的保留篇目。另外,许多典故(包括历史人物等)、成语,在很大程度
上是由于毛译东使用过,才得以广为流传和普及。例如“阳春白雪,下里巴
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叶公好龙”、“放之四海而皆准”,以
及《法门寺》中的贾桂,等等,就都是这样。更为可贵的是,毛泽东还创造
出许多新的语言。“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
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实践论》)“十月
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论人民民主专政》)
等等,这些话语已经成为格言或警句了。还有些语汇的创造性更强。例如“糖
衣炮弹”、“西安还是延安”、“放下包袱,开动机器”、“一穷二白”,
等等,人们不能单纯地从字面上理解它们的含义,而是已经固定下来,成为
特殊比喻和借代性的成语了。由此可见,毛泽东不仅继承了祖国的语言传统,
而且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祖国语言,而他在继承和发展语言传统的同时,也
造成了既有中国传统又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宝库。
通过广泛阅读毛泽东全部公开发表和部分来公开发表的文章和讲话,任
何人都会觉得,毛泽东的语言艺术实在是仰之弥高,钻之弥深,值得认真研
究和学习。毛泽东的文章和讲话都是理论联系实际,属于实用性质的,一般
语法著作中涉及到的实用性的语言现象,都可以在他的文章和讲话中找到,
而在他的文章和讲话中出现的某些语言现象,在一般的语法著作中却很少或
竟没有涉及。
毛泽东纯熟自如地运用祖国的语言,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对于同样
一个问题,我们一般人用好多话往往表述得不能尽如人意,而他却能用极简
省的话讲得恰切得体;对于某些问题,我们一般人虽然也可以表达清楚;可
往往就是“不起劲儿”,而经他一讲,就显得格外“有味儿”,对于毛泽东
讲过的许多话语,我们一般人都觉得十分奇妙,却不容易理解奇在哪里,妙
在何处,然而你还是得说它们好。那么,人们不禁要问:毛泽东为什么能够
造就如此高度的语言艺术?对这个问题,需要作具体分析,然后才能加以回
答。
首先,毛泽东是一位真正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以,第一,他必然
是一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手中握有真理;第二,他必然能够熟练地掌握和
运用辩证法。这是毛泽东语言艺术达到极高程度的根本原因。
由于毛泽东是一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手中握有真理,所以他心底无私,
襟怀坦白,实事求是,无所畏惧。在这个前提下,他一般不受任何约束,甚
至可以随心所欲。他的语言,都是他想说的话,既不回避实质问题,更不会
随波逐流。他的那些风趣幽默的话语,大多借助于具体的语境和语势的触发,
自然而然地涌出笔下或口外的。如果上文出现了”大众化”,下文就出现了
“小众化”,前面有了“文化团体”,后面就会有“武化团体”。。,据此,
我们可以猜想,这类生动的语言,大多不会是在事前构思好,而是极其自然
地“流”出来的。
辩证法既是最科学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同时也是最科学的分析方
法。而毛泽东掌握和运用辩证法去认识、思考和分析问题,是一般人所无法
相比的。由于这个具体原因,使得他的思维不但致密清晰,而且活跃敏捷。
如果说借助于语境或语势灵活地引申和发挥出来的风趣性语言带有一定程度
随意性的话,那么,他那些依靠致密清晰和活跃敏捷的思维所产生的具有高
度逻辑性、条理性和严密性的语言,则是他主观能动性的必然反映了。
其次,毛泽东具有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这个原因是人们所共知的。无
论是青少年、壮年和老年时期,也无论是在恶劣的战争环境中,还是在日理
万机的繁杂工作环境中,他都始终坚持看书学习。他读书的范围之广,数量
之多,都是十分惊人的。古今中外,文史哲经,他无所不读。另外,他还十
分注重向群众语言和外国语言学习,这就使得他的知识面格外广阔,为继承
和发展祖国语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毛泽东的语言艺术之所以达到极高程度,还与他始终坚持写作和
讲演有密切关系。仅仅具有一个真正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仅仅具
有广博的知识基础,而如果不坚持写作和讲演实践,那么,毛泽东的语言也
不会成为典范。毛泽东虽然并不是职业作家或学者,但他从未间断写作和讲
演。他的那些军事论文、哲学论文和政论,大多是在战争环境中写成的。他
的一生,几乎不是写就是说。无疑,这也是毛泽东成为当代最伟大、最有影
响的语言大师的重要条件。
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学习毛译东的语言艺术呢?这是一个重要而
又实际的问题。毛泽东的语言艺术这座宝库,包括诗词艺术、论辩艺术,写
作艺术、演讲艺术,等等,宏伟多姿,异彩纷呈,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然
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直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毛泽东思想(包括哲学
思想、经济思想、军事思想等)研究得较多,而对毛泽东语言艺术的研究,
除了诗词艺术之外,仅对选入大中学校语文和写作教材中的个别文章和讲话
作过一些既零散又不根深入的解说。这是远远不够的。有鉴于此,作者不揣
浅陋,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的文化传统,为了青年朋友的学习,主要根据《毛
泽东选集》的前四卷新二版(也涉及第5 卷和部分毛泽东回忆录中的言论),
针对毛译东语言的艺术特点(包括传统性、风趣性、通俗性)和文风三性(包
括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分为“特点篇”、“准确篇”、“鲜明篇”
和“生动篇”,对毛泽东的语言艺术中的论辩艺术、写作艺术,演讲艺术等
(不包括诗词艺术)内容作一些综合性的评述。需要注意的是,这四篇内容,
仅仅是对毛泽东语言技巧内容作的相对性的划分,这主要是为了评述的方便
起见,才在大体上作了这一划分。
客观地说,这些评述,还称不上对毛泽东语言艺术真正的研究,而仅仅
是研究毛泽东语言艺术的准备或尝试。这不是故作谦虚之语。因为,这些评
述中定然少不了臆断、妄评和缺漏之处,而且评述的理论层次还不高,未能
把毛译东语言的风格特点充分而深刻地揭示出来。作者的目的之一是希望通
过这样浅近的评述,能够引起更多的语言学家的注意和兴趣,以便从不同的
角度展开对毛泽东语言艺术的更全面、更深入、更系统、更高层次的研究,
从而使毛泽东的语言艺术永放光辉。
内容提要
毛泽东的语言艺术具有很高成就,不愧为当代语言巨匠。本书积作者数
年研究而成,观点新颖,内容扎实。全书分为四章。第一章,从宏观角度即
传统性、通俗性和风趣性评述毛泽东的语言艺术特点,并具体分析了所使用
的有关语言技巧。后三章以毛泽东一贯倡导的文风”三性”,即准确性、鲜
明性和生动性为纲,与毛泽东的文章、报告、书信、讲演等二十多种文体相
结合,具体分析毛泽东语言中的各种技巧。木书引文丰富,分析精当,可供
读者了解和领会毛泽东的语言艺术魅力,同时还可借鉴,用于写作,具有实
用性。
毛泽东的语言技巧
特点篇
千古独步天下一人
毛泽东是中国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语言大师之一,其语言必然具有显
著的特点,其特点也必然体现在许多方面。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不要根
据全篇,只要根据一段或片言只语,从那用语,那口气,那气势,就可以判
断出,这是毛泽东的语言!那么,他的语言特点究竟是什么呢?关于这个问
题,如果把他的语言与鲁迅的语言简单地作一下对比,便可以一目了然。
大体上讲,如果说鲁迅是匕首、投枪,那么毛泽东则是长枪、重炮;如
果说鲁迅是峭陡峡谷中穿石破崖的股股激流,那么毛泽东则是浩瀚大海里排
空裂岸的滚滚大潮。具体些说,二者的语言虽然都同样植根于中国这块传统
的文化土壤之中,可是,鲁迅对外来文化借鉴得多,显得有些“洋气”,而
毛泽东则是土生土长,“土气”更明显一些;鲁迅细腻含婉,精雕细刻,毛
泽东豪放明快,不尚修饰;同样是革命性、斗争性和创造性很强的语言,鲁
迅文而雅,毛泽东质而实;鲁迅深而远,毛泽东浅而近;即使同样是讽刺,
鲁迅多半是冷嘲,毛泽东多半是热讽。由此可见,毛泽东语言艺术的特点可
以概括为以下五个主要方面:创造性、豪放性、传统性、风趣性、通俗性。
正是由于毛泽东的语言艺术同时具有这五个方面的主要特点,才使得毛泽东
的语言,在语言发展史上代雄千古,自成一家,而毛泽东本人也就成为天下
一人了。
鲁迅和毛泽东在语言风格上所存在的明显差别,是由多片面的原因造成
的。除了他们在胸怀气质等方面条件不同之外,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鲁迅年轻时期有过一段国外留学(日本)的经历,以后便长时期地生
活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书斋里,专门从事写作,可以说,他是一个职业作家,
写作和演讲的时间虽紧,但“挤”的余地较大,较为允许从容地思考;而毛
泽东的一生中,除了建国初期短时间地访问过两次苏联以外,他从未出过国,
他的大半生都是戎马生涯,流动性极强,经常要处在直接指导和应付各种紧
张而又繁杂的革命和工作的过程当中。他是一个职业革命家,他进行写作和
讲演,只有“赶”。第二,鲁迅的写作和讲演,具有地下工作的性质,在敌
人监视之下,不能不十分注意策略而有所顾忌,这样必然将满腔怒气作有限
度的抒泄,于是他的文章和讲话就不能不经常皱起“冷对的横眉”;而毛泽
东手中一直有枪,他的斗争始终是公开的、面对面的,用不着瞻前顾后,他
可以“无法无天”,他有怒气,主要是用枪杆子直接“发泄”,而笔杆子只
不过是一种必要性的补充。第三,鲁迅的读者或听众对象,基本上限于知识
分子阶层(由于这一点,直到今天,如果没有高中以上的文化水平,便很难
完全读懂他的文章),他进行写作,基本上是用书面语言,出发点主要是在
理论和认识上明辨是非曲直;而毛泽东的读者或听众对象,则主要是广大的
工农兵群众及其干部,一般情况下以口语为主进行写作和讲演,目的不仅为
了明辨是非曲直,还要为了直接指导革命和工作等实践活动。由于以上三个
方面的原因,所以造成了鲁迅和毛泽东在语言风格上的差别。这多半是由历
史造成,并不完全是人为的原因。
不过,在毛泽东的语言特点(包括创造性、豪放性、传统性、风趣性、
通俗性)当中,创造性是十分明显的。所以他不但继承了祖国的语言传统,
而且发展了祖国的语言。关于创造性,本书各章均有评述,所以本章中不再
赘言。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