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世界近代中期宗教史 >

第17节

世界近代中期宗教史-第17节

小说: 世界近代中期宗教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普世宗教,认为宗教是一元的,人类是一体的,上帝是至高无上的神,但可 

以有不同的名称,如神、安拉、天主等等。上帝的旨意通过他派遣的一个个 

先知传达到人间,这些先知包括犹太教的、印度教的、琐罗亚斯德教的、佛 

教的、伊斯兰教的,还有巴布和巴哈乌拉。巴哈教派奉行和平主义,主张以 

博爱来消除人间不平等,要人们忠于政府,拥护现世国家法律。巴哈乌拉晚 

年侨居国外。不再介入政治斗争,但仍关心国内巴哈派教徒的命运。他要信 

徒们隐瞒信仰,承认十叶派为国教,不反抗国王,同时也要求国王不要迫害 

他的信徒们。 

     巴哈教派脱胎于巴布教,后来在伊朗国外传播开来,形成一种新的、完 

全不同于巴布教的世界性宗教。 


… Page 63…

               六、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印度宗教 



     1526年,有着突厥人和蒙古人血统的巴布尔(1483—1530年)在印度建 

立了莫卧儿帝国。阿克巴大帝(1556—1605年在位)实行宽和政策,力求缓 

和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确实促进了莫卧儿帝国经济实力的增长。 

到奥朗则布(1658—1707年在位)统治时期,帝国达到极盛的顶点,同时也 

开始走上衰败瓦解的道路。奥朗则布晚年时期,统治集团和皇族内部争权夺 

利纷争不断,国内阶级、民族、宗教矛盾激化。进入16世纪,葡、荷、英、 

法等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相继侵入印度,长期的角逐之后,英国确立了在印度 

的统治地位,整个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这一历史巨变必然对印度的宗教 

产生深远的影响。 


… Page 64…

                                  1。各派宗教的关系 



       莫卧儿帝国后期,印度社会中有四种主要宗教——伊斯兰教、印度教、 

  锡克教和基督教。印度教徒人数最多,大约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三左右,主要 

  分布在印度半岛的南部、中部、北部的恒河和朱木拿河流域。伊斯兰教徒大 

  约占总人口的22%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包括现在的阿富汗南部,巴基斯 

  坦和旁遮普的部分地区,以及现在的孟加拉地区。锡克教徒主要分布在西北 

  部的旁遮普地区。在近代西方人到来之前,印度半岛的西部、南部曾有过基 

  督教的东派教会活动,葡萄牙人进入印度后,由于受天主教影响,这些古老 

  的东派教会多改宗天主教,成为东仪天主教的一部分。宗教改革后,天主教 

  和新教也随着殖民主义势力进入印度。 

       伊斯兰教是莫卧儿帝国的国教,占统治地位。按伊斯兰教的传统,每占 

  领一个地方,对异教徒有三种处理办法:一是令其改宗伊斯兰教;二是保持 

  原来信仰,但要向当局纳税;三是如不改宗伊斯兰教,又不纳税,就要被镇 

  压。阿克巴改变了这种作法,他的宗教宽容政策主要包括:取消了印度教徒 

  的香客税和人丁税,这项税收每年据说有几百万卢比;鼓励印度教的学术活 

  动,允许自由修筑印度教寺院,可自由举行印度教的庙会,印度教徒不负担 

  任何特别的赋税,以作为地位低贱的公开标志;经常邀集不同派别的宗教思 

  想家举行宗教辩论,各陈己见,据说,这种辩论使阿克巴明白了“一切宗教 

                                                 ① 

  里都有光,而光总或多或少带有阴影。” 阿克巴还于1579年颁布所谓“不 

  谬敕令”,由他本人依据伊斯兰教经训裁决一切信仰问题,无需通宗教学者 

  做解释。最大胆的一步是阿克巴自己创制的一折衷的宗教,称“亭—伊—伊 

  拉希”,他自称教主和先知。 

       阿克巴的宗教政策遭到伊斯兰教正统派的非难,说他是叛教者,是为了 

  取悦于印度教徒。一些现学者则多对其取肯定态度。《印度通史》的作者说: 

   “那些断言阿克巴是亲印度教的,强调他的所谓反伊斯兰教的法令,并指出 

  他曾被印度教欢呼为 ‘查迦特古鲁”(世界的领导者)的人,应当记住下面 

  这些事实:阿克巴获得了印度教徒的支持,这就使得莫卧儿政权对印度的统 

  治要比突厥——阿富汗人坚强得多。这是正确的政策。……他尽了最大的努 

  力,使印度的伊斯兰教从阿拉伯化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并使之适应印度的需 

            ① 

  要……”这本书的作者认为,阿克巴从信仰上说是伊斯兰教的苏菲派,并不 

  是印度教徒。著名的巴基斯坦史学家赛义德·菲亚兹·马茂德是一位虔诚的 

  穆斯林,他也认为,将阿克巴视为伊斯兰教的叛教者是不适当的。他说:“阿 

  克巴从未失去信仰,他以身殉教,坚定不移。……虽然他确曾采用某些非伊 

  斯兰教的习俗,但是他从未否认真主或《古兰经》的圣洁和权威。”反对阿 

  克巴的人对他“扒倒废弃不用的清真寺,对印度教礼仪和太阳神崇拜津津乐 

  道,议论甚多,但是他们忘记了阿克巴禁止印度教的某些有害习俗,从法律 

                                              ② 

  上规定寡妇可以改嫁,并禁止童婚。”这两本书提供的材料给人的印象是: 

  阿克巴是位真诚的穆斯林,开明的皇帝,他的宗教政策有政治上的考虑,但 

  不是玩政治手腕,他讨厌教派对立,希望他统治下的莫卧儿是个民族、宗教 



① 辛哈和班纳吉:《印度通史》,张若达等译,商务印书馆1964 年版。 

① 辛哈和班纳吉:《印度通史》,张若达等译,商务印书馆1964 年版,第388 页。 

② 赛义德·菲亚兹·马茂德:《伊斯兰教简史》,吴云贵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年版,第524 页。 


… Page 65…

  融为一体的统一的大帝国。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阿克巴的宗教政策在穆 

  斯林中还是遇到强有力的反抗,正统派对他极为不满。被伊斯兰世界称为“信 

  仰的千年复兴者”的谢赫·阿赫默德(1563—1624年)抱怨说:“印度教徒 

  受到怂恿,竟扒倒清真寺,改建庙宇、池塘。他们可以随意礼拜,欢度自己 

  的宗教节日,即使干预到穆斯林的信仰和习俗,穆斯林统治者亦无能为力。 

  在印度教斋日,印度教徒举行斋戒,同时要求穆斯林守斋,穆斯林面包师和 

  食品店不得营业。可是在穆斯林斋日,印度教徒却大吃大喝,并出售糖果和 

  其他食品。因为伊斯兰教为阴影所笼罩,尽管当政的苏丹是个穆斯林,我们 

                        ① 

  也只能听之任之。”在正统派看来,阿克巴的政策使印度教徒的地位上升, 

  却使穆斯林受到打击。阿克巴死后,他的政策即被废止,逐步实行一种压制、 

  排挤、打击非穆斯林的政策,到奥朗则布时,这种政策走到极点。 

       人们对奥朗则布的评价不一,一般认为他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但又很 

  难说他的高压政策完全出于宗教信仰,他的政治观点起的作用更大一些。奥 

  朗则布相信强权政治或阴谋政治,宗教成了他加强自己统治地位的手段。他 

  想使莫卧儿,包括整个南亚大陆,由一个非穆斯林国家变为正统的伊斯兰逊 

  尼派王国。奥朗则布千方百计在政治上支持伊斯兰教徒,想造就自己统治的 

  稳固的社会基础。1665年,他颁布法令,规定穆斯林商人的关税率是2。5%, 

  印度教商人则为5%,1667年,又改为废除穆斯林商人的关税,印度教商人的 

  关税率保持不变。1679年4月,奥朗则布宣布重征对非穆斯林的人头税,以 

  扩张伊斯兰教,革除异教。1669年,他向各省省长发出通令,要他们拆毁异 

  教徒的所有学校和寺院。他听说有印度教的学堂招收穆斯林儿童,向孩子灌 

  输反穆斯林思想,立即明令禁令。1671年,奥朗则布又颁布法令,规定政府 

  中任职的必须是穆斯林,后来发现这办不到,行政管理中少不了印度教徒, 

  于是便改为税务主管机关的书记官必须一半是印度教徒,一半是穆斯林。1695 

  年,他又发布命令禁止印度教徒骑马、乘象和举行宗教节日活动。接着,奥 

  朗则布开始领土扩张,征伐印度半岛南部的印度教诸小王国。奥朗则布的政 

  策引起印度教徒的恐惧、不满、仇恨,各地印度教徒反抗莫卧儿的起义时有 

  发生。1679年4月21日,就有数千印度教徒集会于德里大清真寺,抗议重 

  征人头税,遭残酷镇压。1669年和1686年,孔雀城地区的查特人起义。1671 

  年,拉其普特部族中的班德勒人发动起义,并与马拉塔人联合起来,坚持斗 

  争有半个世纪之久。 

       受奥朗则布宗教迫害之苦的还有锡克教徒,甚至穆斯林十叶派也未能逃 

  脱。锡克教也成为反莫卧儿帝国的重要力量。17世纪初,锡克教第五代师尊 

  曾参予反抗莫卧儿朝廷的活动,遭镇压。此后,锡克教徒对莫卧儿的仇恨有 

  增无减。1661年,锡克教第九代师尊德格·巴哈杜尔(1621—1675年)发动 

  反抗莫卧儿帝国的游击战,长期与莫卧儿的旁遮普总督周旋。1675年,德 

  格·巴哈杜尔被俘,并以煽动暴动罪被处死。巴哈杜尔的儿子哥宾德·辛格 

   (1675—1708年)建立被称为“卡尔沙”的神权政体,组建军队,誓与莫卧 

  儿帝国斗争到底。 

       莫卧儿帝国统治下的伊斯兰教、印度教、锡克教虽然在政治上存在尖锐 

  的矛盾,但从宗教本身,从教徒们的社会和民间生活上说,又有相互影响、 

  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一面,这就不是任何独裁者的强权政治所能左右的了。 



① 赛义德·菲亚兹·马茂德: 《伊斯兰教简史》,吴云贵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年版。 


… Page 66…

  如《印度通史》的作者所说,阿克巴的宗教宽容政策所以说是正确的,是在 

  于他使伊斯兰教适应了印度的文化传统。传入印度的伊斯兰教走印度化的道 

  路,这是必然趋势。实际上,印度地区的伊斯兰教中,苏菲派占有很大优势, 

  就是伊斯兰教受印度教影响的结果。印度教也从伊斯兰教中吸取有益的东 

  西,增强了自己的活力。12世纪的虔诚派运动就是在伊斯兰教影响下形成 

  的,它对以后印度教的生存、发展和革新持久地发挥着作用,锡克教也是从 

  这一运动中脱胎而来的。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相互作用形成了近现代印度文 

  化的骨干内容,在哲学、艺术、语言、民俗等方面创造出独特的文明形式。 

       正当印度大地上的中世纪居民角逐正酣之际,西方殖民主义者闯了进 

  来。开始,这块古老大地的人们,不论是莫卧儿帝国还是各地方的小王国, 

  穆斯林还是印度教徒或锡克教徒,都没有特别注意这件事情,看不出这些西 

  方人给自己的未来命运带来的严重后果,有的甚至利用西方人作为一张牌, 

  以便加强自己的力量,打击别人。西方人最初是为贸易而来,而后是基督教 

  的传教士们,最后是他们想完全地控制这片土地,成为这个新世界的主人。 

       基督教在印度的传播,并不完全是温和地以基督精神感召印度人,而是 

  和殖民者的侵略和奴役活动紧紧联系在一起。葡萄牙人采取的是直接的野蛮 

  手段迫害当地居民,摧残他们的宗教信仰并强迫其改信基督教。在果阿等葡 

  萄牙人的势力范围内,他们强行将印度教徒的孩子们集中起来进行基督教的 

  教育,捣毁印度教庙宇,设立宗教法庭,拷打、焚烧印度教徒和穆斯林。英 

  国人的手腕要婉转一些。对当地的王侯和宗教首领,他们开始采用抚慰政策, 

  不介入、不干预当地人之间的争夺,实际上是坐山观虎斗。当然,在适当时 

  机,英国人也不放弃武力手段扩大自己的势力。英国人通常用金钱收买的办 

  法使当地土邦首领成为东印度公司的年薪领取者和养老金领取者,从而使那 

  些土邦成为英国人领地。他们还发明一种“转属制度”,凡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