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世界现代前期生活习俗史 >

第8节

世界现代前期生活习俗史-第8节

小说: 世界现代前期生活习俗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证明,报官查核方令赴瘗,不得私埋他葬。葬前,要给尸体沐浴,穿上生 

前的礼服,在入敛前再换上一身白衣服。富贵者,棺材有三种:松木、铁、 


… Page 28…

和红木的;贫穷者,只裹以毡及呢布殓入木棺。亲友们送到墓地掩埋。 

     英国人的丧服是黑色的,男女一样,只是男的戴顶高帽,帽顶围一条素 

纱,女子则用一条黑纱罩住头。 

     孝服期,男女一样,为祖父母持服9个月;为父母、为儿女由半年至一 

年半,由各家自任,一般均为一年。孝服期满后才能出门拜客。为兄弟姊妹 

持服六个月,前两月不得出门拜客。夫为妻持服或妻为夫持服皆为两年,一 

年内不得出门拜客。妻为夫家或夫为妻家之父母、兄弟姊妹等亲戚持服的日 

期均与自己的一律。为朋友持服,灵出则满。如不满持服期而赴宴、听乐、 

嫁娶者定遭众人讥笑。 

     按英俗,死者埋葬后无祭墓之事,思忆所及时,则到墓前摆插鲜花,以 

寄思念之情。 

     ②法国 

                                    婚俗 

     法国的婚俗,依照法国现代早期的法律,20岁以下男子的婚姻由父母裁 

决。如父母意见相矛盾,则由父决定。如父母有一方死亡,应当由生存的一 

方决定。如父母双亡,或父母同意为不可能的特殊条件下,由祖父决定。20 

岁至30岁的婚姻当事者必须征得双亲的允诺,但如父母拒绝,可在公证人面 

前依适法律的契约处理。在30日内,父母仍不同意,当事人也可成婚。 

     法国人在举行婚礼之前,新娘新郎和双方的证婚人一起前往市府大厅, 

当着市长的面签署结婚证书。这一手续从1789年开始,直到19世纪末叶已 

有200多年,已成为法国的一种婚俗。这一手续的做法,一是为在结婚前把 

双方拥有的财产划分清楚。在签署结婚证书时,新郎和新娘必须对今后的财 

产所有形式做出选择。选择有三种方式:一是婚前财产各归各有,婚后财产 

各占一半;二是不分婚前婚后,所有财产双方各占一半;三是不论婚前婚后, 

男女双方各自占有自己的财产。 

     在法国的蒙兹·玛里,求偶的小伙子们要十分注意女孩们手中雨伞的颜 

色,按当地的习俗,公开选择配偶的姑娘,往往带一把紫色的雨伞,人们称 

此为“雨伞传情”。 

     法国青年结婚,多在天主教堂举行,婚礼之前要举行订婚仪式,小伙子 

要亲手给未婚妻戴上戒指。选购订婚戒指时,不但新郎新娘要去,新郎的家 

人也要一起去。 

     在法国的萨瓦省卢阿里区,男女青年结婚以前有个特殊的习俗,即举行 

一次向“单身汉”告别的“丧礼”。届时,要真的象办“丧事”一样,摆好 

酒宴,郑重其事地招待前来“吊丧”的亲朋好友,还要奏哀乐,点上蜡烛, 

举行安魂祈祷仪事。然后新郎在前,众人在后,抬着一口“棺材”,熙熙攘 

攘进行“送葬”,把“棺材”埋在花园里或田野里,也可扔在河里。 

     新娘要为自己的女友们举行告别晚会,叫作“辞行宴会”。会上,姑娘 

们向新娘献上芳香馥郁的花束和各色缎带的花篮。她们一起唱起情意深长的 

送别歌,最后一次邀请新娘同她们一起跳舞,以表示姐妹间留恋的情意。婚 

礼当天清晨,新郎在同辈和来宾们的簇拥下去女方迎亲。然后由服饰华丽的 

鼓乐队在前开路,父亲陪同新娘,母亲陪同新郎,同傧相、来宾一起前往教 

堂举行结婚仪式。法国传统的结婚仪式直到第一次大战前仍保留得较完整。 

     1884年法国的《离婚法》规定,由教会确认的婚姻关系不再成为神圣不 

可侵犯的婚姻。 


… Page 29…

     19世纪中叶起,因夫妇变节罪,妻子一方会招致3个月至2年的监禁。 

     19世纪时,法国当局承认男子有找姘妇的权利。 

     1907年法国通过法律,规定凡是妇女独立挣来的或作为遗产、礼品得来 

的一切财物,一律归她自己所有。 

    法国人口增长缓慢,成为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法国的突出问题。1876 

年,法国人口总数为3700万,1911年为3960万,平均每年增长不到10万。 

    法国人口的出生率很低,而且呈下降趋势。1872年至1875年出生率为 

26。2‰,1896—1900年下降到21‰,一次大战前为20‰。根据1911年的统 

计,10%的家庭没有孩子,超过两个孩子的家庭只是少数。 

     出生率低的原因,是各阶层的人士都不愿多生孩子。广大小农不愿把小 

块土地再分割给后代;而靠剪息票为生的中小食利阶层,则力图保持原有的 

生活水平;许多中产阶级为孩子有更好的教育条件和社会升迁的机会;有些 

工人则响应一些工会实行“肚腹罢工”的倡仪,不愿为资本家提供任人剥削 

的劳动力及为帝国主义当“炮灰”。 

    法国此时人口绝对值缓慢增长是由于死亡率下降和大量移民补充。19世 

纪中叶,死亡率为27‰—25‰,一次大战前下降到18‰。人的平均寿命延长, 

1860年男性为38岁,女性为41岁;1910年,男性为48岁,女性为52岁。 

这段时间,大量的外国移民取得法国国籍。1872年至1911年间,有99。2万 

移民成为法国人,1914年法国有外国移民160万。 

                                   丧俗 

     巴黎有许多神秘而富有特色的公墓,在这些公墓中埋葬着许多著名的人 

物,其中活动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埋葬在这些公墓中的著名人物有:拉 

雪兹公墓中的肖邦、英国画家吉姆、音乐家吉姆·毛里松,还有巴黎公社墙 

和社员烈士纪念碑;蒙特巴纳斯公墓的莫泊桑;蒙马特公墓中安息着的大作 

家左拉。 

    ③德国 

                                   婚俗 

    在柏林西南有一个叫希乔贝克的小镇,全镇的人都热衷于国际象棋活 

动。镇上姑娘们选择配偶的一个主要条件,就是未婚夫的棋艺要高。因此, 

小伙子在向姑娘求婚之前,必须先与姑娘的父亲对弈一盘。如果小伙子赢了, 

老头子不但不生气,反而十分高兴;小伙子也会因此受到姑娘全家的厚待, 

婚事自然也就十拿九稳了。如果小伙子输了,那么就对不起了,先去学棋, 

等棋艺提高了,可再次来姑娘家求婚。 

    传说这个棋艺定终身的习俗开始于1068年,到19世纪末就已有800多 

年的历史,可这里的人们仍然遵循着这一婚俗。 

     闹婚是德国古老的婚俗之一,到20世纪初时仍然保持着。男女青年婚礼 

的前一天,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开怀畅饮。等到夜幕降临,客人们便纷纷手 

捧旧瓷器,尽情地向新房的门摔过去,以此祝贺新人幸福美满。因为德国有 

个谚语“碎片会带来吉祥”。可是所摔之物中,不能夹带玻璃器皿。否则就 

触犯了“幸福象玻璃一样脆弱”的禁忌。在众目睽睽之下,新郎新娘要一点 

不剩地将碎片打扫干净,以此证明自己具有结婚的资格。有的在婚礼前,要 

向新人赠送面包,葡萄酒和盐巴;结婚登记仪式后要向新人身上撒豆子,祝 

愿多生贵子。有的地方,新人在进洞房之前,象征性地洗点衣服,客人们便 

借此恶作剧,将晾衣服的绳子高高举起来,迫使新郎将新娘抱起来;接着是 


… Page 30…

两人共同锯断木块,意为冬天准备木柴,锯完木头,再两人合饮一盘汤,然 

后新郎抱起新娘进洞房。 

     直到19世纪末,在德意志虽已实行一夫一妻制,但对于贵族允许一夫多 

妻制。当时刚刚灭亡的母权制还有一定的残余,即对女性的崇敬。贵族家庭 

的少女被认为是最可靠的人质。想到自己的妻子可能被俘而做奴隶,这对于 

德意志人是最可怕的,他们认为妇女是先知和神圣的,所以重要的事情都得 

先听她们的意见。 

     1874年实行了民事婚姻和户籍登记的法令,规定,只有在户籍登记处办 

完手续的婚姻才具有法律效力。从那时起,发给婚姻证明书,这完全属于国 

家的职权范围。1875年帝国采用了这两项法律。 

                                    丧俗 

     在德国,传统丧俗为土葬。棺木有两种:木棺和铁棺。 

     在德国,亲人病危时,家人一般要守候在身边,为其送终。在病人咽气 

后再将死者房间的窗户打开,以便让灵魂从窗户中飞出去。他们还在死者的 

舌下放一枚硬币,谓其“专利钱”,还要把死者室内的镜子,面朝墙壁翻转 

过来。也有在报纸上刊登讣告,并向死者亲友寄送讣闻及葬礼通知的,这种 

习俗多在城市。死者如是虔诚教徒,其所在的教区还要在教堂前发通知,以 

便死者的所有友人能为其送葬。 

     葬礼那天,送葬的队伍缓缓来到墓地。队伍前面是灵柩,身穿黑色丧服 

的人们手执松柏长青的花圈紧随其后。待灵柩放入墓穴后,一名神职人员为 

死者的亡灵祈祷。死者的亲朋好友及同事可简短致辞,以表哀思。随后,从 

死者的亲人开始,大家依次向墓穴中的灵柩上撒一把土,至此,送葬的仪式 

结束。 

     ④俄国—苏联。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婚俗仍是传统式的,要 

经过繁琐的说亲、订亲、送嫁妆,在教堂举行婚礼,举行结婚喜宴、婚礼舞 

会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送亲、迎亲特别热闹和有意思。 

     到了结婚的日子,新郎乘坐三匹马拉的轿式马车迎接新娘去教堂。马车 

用彩带、鲜花、小玲铛装饰得非常漂亮。一路上小伙子们拉着手风琴,唱着 

歌陪新郎去接亲。迎亲车到新娘家门口时,男方要举行象征性强行进入新娘 

家“买新娘”的仪式。马车先围着新郎绕三圈,伴郎则对空鸣枪,并把鞭甩 

得“啪啪”作响,这时人们也跟着欢呼雀跃以示庆贺。迎亲车经过的地方, 

人们故意设几道马竿为障碍,伴郎必须用葡萄酒、各种小礼物赠送给设马竿 

者,以让车通过,这实际上是一种闹婚的形式。 

     直到19世纪末叶,俄国青年男女结婚还必须征得父母同意。因为他们相 

信,结婚如未征得双亲同意,那么神就会降怒于青年夫妇。 

     到了 19世纪,在东方的斯拉夫民族中还发现了婚外俗。这就是在俄罗 

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农村中常见的“晚间集会”,“谈情会”、“谈心 

会”等等。这些聚会都是姑娘们举行的,而且照例是在寡妇 (孀居或离婚) 

的家里举行。“晚间集会”等都与性关系自由有关。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这段时间里,俄国学者们在库页岛吉里亚克人 

中发现了群婚的实例。吉里亚克人的男子对自己兄弟的妻子及自己妻子的姊 

妹都有丈夫的权利,至少行使这些权利并不为社会所禁止。丈夫不能确认自 

己的孩子,孩子更不知其父。因而把父辈的兄弟都称为父亲,把父辈兄弟的 

妻子也叫母亲。把“父母”们所生的孩子都称兄弟姊妹。吉里亚克人还有一 


… Page 31…

个习俗,丈夫死后,其妻根据氏族决定,转嫁丈夫的胞兄弟或名义兄弟当中 

的一个。这些情况都说明吉里亚克人中存在着群婚制是无疑的。 

     20世纪初,在尼夫赫人中存在着一种三氏族联婚的群婚制度。 

     尼夫赫人婚姻制度规定,一个氏族不得从本氏族妇女所嫁人的那个氏族 

中娶妻。而应从第三个氏族中娶妻。这样的规定便把尼夫赫人的婚姻限制在 

三个氏族之间。甲男娶乙女,乙男娶丙女,丙男娶甲女,形成了三角式的三 

个氏族联姻的形式。尼夫赫人的婚配原则只限于一个氏族对另一个氏族,而 

且不是互相的,氏族之间不得互换婚姻,否则被视为“骨肉倒流”。此外, 

他们还实行严格的“等辈婚制”,在这个制度上,形成了一个亲属的岳父被 

视为整个氏族的岳父的亲属制。 

     在尼夫赫人中,他们不仅把自己的生父称父亲,也把生父的一切兄弟叫 

父亲,把这些兄弟的妻子及自己母亲的妹妹称母亲,这些亲族的子女统称为 

自己的兄弟姐妹。妻子称“安赫”,丈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