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宗镜录略讲 >

第36节

宗镜录略讲-第36节

小说: 宗镜录略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意内尘与外尘的差别。一般学佛,外尘容易分辨,譬如我的对面是诸位,诸位是外尘,因为诸位引起我里面动脑筋。内尘在里面,看不见,尘劳烦恼、七情六欲、喜怒哀乐都是内尘,一般人检查不出。

 

  比如大家修养学佛,尽管打坐一天,并不喜欢,并不快乐,坐在那里干熬,看起来像在修行用功,实际上在煎熬。那真是煎熬,道家干脆得很,称修行是焚修,像在火里烧一样难受,又想下坐到外面玩一玩,又想这样不对,不是修道人。坐在那里舒服不舒服呢?烦得很,腿子又发麻,心里头越坐越烦躁,真是焚修、煎熬。这些东西属粗的内尘,容易找到;如果觉得心里一念不生很清净,万事干扰不了,那正是大内尘, “犹是法尘分别影事 ”,这些要搞清楚。认为悟了道,有境界、有功夫,被功夫(道)的包袱困住了,那怎么叫解脱?那是功夫的包袱,清净也是包袱,两者包袱不同,清净的包袱是白布所困;烦恼的包袱是黑布所困,全是内尘。一般人认不清自己心性本体能所功能的作用, “宁知内尘与外尘 ”,分不清内缘、外缘。

 

                      智眼方识宝

 

   如有目之人,处闇室之内,犹生盲之者,居宝藏之中。

 

  两个比喻,一是等于有眼睛的人在黑暗的房间中什么都看不见,你不能说他没有眼睛,只是眼睛不起作用而已,这是一个比喻。另一个比喻说就像没有眼睛的瞎子在宝藏中,当然找不到宝藏。这是两重比喻,很妙!这两重比喻也等于内尘与外尘、内分与外分的道理。

 

   无般若之光,何由辩真识伪;阙智眼之鉴,焉能别宝探珠。遂乃以妄为真,执常为断,不应作而作,投虚妄之苦轮;不应思而思,集颠倒之恶业。

 

  这是对仗的文字,很容易懂,不需要浪费大家的时间。主要是说明般若智慧的重要,所以我经常大声疾呼,成佛悟道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但是也离不开功夫,功夫不到,你本有的智慧不会开发,如果执著功夫是道,那就错了,因此般若非常重要。没有智慧的光明,不能分辨真道非道、正道外道;缺了智眼的光明,就没有办法找到真正的宝藏,于是 “以妄为真,执常为断。 ”“不应作而作,投虚妄之苦轮 ”,这是很严重的一句话,换句话说,作修养功夫所用的方法,理搞不清楚,修了半天都是 “不应作而作 ”,结果跳进了 “虚妄之苦轮 ”,一如白居易的诗所警示:空花哪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

 

  就是这个道理。 “不应思而思,不应想而想,不应用而用 ”。这里指修持方面而言。经常胡思乱想的人要多加注意,应该牢牢记下作为座右铭鞭策自己,你不要以为只是思想一下,没有做出行为,这也是造业,叫思业,思业的果报也很严重。

 

                      良师益友难得

 

   只为不遇出世道友,未闻无上圆诠,任自胸襟,纵我情性,取一期之暂乐,积万劫之余殃。以日继时,罔知罔觉,从生至老,不省不思。以无明俱时而生,以无明俱时而死;从一闇室投一闇室,出一苦轮入一苦轮;历劫逾生未有休日,此身他世几是脱时!

 

  一篇劝世之文,劝导世界上的人。以前我们都说永明寿禅师专门说老太婆的话,喜欢说劝世文,因为加上几十年人生经验,每一句话都明白易懂,变成劝世文章,每句话也都很严重。

 

   “不遇出世道友 ”,老师、朋友、善知识、道友之难找。 “未闻无上圆诠 ”,听不到圆满的解释,善知识难逢,明师良友之难求,因此,东方文化儒释道三家非常注重良师益友,良师就是益友。换句话说,人,即便是第一流的圣人,开始的时候,多半还是受依他起的影响,靠良师、靠人的影响。完全不靠人的诱导而悟道非常不容易。现在讲一个公案:六祖最初在客栈闻到人诵《金刚经》直至后闻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而大悟,当时那个外地旅客出资使六祖去五祖弘忍处求法,并且为六祖出路费,供养六祖老母。现在大家修六祖的庙,后面应该供外江佬才对,那位外江佬才是六祖真正的良师益友。大家都是俗语说的: “新娘进了房,媒人抛出墙 ”。大家光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釋迦牟尼佛介绍来的!怎么忘了釋迦牟尼佛?所以东方文化非常注重师友,佛经中尤其再三强调善知识的重要。出世的道友更难,出世的道友已经悟道,跳出三界,因此 “未闻无上圆诠 ”。

 

   “任自胸襟,纵我情性 ”,这是一般人的通病,尤其跟我亲近的年轻同学注意这八个字,有些人讲话:我认为怎么样。我说这样啊!那就听你的,你认为怎么样何必来问我,对了就好了嘛!这叫 “任自胸襟,纵我情性 ”。其实良师益友也并不是太难求,只要你真能够尽其事谦虚地学,这当然很不容易啊!老实讲这些都是甘苦了几十年才体会到的。早年读这些经典,不觉得有什么了不起,永明寿老婆禅,啰嗦!年轻时自己就犯了这八个字的错。

 

   “取一期之暂乐,积万劫之余殃 ”,年轻任性,执著一时的快乐,不晓得自己所造之业,报应留到万劫不能转。 “以日继时,罔知罔觉。 ”老婆禅来了,日以继夜皆在盲目的任性中。 “从生至老,不省不思。 ”不肯反省、不肯思想。 “以无明俱时而生,以无明俱时而死 ”,这些都是永明寿老婆禅的文章,来的时候莫名其妙地来;死的时候莫名其妙地走,所以有些学佛的老朋友,见了面会互相调侃地说: “你弄明白一点走好不好? ”但也还有同学告诉我 “不想悟道 ”, “为什么? ”假使弄清楚了死很不舒服!反正糊涂地来糊涂地走。我说好,你真是天下第一人,有勇气。

 

  佛经上记载釋迦牟尼佛与堂兄提婆达多的故事,提婆达多反对釋迦牟尼佛,处处与佛作对危害佛,甚至叫人从山上搬大石头要压死佛,结果被佛的一位有神通的弟子一扫把把石头挡回去,佛的大拇趾还因此被碎片弹伤。佛这位有神通的弟子原来不识字,佛教他念扫把,念了扫字忘了把,念了把字忘了扫,搞了好多年,后来悟道,晓得扫把就是这个,扫的干干净净。提婆达多最后活着下地狱,据说,他下地狱的地方还在,此为 “生身下地狱 ”。

 

  佛到八十一岁快要涅槃时,堂兄弟阿难怜悯堂兄提婆达多,请佛救他,佛说不是不救他,是他不肯出来(大丈夫说不出来就不出来)。阿难问为什么?佛告诉阿难,提婆达多在地狱里有三禅天之乐,比在色界天当天主还快乐。阿难不信,佛示神通带阿难入地狱,果然看到提婆达多,阿难求他忏悔出离地狱,他告诉阿难在此有三禅天之乐,印证佛所言不虚,把阿难搞得莫名其妙,向佛请示。佛说罗汉知道八万劫以内的事,八万劫以外的事不知,提婆达多是早已成就的大权菩萨,专现魔王身跟佛捣蛋,岂只捣蛋一辈子,佛多生累劫开始学佛的第一个老师就是提婆达多,后来生生世世跟佛捣乱。有一生佛变成虱子,提婆达多就变成跳蚤害佛。虱子问跳蚤在哪里吃得又黑又亮蹦蹦跳跳,跳蚤叫虱子到打坐的胖罗汉身上,结果初果罗汉杀生习气未断,一指头把虱子掐死。

 

  诸如此类,佛讲了许多过去生的因缘,提婆达多总是与佛作对,令佛难堪,釋迦牟尼佛说他永远永远感谢提婆达多,提婆达多是早已成就的佛,故意现反面作反教育,所以他有本事下地狱,功夫到了不肯出来,佛最后才把这个大秘密揭穿。当然他不是 “以无明俱时而生 ”,也不是 “以无明俱时而死 ”,提婆达多敢在地狱轮转,因为他有这个本事。

 

  我们不同,我们是盲目地在滚,永明寿禅师形容凡夫是 “从一闇室投一闇室,出一苦轮入一苦轮 ”。 “此身他世几是脱时 ”,永远没有解脱的时候。

 

                      佛法但由省力得

 

   宗镜本怀正为于此。是以照之如镜,何法而不明;归之如海,何川而不入。若千年闇室,破之唯一灯;无始尘劳,照之唯一观。

 

  写作《宗镜录》正是为了这个目的。暗了一千年的房间,刹那间点亮一支蜡烛划破黑暗,禅宗顿悟到的道理就是如此,真正悟到那个理,一灯而破千年暗室,一千年的无明破了。

 

   “无始尘劳,照之唯一观 ”,大家做功夫修止观观不起来,佛经上说: “观自在菩萨 ……照见五蕴皆空 ”,这一照就到了,很容易,什么顿悟不顿悟,顿悟很容易,就是前面所说: “千年闇室,破之唯一灯 ”,怎么点亮这一灯?很容易,就是这一念之间: “无始尘劳,照之唯一观 ”,一观照一下,无始尘劳就破掉。

 

   此具足诠旨,信入而不动神情;成现法门,谛了而匪劳心力。若更不信,徒抱惛迷,深嘱后贤,无失法利。

 

  对仗句。 “具足诠旨”,一切众生本来具备,个个都是佛,为什么我们不能成佛?自己把自己关在黑暗房间中。只要把你生命本有的智慧之火点燃,念佛也好、念咒子也好、作观想也好、参禅也好,不管什么法门都是这根洋火,一引就出来了。 “信入而不动神情 ”,一信就进入这个境界。其实有很多朋友,房间早已经亮了,自己不知道,到处去找,结果又把开关关掉,聪明反被聪明误。动都不要动就悟道了,这是现成的法门。 “谛了而匪劳心力 ”,真悟了,也不用心也不费力,早就到了。

 

   “若更不信,徒抱惛迷,深嘱后贤,无失法利。 ” 假使你真的信不过,我这里有好酒好菜请大家,赶快来研究我这个东西,集中了佛的宝贝,等你来拿。 “深嘱后贤 ”,我们都是他的后贤。 “无失法利 ”,不要失去这个利益,只享权利,不需尽义务。

 

                      现在讲到生死大事

 

   故《法华经》偈云: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深入诸邪见,以苦欲舍苦,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

 

  我们晓得西方极乐净土所供奉的西方三圣,中间是阿弥陀佛,两旁是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至者到也,也是大势至佛,过去已成佛。两位都是阿弥陀佛的助手,将来阿弥陀佛退休,由观世音菩萨即位,名号也叫阿弥陀;再继位的大势至,名号也叫阿弥陀,从此西方极乐净土只有一个名号阿弥陀。佛经记载很多佛,禅门课诵就有千佛,名号各有不同,各有其所代表的哲学意义。

 

  现在先推开佛经来说,世法也就是佛法。大家应该看过近代一本小说《老残游记》,刘鹗作的。中国文人没有不研究佛学的,凡在佛学中有心得,文章诗词境界就高。《老残游记》谈到许多佛法精神,其中谈到满清末年,他已经看到时代的苦难。他说做了一个梦,看到海边一艘破船在狂风骤浪中,大家要抢救这只船,他早已看到国家民族前途的危机。

 

  后来他在桃花山上看到一位朋友题的诗: “回首沧桑五百年 ”,哟!不得了!刘鹗描写自己遇到神仙,那一段描写得真好!山上茅蓬有个隐士,穿着黄袍子,相貌古色古香,刘鹗称他前辈神仙,起码有五百岁,老先生哈哈大笑,说自己跟刘鹗差不多岁数,诗呢?他回答: “诗人多半打妄语,作诗吹得越大越好。 ”刘鹗恍然大悟,文人多半吹大牛。后来两人谈到满清末年国家民族的命运,不得了,中间很多隐语,替皇帝宗室、中华民族算命,算得很对,唉!两人感叹那怎么办?刘鹗说我告诉你: “一切宗教有个什么人最大? ”那个人想了半天说: “如来佛? ”“不是 ”,如来佛管不了事。 “上帝? ”“也不行 ”。上帝最怕魔鬼,魔鬼力量和上帝一样。他问哪一个最大? “有个叫势力尊者大势至,大势到的时候,上帝也都没办法,上帝都怕势力尊者。 ”为什么念佛的人拜大势至菩萨?生命到了医院,最后的时候,大势至菩萨来接引你了,那个时候你不要再想上个氧气多留几天,不必了!大势已到,请帖接到就走。


             第二十二章 张口辟洞庭
 

  现在继续讲《宗镜录》第四十三卷。

 

   故《法华经》偈云: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深入诸邪见,以苦欲舍苦,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

 

  我们上次提过大势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