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世界当代艺术史 >

第21节

世界当代艺术史-第21节

小说: 世界当代艺术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了国际声誉。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是50年代出现于法国和欧美的现代戏剧流派。它的哲学基础 

是存在主义,其特点是否认人类存在的意义。认为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难 

以沟通,表现出失去信念的悲观,怪诞的情绪。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 

现实的反映。在戏剧表现上,存在主义戏剧还继承了传统的手法,而荒诞派 

则用荒诞的手法直接表现荒诞的存在。其作品没有人物塑造、情节编织和合 

乎逻辑的台词,而用象征、暗喻的手法表达情绪和主题。代表有贝克特(1906 

— )、尤内斯库(1912—)、阿达莫夫(1908—1970)、热内(1910—1986) 

等。贝克特是爱尔兰人,长期居留法国。他的《等待戈多》(1952)便是荒 

诞派戏剧的代表作。1953年在巴黎首演,引起激烈争吵,最后仅剩三名观众, 

不到十年,却被译成数十种文字,影响遍及世界。他的作品还有《结局》、 

 《啊,美好的日子》等。贝克特的作品里找不到具体的社会主题,只有一种 

充满了时间、存在、期待、孤独、异化、死亡的情境,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 

里,人的无望的追求和期待,以及所进行的思考和描绘。尤内斯库的作品有 

 《秃头歌女》、《椅子》。热内的作品有《女仆》、《阳台》等。英国荒诞 

派代表有品特(1930—)的 《一间屋》、《生日晚会》(1958)。德国有希 

尔德施海默(1916—)的《钟》(1959)、《误点》(1961),米歇艾森(1920 

—)的 《赫尔姆》(1966),比利时的布鲁东(1926—)等。还有不少剧作 

家介于荒诞派与非荒诞派之间,象比利时的西昂(1913—)的 《亲爱的贡扎 

格》(1947)、《中国公主》(1951)。维朗斯(1912—)的 《朦胧的城市》 

 (1966)、《奥斯汤德的镜子》(1974),将梦幻和现实结合,处于怪诞与 

真实之间。70年代,法国阿拉巴里(1932)、杜比雅尔(1923— )的出现, 

掀起了荒诞戏剧的第二次浪潮。因他们的作品从各个角度表现西方当代社会 


… Page 82…

的感受,又被人称为“先锋派”。 

     当代欧洲的戏剧的流派还不止此,其中较突出的还有超现实主义戏剧, 

其代表是意大利的布扎蒂 (1906—1972)、奥地利的鲍尔(1941— )、西 

班牙的埃斯特奥 (1930—)等。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有瑞典的格尔克维斯特 

 (1891—1974)。他是195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瑞士的著名剧作家迪特 

马特的作品有浓厚的表现主义怪诞特征。他的作品有《罗慕洛大帝》(1949)、 

 《老妇还乡》(1956—)、 《物理学家》(1962),在欧洲有突出的影响。 

先锋派一词源出法语,原义是指一切有背离传统、标新立异的实验性的艺术 

形式和流派。后来由泛指变为特指,主要是指20世纪20年代以贝梯、扎森 

和日瓦特等人为代表的戏剧运动。这派以反传统为基本取向,但没有未来派、 

达达派的悲观,主张发挥导演和作家的想象力以激发观众的想象力,重视表 

演的动作和台词。先锋派的主潮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消退,但余波犹存。 

法国的塔迪厄 (1903— )、西班牙的奥夫(1903—1972)、比利时的斯克 

克斯(1925— )等人仍有先锋派的作品问世。 

     欧洲当代的戏剧表演也有成就。以苏联的导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为代表 

的体验派体系主张演员主动感受角色的情绪,并将自己的感情化为艺术的一 

部分,达到不是模仿形象,而是“成为形象”,生活在形象之中。另一个是 

表现派体系,代表是德国的布莱希特 (1898—1956)。他是当代的著名剧作 

家、导演和戏剧理论家。他的剧作充满现实主义的光辉,尤其是史诗戏剧《大 

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 《伽利略传》、《高加索灰阑记》等,为他赢得久 

远的国际声誉。在戏剧表演上,他提出“离间效果”这个新的表演理论和方 

法,主张演员与角色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反对合二为一,以理智支配感情, 

创造理想的典范。苏联导演瓦赫坦戈夫 (1883—1923)表演理论是综合派, 

即综合体验派和表现派的长处,这派理论在80年代的苏联获得了发展。在 

50年代后,法国出现了导演中心的倾向,后来被世界各国相继接受,法国的 

普朗雄 (1931— )、谢罗(1944— )是集编、导、演于一身的戏剧艺术 

家。著名演员有法国的菲力普(1922—1952)、马尔索(1923— ),苏联 

的鲍利索娃、列别杰夫、乌里扬诺夫等,是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 

等演剧艺术于一身的全能型演员。 


… Page 83…

                                3。亚洲戏剧 



     亚洲有着古老的民族戏剧,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又引进了西方的话 

剧这种戏剧形式,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也走向成熟。在当前,既有现实主 

义的话剧,也有现代派的话剧,经过吸收和融合,西方这种戏剧形式在东方 

的文化背景下又产生出了西方戏剧所不曾有的新特点。 

      (1)民族传统戏剧 

     亚洲的民族传统戏剧的品种丰富,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传 

统不同,又各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的戏曲,日本的能乐、歌舞伎,朝鲜的唱 

剧,越南的嘲剧、■剧,缅甸的缅甸剧,柬埔寨的巴萨剧、依该剧,泰国的 

洛坤戏,印度的梵剧、泰米尔剧等等。其中最发达的民族传统戏剧当推中国、 

日本和印度,中国和印度的民族传统的戏剧往往还深深地影响着亚洲其它国 

家的民族戏剧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戏曲萌生于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经过漫长的发育过程,到金代就 

形成了完整的戏曲艺术形态,它是由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形式 

综合而成的。中国戏曲是种综合艺术,具有突出的虚拟性和程式化。不忘形 

似,重在神似,表演是用歌舞形式来表现生活,唱、念、做、打俱全,每项 

又有一定的程式。唱是声腔,不同声腔又构成不同剧种。1919年五四运动后, 

中国的戏曲从内容到形式都经过革新和创造,发展为现代戏曲。在当代,中 

国戏剧在传统的基础上,经过改造,出现了新的面貌。京剧是中国民族戏剧 

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当前除京剧外,还有评剧、汉剧、湘剧、晋剧、花鼓 

戏、黄梅戏、越剧、粤剧等地方戏。无论京剧,还是地方戏,当代都涌现了 

一大批著名的表演艺术家。 

     日本的民族传统戏剧既古老,又丰富,在其发展过程中,曾受中国传统 

戏剧的影响。“能”是带有程式表演的有一定情节的歌舞剧;“狂言”是即 

兴的、简短的笑剧;“歌舞伎”是种有歌、有舞、有科白的古典剧。当代的 

日本的民族传统剧仍在发展,并且出现了一批著名表演艺术家和作品,即使 

在话剧、电影、电视高度发展的今天,仍有较大的观众群,还出现了一批热 

心提倡民族传统戏剧的活动家和组织者。 

     印度民族传统戏剧发源于公元前8世纪,中间衰落过一段时间,随着印 

度民族意识的觉醒和争取独立运动的展开,挖掘、发展民族传统戏剧也成为 

引人注目的事情。印度的民族传统戏剧既有全国性的戏剧,也有地方性的戏 

剧。当古典梵语戏剧失去主流地位后,新兴的地方方言戏剧有泰米尔戏剧、 

孟加拉语戏剧、印地语戏剧、乌尔都语戏剧等,这些戏剧在当代都有较大的 

发展。 

      (2)话剧 

     亚洲的话剧是从欧洲传入的,从19世纪末以来,经过搬演欧洲话剧,生 

硬模仿到创造亚洲自己的话剧等阶段,它就以自己的业绩,在世界话剧史上 

占了重要的一页。亚洲的当代话剧的基本态势是传统话剧与反传统话剧并 

存,现实主义话剧与现代派话剧并存。 

     现实主义话剧 

     现实主义的话剧在亚洲处于主流地位。这与亚洲历来重视现实主义因素 

的文化艺术传统有关,更与亚洲近代以来的现实有关。因为在近代史上,亚 

洲的封建统治特别残酷,尤其又遭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掠夺,许多国家和地 


… Page 84…

区处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地位。在西方进步的思想影响下,国家争独立, 

民族争解放,人民争自由、民主的革命运动,席卷了亚洲,因此客观地、精 

确地再现现实生活,创造典型环境里典型性格的现实主义文学艺术便格外受 

到重视。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现实主义话剧就已成熟。特别在新中国 

成立后的一段时期里,话剧创作出现了新高潮。代表有老舍 (1899—1866) 

的《龙须沟》(1951)、《茶馆》(1957),曹禺(1910—)的《明朗的天》, 

郭沫若(1892—1978)的《蔡文姬》(1959),田汉(1898—1968)的《关 

汉卿》(1958),金山(1911—1982)的《红色风暴》(1958),陈其通(1916 

—)的 《万水千山》(1954)等。这个时期的话剧表演方面,在艺术表现力 

和完整性上都达到了新水平,北京人艺的焦菊隐 (1905—1975)导演的《蔡 

文姬》、《茶馆》等剧,在话剧的民族性和现实主义总体性上,都显得相当 

成熟。上海的黄佐临首先将布莱希特的演剧思想介绍进来,并导演了布莱希 

特的名剧《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60年代话剧的现实主义道路再现光彩。 

代表有沈西蒙的 《霓虹灯下的哨兵》等等。60年代末到70年代,因“左” 

倾思潮达到极端的地步,话剧全面衰败。70年代末期开始,话剧的现实主义 

传统获得恢复,许多文艺禁区被打破,话剧的主题和题材出现了从未有过的 

宽广局面。有再现领袖人物风彩的,有反映中国重大革命史迹和政治事件的, 

有展示当代群众生活和精神面貌的,有重塑历史上的政治家、科学家形象的, 

有描写当代军事题材的等,总之在主题、题材、手法、风格等都显示出多样 

化的趋势,形成了新的繁荣景象。代表有苏叔阳的《丹心谱》、宋福先的《于 

无声处》、丁一的《陈毅出山》、崔德志的《报春花》、余智先等人的《高 

山下的花环》、沙叶新的《陈毅市长》等。 

     日本话剧以1911年上演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为开端,到1945年前 

夕,便也走向成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话剧相当活跃,其中现实主义话剧 

显得有活力。木下顺二(1914—)是战后出现的剧作家之一,他有许多反映 

战后社会面貌的现实主义戏剧。其他剧作家有宫本研(1926— ),他的社 

会问题剧《日本人民共和国》(1960)、《明治之柩》(1962)、《带路人》 

 (1966)等,通过历史或现实的重大题材,结合日本战后的社会现实,提出 

了人生的真实意义。安部公房(1924— )的《出灵在此》(1958)、《搜 

捕奴隶》 (1955)、《你也有罪》等,他的剧作中总出现某些现实中不存在 

的形象,剥开社会现实的表皮,以暴露更深层的真象。水上勉(1919—  ) 

有《饥饿海峡》等,他的作品大多是人间悲剧,充分揭示日本当前尖锐的社 

会问题。 

     现代派话剧 

     现代派戏剧是19世纪末肇始,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形成的西方文艺思潮 

影响下产生的戏剧。具有强烈反传统戏剧的色彩。在西方现代派戏剧的启迪 

下,亚洲很快就出现了这类戏剧,其中以中国和日本最为突出。 

     中国的现代派话剧萌生不久,因为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左翼戏剧运动的兴 

起,很快就沉寂了。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各种原因,现代派戏剧便消失得无 

影无踪。1978年以后,由于执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及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 

国际文化交往活动的增加,现代派话剧获得了复兴的机会。代表有马中骏、 

贾鸿源的独幕话剧《屋外有热流》,作者自己说:“《屋外有热流》是通过 

不合常理颇含荒诞的戏剧冲突展现于舞台的”。高行健的《野人》,反响也 

很强烈。全剧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也没塑造具有典型的性格的人物形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