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宗镜录略讲 >

第105节

宗镜录略讲-第105节

小说: 宗镜录略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眼禅师这句话: “山长似路迷 ”,便能不退道心,锲而不舍地修去。

 

                      客尘不住主人家

 

   “或事观对于事寂,谓观于一境,心不动摇也。或理观对于理寂,亡心照极也 ”。事观,事寂;理观,理寂,这里举出相对的道理。以华严宗的修法,或者以事观对于事寂,修持的功夫到了,智慧也到了以后,一切达到寂灭涅槃的境界,自然空,不需要你求个空。那么,走哪一条路线呢?是观心法门的道理。 “观于一境,心不动摇 ”,妄念来也不拒、去也不送;来不迎、去不追,就是一心坦然而住,心不动摇,理与事一齐到。这是华严的圆教,也是禅宗入手功夫最痛快的地方,随时随地在观心。《楞严经》比方我们此心是主人,一切妄念是客人,叫客尘烦恼,主人端端正正坐在屋内看着门,客人来了也不起立迎接;客人走了不相送,一切是不动不摇,何必跟妄念打交道!《楞严经》再三提到客尘烦恼,你越理它,烦恼、妄念越多;只要主人做得了主,客尘烦恼自然有尘埃落地的时候。这个法门是事观对于事寂,观于一境,心不动摇,当然这个法门相当高,一路到底就可以到家,甚至到达即生成就。然而大家走这个路线容易起怀疑的原因何在呢?也就是法眼禅师所讲的 “山长似路迷 ”。学佛修道者常有一种做生意的心理,贪心,都想今天做,明天就会,最好今天做今天就会,一修就成功。修了两、三天不干了!划不来!浪费时间!不晓得他准备把多余的时间拿去做什么用!实际上只要一心一路下去,抛弃了时间、空间的观念,就可一路走到底;中间偶然起疑,就要能自觉。这个疑不是对佛法、道理的疑,而是对自己怀疑起来,这是要命的!人最大的敌人是对自己怀疑,尤其修持的人,在理上不透彻的,容易犯这个错误!

 

   “或理观对于理寂,亡心照极也 ”,这是最后,最好是智慧成就,以理来观,透过智慧成就,自然到理的大定。 “理观对于理寂 ”,此时无心无念,自然到达无心地。不论小乘、大乘,无心地是修极果的基本道理。 “亡心 ”,心没有了; “照极 ”,照见五蕴皆空,空到极点,就达到观自在的境界。

 

  按着他引用经论来说明:

 

                      心空能见十方刹

    如《百门义海》云: “ 明出入定者,谓见尘性空;十方一切真实之理,名为入定也。 ”

 

  他特别抽出《百门义海》这部经论的精华,书中说:真正明白出定、入定的道理, “谓见尘性空 ”。此话怎讲?怎么叫真正入定?怎么叫真正出定?你不要认为两腿一盘、眼睛一闭、昏头昏脑、摇头摆脑,坐在那里黑洞洞地一钻就是入定,那是落昏沉,绝不是入定。虽然两腿可以盘上一天、十天,都没有用,都在昏沉中。什么叫入定出定? “谓见尘性空 ”,六根六尘,包括物理世界,也包括肉体,真正入定,没有肉体的感觉了。你说对啊!睡着了也没有肉体的感觉,但那是大昏沉。肉体是四大的尘,所谓没有肉体的感觉,是与太空一样相合一,完全空灵了,这个称之见道,不是眼睛的见,而是心地法眼见到尘性本空。那么见尘性空的人,真入定了,我们看不到这个人,因为他一念尘性空,整个四大肉体就与虚空相合,我们的肉眼无法看见。

 

   “十方一切真实之理,名为入定也 ”,这个时候没有时间、空间的观念,不但功夫到了,十方世界中一切真实的理也到了极点,这个是真正的入定,接近所谓如来大定;也接近所谓楞严大定。

 

  最近我听了很多奇怪的事,有学生说他学得一个楞严大定法,我说奇怪!楞严大定还有法可传?所以对于妄觉妄为的人,觉得连一笑也多余,只好听了就听了。这里顺便提醒各位,不要被求一个法、求一个名相所骗!那是自欺!真正定的原则、原理都说明过了。接着他又申诉理由:

 

   然此见尘无性空理空时,乃是十方之空也。何以故?

 

  这两句话是永明寿禅师加注的评论。永明寿禅师距今约一千年,言语、观念都有所差异,我们用现代话再叙述一遍。就是说,上面所讲的真正的入定,见到物理世界的空,乃至物理世界之尘无性的空,如此到达理空的智慧时,乃是十方之空也。这句话如何解释?我们晓得太空的空仍属于物理世界的空,不是明心见性般若性空的真空,这个观念千万搞清楚,佛法所讲的空,不是科学界所说物理世界太空的空,因为太空的空也是物质,是属于五大中的地水火风空中的 “空 ”,这都属于物理世界。至于本性、至性空的性空,不是物理世界,那是形而上的,非物理世界所能包含,但它包容了物理世界。一悟了物尘本空,等于是通达十方一切世界皆空。

 

   “何以故 ”,这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时创作的文字,中文文法倒装句,拿现代话讲:什么理由?

 

   由十方之心见于一尘,是故全以十方为尘,定亦不碍,事相宛然,是故起与定俱,等虚空界。

 

  他说什么理由呢? “由 ”字在古文写作中很重要,现代白话写作就不用 “由 ”。因为此心达空,心已不是我身中之心,而是十方之心,尽虚空遍法界。此十方之心,能见一方之一尘,亦同时可见十方的种种尘。十方之种种尘也就是此方之一尘, “一多融通,同异无碍 ”。

 

   “定亦不碍 ”,这些尘尘刹刹的存在,不妨碍这个心不动。当你真理解,理透了,物理世界虽有障碍,照样入定。

 

   “事相宛然 ”,一切事实、现状很明显地摆在这里。

 

   “是故起与定俱,等虚空界 ”,这时入定、出定是同时的,换句话说,入定与出定一佯,真正到达,这人随时随地都在定中,但也等于已经出了定,并不需要盘起腿来入定。有时候盘腿闭眼好像入定,其实都落在昏沉,不是真得定。真定的人闭眼、开眼都在定,是故起与定同时俱在,心相等于整个虚空,真正地空了。

 

                      多少异同会心通

 

   但以一多融通,同异无碍。

 

  这是华严境界的名言。拿数理哲学来讲,若以数学来推测这个宇宙有多大,是无法推测的,然而真正地无法推测吗?非也。宇宙是个零,数学乃至最高的数理哲学,其基本就是一。千数万数起于一,第一个数没有动以前,有个数 ——零,这个零就是空;代表没有数,也代表无穷数、无量数、无边数,代表有也代表无,这个零有这样重要。所以,你懂了这个理,甚至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到达了西方极乐世界,因为一即多,一多无碍,不在乎你是否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或若七日 ”一心不乱,只要一念专精即可往生。它的原理就是 “一多融通 ”,一与多是一样的。 “同异无碍 ”,相同的意见、不同(或反对)的意见;相同的方法、不同的方法,本体上都是零,都是个空,所以说同异是无碍。

 

   是故一入多起,多入一起,差别入一际起,一际入差别起,皆悉同时。一际成立,无有别异。

 

  这些不需要多讲,文字一看就懂。换句话说,真由理上悟透的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境界上都可以达到定慧等持的境界。

 

   “一际成立,无有别异 ”。只有一点,成功了、到达了,中间没有差别、分异。

 

   当知定即起、起即定,一与一切同时成立,出入无碍也。

 

  这是华严境界所谓圆顿之教,顿悟、圆满了!

 

   第五对,二利体用无碍。

 

  第五个原则,相对地讲, “二利体用无碍 ”。二利就是指自利或者利他。先自利还是先利他?是佛学界几千年来的争论。学佛的人,基本原则先自利,然后才能利他,自己还不能过河而想背人家过河是做不到的,所以先要自修,成功了再渡(度)人,这是一条路。另一条路,相对的理论,大乘道是先利他,宁可一切众生先成佛,我最后没有关系,这是真菩萨发心,先利他,自利摆在后面。这两派理论是尖锐的相对。还有一种理论是调和派,自修自利与利他同时并进,此乃菩萨道。这三条大道都可以走。

 

  那么华严境界所言 “二利体用无碍 ”,可以说是圆融,自利利他,在体用两方面没有障碍,也没有先后同异之分别。

 

                      定力在自利利他的体用

 

   谓于深根起定心不乱,是体也,自利也。

 

  这要注意了!真正学佛走大乘路线的人,定力、慧力的根基非常深。当然你要经过一段修持,使心理坚固,生起定心不乱的力量。所谓定心不乱并非打坐就叫入定,真正入定,你蹦起来在太空中、水中,飞机摔下来,肉体变成肉酱,你还在定中,那才叫定。要认识清楚,千万不要胡说,以为打坐是入定,那不相干。所以说 “深根起定心不乱,是体也 ”,这已经接近菩提道道体,是自利自修的功夫。你能够做到深根定心不乱,有这个自利,下地狱度人都可以,你到红尘滚滚中尽管去滚,随便滚到哪里去都能利他,因为你本身不论在哪一种环境中都能自利。

 

   而不碍理舒于广境,是用也。人天不能知,利他也。良以,体用无二故,自利即是利他。

 

  以这个定力入世,在轮回中变畜牲、下地狱,有无数的化身不障碍,在理上永远舒展于深广的境界。 “于广境 ”,深广,六道轮回无所不包,这个是定力智慧到的人,自利利他的妙用,到达了最高的境界。

 

   “人天不能知,利他也 ”。大乘菩萨道到了最高境界,有所谓 “顺行 ”,专修善法,像释迦牟尼佛这一生走的是顺行。有些大权菩萨不是普通的菩萨,也就是佛,十地以上的菩萨是大权变,他能够使用权变,所以《华严经》上说,非十地以上的菩萨没有资格当 “魔王 ”;非十地以上的菩萨不能当治世的转轮圣王,因为这两种圣人与英雄,必须具备大权变的功德。他说大权变菩萨境界,有时候以 “逆行 ”,走相反的路线,表面上看起来很坏,其实这种境界不但人不能懂,连天人都不能了解。大菩萨起利他作用时,他究竟是何用心?要做什么?我们没有办法推测,因其所为超越了恒理,用常理或一般佛理推测,不属于他的范围。

 

   “良以,体用无二故,自利即是利他 ”,究竟来讲,自利、利他二者没有分别,因为体用不二。所以自利也就是利他。

 

  记得好多年前有位朋友问我一个问题,问题的背景必须先说明一下。我们知道天台宗是智者大师所创,其实智者大师之上还有慧闻传慧思,再传智者大师。智者大师的师父慧思禅师在湖南南岳,一辈子在峰顶住茅蓬没有下过山。志公问他,大师啊!你成了道,为什么不下山度人?他说何必下山!我就是在这 “三世诸佛被我一口吞尽,更没有众生可教化 ”,我度众生的事已经做完了。当年这位朋友问我这是什么道理?我说这个道理是大权变的境界,也就是体用不二,自利即是利他,后来他又再一次问我究竟怎么样?他还是参不透。我说参不透跟你讲第二样。我说因为慧思有个好徒弟嘛!这个徒弟当了中国的释迦佛,用不着师父出来。一个人有这么一个好儿子,够了!替他做完了!等于中国人有一幅对子说:

 

    粗茶淡饭布衣裳,老夫耄矣。

 

    治国齐家平天下,儿辈为之。

 

  老年退休万事不管,这种事交给儿子们去做啦!老头子气派很大,倚老卖老。这幅对子很妙!

 

  慧思之所以不下峰顶,的确是 “气吞诸方 ”,有智者大师这么一个弟子就成了。假使我们当中能够找到这样半个学生,牙齿都要笑掉!连下巴都要笑歪了!

 

  因此,自利即是利他,接着是结论:

 

                      声色场中三昧深

 

   此上十义,同为一聚法界缘起,相即自在,菩萨善达,作用无碍。

 

  以上所讲的十种义,义就是原理,修持的原理与定的原理。这十种原理有一个共同的大原则, “一聚法界缘起相即自在 ”,整个法界是因缘所生,它所呈现的现象,在诸佛菩萨成就应用的时候有绝对的自由,顺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