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第3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诰幻袷糁菹兀谥荨∠亍1耙稻耍裨虼邮屡┥!S忠虮雍眨∶窕虮┲郑匀皇呛褐帧
《资治通鉴》一六八陈文帝天嘉二年(周武帝保定 元年)胡三省注释〃改八丁兵为十二丁兵〃,谓〃八丁兵
者,凡境内民丁分为八番,递上就役。十二兵丁者,分 为十二番,月上就役。周而复始绝不及一〃兵〃字。胡 意大概以为其时兵民全无区别。但既称〃丁兵〃,当为 丁、兵两类,否则,自可依隋制,但云役丁为八番或十 二番。《隋书,食货志》称保定元年后的周制为〃十二 丁兵〃,称隋制为〃役丁为十二番〃,便已作了区别。周 是丁、兵各役十二番,隋则但役丁为十二番。周所以要 提丁兵,原因即在兵民的分离。
关于隋文帝对府兵制度的改革,《隋书》二《高祖 纪下》有云:
〃开皇十年五月己未诏:'魏末丧乱,宇县瓜分,役 车岁动,未遑休息,兵士军人,权置坊府,(《通鉴》一七七 隋文帝开皇十年胡注云:〃元魏之季,兵制有六坊,后齐 因之,亦日六府。〃〉南征北伐,居处无定,家无完堵,地罕 包桑,恒为流窵之人,竞无乡里之号。朕甚愍之。凡是军 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 式。罢山东、河南及北方缘边之地新置军府。'六月辛酉, 制人年五十免役收康。〃
按《隋书》二四《食货志》云隋文帝代周,〃其丁男、中 男、永业、露田皆遵后齐之制〃。前篇语及北齐武成帝 河清三年定令〃率以十八受田,输租调,二十充兵,六
十免力役,六十六退田,免租调〃;其制已开兵民或兵 农合一之端。今隋朝丁男、中男、永业、露田既皆遵北
齐之制,则兵民至隋事实上已无可别。故在服役问题 上,《食货志》但云〃仍依周制役丁为十二番〃,而不再 云〃丁兵〃。开皇十年的五月乙未诏,只是给予事实上 已经出现的兵民合一或兵农合一制,以法令上的承认 而已。此令使军人悉属州县,已大反西魏初创府兵时, 〃自相督率,不编户贯〃即兵民分立之制。〃垦田籍帐一 与民同〃之语,与《北史》所载府兵初起之制,兵士绝对 无暇业农,也迥然有异。唐代府兵的基本条件,即兵民 合一,实已完成于隋文帝之世。
隋文帝对府兵的另一个改变是:当他尚未代周但 已掌握政权的时候,下令恢复府兵的汉姓。《周书》八 《静帝纪》大象二年十二月癸亥诏略云:
〃《诗》称不如同姓',《传》曰'异姓为后'。盖明辩亲 疏,皎然不杂。太祖受命,多所改作,文武群官,赐姓者 众,本殊国邑,实乖胙土。故君临区寓,累世于兹,不可仍 遵谦挹之旨,久行权宜之制。渚改姓者,悉宜复旧。〃
府兵将卒改从胡姓,便变成胡人;恢复汉姓,便仍为汉 人。复姓,表明汉化的主流,终究战胜了鲜卑化的逆 流。复姓,表明府兵不再是一支胡人的军队,而是一支 名实相符的汉人或夏人的军队。军与民的胡汉之分, 至此消除。
但隋文帝只改了府兵的姓氏,而未恢复府兵军将 原来的郡望。故隋、唐皇室杨、李二氏的郡望,仍为关
内郡望。杨为弘农杨氏,李为陇西李氏。
无论是周武帝或隋文帝的改革,都未影吶到关陇 集团的存在,只是这个集团原来所带的鲜卑化色彩, 经周武及隋文的改革,已经退色。隋文的改姓,表明这 个集团事实上、名义上都是关陇地区的汉人的一个集 团。
由胡化而汉化,由西部而东部化如隋遵后齐之 制),由北朝而南朝化,变异大体如此。
―圍圍,—圍圍―
第二十篇南北社会的差异与学术
的沟通
(一)南北社会的差异
南北朝有先后高下之分,南朝比北朝要先进,这 可从经济生活、社会习俗等各方面的情况看出。兹分 别言之。
经济。
《魏书》六八《甄琛传》略云;
〃琛表曰:'今伪弊相承,仍崇关郝之税,大魏恢博, 唯受谷帛之输。'',
《隋书》二四《食货志》云…
〃晋自过江,凡货卖奴婢马牛田宅,有文券,率钱一 万,输估四百人官,卖者三百,买者一百。无文券者随物 所堪,亦百分收四,名为敏估。历宋、齐、梁、陈,如此以为 常。以此人竞商贩,不为田业。〃
甄琛的话,说出了南朝与北朝经济生活的差别。甄琛 说南朝〃仍崇关齦之税〃,并非说南朝的农业不重要。 古代以农业为本,工商为末。统治者总是强调重本轻 末,只有少数经济思想家才说要兼开本末之途。北钥 要到孝文帝以后,方始注意到工商业的问题,南朝的 工商业特别是商业,无疑要比北朝发达。商税是南钥 的一项重要收人。〃人竞商贩,不为田业〃之言有些夸
张,但可知南朝的商税如值百抽四,并不为重。要突破 古代闭塞的农业社会,只有工商业特别是民间工商业 得到发展,才有可能。南朝商业的发达,表明在经济生 活上,南比北要进步。 嫡庶。
《颜氏家训》一《后娶篇》云…
〃江左不讳庶孽,丧室之后,多以妾睃终家事。疥瘦 蚊虻,或未能免,限以大分,故稀斗阋之耻。河北厣于側 出,不预人流,是以必须重娶,至于三四。母年有少于子 者。后母之弟与前妇之兄,衣服饮食,爱及婚宦,至于士 庶贵贱之隔,俗以为常。身没之后,滂辱彰道路,子诬母 为妾,弟贜兄为佣,播扬先人之辞迹,暴祖考之长短, 以求直己者,注往而有。悲夫广
《魏书》二四《崔玄伯传》附《崔道固传》云…
〃(崔道固,湥Ш佣涑侨恕风耸浪镆病5拦碳觯∈誓感重苛惹嵛曛J绷跻迓∽涌ノ臁⒕慷
刺史,得辟他州民为从事。(父)辑乃资给道固,令其南 仕。既至彭城,骏以为从事。会青州刺史新除,过彭城,骏 谓之曰:'崔道人身如此,岂可为寒士至老乎?而世人 以其偏庶,便相陵侮,可为叹息。'青州剌史至州,辟为主
南朝不讳庶孽,丧室之后,多以妾媵管理家事。北朝则 鄙于侧出(庶出》,不预人流。崔道固因为是庶出,为嫡 出兄崔攸之、崔目连等所侮,不得不跑到南朝去。从社 会的发展来看,南朝不讳庶孽比北朝鄙于侧出要进
歩。
家族。
《魏书》七一《裴叔业传》附《裴植传》略云:
〃植(河东闻喜人〉,叔业兄叔宝子也。植母,夏侯道 迁之姊也。植虽自州送禄奉母及瞻诸弟,而各别资财,同 居异爨,一门数灶,盖亦染江南之俗也。〃
《宋书》八二《周朗传》记周朗之言云:
〃今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 庶人父子殊产,亦八家而五矣。凡甚者乃危亡不相知,饥 寒不相恤,又嫉谤谗害,其间不可胜数。〃
同书四六《王懿传》略云:
〃字仲德,太原祁人,晋太元末,徙居彭城。北土重同 姓,谓之骨肉,有远来相投者,莫不竭力营赠。若不至者;
以为不义,不为乡里所容。仲德闻王愉在江南,是太原 人,乃往依之。愉礼之甚薄,因至姑熟投桓玄。〃
裴植所染江南之俗,即周朗所说〃父母在而兄弟异 计〃,〃父子殊产〃之俗。〃北土重同姓,谓之骨肉〃,王愉 为太原人,王懿以为王愉会重他这个同姓,却不知王 愉几代人都在江左,习俗是江南之俗而非北土之俗 了。王懿去投王愉,王愉礼之甚萍,是必然的。从社会 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江南士大夫与庶人的异计、殊 产,比之北土保持大家族制度不变,也是一个进步。
《颜氏家训》二《风操篇》写到南北对族人称呼的 不同,从中亦可见南北家族观念的不同。其言云:
〃凡宗亲世数,有从父,有从祖,有族祖。江南风俗, 自兹已往,高秩者通呼为尊,同昭穆者,虽百世犹兄弟。 若对他人称之,皆云族人。河北士人虽三二十世,犹呼为
从叔。梁武帝尝问一中土士人 :'鲰北人,何故不知有 族?'答云:'骨肉易疏,不忍言族耳。'当时虽为敏对,于 礼未通。〃
梁武帝所问的中土士人,即夏侯亶。《南史》五五《夏侯 祥传》附子《亶传》云:
〃査侍御座,《梁武〉帝谓直曰:'垔侯溢于卿疏近?' 直答云:'是臣从弟。'帝知溢于畫已琉,乃曰:〃師伧人, 如何不辨族从?,亶对曰,臣闻服厲易琉,所以不忍言
族。'时以为能。〃
〃从〃与〃族〃不同。从兄弟是堂兄弟的意思,族兄弟便 疏远了 。江南对同昭穆的人,见面都称兄弟,在他人面 前,则都称族人。北方不同,如夏侯溢和夏侯亶亲属关 系已很疏远,夏侯溢只能是夏侯亶的族弟,在江南,二 人见面只能称兄弟,在他人面前,只能称族人。可是夏 侯亶却称夏侯溢是他的〃从弟〃。故梁武帝说夏侯亶这 个北人,〃何故不知有埃?〃〃如何不辨族、从?〃夏侯亶 说〃服属易疏,所以不忍言族〃,即虽为族弟,还是不称 族弟而称从弟为好。颜之推以为〃于礼未通〃。
称〃从〃,是〃重同姓,谓之骨肉〃。这是北方的习 俗。这种习俗与北方的大家族制度相应。称〃族人〃,则 与南朝大家族的离析,父子兄弟异计殊产相应。大家 族的瓦解是社会进步的反映。在这个问题上,南朝也 比北朝先进。
不愿分居而要保持大家族制度的人,总是有的。
出于保守观念,统治者对这种人也加以旌表。如《南 史》七三《孝义传上,封延伯传》所说:〃义兴陈玄子四 世同居,一百七口。武陵邵荣兴、文献叔并八世同居。〃 等等。齐离帝〃诏俱表门闾,翊租调〃。但这种家族制度 在南朝毕竟过时了,再旌表也难扶起来。 士族
南朝士族与城市相联系,北朝士族与农村相联
系。
南朝商业的发达,大家族制度的破坏,带来的一 个结果是,士族喜欢住到城市中去,且喜欢住在建康、 江陵。大家族制度的破坏,为士人脱离土地、宗族,迁 居城市,创造了条件或提供了可能性。当然,迁居城 市,并不意味着他们抛弃农村的产业。第十二篇说到 建康、江陵两大士族集团的灭亡问题,便与他们迁居
城巿有关。城市被打下之日,也就是他们灭亡之时。 〃大魏恢博,唯受谷帛之输〃。这决定了北方的士 族与农业土地的难分的关系。北方大家族制度的继续 维持,又决定了北方的士人与宗族的难分的关系。北 方士族除了在京城和地方上做官,都不在都市。都巿 被攻破,士族很少受到影响。因此,北方士族的势力可 以延长或延续下来。这影响到隋唐的历史。在隋唐史 籍中,我们犹能见到北方崔、李等姓,而难发现南朝 王、谢还有什么人物。原因便在南北士族所联系的事 物的不同。一个主要与农村、土地、宗族相联系,一个 主要与城市、商业相联系,宗族则已分解。
(二)南北学术的沟通
这里说的南北学术的沟通,主要是指南学的北
传。
经学。
永嘉之乱,中州士族南迁,魏晋新学如王弼的 《易》注,杜预的《左传》注,均移到了南方,江左学术文 化思想从而发达起来。宋时青徐二州为北魏所占,新 学北传。至隋王弼《易》注、杜预《左传》注盛行,旧学浸
微。
《隋书》七五《儒林传序》云:
〃江左《周易》则王辅嗣(王弼、《尚书》则孔安国, 《左传》则杜元凯(杜预》。河、洛《左传》则服子慎,《尚 书》、《周易》则郑康成。《诗》则并主于毛公,《礼》则同遵 于郑氏。大抵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
叶。〃
这说出了南北学术的不同处。就王氏《易》、杜氏《左
传》而言,南有北无,南尚新学,北尚旧学。南学约简, 北学深芜。南北相较,南学胜于北学。 《北史》八一《儒林传上,序》云:
〃晋世杜预注《左氏》。预玄孙坦,坦弟噴,于宋朝并 为青州刺史,传其家业,故齐地多习之。〃
又云:
〃河南及靑齐之间,儒生多讲王辅鋼所注(《周易》〉, 师训盖寡。〃
按魏取青、徐在宋明帝泰始五年(魏献文帝皇兴三
年)。此年慕容白曜攻拔东阳,宋青州刺史沈文秀被 俘,青、冀之地尽人于魏。《资治通鉴》一三六齐武帝永 明五年语及:
〃显祖(献文帝)平青、徐,悉徙其望族于代;
则青徐新学杜预《左传》注、王弼《周易》注传人北朝, 当在献文帝之时。
《隋书》三二《经籍志一》《周易》类云:
〃梁、陈郑玄、王弼二注,列于国学。齐代唯传郑义。 至隋,王注盛行,学浸微,今殆绝矣。〃
《舂秋》类又云:
〃至隋,杜氏盛行,服义及《公羊》、《谷梁》浸微,今殆 无师说
据此可知南方新学王氏《易》、杜氏《传》,到隋朝的时 候,在北方也占了统治的地位。 佛学。
这里主要是谈南朝佛教新义的北传。先说写经。 南朝齐、梁时期,佛教最盛。可是从敦煌写经题记 〈北京图书馆所辑敦煌石室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