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后期政治史-第1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Page 47…
给了教皇),遂迁都罗马,意大利统一最终完成。
意大利的统一结束了国家分裂和衰败的局面,为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制
度在意大利的确立和发展供了前提。
(4)加里波第(1807—1882年)
加里波第在争取意大利民族独立和统一的运动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他1807年出生在意大利北部尼斯镇一个贫寒的水手家庭里。四分五裂的意大
利,使他从小就对祖国的危难感到忧虑和愤慨。1833年他加入青年意大利
党,开始了革命生涯。1834年1月,在撒丁王国的海军舰队中发动过起义,
失败后流亡拉丁美洲,参加过巴西和乌拉圭的民族解放战争。他战功赫赫,
但坚决谢绝当地独立政府给他的将军薪俸,坚持与战士同甘共苦。1848年6
月,他回到意大利,参加1848年革命,在保卫罗马共和国的战斗中身先士卒。
加里波第不仅是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的英雄和伟大领袖,而且是人类进
步事业和革命斗争的亲密朋友。在普法战争中,他坚决支持法国,不顾自己
年迈和身残,率8000人的部队大败普军2万。他积极支持巴黎公社,并缺席
当选巴黎公社国民自卫军总司令。他支持第一国际,关心俄国废除农奴制的
改革以及波兰民族解放运动。
加里波第在地中海卡普列拉岛度过晚年,1882年6月2日与世长辞。意
大利人民怀念他,许多外国代表团纷纷前去参加他的葬礼。法国著名作家大
仲马编辑了 《加里波第回忆录》,并增写了“1859年的出征”等章节。
… Page 48…
六、俄国废除农奴制度的改革和波兰民族独立运动
1。俄国废除农奴制度的改革
(1)农奴制度的危机
俄国在15世纪以前不为世人所注意,犹如马克思所说:“惊慌的欧洲,
当伊万在位之初,几乎不知道夹在鞑靼人和立陶宛人之间还存在着一个莫斯
①
科公国” 。直到18世纪,俄国还是一个弱国,日耳曼人、蒙古人、波兰人、
瑞典人都侵扰过它。直到18世纪前期,俄国的农奴制度仍有发展余地,资本
主义关系极为微弱。世界性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迫使俄国农奴制经济转向国
内外市场的需要。为交换而生产,为增殖货币财富而生产,这就从根本上打
破了自然经济的狭隘眼界,动摇了封建农奴制的基础。从19世纪中叶起,俄
国农村出现了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乌克兰、伏尔加河流域的地主开始采用
雇佣劳动制,购置农业机械,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经营,失去土地的农民
开始流向城市。30年代,俄国开始了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产业革命。
但是由于农奴制的严重阻碍,工厂得不到充分的原料和自由劳动力。厂主为
了雇佣仍属于农奴主的农奴,必须付给农奴主一些利润,这又影响了工业资
本的积累,束缚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总之,到19世纪中叶,俄国仍然是一个
封建农奴制国家,一方面,城乡资本主义的发展破坏了农奴制的经济基础,
造成了农奴制的危机;另一方面,尚占统治地位的落后的农奴制日益成为资
本主义发展的桎梏,废除农奴制已提上俄国社会发展的日程。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严重冲突的社会环境中,阶级矛盾也日益尖
锐。沙皇政府在1853—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更暴露了俄国农奴制
度的腐朽,并加剧了国内各种社会矛盾。为了满足军事开支,不断加重对农
民的徭役和税收;商业和工业的紊乱打击了城市居民,临近战场的南方诸省
更饱尝战乱之苦。于是农民揭杆起义反抗农奴制,1858—1860年间发生的农
民起义竟达280多次。1859—1860年工人起义也有28次。面对如火如茶的
革命形势,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预感到农奴制的废除已无可阻挡。
(2)民主主义思想家
俄国先进的思想界一直在探求俄国社会解放的道路。早在19世纪20年
代就有“十二月党人”的鼓动宣传和发动起义的偿试。到40年代,又涌现了
一批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家,他们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沙皇统治、废除农奴制,
主要代表人物有赫尔岑、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等。
赫尔岑(1812—1870年),出身于贵族家庭,但从小就接受了违背贵族
家庭传统的熏陶。两位家庭教师的思想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位是法国雅
各宾党人,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参加者,另一位是倾向进步的反农奴制的医
科大学的学生。他们给少年赫尔岑灌输了许多自由民主思想。十二月党人起
义也给他的思想以巨大震撼。1829年赫尔岑进入莫斯科大学哲学系,他关心
政治,组织了一个政治小组,讨论和宣传民主共和思想。大学毕业后,沙皇
政府以“一个大胆的自由主义者”和“一个危险而诡秘的狂热之徒”为罪名,
将他流放维亚特卡省。后他又流亡西欧,先到巴黎,以后到伦敦。在国外,
他先后出版《北极星》和《钟声》等杂志,宣传言论自由、免除赋税和解放
① 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第70 页。
… Page 49…
农奴。他曾期望在1861年农奴制度改革后,俄国革命按他宣扬的“社会主义”
道路发展。他把农民和农民村社看作实现社会主义的力量,企图从农奴制直
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个理论在19世纪60—70年代对许多俄国青年产生过
重要影响。赫尔岑的晚年在巴黎度过,他很关心法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他于
1870年1月21日病逝。列宁称他是“在俄国革命的准备上起了伟大作用的
作家”,他一生的曲折经历,反映了俄国革命的一个时代。在他墓地的青铜
纪念碑上刻着这样的碑文:“…他只活了58岁,但是苦难并不能把一个人白
白毁掉。他留下30卷文集,留下了许多至今还象火一样燃烧的文章。”
别林斯基(1811—1848年),出身于海军医官家庭,与赫尔岑在莫斯科
大学同学,因揭露和抨击农奴制度而受到严格监视,1832年7月被开除学籍。
他早年曾希望以启蒙教育的办法达到废除农奴制和发展资本主义的目的。后
来在人民革命斗争的推动下,走向革命民主主义。他毕生以文艺批评活动反
对沙皇制度,1847年发表的《给果戈理的信》,集中表达了他的革命民主主
义思想。在哲学思想方面,他早期受到黑格尔主义的影响。40年代初,在反
对俄国和西欧反动思想的斗争中,逐渐成为唯物主义者。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年)出生于一个神甫家庭。在大学读书期
间接触了空想社会主义和黑格尔及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从19世纪50年代
起,他一直从事文艺评论和政论活动,成为当时俄国民主主义运动的主要领
袖。从1856年起,他担任《现代人》杂志主编,在他主持下,该杂志积极从
事反农奴制的革命宣传,揭露农奴主的阴谋,主张农奴应无条件地获得土地
和自由。1862年他遭沙皇政府逮捕,后被剥夺公民权,并被流放西伯利亚,
1889年才回到故乡。他的主要代表作是长篇小说《怎么办?》,试图解答怎
样反对农奴制度的问题。他批判贝克莱、康德和黑格尔等人的唯心主义哲学
思想,力图以唯物主义精神改造黑格尔的辩证法,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
质。车尔尼雪夫斯基发展了赫尔岑和别林斯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他对资本
主义的认识更深刻,提出俄国避开资本主义直接通过农民村社过渡到社会主
义的思想,当然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
杜勃罗留波夫(1836—1861年),出身于一个牧师家庭。他自幼酷爱读
书,学习成绩优异,13岁就已博览群书400余种。1853年他考入彼得堡中央
师范学院历史哲学系。大学读书期间,他对现实生活进行积极的思考,形成
了自己的世界观,并确立了自己的文艺思想。他研究了法国启蒙学派和空想
社会主义学说,研究了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他追随赫尔岑和
别林斯基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并形成了自己的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和唯物主
义世界观。学生时期他就积极投入人民解放运动,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哲学
政治学习小组,出版了手写的秘密刊物《消息》。他写讽刺诗,抨击封建农
奴制度。1857年大学毕业后,他就到《现代人》杂志社工作,主持该杂志《批
评栏》,直到1861年他病逝前的5年中,几乎每册都有他的论文或书评,篇
篇都能引起文化界人士的注意。他称农奴制的俄国是“黑暗王国”,象一个
监狱,象一口棺材,散布着腐朽的空气。他的书评贯穿农民革命的思想,认
为劳动人民同寄生者之间的斗争就是社会史的全部内容,只有革命才能根本
改变社会关系。他以极大的热情宣传革命民主主义。紧张的工作,艰苦的生
活以及同书报检查官作斗争所过多耗费的心血,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健康,使
他英年早逝。1861年11月29日,年仅25岁的杜勃罗留波夫病故。
(3)1861年废除农奴制度的改革
… Page 50…
克里米亚战争以后,俄国广大人民对农奴制度的反抗情绪更加强烈,声
势浩大的农民起义遍及全国,震撼了沙皇统治。亚历山大二世已看到王朝覆
灭的危险,他承认农奴制迟早要废除,并认为“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
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所以亚历山大二世采取了自上而下的
改革措施。当时的俄国资产阶级很不成熟,也无力领导革命推翻农奴制度。
1857年1月3日,沙皇召开了农民事务机密委员会,以后又在欧俄各州
成立了由贵族代表组成的州委员会,拟定改革方案。1861年2月19日(俄
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法令。这个法令包括《关于脱离
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的一般法令》为主的17个文件,其主要内容如下:
给予农奴以人身自由。法令规定,农民获得自由处理个人和家庭事务的
人身自由权利,有权拥有动产和不动产,有权从事一切工商活动和订立契约、
诉讼。但地主对农民的超经济强制劳役,并没有立即完全取消。
农民获得份地和份地的赎取条件。法令规定,农民获得人身解放时,分
得一块份地和宅旁园地。对份地,农民只有“永久使用权”,所有权在法律
上仍属于地主;在存在村社的地区,农民不得单独与地主签订赎取份地合同,
在赎取份地之前农民使用份地,要负担“临时义务”。宅旁园地交60卢布赎
金,可随时取得;份地须经地主同意,交一定高额赎金方可取得,农民先交
赎金的20—25%,其余由国家垫付,农民可在49年内向政府偿还本息。份
地数量,因地而异,规定了最高和最低的定额,农民份地额超过最高标准时,
地主可以“割地”。这条规定使地主有了掠夺农民份地的借口。据统计,地
主割去了改革前农民份地的18%。
关于改革后的农村统治形式。旧有的农民村社被保留,隶属于地方行政
机构,由当地地主任调停官,并监督村社的秩序和安全。为了便于统治改革
后的农民,在原有的农民村社中实行连保制,农民未经允许不得随便到外地
谋生。在名义上,由选举产生的公职人员管理村社,但实权操在政府官吏和
地主调停官手中。
俄国的这次改革是逐步推进的。首先在1861年废除了农奴制,在1863
年和1866年又根据2月19日法令的原则解放了皇庄农奴和国有农奴;1864
年进行了地方自治改革和司法改革;1874年实行军事改革,推行普遍义务兵
役制。此外,还推行了关于国民教育、书刊检查、财政预算和城市自治的一
些新措施。总之,在19世纪60—70年代,俄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改
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